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里新建了个图书馆,阔气敞亮,虽很多我想找的书确实没有,但作为公共服务项目,的确是个遛娃好去处。正逢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欲举行相关讲座,邀请嘉宾作读书分享。嘉宾先从市直单位推荐,再筛选。我差点就报名了,最终倒没有去贻笑大方。扶额。
但也由此再次触发常常在想的问题:阅读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我不是干这一行,我还会与书籍有这么些牵扯么?
想来想去,也许只有我这样读书不多的人儿,才会总是思考这之类的问题吧。
也许,读了的书还是该留下一点痕迹。把多年前所写的感受记下,算是断舍离一种。
(没去了解什么原因,此前的必读名著《傅雷家书》被更换了。也许更年轻这一辈学子,实在没办法接受傅雷那看起来就很霸道的传统式父爱吧。而作为一个与父母难以如此亲厚的、独自成长起来的人,我最震惊的是他们父母子女间情感表达的自然和热烈。作为读者的我,看着那掏心掏肺的字字句句,都觉得要肉麻起来呢。)
迢迢两地书,浓浓父子情
1954年1月18日晚,离傅雷把儿子傅聪送到北京(准备前往波兰)已过去了一天。常伴身侧的爱子飞离身畔,怀着忏痛,想到去年正月与儿子就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哪一首最重要的问题争执不下,自己勃然大怒,儿子毅然离家出走,一个多月后才和解。傅雷动情地写下:“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
1月19日晚,情感激涌不止的傅雷写下第二封家书:“我从来没爱你像现在这样爱得深切,而正在这爱的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离别!……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
傅雷怀着满腔舐犊深情写的一百多封家书,跨越迢遥,贯穿了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傅雷夫妇最后的生命历程,最终汇编成《傅雷家书》。作为一个最具传统气质的中国人,傅雷先生在戏剧(曲)音乐、书法绘画、文学哲学、翻译、碑帖、宗教、雕刻等方面造诣精深。他的博学,他的严谨,他的智慧,他的反思精神(他曾说:“对自我的斗争一刻都不能停止”),不惟在当时,就算在现世,也是极为难得的。《傅雷家书》值得一读再读。
书中有爱。傅雷的爱热烈澎湃,读之也受到滋养,学到关于爱的表达。父母爱子,从来无条件:“亲爱的孩子,别怕。”“但若你缺少勇气的时候,尽管来信告诉我,我可以替你打气。”“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苦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当爱变得强硬琐碎时,傅雷深刻反省:“过去我在教育方面都是心肠好而手段不好,造成了多少大大小小的不愉快”,“我无意中伤害人的事一定不大少”,高频率地开始放低姿态,每次对傅聪有所规劝或“进谏”时,大多要补上一句很有弹性的话语,意思是“你不会嫌烦吧”,或者“你要是觉得我太唠叨,就看在我爱你、保护你、希望你好的份上,接受了吧”。那么直白地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情感宣之于口(信),在那个家长绝对权威的年代也算是十二分的纯粹可爱了。
书中更有人生智慧。精神苦闷、人生迷茫、学业遇挫、人际冲突、勇气不足……傅聪的困扰,也是我们的。且来吸收傅雷夫妇的教诲吧:“预先体会10年20年以后的感想,往往能够使人把眼前的艰苦看淡”;“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就从中汲取了力量。对待爱情:“诗人常说爱情是盲目的,但不盲目的爱毕竟更健全更可靠”。研究学问:“唯有艺术和学问从来不辜负人;花多少劳力,用多少苦功,拿出多少忠诚和热情,就得到多少收获与进步”。直面现实:“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历磨难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振聋发聩。
傅聪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钢琴诗人”,“你的心里有肖邦的灵魂”,不负傅雷呕心沥血的栽培。可惜,可憾!1954年20岁的傅聪鲜衣怒马离家去时,送别他的是亲爱的爸爸妈妈、弟弟。1979年,45岁的傅聪万里归来,迎接他的不是双亲惊喜快活的笑容,而是萧然的两撮寒灰,与冰冷的黑白照片。赤子傅雷,生年不满百,永留赤子心。
亲爱的伙伴,当你阅读《傅雷家书》时,若感觉有不舒服之处,请你宽宽心,大度地原谅一位中年父亲的爱子心无尽吧!他恨不得把所有心头血倾注于孩子身上。这又何尝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深厚如山的父爱?当你读得越发深入时,会否羡慕傅聪总有父亲作可靠后盾?“我们的话,原来你并没有当做耳边风,而是在适当时间都能一一记起,跟你眼前的经验和感想作参证”。有些深意,需要充足的时间才能体会。
在我们步步惊心的成长过程中,也定然渴望得到睿智长者的引领吧。幸运的是,我们有傅雷这样一位先生,他是傅聪的父亲,也是我们都可以亲近、聆听的温厚长者。翻开《傅雷家书》,读着傅雷对傅聪的无微不至,仿佛也是聆听着自家长辈的谆谆教诲,生发浓浓的感激、孺慕之情。
#傅雷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