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来世界上还有翻译这么好的工作
文化
2024-11-07 08:30
浙江
长久以来,外国文学都是我们阅读历程中的重要部分。我们为领悟到更多元的文化而欣喜,却很少注目到那些为语言的跨越搭建桥梁的人。
译者的工作,是将另一个时代的情景搬到当下。他们积累起敏锐的语感,以深厚的历史知识与当代经验为工具,将那些承载着远方的想象、别处的生活和陌生文化与思想的书写,带到另一片土地的读者眼前。
在这场主题为
“跨越边界的语言与写作”
的论坛上,特约合作伙伴
edition
和我们一起,
将目光投向文学世界中的女性,见证她们以主角之姿,以语言和写作为工具,构筑出不同社会与文化的交汇点
。
陈英、何雨珈、范晔
三位译者和主持人
淡豹
从进入翻译的契机聊起,谈论如何以自身的常识与同理心,找到语言的色彩,并且一次次打破规训,让女性创作者的声音更加清晰。
以下是这场论坛的回顾分享:
不是我选择了翻译,
而是翻译选择了我
淡豹
各位老师是如何看待文学翻译这份工作的?以及从更早的时间回溯,三位老师是如何进入到自己如今所关心的语种,又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有文学翻译志向的?
范晔
我是一个比较非典型的例子。我特别想说,我从中学时就是一个热爱拉美文学的少年,一心想要学习西班牙语,并且克服重重阻力读了西班牙语专业,之后就开始做拉美文学的翻译,可惜不是。实际上我在上大学之前,对西班牙语和拉美文学毫无了解,之所以报了西班牙语的专业,是因为不知道报什么好。在咨询高考志愿时,正好碰见我之后的导师,他说你既然喜欢文学,为什么不来学西班牙语?西班牙语大有可为。我一听豁然开朗,本来也想问问法语专业,但正好那一年法语专业需要辅修国际金融,我数学又不好。
一开始学就后悔了,因为我原本外语学习能力就不行,也不爱练、不爱说。坚持了一段时间,语法学得差不多,能够读一些原版作品了,才找到了学语言的乐趣,开始翻译一些东西。
所以
其实并不是我选择了这门语言,如果可以从玄学的角度说,是这门语言选择了我。
是因为能够开始阅读一些原版的作品后,读到了一些好玩的东西,想要和不懂这门语言的朋友分享,在分享时就会开始翻译。那时候也正流行一些论坛,我在一个叫“没文化”的论坛上发布一些自己翻译的诗,大家来夸我,我就有了动力,从而翻译了更多东西,我就是这样走上这条不归路的。
范晔
陈英
我和范晔老师是同一年出生的,我们的境遇很相似,甚至说过一样的话,我之前在一次和吴琦的对谈中,也说过“不是我选择意大利语,是意大利语选择了我”。我是在入学之后,才发现全班都是从法语调剂到意大利语专业的,也有过以翻译为志向的时期,但之后就忘记了,毕业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做了别的工作。
我在前段时间翻看之前的书,找到了我在 1998 年写给社科院一位老师的信,我在信里问,文学翻译应该怎么做才好。这时我才发现这个志向已经在我内心潜伏了几十年,这个梦仍然是在的。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意大利语的翻译作品还不多,我在前段时间回顾了意大利文学翻译的历程,是从 80 年代开始才有比较大规模的翻译,说大规模,其实也就是 100 多本而已,是那批解放后前往意大利学习的四五位老师回国后慢慢翻译的作品,之前大多是从其他语言转译过来的。因此意大利文学翻译只有 40 多年的时间,到现在能够有这样高的可见度,对于我们翻译意大利作品的人来说都是很重要、很荣幸的事。尤其现在有一些作家,像伊塔罗·卡尔维诺、普利莫·莱维、翁贝托·埃科、埃莱娜·费兰特,在国内受到很多关注,也是很多人加入进来做译介的工作,才会有今天这样的结果。
何雨珈
我觉得我没有去学小语种的原因,可能是比两位老师晚生了两年。我本科是学英语的,那几乎是一个小镇做题家的必然选择,因为我在高中毕业时,还不知道职业选择是怎么回事,就只好在已经学过的科目里选择。
但即使读了外语专业,也没有想过把翻译作为自身的职业。我进入翻译的开端就更加误打误撞了,是在提交毕业论文的那天出了比较严重的车祸,撞断了腿,经历了三次手术,康复期也要五六年。在住院的那一年中,我就想我不能只在床上看书或者看剧吧,得找点事情做。
