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校长敢说了:别瞎卷了!世界不是由学科组成的

教育   2024-10-24 13:35   上海  

大家好,我是马里奥。

奇点大学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彼得·戴曼迪斯在他2021年的著作《未来呼啸而来》中明确提出:

「人类社会的科技发展正在以指数级的速度加速,所有技术的发展和交织,都意味着未来需要人们理解和掌握不同学科领域的技术和知识。」

可问题是,我们还在采用19世纪的学科分类教学法,是否符合时代的需求?

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进一所K12双语学校上海赫贤,试图找到答案——

从2016年创校至今,总督学、知名教育专家「村长」李振村将全课程引入了学校,这个当年就独树一帜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吸引了众多同频家长,如今已经进入了第8年。

如今,在跨学科也从非主流成为了「刚需」的当下,全课程落地得怎么样了?那些经历了全课程的孩子又怎么样了?

■曾经还在建设之中的校园(左图)与现在两千多人的校园。


民国作家谁是「猫奴」

丰子恺、钱钟书、老舍、林徽因、季羡林、徐志摩、冰心……你知道这么多民国大作家的共同点是什么吗?

答案是,他们都是「猫奴」

老舍先生是出了名的猫奴,丰子恺是众所周知的画猫大师,季羡林哪怕爱猫尿在文件上还舍不得打,钱钟书曾为了保护自己的猫「花花儿」,跟邻居林徽因的猫「爱的焦点」打架 ……

老舍说自己讨厌猫,写作时却把猫放头上,笔下的猫还选入教科书

那么,怎么研究这些猫奴?老师们开始引导孩子们进行对比: 丰子恺写猫和季羡林写猫有什么不同?林海音写动物和老舍写动物又有什么不同,课堂里总是热闹非凡,点子百出。

而这不是一篇角度清奇的高年级论文,只是小学民国课程里的冰山一角。

每每提到跨学科,我们脑海里总是蹦出诸多宏大的词,但对于孩子们来说,感兴趣才是最重要的。这正是老师们在研发跨学科课程时,最重要的第一件事:

找到课程内容和孩子们的关联点,比如孩子们也爱小动物,爱猫,这就是民国大师和小学生们的「锚点」,并且不停迭代。

孩子们对「猫奴」作家的总结让人眼前一亮

「历时38年的民国时代变革与动荡交织,中西文化激烈交锋,却又是思想启蒙、文化繁荣的时期,而设计这套课程,最重要的是能找到那段特殊而宏大历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小学中方校长俞秀红说。

为此,教研上的功夫下得特别深——

从1.0版的研究文,到2.0版的研究人,再到3.0版研究时代对人的影响,老师们完成50多万字的先行阅读,进行10多次的教研碰撞,完成5万多字的项目设计手稿,研发出20多份项目导学单,最终开发研究出这套含金量极高的课程。

■孩子们创作的民国杂志

就把教育里很「硬核」的概念,活生生展示在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感兴趣,保持好奇心,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天上的云能称重吗?」

「一杯羊奶在月球上的质量和在地球上一样吗?」

「《小王子》里,为什么要写国王、酒鬼和点灯人这些角色?」的问题。

孩子提问能力的培养,从1年级就开始铺垫了,每一次语文项目课程开展时,班级里会有一面问题墙,孩子们在自主阅读的同时,会把问题写下来贴到墙上。

随着课程的推进,问题墙逐渐被填满。到了课程结束时,如果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墙上的问题条会被取下。

提问的能力,在任何学科都很重要。

比如数学课学习「克与千克」的概念时,则有孩子提出了「天上的云能称重吗?」老师并不会直接回答,而是引导用皮球充气挤扁来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的实验来探究,寻找答案。

这让我想起一位哈佛生物学博士说过,开学第一课上的竟然是「为什么小蝌蚪可以变成青蛙?」,而这个幼稚的课题却是一个能拿诺贝尔生物学奖的研究。

「学会提问是我们特别注重培养的一种能力。实际上, 能够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来源于孩子的深度思考,而思考又来源于对人的理解。」俞校长说。

