【出轨的元凶:多巴胺】第9课:激情过后,是加倍的痛苦

文摘   2024-08-05 17:31   天津  
新时代女性成长教育平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当感受到焦虑,沮丧或空虚时,为了逃避这些感觉,我们拿起手机,刷起了短视频。


一个小时或几个小时后放下手机,我们并没有变得更快乐,反而可能更焦虑,更自责了,对吧?


神经科学的发展为我们揭示了大脑基本的奖赏机制。充分了解支配痛苦和快乐的机制后,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过多的快乐反而带来了痛苦。


大脑的主要功能细胞被称为神经元,它们通过突触,借助电子信号和神经递质传递信息。


而多巴胺是参与大脑奖赏机制最重要的一种神经递质。


多巴胺的主要作用不是让人们在获得奖励后感到快乐,而是驱动人们产生获得奖励的动机,它促进了我们“想要”和“想要更多”而不是因为“喜欢”才想要。


目前,多巴胺已被用来衡量一种行为或药物是否有导致成瘾的可能性。


如果某种药物使大脑奖赏回路释放的多巴胺越多,释放速度越快,这种药物就越容易使人上瘾。


也就是说,所谓的高多巴胺物质实际上并不含多巴胺,而是刺激大脑的奖赏回路释放多巴胺。


神经科学家们还发现,大脑中处理快乐的区域与处理痛苦的区域是重叠的。


换句话说,他们是来自于大脑的同一个区域,快乐和痛苦,就像这个区域中天平的两端。


当这个天平的两端不放置任何东西时,天平处于平衡状态,


当我们产生愉悦感时,大脑的奖赏回路释放多巴胺,天平就向快乐的一侧倾斜。


天平倾斜的幅度越大,速度越快,我们就会感到越快乐。


然而,大脑这个区域天平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它希望保持平衡状态,它不想长时间的向某一边倾斜。


因此,每当天平朝着快乐的方向倾斜时,我们大脑强大的自我调节机制就开始发挥作用,试图让天平回归平衡。


这种自我调节机制不需要有意识的思考或意志力,它更像是一种本能反应。


我们可以把这种自我调节系统想象成一只只小精灵,它们跳到天平的痛苦端,企图抵消快乐端的重量。


这些小精灵体现了内稳态的作用:任何生命系统都会试图保持生理平衡。


但是,当天平恢复平衡状态后,自我调节系统还会继续向痛苦的一侧倾斜,直到与之前快乐倾斜的幅度相同。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依靠高多巴胺物质获取快乐后,反而感觉更痛苦了。


社会学家将这种快乐和痛苦的相互关系称为“对立过程理论”,即,任何长期或反复偏离中立状态的愉悦或情感,之后都要付出代价。


这种代价是一种后反应,它的作用与刺激物相反,就像我们说,爬得越高跌得越痛一样。


我们人体内的许多生理过程都由类似的自我调节系统控制。


比如,当你长时间注视绿色,然后将视线转移到空白背景上后,你会看到一个红色的余像。


这是因为绿色感受器停止作用后,红色感受器迅速活跃起来。反之,当绿色感受器兴奋时,红色感受器被抑制。


当然,快乐过后我们常常会产生渴望,比如想继续打一次游戏,继续沉迷于言情小说,吃更多的甜食等。


其实,我们无非是想重新获得那些快乐美好的感觉,或者尽量不让它们消失。


而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继续这一行为。


但问题是,反复接受相同或类似的愉悦刺激后,天平向快乐端的倾斜幅度就会变得越来越小,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而向痛苦端的后反应也变得越来越强,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


这个过程被科学家称为“神经适应”。


也就是说,反复接受愉悦刺激后,自我调节系统的小精灵在天平痛苦的那一端就变得更大、更快、更多。


因此,要获得同样程度的愉悦感或快乐,就需要更多的刺激。


这种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能有快感,或者同等剂量的刺激所带来的快感减少,就是我们说的耐受性。


01


耐受性是成瘾的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吃某种甜食可以让我们感觉愉悦,可是吃多了,你感受到的愉悦会越来越少,已经吃腻了,对它有了“耐受性”