之后我就在学校的 BBS 上看见一个招聘启事,是为一部传记招翻译,我想这份工作很适合我,因为首先它不用我移动,其次中文和英文我都能够掌握,于是就报名了。其实那本书体量非常大,不可能完全交给我这样一个没有书籍翻译经验的人,但从此就与翻译工作建立了联系。
之后去读研,读了新闻系,教我们特稿写作的老师是梅英东,他刚刚回到北京,写了《东北游记》,就把他的作品布置成阅读作业给我们。我很喜欢这本书,就问他想不想要出中文版,于是就开始翻译,在这本之后,就开始有更多非虚构作品找到我。
在我开始做翻译后,就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工作,我们可以完全不用说话,只是隐藏在作者背后,很安全地去做语言之间的转换。
在腿伤好后,也没有另谋出路,一直这样开心地做下来了。
在决定翻译书目时,
最看重心声的共鸣
淡豹
三位老师都讲到了和第一部作品的相遇,也有自己特别想要做的作品和未来的计划,想问问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没有带着主动意识想要去推介某一个类型或系列的作品?以及在决定翻译哪本书,不翻译哪本书时,会有怎样的标准?
陈英
我决定做的作品是切萨雷·帕韦塞,帕韦塞是都灵北方的一个作家,他虽然只活了 42 岁,但他做了美国文学翻译,同时也是个编辑,写了很多的作品,是一位有很大成就的作家。
我想要翻译他的原因,首先是他在国内的介绍是非常少的,已经有的译作也不太理想。翻译帕韦塞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很多乐趣,很多我小时候的记忆,都通过这个文本回忆起来,比如他写到如何种葡萄,给葡萄喷药,又怎样摘去多余的葡萄。他这种对于自然的迷恋,和我童年时的心情是很像的,这种心声的共鸣,让我的翻译过程很开心。他是我比较偏爱的一个作家。
一般作品我会先试读,感受一下语言和我自己的风格差别是否太大,如果做不了,我就会拒绝,如果感觉很喜欢,我就会去做。费兰特的作品就是这样,尤其是几十万字的大部头,需要仔细想一段时间再做决定,有时一冲动,一天签两本书,就会很懊悔,感觉未来的很多个月就这样交付出去了。
陈英
范晔
陈英老师说的冲动,我也很有同感。翻译古巴作家吉耶摩·卡布列·因凡特的《三只忧伤的老虎》就是一个因为冲动犯下的巨大错误,当时编辑买下版权,来找我,我一听就非常兴奋,因为这是一本在业内流传了几十年,据说非常好玩的书。它和《百年孤独》一样是出版于 1967 年的书,但《百年孤独》已经成为了一本经典化的国际畅销书,它却一直默默无闻。我没想到居然会有人买来版权,立刻就答应了。
但我很快就意识到一个问题,一本书值得翻,和一本书能够由我来翻之间是有一些差别的,我发现不仅我一个人冲动地接下了这本书的翻译, 很多其他语种的译者也接下了,但他们中有人抑郁,还有人在翻译了好几年后,他自己母语的语言系统被打乱了。
于是我面临了一个骑虎难下的局面。接下这本翻译后至少有三年之久,我在思考的都不是怎样翻好它,而是怎样想出一个完美的理由,和编辑推掉这件事,很多时间就这样被浪费了。每次决定和一个作家建立文本接触,真的是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因缘,这是想起来很有意思的事。
何雨珈
我选择作品其实没有太多标准,可能跟随我的阅读兴趣,我也很高兴我的翻译路程和我的个人成长一直是相辅相成的。
我现在正在翻译的书,大多都是我比较关心的议题。正在翻译的一本书是关于女性在觉醒的过程中,她对语言的使用和把控会有的变化,是这本书的编辑找到我来翻译这本书。下一本书我会翻译一本关于观鸟的自然文学作品,这也是我这几年投入进的一个新兴趣,我很高兴翻译能够一直陪伴我成长。
翻译工作开始前,
需要进入语言的微醺
淡豹
写作者寻找语感的方式经常是通过阅读译作。王小波在《我的师承》中就讲到他受益于查良铮、王道乾等翻译家“对现代汉语的把握和感觉”。请问几位老师,在翻译中怎样找到语感,找到词汇?有没有那种灵光一现的时刻,感受到从此刻开始,我进入到这本书的语感系统之中了,找到这位作者的语言系统了?
