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中国留学第一人身上,找到了超越时代的教育智慧

教育   2024-11-07 14:03   上海  

大家好,我是卷卷兔。

英国诗人史蒂芬·斯宾得写过这样一句话,历史就像是一艘船,载着我们驶往未来,而在我前段时间的一个展览上,我深刻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的展览。

时间倒回到百年前,时任美国第三任驻华大使撰写了一份报告,提及当时与潮流不相契合的教育体制。与此同时,一位生于中国最早与洋人打交道的广东香山的农家少年,父亲将他送入与家一江之隔的一所澳门教会学校,后成为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学生。

康奈尔历史学教授王崇礼在《中美相遇》里写道:容闳以一己之力推动了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的前无古人的大事业,「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

那是我们第一次接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国际教育。时间来到今天,我们又一次站在了一个国际教育新的十字路口,一边是越发沉重的同龄人压力,一边是坚守以人为本的初心。

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会穿越时光熠熠生辉?容闳种种旧追问,仍然在等待着新答案。

■德闳学生是我们最喜欢的群体之一,因为深度接触过,更知道教育是怎么起作用的,这次探访德闳和每个孩子都合了影,被孩子们的温暖和活力治愈。图片是谷雨星球创始人Summer的朋友圈。
当孩子们被赋予自由

「学校有四个学院,容闳就是其中之一,代表精神是好奇,冒险和勇敢。」在容闳后人创办的第一所国际化民办双语学校上海德闳里,创校生Gigi告诉我,她已经当了8年容闳学院的学生。

这是以容闳命名的多间学校之一,也是我最熟悉的一所。

我熟悉并不是课程体系,学校教材等,而是这里的学生们。每年暑假,谷雨星球都会开办一个带中学生走进乡村的半公益研学项目,今年的一期来了好多德闳学生,而在跟他们多天的相处中,我才能真正观察到每所学校沉淀在不同孩子身上,共同的特质——

善意、尊重和温暖

■德闳创校生之一Elsa和Audrey曾和我们一起去湘西和云南。

问起孩子们,你为什么喜欢一所学校时,答案经常五花八门,「校园很大」、「饭好吃」、「体育设施很多」以及「有好朋友」。

而我最受触动的回答则是:「在这里,我可以自由决定吃什么,什么时候喝水,想上厕所的时候不用忐忑地憋着」。

这句话来自在德闳读九年级的Audrey

小学时她在公立学校读书,想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举手得到老师同意。仿佛进入了一座戒备森严的动物园,每天都被按头吃草,自由、快乐这两个童年原本应该很充足的东西,成为了稀缺品。

「我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大课间和小课间竟然会被老师强制要求出去玩。我们坐在草坪上聊天,做游戏,懒的时候就站在柜子前聊天,总是觉得很开心。之前的学校课间都是不让出教室的」。

■无论大孩子还是小孩子,课间都要出去活动

对于一群尚且年幼的孩童来说,圈养的童年无疑是在告诉他们「你脆弱到需要时刻保护」,丧失了探索的欲望和自信心。

这也是为什么,一百年的容闳带领第一批留美幼童远渡重洋求学时,坚持无视当时掣肘的条条框框,不顾保守派的反对,颇有远见地根据幼童们好动、好玩、求知欲好奇心强的特点,开展文娱、体育和参观活动,培养团结协作、勇敢坚毅的品质

那些从小被要求循规蹈矩的孩子,接触了足球、曲棍球、棒球、滑冰、跑步、钓鱼等活动,体育和功课两开花。

还有人还成为了耶鲁划船队队长,指挥队员在比赛中击败了哈佛的对手。

1881年耶鲁赛艇队合影,前排中间是舵长钟文耀,第一批留美幼童之一

而在如今的德闳,「尊重孩童的天性」完整地被保留了下来。

七年级的男生Kris回忆,自己一年级刚来探校时,看到宽敞校园里随处可见的运动场地,都有孩子们在玩,而不是空荡的摆设,充满了惊喜。

当一个环境给予孩子物理空间上的活动自由,他们会主动一点点打开心理空间。

正在读年级的Elsa是德闳的创校生,1升2的时候来到了这里,从一个害羞的女孩变成了一个主动的青少年,这跟一点点在学校的滋润分不开。

我小时候数学不好,不敢回答问题,在课堂上总想做个隐形人,越不显眼越好」。

一般来说成绩好的学生才更受关注,但在德闳,偏偏她受到的关注很多。数学老师兼班主任经常叫她回答问题,课后给额外的辅导,再三告诉她,努力就最重要。

初中时,Elsa听不懂几何也被另一位老师敏锐地发现了,要求她多去办公室提问。「我从没觉得自己数学差,就成了差生,老师也是不带评价地帮助我,所以我敢于在每次需要帮助的时候去找老师」。

