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16 种皮肤肿瘤别担心,都是良性的!

文摘   健康   2025-01-03 19:51   上海  

肿瘤(tumor/neoplasm)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细胞异常增殖而形成的新生物。分子生物学揭示了某些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肿瘤从本质上来说是基因病。皮肤肿瘤可分为良性及恶性肿瘤两类。良性肿瘤一般向起源组织分化,结构对称,边界清楚,胞核形态一致,生长缓慢,呈膨胀性生长,不发生转移;恶性肿瘤常分化不良,结构紊乱,边界不清,一些细胞有明显异形性,如多形性(形态及大小变异)、间变(增生及染色加深,核比例增大)、有丝分裂象增多、异形有丝分裂、胞核极性丧失等,生长迅速,呈膨胀性及侵袭性生长,可发生淋巴道或血道转移。


今天就来盘点下16种良性皮肤肿瘤的临床表现。


01

表皮肿瘤  


1、表皮痣,一般在婴儿时发病。呈现为角化性丘疹,逐渐向周围扩大融合成密集的角化过度的疣状斑块,呈灰白色或棕褐色,表面粗糙不平,质地坚硬,皮损沿着Blaschko线发生。此病永不消退,但一般不恶化。


疣状痣


表皮痣:密集状丘疹沿 Blaschk 线分布,呈线状


2、高起性鱼鳞病,较为罕见,国内外报道较少。临床表现为出生时即有或婴儿期发生,逐渐扩大,可局限或泛发。表现为黑褐色或污黑色的高起性角质病变,呈绒毛状、疣状或乳头状生长,边界清楚,极少癌变。


3、脂溢性角化病,又称老年疣,主要发病年龄为60岁以上,占80%左右。皮肤损害主要分为早期、晚期,早期表现为:1~3mm轻微隆起的小丘疹,表面有油腻感;晚期为疣状表面的斑块,有“贴上去”的外观,皮损为 1cm 或更大。损害一般为多发,呈淡褐色深褐色,表面光滑或呈乳头瘤样改变,有的覆油脂性鳞屑或结痂,触摸时手感柔软但粗糙,并无炎症反应。如刺激可感染结痴,如强行剥痂可见小疣状突起、色素沉着,相邻皮疹可互相融合成较大的斑块。


脂溢性角化病


4、角化棘皮瘤,基本损害是半球状结节,多在2个月内发展为直径1-2cm大小的半球状结节,中心凹陷有角栓,呈肤色或淡红色,进展期有2~8周的静止期,随后角栓脱落、肿瘤自发性消退,愈合后遗留萎缩瘢痕。


角化棘皮瘤: 半球形结节,中央似火山口凹陷


02

皮肤附属器肿瘤  


1、痤疮样痣,较为少见,常见于10岁左右,好发于面部、颈部、肩部、上臂、前胸等。损害为簇集疣状毛囊性丘疹,顶部有角栓,似黑头。若感染,可遗留萎缩性瘢痕,似聚合性痤疮。常单侧沿皮肤Blaschko线分布,排列成线状,偶为双侧性或泛发全身。


痤疮样痣:密集黑头样粉刺丘疹


2、毛发上皮瘤,又称囊性样上皮瘤,是一种比毛囊瘤分化差的错构瘤,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分为4个分型:

①多发型:较为常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好发于面部,为粟粒至豌豆大小,坚实、半透明且发亮的半球形丘疹和结节,直径为2~4mm,沿唇沟对称分布,额部、眼脸、头皮、颈部、躯干等处也可累及,皮损呈肤色、淡黄色或淡红色。有的中心稍凹陷,表面可见毛细血管。

②单发型:单个或数个,直径可达 2cm。本病应与汗管瘤、皮脂腺增生症、基底细胞癌鉴别。

③巨大孤立型:损害直径可达数厘米。

④结缔组织增生型:此型向毛囊和皮脂腺结构分化。


多发型毛发上皮瘤:面部半透明皮色至粉红色丘疹

和结节、质硬


3、毛母质瘤,又称钙化上皮瘤,来源于毛母质细胞通常单发,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多发。年龄分布有两个高峰,5~15 岁的女性及10~20岁的男性:;成人高峰为 50~65岁,以面部、头皮、颈部及上肢较常见不累及掌跖。肿瘤一般为单个皮下结节,多发者罕见,直径为0.5~ 5cm,质地坚硬,偶呈囊性,表面为正常肤色或略红,生长缓慢,可有轻度疼痛或压痛。


4、多发性脂囊瘤,好发于前胸中下部、背部、头部、颈部、腋窝、四肢、股部等处,有时也发生于阴囊、阴茎及外阴。损害为囊性丘疹和结节,直径数毫米至1~2cm,表面皮肤呈淡黄色或淡蓝色,如发生于阴囊,为黄色结节,质地中等,较大者柔软与表皮粘连,有时在其顶部可见一凹陷的小孔。由此可挤出油脂样物质,有臭味,数目不等,可多达数百个。



03

皮脂腺肿瘤  


1、皮脂腺瘤,好发于头皮、面部、耳后、偶见于躯干、四肢、外耳道等。损害多数为圆形或卵圆形斑块或结节,稍高出皮肤表面,呈现淡黄色至黄褐色,坚实,大小不等,直径可自数毫米至数厘米。到青春期,损害变成疣状和结节,表面有脂质性膜,呈颗粒分瓣状,蜡样光泽,可见扩大的皮脂腺口,表面无毛发。