陈英
我觉得对我来说从来不是找语感,是找频道的问题。相当于在脑子里装了好几个频道,先调到汉语频道,我一般会读古典文学,比如《世说新语》和《聊斋志异》,《西游记》也是我很迷恋的文本,这些作品都非常贴近我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之后我就开始做翻译,做翻译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找词的过程,同义词词典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词汇量是有限的,有时候,我会发现我使用了一个平时根本不会使用的词,这个词就是我在不断探索,企图靠近原文的过程中找到的。
范晔
有一些写作者在工作之前愿意喝一杯或是进入微醺状态,
有时我也觉得进入翻译工作前,需要进入一种语言的微醺。
读一些风格非常强的汉语能够成为一种激发,将我们从日常工具性的中文中拉出来。我会看施蛰存或穆时英的很多作品,肯定也谈不上模仿他们的语言,但能够激发我们语言的潜能,我们有时候就需要这样一种翻译玄学,在进入微醺状态后,这种元气一直是流动的。
像《百年孤独》这样的作品,就有一种气势在里面,需要细究每个字句,但整体上也要流动起来,这种时候就需要看一些长句写得非常好的作品来激发我。有时也会看一些诗作,找语感比较接近的来读,之后再去做自己的翻译。
何雨珈
我同意范老师说的,一本书的语感是一个流动的东西。我在翻译非虚构作品时有一个办法,因为很多非虚构作品的作者都还活着,我就去和他们建立联系,和他们认识之后,就会了解到这个人平时的说话习惯,在翻译时,可以试着想象如果是作者用中文说出这段话,会是怎样的风格。尤其是几位写中国的作者,我可以随时和他们邮件沟通。
比如《君幸食》的作者扶霞,她会随时给我纠正一些专业的烹饪术语;《看不见的美国》的作者 Jeanne Laskas,我在翻译过程中给她发邮件,问她在文中经常提到的 rivers 到底是什么东西,我尝试理解了很久也没明白。她非常热情地回复我说这其实是一个形容,她把人形容成每一个地方的河流,这对于没有在当地的文化底蕴成长起来的我来说,是很难理解到的。
我也很同意陈英老师说的,同义词很重要。对于我来说,选词一定要一击即中,一本书翻译完之后还会再整体改,但最后修改的其实是整体的感觉。
何雨珈
翻译首先基于常识,
再去找到语言的色彩
淡豹
想和几位老师聊一下翻译中的创作性问题。会以怎样的方式对原文做创造性的翻译?又是如何调整中文,让它能对于原文达到一种更高的真实?