这让从未在外面补习的Elsa尝到了甜头,最后拿到了自己满意的分数。如今,她正在向高难度数学竞赛AMC10进发。

初中生做的数学小报,即便到了高年级,兴趣保护也是老师们的重任

曾有教育研究者发现,孩子自信心暴涨的过程中,有一个临界点,左边是恐惧区,右边舒适区,在孩子看来这两个区域之间是一道深不可测的鸿沟,仿佛迈一步就会掉下万丈深渊。

如果她在有爱成年人的带领下勇敢跨越了这个临界点,她会迅速攀上自信心的高峰。

学校有很多活动,但她经常因为害羞而退缩,这时候老师就会暗暗推她一把。Elsa印象最深刻的是三年级的一次升旗演讲。

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报了名,却在那一天来临之前越来越害怕。她不停练习背诵稿,心里也不停打鼓:全校几百号人都看着我演讲,万一出错了怎么办?万一大脑一片空白要怎么收场?

想着想着Elsa手心冒着冷汗,在家里急哭了,最后她看见了台下同学们、老师们每个人都在为她鼓掌,她才安心了下来。正如一次小河道的跨越,让她有胆量驾着小船独闯汪洋,小学毕业典礼时她又一次作为学生代表上台演讲。

现在,我终于不再是一个内向胆小的隐形人」。

创校时还很小的Elsa,已经在德闳度过了7年。

跨越百年的「教育接力」

一百多年前,当「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12岁时,他刚刚辍学归家,在村镇口卖糖果补贴家用。

而他一次次通过教育轨迹的转折改变命运,与自己善于抓住机会,和众多成年人的「教育接力」不无关系

先是小时候教会学校的女校长温施戴夫人,委托好友让他进入香港当时最好的双语学校继续接受教育。

在那里,容闳遇到了恩师鲍留云,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提供丰富的文体教育,让容闳对教育「育人」的本质有了深切体会。

也正是鲍老师,带着容闳和两位同学赴美国深造,把三个第一次出门的中国男孩交给了美国孟松学校的老师们

这些人引领着容闳冲破命运天花板,进入耶鲁大学。

这也影响了他多年后,容闳亲自接下这一簇教育星火,带领第一批留美幼童出来读书,与跨越中美的一众有爱之人,培养了一批心怀祖国与世界的中国学子。

耶鲁大学斯特林纪念图书馆走廊里,伫立着容闳铜像

阅读历史,犹如看到了今天的德闳。

后代带着他对教育的美好构想成立这所学校,这把燃烧了100多年的教育火把,交给了下一代老师们

采访过程中,每一个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安全树洞」,就是心理老师的办公室,每当有烦心事或者与同学的小摩擦,就躺在温暖的沙发上抱着柔软的毛绒玩具和她聊天。

那些难以和父母言说的青春期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只要几句话,心理老师都能秒懂。

这样一个能随时承托情绪的避风港,对于像Audrey一样有点害羞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学生会安排我们强制性与心理老师沟通,我就没压力了,心理老师能记住每一个人的名字,每次见到都准确叫出来和你打招呼,太神奇了」。

■识别情绪是疏解孩子的第一步

如果说,心理上的托举让孩子们不受情绪困扰,那么学科老师们的热情,则让他们看到了更珍贵的东西——追求知识的纯粹乐趣

比如最让Elsa喜欢的小学班主任。她带着孩子们发起了周四读书会,读一个章节后,就在黑板上写下一个问题和两个选项,让孩子们「投票」,等着下周揭晓答案。

老师总喜欢用反常识的问题「困住」大家。曾有一本关于陶瓷的书,老师问这种陶器来源于哪里?大家想都不想就选了最有名气的景德镇,确是错误答案。

「老师试着用有趣的方式告诉我们,千万不要用标签和光环先入为主看待一个人。」

新加坡德威的Olympiad活动中,孩子们在排练

类似的「陷阱」还有很多次,话题横跨历史人物、文化古建、人文宗教,孩子们从最开始的猜答案,到后来被激起了胜负欲,连最不喜欢语文的同学都开始津津有味地认真查阅资料。

对于正在备战大学申请的高中生Gigi来说,老师对教学的热情反而是另一种展现方式。她的IB中文老师对学生们要求很严格,比如阅读张爱玲的作品,老师像洋葱一样将文字层层剥开——

