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Dermatolog Treat:JAK抑制剂治疗皮肤病引发痤疮风险分析

文摘   2024-12-28 19:50   上海  

导语

JAK/STAT通路是多种皮肤病的重要炎症调节机制,JAK抑制剂在治疗皮肤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然而,在相关临床研究中,痤疮被报告为常见的不良事件。由于药物类别、剂量、使用时间及患者年龄等因素的差异,对JAK抑制剂引发痤疮风险的全面分析仍存在知识空白。目前尚无研究专门针对皮肤病领域中JAK抑制剂引发痤疮风险进行系统分析。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评估JAK抑制剂在皮肤病治疗中引发痤疮的不良反应风险,分析药物类别、剂量和用药时间等对痤疮发生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严格遵循PRISMA指南,系统回顾了截至2024年5月24日的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中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纳入标准包括:(1)针对皮肤病的RCT;(2)研究中使用了JAK抑制剂;(3)报告了痤疮发生率。通过双人独立筛选和提取数据,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计算痤疮发生的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同时采用网状荟萃分析,计算累积排名曲线(SUCRA)值以评估不同治疗方案的相对风险。采用亚组分析探讨药物类别、剂量、治疗时间及患者特征对痤疮发生率的影响。所有统计分析均通过R软件完成。


本研究纳入了24项RCT,共11,396名患者,其中8017名接受了JAK抑制剂治疗。总体痤疮发生率为6.7%,而对照组为2.6%。与安慰剂相比,abrocitinib(OR=6.41, 95% CI: 1.23–33.44)、upadacitinib(OR=3.58, 95% CI: 1.70–7.55)和deucravacitinib(OR=3.36, 95% CI: 1.02–11.09)引发痤疮风险显著增加。根据SUCRA值排名,abrocitinib(77.1%)痤疮风险最高,其次为upadacitinib(61.2%)和ruxolitinib(58.5%)。药物类别亚组分析显示,JAK1抑制剂(OR=3.84, 95% CI: 2.05–7.20)和TYK2抑制剂(OR=3.25, 95% CI: 1.04–10.15)的风险显著增加。治疗时间亚组分析表明,用药52周痤疮发生率最高(OR=5.35, 95% CI: 1.59–17.96)。剂量亚组分析显示,abrocitinib 200 mg每日一次的风险最高(OR=9.07, 95% CI: 1.96–42.01)。此外,痤疮发生率在成人(OR=3.52, 95% CI: 2.36–5.24)中高于未成年人(OR=2.63, 95% CI: 1.11–6.22)。特定皮肤病分析显示,银屑病(OR=5.52, 95% CI: 1.39–21.88)、白癜风(OR=4.15, 95% CI: 1.27–13.58)、斑秃(OR=3.86, 95% CI: 1.58–9.42)及特应性皮炎(OR=2.82, 95% CI: 1.75–4.54)的风险显著增加,而系统性红斑狼疮未观察到显著风险增加。


JAK抑制剂治疗后痤疮的发生率(按药物类别划分的亚组)


本研究首次系统评估了JAK抑制剂引发痤疮的风险,发现特定药物类别(如JAK1抑制剂)及较高剂量和较长治疗时间显著增加痤疮发生率。不同疾病适应症中,银屑病和白癜风的风险较高,而系统性红斑狼疮无显著增加。这些发现提示临床实践中可通过选择合适药物、控制剂量及缩短治疗时间,减少痤疮发生风险。本研究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但仍需更多研究探讨痤疮的潜在机制及JAK抑制剂的长期安全性。


原始出处:

Janus kinase inhibitors and adverse events of acne in dermatologic indic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J Dermatolog Treat. 2024 Dec;35(1):2397477. doi: 10.1080/09546634.2024.2397477. Epub 2024 Sep 1. PMID: 39218446.


梅斯皮肤新前沿
皮肤新前沿是梅斯医学的子频道,致力于为皮肤科医生提供前沿资讯、研究进展、会议内容、专家采访、临床指南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