世界不是按照学科来组成的

全课程创始人村长说过:「我们最喜欢的就是「破墙」二字,让学习突破学科的围墙、教材的围墙、突破校园的围墙,跟整个世界、 自然、 社会联系起来。我们叫全人、全时空、全方位、全身心。

打破学科的墙已经在很多国家落地了,因为这是基于真实问题学习的需求,就像小学外方副校长May说的:

「世界不是由学科构成的,而是按照问题来组成的。」

■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的May校长

毕业于哈佛的她,在极负盛名的肯尼迪学院上学时,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在美国精英教育里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而是经由一个个问题形成一个个挑战,再评估不同解决方法带来的不同的影响和挑战,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在中国、美国、芬兰、挪威、瑞士等七国工作学习过的May,身上带有来自走过不同国际教育的思考。

还提及在芬兰读书时,赶上地球日那天会有一个关灯一小时的传统,老师就拿出一把琴,聊起来不要只看见这把琴现在是什么样的,应该看它是怎么来的,选择了什么木头,怎么切割,设计的形状,上了什么蜡,选了什么弦,演奏者投入了多少感情等等。

「我们看事物不能只看到表面的样子,要去理解背后的演变过程,就像老师和小朋友在一起时,不仅要看到他的行为,也要看到他是怎么走到了今天,从家庭,社会圈子,文化背景多维度看,理解孩子更加丰富和深刻。」

这是影响她决定从事教育行业的契机。

■「看见」孩子其实很简单,有时候只需俯下身,和他们身处同一个平面

「这个学科分值不高,不用花太多心思;先把教材吃透,看课外书都是浪费时间」,在赫贤小学,老师不可能对学生说这样的话。May校长说。

在赫贤,May所在的外方团队在授课时,「不仅只是学英文,而是用英语认识世界。」

比如「外方学习庆典」为期7周的项目式学习,外教们为各年级孩子挑选了不同的神话故事,比如一年的「斯拉夫神话雅加婆婆」,二年级的「欧洲英雄史诗贝奥武夫」,四年级的「美洲原住民神话」等。

课程设计不仅是讲故事和读故事,低年级要求改编复述,高年级要求原创故事,最后通过剧本扮演出来。

你是不是也很好奇:这些人都是谁呀?古老的神话也是一个民族最本真的文化之根,通过这样的课程,孩子们能在语言学习之外学习一种文化。

同时,还会通过多个学科联动教学,如设计思维课,艺术课等,创设了一个让孩子们自然而然掌握语言的环境和过程。

俞校长也想起在芬兰访学的时候,她想了解芬兰的母语教育怎么教的,就请教了一位老师,询问教材用什么。没想到,老师带她去了图书馆:

这里全部都是我们的教材。」

这让她大受震撼,在小学阶段,世界原本就是孩子们的课堂,就以动物章节为例,当孩子们了解了濒危动物时,就需要去图书馆调查、阅读、撰写报告,并在社区中进行公益宣讲,把所学带回到真实世界中去。

还有一次,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访学期间,有一次上课时,教授用教棒指向窗外的苹果树问道:「你们觉得我有没有办法把苹果变成梨或橘子?」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

苹果自然是不能变成其他水果的,但我们可以让它成为一个更好的苹果——更大、更红、更饱满。假如这苹果天生瘦小也没关系,它也没办法变成梨子。但也没关系,因为正是这些不同的苹果组成了这棵树,正如世界的多样性一样

在俞校长心中:「全课程恰好代表了我们内心对于世界共通的、最理想教育的期待。」

赫贤全课程项目手册一览

一年一度童话故事大赛

如今这么成熟的全课程,不是一夜之间诞生的。

8年前它刚刚引入赫贤时,村长说过,这是十几年课改成果的一个集大成, 同时也借鉴了国外先进的小学课程体系,比如IB体系里的PYP,英国IPC课程结构等。

一个有生命力的课程必然会经历不断迭代和生长,长出最有特色的样子,8年后,全课程在上海赫贤学校有了很多新的发展:

  • 课程走向更为宏观创新,这两年,课程走向以人类文明(文化)探究为主线,为孩子构建宏大的历史观和人文观。

  • 采用 PBL方式驱动学习, 比如以日本作家的绘本《北纬36度线》导入,学生围绕 「同一条纬度线上世界为什么会这么不同」来聊聊北纬36度线,学生阅读中英文资料。