陈英
我认为翻译最重要的是同理心。我们需要把另一个时代的事情搬到当下,变成我们可以理解的东西。
因此常识在翻译中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必须符合常识,创造性自然就出来了。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意大利的诗人但丁给他喜欢的人写诗,他说这个女孩子很漂亮,走在街上,所有人都看着她,她走过去之后,大家都因为见到了美的事物而开心,这就是常识。另有一些版本说,这个女孩子因为有人赞赏她的美而开心,这就违背了常识,违背了美。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典故叫“看杀卫玠”,我们可以尝试来构造,一个漂亮的女孩子走在路上,被大家驻足观望,她一定是紧张的,这个很重要,很多翻译中错误的源头,都是常识发生了错误。
另外我觉得在翻译过程中,对于语气的把握是一种扮演,需要找到一种调子。我认为比较好把握的是一些轻狂的少年,他们的语气比较简单,还有一些讲话含沙射影的学者,翻译时只要能达到那种阴阳怪气,还是能够把握效果的。像费兰特就是年老、睿智、成熟的女性,翻译她时就需要拒绝所有轻浮的东西,这也是一种尝试。必须要按照一种调子来,否则就会偏离,在审美上很扎眼。所以翻译首先是基于常识,然后再去找到语言的色彩。
范晔
创造性和准确性,有时我们觉得好像是一个二元的关系,但它并不是对立的,我们做创造性的翻译,实际上是为了达到一种准确性。
我们总说“信达雅”这一标准,也有不止一位前辈说,所谓“达”和“雅”都在“信”之中。
因此创造性实际上是为了准确性服务的。就像我在《三只忧伤的老虎》里面翻译的,有些也许可以算是创造性翻译,但那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字词和句子也许对不上,但我想重现他那种游戏性。那些语言游戏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就荡然无存了,当然我也可以用加注的方法,但书里这样的内容太多了,全部加注的话就会很没意思。
我也学习了一些其他语言译者的方式,他们都比我加的注解少,英文译者更得天独厚,因为他当年是和原作者一起“四手联弹”翻译的,做了大段的改写,但我没敢走到那个地步。加上毕竟英语和西语都是拼音性的文字,汉语又是另一种表意系统,有些我也玩不起来,但有些还是尝试了用玩笑替代玩笑、游戏替代游戏的,可能替代得很笨拙,所谓化神奇为腐朽。
所以我的一些创造性尝试,只是为了达到准确性,想要传递作者的游戏,让大家看到这原本是个笑话,这是我的想法。
陈英
关于创造性有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也是翻译界的公案,就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我们翻译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时就出现了问题,因为牵扯到时态,月亮是已经落下去了,还是在天上?这时候我们的创造性就依赖于理解,因为这时候理解具有创造性,我们说它在哪就在哪。
还有一个例子是“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插在哪里?我们研究古代的习俗,会发现茱萸有时会插在头上,有时是别在腰间的香囊里,这些都是创造性的问题。
何雨珈
我很同意范老师说的,有时做到“信”这一步就可以了,中间的“达”和“雅”是自然形成,而不是我们刻意去追求的。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为了找到文化中对等的东西,为了给读者传递我们在读到原文时的乐趣
。比如英文原文中用了谐音梗,我们在中文中也需要用一个类似的谐音梗,让读者也有同样的感受。
能够翻译女性作品,
是因为她们与我站在一起
淡豹
陈英老师在之前的采访中曾提到过,做翻译要去找作者的声音,而男性作者和女性作者的声音可能大不相同。而雨珈翻译了一系列英国女作家扶霞的作品,也翻译过通常被认为更“硬朗”的作品,例如《纸牌屋》。我们会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同时这个声音也可能是具有性别特质的。想请两位聊一聊,在翻译实践中,是否会感受到男性和女性作者的作品有色泽上的差异?在进入不同性别的作家作品时,会采取什么样的进入策略?
