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露,现任附中仙小科学教师,一直致力于打造有趣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爱。作为老师,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用心倾听他们的声音,努力成为他们喜爱的引路人,陪伴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成长。
大家好!我是本期朗读者主播余露,今天我要分享的主题是:教育写作。在假期中我读了一本书叫做《教育写作——从教改实践走向成果表述》,作者颜莹。这本书是一部引领教师突破“写作困境”的著作,是一部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著作,我读完深受启发。
一、观察者——于平淡中发现精彩
书中提到,教育写作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值得记录和思考的点滴。颜莹老师强调,教育叙事、教学案例等文体,都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这些看似平淡的瞬间,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每一个细微的环节都可能成为教育的契机。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课堂的氛围,我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这种观察力不仅提升了我的教学水平,也为我的教育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行动者——于实践中勇于探索
薛法根老师在《教育写作》的序言中写道,无论是写教学论文还是写教学案例,他都结合自己的课例来分析阐述,做不到的话不说,没有用的话不写。教育写作就是先“做”出来,再“写”下来。所以,好论文不是写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教师不是从拿起笔的那一刻才开始写作,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才是我们写作的起点。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学预期和实际成果不符的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有些老师会抱怨学生启而不发。在我们无法决定学生智力的情况下,我们是不是该追问自己:我的课堂教学可以做出哪些改变?这些改变是不是可以使教学成果达到预期水平?我们是不是该思考:在这些改变中,哪一种是最优的?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促使教学发生最优的变化?
三、善学者——于写作中提升水平
如果我们能做到善观察,多追问,勤思考的话,那我们就有了写作素材,但有了素材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吗?并不见得。有时,我们头脑中模模糊糊地形成了一些观点,但就是不知道该如何去组织语言;或者我们虽然将这些观点罗列了出来,但这些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很混乱;抑或者我们虽拟定出了具有整体性、科学性、逻辑性的写作提纲,但在论证观点时,多是泛泛而谈,空洞无力。
这个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做呢?颜莹老师在书中为我们指明了三条道路:一、建立自己的“文化工具箱”,尽可能广泛地涉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理论、哲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二、了解写作方面的知识。比如不同文体的文本特征和写作技巧。三、锤炼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素材供稿:余露
一级审核:申姗姗
二级审核:吴庆芳
三级审核:孙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