你产生了强烈的不满足感,更强烈的希望重新获得第一次吃这个甜食时的快感。


于是,你被迫去寻找更新、更有效的替代品,试图重新获得最初的愉悦感。


大脑在长期的、大剂量的刺激下,快乐和痛苦的天平最终就会向痛苦的一端倾斜。


当我们感受快乐的能力下降,且更容易感受到痛苦的时候,我们的快感的“设定点”就会发生变化,天平开始在痛苦的一端安营扎寨。


换句话说,我们快乐的阈值变高了,痛苦的阈值则变低了。


过去能让我们感到快乐的事物已经不能带给我们快乐了,而过去于我们是一点点小痛的东西,现在让我们感觉疼痛加倍。


这就是高多巴胺成瘾物质会对大脑的奖赏回路产生的影响:长期大量摄入高多巴胺物质,最终会导致多巴胺不足。


科研人员曾对针对大脑中的多巴胺传递情况做过实验发现,在健康的大脑影像中,大脑中与奖赏和动机有关的芸豆状区域显示为亮红色,表明多巴胺的神经递质活性水平较高。


而在药物成瘾且停药两周后的患者大脑影像中,同一大脑区域几乎不显示红色,表明多巴胺传递较少或几乎没有。


他们体内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多巴胺的释放量也在减少,从而降低了大脑奖赏回路对自然奖励刺激的敏感性。


所以,纯粹的追求快乐,会导致快感缺失,无法享受到任何形式的快乐。


比如,为了逃避夫妻关系问题,一头扎进爱情小说来获取快乐,随着快乐阈值变高,很难再从小说中获得快乐。


一些药物成瘾的患者,他们从服药到药物失效的过程中,不再有任何的快感,但如果停药,他们也会感到痛苦。


所以,无论哪一种成瘾物质,它的戒断反应都是焦虑、易怒、失眠和烦躁。


人们之所以会在长时间的戒断后复发,是因为快乐-痛苦的天平倒向了痛苦一端,导致我们对成瘾物质产生渴求,希望可以快点恢复正常状态,让天平恢复平衡。


这种情况下恢复对成瘾物质的使用,不是为了获得快感,而是避免痛苦。


但其实,如果我们能够耐心等待足够长的时间,通常是一个半月左右,大脑会重新适应没有该成瘾物质的状态,我们可以重新建立基本的内稳态:使天平达到平衡。


一旦大脑中的天平实现了平衡,我们就可以再次从日常简单的奖励中获得快乐。比如,散步、看日出,与朋友一起享受美食等,都会让我们感受到快乐。


除此之外,与成瘾物质相关的人物、地点、环境、线索等刺激源也会触动天平。


就像巴甫洛夫实验里,当狗看到一块肉时会本能的分泌唾液,如果每次为狗送肉的时候都会响起铃声,之后即使肉没有送到眼前,狗听到铃声时依然会分泌唾液。


这说明狗已经将肉块与铃声联系起来,大脑在接触条件性线索时,就会提前释放多巴胺。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知道好事将至时,会产生期待性快乐。


但是,在条件性线索消失后,大脑的多巴胺水平不是回归到基线水平,而是降低到基线水平以下。


基线水平是指,在没有任何奖励的情况下,大脑也会释放一定量的多巴胺,以保持精神振奋。


这种暂时的多巴胺不足会驱动我们继续寻求奖励,当多巴胺水平低于基线水平时,人们会产生渴求,继而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来获取奖励。


而一旦得到了期待中的奖励,大脑分泌的多巴胺水平就会大大超过使人保持精神振奋的基线水平。


但若未能获得预期奖励,多巴胺水平就会远远低于基线水平。


也就是说,当我们得到了预期奖励时,多巴胺水平的提升幅度会更高;当我们没有得到预期奖励时,多巴胺水平的下跌幅度也会更大。


我们都经历过期望未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失望之情,与获得意料之外的奖励相比,当期待中的奖励未能实现时,由此产生的后果会更加糟糕。


那么,线索诱导渴求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快乐-痛苦天平的?