淡豹
何雨珈
我最近在对比阅读
1984
和
Julia
,Julia 是 1984 中的一个人,这本书其实是 Sandra Newman 写的一本
1984
的同人文。大家如果看过
1984
就会知道,Julia 是书里唯一有面孔的女性,但她没有姓,只有名字,在书中作为温斯顿的情人出现。
Julia
就是这样一本书,它从 Julia 的角度重新讲述了
1984
的故事。当这个故事从女性视角去看,就会发现在那样一个人人自危的情况下,女性的处境是更加没有被考量的。理论上所有人都是值得书写的,但我在阅读和翻译很多作品的过程中发现,女性会自然而然地去关心那些没有被看到的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何雨珈,牦牛绒麻花毛衣、羊毛鱼尾裙来自 edition。
女性可以书写任何东西,但我们这种自然地关注小事物的视角,我觉得是很可喜的,这就是理想的状态,可以写伟大,也可以写渺小,可以写光辉,也可以写人性的阴暗面和弱点。
我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会自然地去跟随这样关注点,我在这几年也有意地接更多女作家的书,我觉得我是喜欢这样的叙事的。
几年前上野千鹤子老师的书开始在国内大量出版,是女性意识的一个爆发点,我觉得这也是很好的,在此之前,我们接触的信息没有那么集中,那么扑面而来。这几年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将性别窄化,仅仅把上野千鹤子当作女作家来读,而是更加看重她的作家身份和作品的价值。
这样意识觉醒的过程中,女作家作品的翻译需求越来越多了,并且越来越消除了话题上的禁忌,是否太激进,是否太冒犯,都先翻译了再说。比如我之前已经出版的《巴比松大饭店》,和一本正在准备中的书,都是写一些在女性觉醒运动的过程中,做出比较激进努力的女性,那真是让我热泪盈眶。我觉得就是因为有她们,我今天才能够在电脑前翻译这些东西,才有表达的权利,我觉得很开心,好像从很远的时代到现在,很多姐妹与我站在一起,把一个个小的事情描述出来。
陈英
我在翻译费兰特之前,其实都是翻译男作家的作品。我觉得很多女性在刚开始写作时,都会模仿男作家的语气去写,费兰特也是,她觉得那样写出来的语言会比较顺手。我们译者在翻译男作家作品时反而要容易一些,是一种现成且容易接近的语言,是一个主体性很强、非常自信的声音。
与翻译男作家自信的语言相比,翻译女作家反倒是有些困难,这跟女性在写作的过程中遇到的表述困境是相关的,需要用心去揣摩。
虽然我已经翻译了 11 本费兰特的作品,我仍然觉得很难。首先她的语言很难,她也有一种复杂的情感在书中,很多情感都是没有得到讲述的。
但我在费兰特的作品中找到了那种硬朗感,那是一种女性找到自己的声音后,一种非常平稳、笃定,偶尔打破边界的状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陈英,牦牛绒大衣、羊毛亚麻衬衣及长裤来自 edition。
淡豹
陈英老师说到凝视的问题,让我想起了费兰特那本《被遗弃的日子》,这本书整本都在写破碎和发疯。同样形象的还有《简·爱》里的罗切斯特夫人,虽然是由女作家所写,但我仍然觉得这是一个被凝视的形象。我很少看到从发疯的女人、痛苦的女人、嫉妒的女人的主体出发,把她的破碎、发疯、嫉妒当作一种真实的,合理的情感,她们往往被比较工具化地看待。
我最近也在看《页边和听写》,我作为创作者来读,感觉这本书有一个地方很给我力量,就是费兰特写她从小就是个作文写得很好的女孩,她知道自己可以写作,但是她发现她有两种写作方式,第一种写作方式是比较顺从的写作,是合理的、精于算计的、正确的写作,同时她也有第二种比较叛逆的写作方式。第一种方式让她知道自己可以写,在第二种方式中她才找到自己的声音。
我自己翻译了一本书叫《生活在写作之中》,作者是一位人类学兼民族志写作的教授,通过讲述自己这么多年在教学民族志写作课的过程中得到的经验,配合阅读《萨哈林旅行记》时掌握的非虚构写作的精髓,来告诉大家如何开始民族志写作,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特稿写作等等问题。
我印象极深的是她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她说找到自己的声音,对于女性创作者来讲尤其难,她教了这么多年书,不断地有女性和她说:
我曾经有过自己的声音,可是在我这么多年的写作过程中,在工具性的表达中,我发现我丧失了我的声音。我和男性不一样,我不是在不断探索自己的声音究竟是什么样的过程中写作的,我是想要重新找到我曾经拥有的声音。
就像陈英老师刚刚说的,我们现成的这套语言系统能够非常熟练地做一些男性化的表达,可是当女性要去表达一些女性的某一些情绪、某一些痛苦、某一些特殊于我们的感受,就会变成女性翻译者、写作者自身的任务。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淡豹,羊毛绒廓形西装、羊毛西裤、工装衬衣来自 edition。
相信自己能够做任何事,
就会法力无边
淡豹
两位老师这么多年的翻译过程,也是与读者对话的过程,会有很多女性读者来和你们沟通,谈论她们的读后感和这些作品对她们的影响。有没有哪些有趣的互动,或者印象深刻的交流?