皮脂腺痣:淡黄色斑块,蜡样光泽,表面颗粒状


2、皮脂腺增生症,最常见的毛囊皮脂腺肿瘤之一。好发于中老年面部,特别是额部和颊部,损害为1个或数个隆起的结节,质软,呈淡黄色,表面呈分叶状或中心脐形凹陷,直径2~4cm。


04

汗腺肿瘤


1、乳头状汗腺腺瘤,又称乳头汗腺瘤,较为罕见。一般见于40~50岁女性的大小阴唇,腋窝、乳腺或肛周较少,肿瘤为直径0.5~1.5cm的球状或卵圆形结节,可有出血、溢液、瘙痒和疼痛。


2、汗管瘤,为表皮内外泌汗腺导管肿瘤,最常见女性的眼睑,与内分泌有关,妊娠、月经等因素会加重病情。皮疹好发于眼睑、前额、面颊、颈部、前胸、背部、腹部、会阴部。损害直径为1~3mm大小,呈皮色、淡棕黄色或黄褐色,表面似蜡样丘疹的丘疹。皮疹数目可从几个到数百个,密集分布,互不融合。一般无症状,病程可长达30年。


汗管瘤:黄色半球形丘疹


3、圆柱瘤,又称头巾瘤,良性肿瘤,也可演化成恶性上皮瘤。一般分为:

①多发性圆柱瘤:属显性遗传,常自幼发生,好发于头皮。其损害多,为大小不等的结节,呈粉红色至紫红色,表面光滑,几无毛发,底部有蒂直径一般小于 1cm,但多发者损害可达数厘米甚至覆盖整个头皮,形似头巾。其生长缓慢,至一定大小常可停止生长。

②单发性圆柱瘤:无遗传性,见于成人,好发于头皮与面部,损害为隆起的半球形结节,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呈淡红色或正常肤色,质硬,表面光滑无毛,生长缓慢。

③恶性圆柱瘤,非常罕见,目前仅有几十例。


多发性圆柱瘤,形似头巾


05

皮肤囊肿


1、表皮囊肿,又称表皮样囊肿、角蛋白囊肿,是一种含有角质物的表皮衬里囊肿,因外伤将表皮或附属器上皮植入真皮所致者,称外伤性表皮囊肿。本病常见于成人,单个或数个;常见于面部、颈部、胸部和上背部,创伤所致的囊肿常位于掌、跖或臀部。皮肤损害为圆顶形隆起的囊肿,呈皮色、淡黄色或白色,直径为 0.5~2cm;坚硬,表面光滑;部分囊肿与表皮固定。中心小点为栓塞的毛囊皮脂腺开口,挤压时流出干酪样角质物。表皮囊肿的囊壁偶可发生基地细胞癌、原位鳞状细胞癌。


2、栗丘疹,皮疹为粟粒大小坚实丘疹,直径一般为1~3mm,很少超过数毫米,散在分布,呈白色或黄白色,挤之有白色角化物。原发性粟丘疹多见于新生儿,源自毳毛漏斗部的最底部,是小的囊肿,仅在体积上与表皮囊肿有区别,好发于面部、眼脸周围、颊和鼻部(新生儿)和外生殖器,阴茎、阴囊、小阴唇内侧面也可发生,也可见于其他部位,儿童和成人也可受累,可自发性消退。继发性粟丘疹常发生于炎症后,可能与汗腺管受损有关,继发于水疱性皮肤病、大疱性扁平苔藓,弥散分布于受累区域,继发损害多分布于原有皮损周围,数年后自然脱落。发疹性粟丘疹:面部和躯于突然发生大量皮损。斑块性粟丘疹:皮损成群融合成斑块。


3、皮样囊肿,是含有各种表皮附属器的表皮衬里囊肿,起源于沿胚胎闭合线分离的上皮,表现为出生时在上眼脸侧面存在的单个小的、无压痛的皮下结节。本病罕见,无性别差异。其为先天性皮下囊肿,多在出生时即有,直径为1~4cm,囊肿表面皮肤正常,好发于眼周、鼻根、后枕部或体表中线,多为单发,极少恶变,穿刺可抽吸出奶油样液体,有腐臭味。


皮样囊肿


除了上面描述的5大类良性皮肤瘤,还有结缔组织肿瘤、脂肪组织肿瘤、皮肤脉管组织肿瘤、神经组织肿瘤、黑色素细胞疾病,篇幅有限,余下的我们下期见!


撰文、编辑:一颗橙子

声明:本文由梅斯医学皮肤新前沿原创,仅用于学习交流,非营利性目的。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吴志华.临床皮肤科学[M].科学出版社.2018


● 干货 | 盘点夫西地酸在皮肤科的 8 大妙用!

● 一文扒透!玫瑰痤疮系统治疗用药!

● 黄褐斑难治、易复发?原因已找到!这些诊疗误区的坑别再踩了!| 骆丹教授专访

● 炉甘石不是「万能药」,这些情况不能用!(附联合用药方案)


梅斯皮肤新前沿
皮肤新前沿是梅斯医学的子频道,致力于为皮肤科医生提供前沿资讯、研究进展、会议内容、专家采访、临床指南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