在期待未来的奖励时,天平会向快乐的一侧倾斜,这时,多巴胺水平小幅度激增。


在线索消失后,天平立即向痛苦的一侧倾斜,多巴胺水平出现微量不足,而多巴胺不足会让人产生渴求,并驱使人们去寻求刺激。


研究表明,赌博所引起的多巴胺的释放与奖励发放的不可预测性以及最终的奖励内容有关。


赌博的动机主要基于是否获得奖励的不可预测性,而不是基于经济收益。


赌博障碍凸显了奖赏预期和奖赏反应之间的微妙区别。


赌博的时候,输得越多,就继续赌博的冲动就越强烈,再赢钱后的快感也越高。


就像那些能刺激我们快感的“爽剧”,前期被虐或输得越惨,后期翻身时,我们才觉得更爽,更上头。


这种现象也被称为“追逐损失”


其实在社交媒体上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在网路世界里,其他人的反应是反复无常且不可预测的,因此被点赞或取得类似成就的不确定性,就变得与“赞”本身一样具有强化作用。


那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理解,被出轨甚至被逼离后,我们忍不住想要通过各种方式去挽回,想把他拉回来,其实未必是因为还爱着他,更多的可能是因为在婚姻的这场博弈中,我们赌输了,输得越多就越不甘心,越想赌。


02


在现实生活中,快乐和痛苦的相互关系比天平更加复杂。


正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每个人都有令自己成瘾的物质。


快乐与痛苦也可能会同时发生,比如,在吃到辛辣食物时,我们能够体验到痛并快乐的感觉。


有些人的天平一开始并不处于平衡状态,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和慢性疼痛患者的天平起初都是向痛苦的一侧倾斜,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现成瘾问题,比如沉迷于手机游戏。


其实,我们对痛苦和快乐的感官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对该感觉所赋予的意义的影响。


曾经有一名工人在作业时,一枚钉子穿过他的脚,从鞋子里面穿出来了,他也感受到了非常强烈的疼痛。


但是当医生为他治疗时发现,钉子是从他的脚趾之间穿过,脚完全没有受伤。


同样的道理,你赋予婚姻的重要性和被丈夫背叛这件事的意义越重大,你感受到的痛苦程度就越强烈。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出轨对我们造成多大的痛苦,取决于我们对出轨、对这个人赋予的意义。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一种快乐都是有代价的,随之而来的痛苦会更加持久和强烈。


如果我们长时间反复接受愉悦的刺激,那么我们忍受痛苦的能力就会降低,快乐的门槛也随之提高。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处理快乐和痛苦的神经机制基本保持不变。


如果没有快感,我们就不会吃、喝或繁衍;如果没有痛感,我们就无法保护自己免受伤害,避免死亡。


反复体验快乐,会提高我们的神经设定点,让我们成为无止境的奋斗者,永远不满足于已经拥有的,总是寻求更多,想要更多。


最终的结果是,我们现在需要更多的奖励才能感受到快乐,而一些小小的微损伤都能使我们感到痛苦。


好,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大脑中处理快乐和痛苦的区域是相同的,并且大脑会努力维持快乐和痛苦的平衡。


每当这个天平向一侧倾斜时,大脑就会在另外一侧施加压力,极力恢复平衡,神经科学家称之为“内稳态”。


多巴胺被释放以后,大脑会相应的减少或“下调”被刺激的多巴胺受体的数量,从而导致快乐-痛苦的天平向痛苦端倾斜,以恢复平衡。


这就是为什么相比于小时候,我们的物质条件更好,更容易获得那些令人快乐的东西了,但我们却没有变得比物质缺乏时期要快乐。


我们常常会在快乐过后产生失落或感觉痛苦,为了对抗这些不舒服的感觉,我们就会再次回到能够让我们释放多巴胺的事情中,比如再玩一局游戏,再刷一会儿手机。



联系思姐


长按扫描二维码

或搜索微信号:marry257

添加思姐小助手微信



更多女神成长营介绍,点此查看



往期精彩回顾
【出轨的元凶:多巴胺】第8课:如何破解对他的多巴胺期待?
【出轨的元凶:多巴胺】第7课:幸福,是多巴胺和当下分子的平衡
【出轨的元凶:多巴胺】第6课:多巴胺,让内卷没有尽头

思姐笔记
作为女人,把这辈子活值了,就是我的目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