陈英
“那不勒斯四部曲”的反馈比较多,很多读者都和我说,她们读完后觉得原本玫瑰色的梦破裂了,她们决定去读研或读博。这对我是非常大的鼓舞,因为我坐在那里,视力在不断下降,颈椎在不断恶化,但译出来的那么多字,有了正面的结果,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欣慰。正是这种很贴近我们内心的声音,才能够给她们向前走的力量。
有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在费兰特的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女儿与母亲建立的关系。最近在播的“那不勒斯四部曲”最后一部中有一个感人的场景,如果我们对《圣经》比较熟悉,就会知道家族的族长在去世时,会把权力交给子嗣,交接结束后,那个人就会有一种法力无边的感觉,这是个赋权的过程。
在“那不勒斯四部曲”中,埃莱娜从她的母亲手中获得了这样的一个权柄,她母亲在临死时说,我现在知道你是可以的,你是可以面对所有问题的,我放心你。之后埃莱娜就变得有些法力无边,她觉得自己做任何事都很有力量。
有一批读者在我的微博留言,她们体会到了这一点,体会到埃莱娜在与自己的故乡和母亲和解后,获得了一种无穷的力量。这也是让我感动的一部分,因为我可能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在接受自己的出身之后,能够更加平静地面对生活。
何雨珈
我意识到在很早之前,会有读者评价一个作品时说,我觉得她写得和男作家一样好。当时我觉得没什么问题,我就说对,她就是很好。这几年我身边有越来越多人成为写作者,我开始看到没有人再以男作家的作品为标准,我们会有我们的表达,我们觉得触动人心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我要提到我特别喜欢的作家颜歌,她这几年也在探索英文写作,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自己,我会发现在她的中文作品里,会有一种有一点被规训的好,但在英文作品中,完全抛却了作为从小被规训长大的女性的耻感,做了自己非常自由的表达,我看到这些就很高兴。在我的阅读和翻译过程中,我也越来越发现大家抛却了原本权力结构设置的标准,开始越来越多倾向于一个“我”觉得好的标准,我觉得很开心。
论坛现场
因为翻译,
我们的人生重叠了
淡豹
想问问三位老师,在你们迄今为止的翻译作品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部是什么?它给您这个人、您的语言、您的思想、您的内心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范晔
我是不想提《百年孤独》的,但没有办法,我被贴上了这个标签,也就接受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翻译了这本书后,我有了更多机会去重新了解这位作家,到他出生的地方,结婚的教堂,上过的中学看一看。有意无意中,我和他的生活有相当一部分重叠了。
现在已经有读者来跟我说,老师我是看着你的书长大的。会有一些瞬间,觉得和读者成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共同体,好像大家都是“马孔多”社团的一部分。在当时接下这本书时绝不会想到,日后的生命会被这样一个完全搭不上界的人影响这么多,有时我感到借由他,激活了我的一些东西。
我是一个在生活中比较无聊的人,也没有太多和人交流的机会,但我却要尝试这样理解一个陌生人,花大量的时间和他相处。这是一种很奇妙的社交,我觉得这也是翻译给我生命的馈赠。
陈英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费兰特的作品,我在她身上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所以基本是一种互相理解的相处。
在费兰特之前,文学对我来说就是一种用来逃避现实的白日梦,开始翻译现实主义作品后,我必须要去面对她的人物的痛苦,失学、恋爱失败、婚姻失败带来的种种问题。
我觉得直视痛苦是成长重要的一步,也是这套书对我很重要的原因。
何雨珈
我想起了一个比较痛苦的回忆,就是翻译琼·狄迪恩的《向伯利恒跋涉》,原著出版于 1978 年。我之前翻译的作品,大多数都在我的舒适区内,无论是我原本就很了解,或者是能够找到一些资料。