「为什么环境描写里特意提到阳台的木地板?是为了侧面暗示主人公是外地来上海的,不了解上海潮湿的气候会导致木地板嘎吱作响。

为什么又特意提到所住的街区特别吵?这是因为们整个家族都没落了,外面看起来正常,其实内部已经腐败」。

当Gigi在分享这一段的时候,她娓娓道来的讲述把我也带入了一堂高中IB课。

显然,在这个注重反思和剖析的课程体系中,也只有经过老师近乎逼问、触及灵魂的深度拷问,才能让学生经过多时依然记得当时分析文本的场景。

■Gigi(图一左、图二)和Audrey(图一右)是姐妹俩,作为创校生,二人在这里见证了彼此的成长

我们走向世界

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第二季》中,主讲人周轶君这样描述了新加坡的教育:「怕输」刻在了基因里,所有孩子都为了赢在不同阶段的起跑线,而拼命补课学习。

这是新加坡教育在全世界根深蒂固的形象。

作为德威的姐妹校,「一家多校」,德闳的孩子们可以参加德威的很多活动。Elsa就去新加坡德威参加了举办了奥林匹亚,全球德威姐妹校的孩子都欢聚一堂参加体育比赛以及音乐和艺术表演。

十分意外地,Elsa却分享了非常独特的观察:

「新加坡国际学校的孩子不像国内被管得那么严。他们拥有较高的自由度,可以不打领带,不用穿全套校服。有人在走廊里看书学习,有人在操场组队运动,每个人脸上也看不到竞争的焦灼气息。

新加坡德威的Olympiad活动

而在融入全球同龄人中过程中,也形成更豁达的世界观

初中生Kris非常喜欢编程,曾在和队友去美国达拉斯比赛时,敏锐地观察到两国选手的不同。

「美国同龄人非常热情,和对手在赛场见面,都会毫无芥蒂地互相聊上好久,他们也从不避讳分享自己做了什么准备,下了赛场大家都是好朋友,这种共赢的状态让所有人都拥有了放松心态。」

■同为创校生的Kris在美国比赛

当我问道,「你们加对母校自豪的地方是什么」,孩子们几乎想都没想:

「我最不后悔留在德闳的原因,是这里像一个家一样,给我提供了一个支持性的环境

我们几个同学想自己办启迪课,学校会给你批经费;刚开始学化学有些跟不上,同学为了帮助我会给我发长长的语音,拍下解题过程把自学的方法资源一股脑发过来;有时候我想在某个科目多卷一下自己,也从来不用藏着掖着,没有人会讽刺嘲笑,只会在小组学习的时候叫我一起去,互相监督」。

孩子们自己办的启迪课

听到这些动人的小细节,我忽然明白,为什么对培养孩子完整的人格来说,一个从上到下的良性支持系统那么重要——

价值观上,师者们用行动演绎包容、正直、尊重、同理心,带孩子们去养老院做义工,带他们看见真实社会里他人的需求和处境,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效能感。

学术体系上,没人定义什么是好学生、差学生,学校和老师把所有资源和帮助倾注给你,你努力的过程被每一个人看见和肯定。

竞争环境里,从来不是你进我退的机制,就像汪洋大海里无数的小航道一样,每个人奋力划着小桨,在「学校」这个航母的庇护下,朝向西面八方登陆属于自己的小岛。

你可以快,也可以慢一点,只要你持续向前划去,进一寸有一寸的风景。

我想,当年容闳第一次乘船穿越辽阔太平洋时,一定也想不到,自己曾被老师们托举的故事,会在百年后仍传来声声不息的回响。

或许,这就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上海德闳学校是12年一贯制的学校
招收从1年级到12年级的学生
高中开设IBDP和A Level

一所培养孩子对世界善意的学校
一个有温度的全球大家庭社区
一次站在更高教育海拔上的机会

扫码预约开放日

欢迎带孩子去看看🔽

我们是谁?

信息大爆炸下,我们相信深度思考的力量,像栽种庄稼一样做好教育,做内卷时代下的长期主义者,用真实的内容缓解家长焦虑,并用有价值的项目助力青少年成长,让升学、成长之路越走越亮。
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
请关注并星标谷雨星球
回归国际教育的基本常识
一起让升学成长越走越亮

谷雨星球
有洞察也有温度的原创国际教育社区,打破信息差,让升学成长路越走越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