  • 苏格拉底讨论圈与学习单,在罗伯特议事规则指导下的苏格拉底讨论圈中,学生使用学习单围绕主题探讨。例如围绕六大古文明进行讨论,去场馆和博物馆学习拓展等。

  • 课程进一步跨学科融合,从一开始以语文课为主,到现在已经有美术课和语文课串联,学生不仅要读长篇文章、写作讲解展品来源,还要布置小型博物馆,复活古代名画并作为讲解者讲解名画信息背景,进行比较研究(如对比阿尔伯特的落基山脉和山水画的变化)。

■很多家长都想不到,拼音都可以PBL

在做跨学科融合时, 全课程的一条原则就是:从儿童出发,回到儿童本身

「所以我们也设计了大量适合孩子年龄段的「学习支架」,让孩子有梯子可爬。」俞秀红校长介绍。
我们都知道,当课程变得这么有趣后,其他学校让家长最头疼的一件事——怎样让孩子爱上阅读,对赫贤的孩子们来说就是轻而易举。
赫贤小学孩子的阅读量都非常大,百万字阅读在二三年级不在话下,五年级毕业阅读量在500万字以上。有了大量输入就能有厚实的输出:
每个孩子到小学毕业都能创作自己的小说,低年级小朋友自己写画绘本;高年级学生写英雄和科幻小说;一年一度的童话创作大赛也成了孩子们的最爱。
■两届《一年一度童话比赛》

而在课程之外,对于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一定是环境的影响。

走在赫贤的校园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满满的活力:

半开放式的教室,学生可以肆意奔跑,墙壁上到处挂满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完全没有被学科框定。

■阳光充足的教室和活动区域

我去的那天正在搞校运动会,把大号游乐园搬进了校园,中外教孩子们脸上都非常兴奋。

■游乐场也能进校园

更让我暖心的是,这是我第一次遇到学校保洁阿姨满脸笑容跟我主动打招呼。老师说,因为规定学生们必须要主动跟所有遇到的教职员工打招呼,阿姨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员,所以她们习惯了跟大家say hi。

要知道,在过去10年中,中国国际化教育正在由多到精,这对教育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走过八年的赫贤,已经历经了大浪淘沙的增量市场,现如今有着两千多人的学校已经极其稳定,沉淀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

这种印记在毕业生身上也得到了验证。老师们都提到当年一位小学时从公立转来的「小透明」Cindy,在戏剧社里找到了热爱,一点点变得自信,打开了自己。

■热爱阅读的Cindy,也曾在学校演了《雷雨》话剧,感受书中人物的心境

大学时,她申请了美国美国著名文理学院曼荷莲女子学院。面试时,教授问了一个难度颇高的女性话题:在中国当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与之前相比,以及和世界相比,有哪些变化和区别?

Cindy想到自己从小读过的书,做过的对比研究,和她在戏剧社演《雷雨》中繁漪这个角色时候的一段台词: 「我是某某的妻子,是某某某的母亲,是某某的情人,那么我自己是谁呢?

她答道,繁漪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女性形象,但我的妈妈也是一位事业型女性,我今天能够追求自己的想法,坐在你们面前,这就是中国当代女性和旧时代传统女性的最鲜活的对比

最终她拿到了曼荷莲的录取和高额奖学金。

而像Cindy这样的孩子,也是无数从赫贤小学自信走向世界的孩子缩影。

■赫贤的毕业生们

——谷雨星球本期推荐——

作为早早开始坚持跨学科教育的学校

赫贤已验证「全课程」对孩子发展的价值

笃定地走出独一无二的教育路径


全学段开放日正在开放中

欢迎扫码预约

带孩子体验沉淀知识的乐趣


我们是谁?

信息大爆炸下,我们相信深度思考的力量,像栽种庄稼一样做好教育,做内卷时代下的长期主义者,用真实的内容缓解家长焦虑,并用有价值的项目助力青少年成长,让升学、成长之路越走越亮。
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
请关注并星标谷雨星球

谷雨星球
有洞察也有温度的原创国际教育社区,打破信息差,让升学成长路越走越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