但翻译《向伯利恒跋涉》是一个冲动的惩罚。狄迪恩是一个很难联系的作者,我给她发了无数封邮件都石沉大海。读那本书时我也有些傻眼,因为她写的是上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无论是旧金山的嬉皮街也好,约翰·韦恩这样的明星也好,都是我陌生的美国,完全在我的了解范围甚至兴趣范围之外。
尽管狄迪恩说她是模仿海明威起家,但她其实形成了自己很有特色的语言,并且她书写的内容实在太美国,在翻译时,我不能够完全把它翻译成舒服的中文,需要保留一些异化感。那段时间我很痛苦,我去找了她的纪录片,甚至在街景地图上找她住的地方,去看那片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地貌,想象她的成长历程,以这种方式去理解她。
后来有一天我重读这本书,我意识到我还是存着和作者的对抗之心,我希望能够用中文去解读她,想要把她完全用中文表达出来。
我突然意识到我不应该和作者对抗,她应该是神,而我是祭司,我要做的只是传达她的感觉。
她的纪录片《中心难再维系》中有一个著名的情节,在旧金山嬉皮街做采访时,她看见一个妈妈给五岁的孩子喂违禁药品,旁人问她当时看见这个画面时是什么感觉,她非常诚实地说 it's gold(千载难逢)。
对于调查记者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她没有与机会对抗,而是顺从地记录下来。我就想我是不是也应该以这种顺应的态度翻译她的作品,之后我就完全进入了一个译者的角色,隐藏在作者背后。这是我的翻译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本书。
论坛现场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A2MDkxMg==&mid=2651712773&idx=2&sn=ccab57b1c5352bd17f68eab8586379d2
单向街书店
这里是独立灵魂的栖息地,我们致力于让每一个独立而又丰富的灵魂,都有处可栖。我们推荐:好书、好文、好物、好剧;我们主办:好沙龙、好展览、好演出、好课程。
最新文章
人类搞砸的世界,熊来拯救
选择结束生命的人会后悔自己的决定吗?|《椰子树的高度》东京放映交流会
【单向历】11 月 22 日,宜理性浪漫
蔡皋×黄灯×林小英:想象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对话黄骥:不想生产蛊惑性的话语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人生未爆弹 | 朱德庸读者见面会
【单向历】11 月 21 日,宜坦白地说
我们对世界再恶意,也要把话说完 | 邹波专栏
AI时代,一展看懂未来十年的“创意密码” | 文末赠票
女性生育之后会遭遇什么,几乎无人问津 | 《新生育时代》杭州分享会
【单向历】11 月 20 日,宜撑满想象
戒断淘宝后我发现:贫穷使我自由,省钱让我聪明!
食在广州的顺德逻辑 | 周松芳《广东食语》新书分享会
余天一x花青:描摹大自然 | 博物画艺术对谈与体验工作坊
【单向历】11 月 19 日,宜搞砸
观念固然重要,行动才是灵魂|《十三邀 Ⅱ》新书上市
做牛马,也做艺术家!|探讨艺术中的商业价值暨SCM艺术家联名活动发布
【单向历】11 月 18 日,忌焦虑
【单向历】11 月 17 日,宜荒唐
【单向历】11 月 16 日,忌患得患失
风能把人带去更远的地方,但人只想满足当下的欲望
【单向历】11 月 15 日,宜看清使命
有没有一句话,可以让你记住 10 年?
迷茫时,来点掏心窝子的话 | 冰箱贴上新
写诗,是诗人的特权吗?|《我们劳作在大地上》诗集分享会
【单向历】11 月 14 日,宜开心门
在性别极度不平等的国度,女人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
盐 | 刘国义东京个展回顾
写诗,是诗人的特权吗?|《我们劳作在大地上》诗集分享会
【单向历】11 月 13 日,宜主动出击
我用鲸鱼基因「PRESTIN」画了张画
超全剧透!Design360设计节&设计大会名单公布 | 文末赠票
循着季节看花 | 李叶飞《俱是看花人》新书分享会
【单向历】11 月 12 日,宜做新时代旧人
拿着时间,一同前往想要的未来
跨时代的凝视 | 廖迎晰东京个展回顾
【单向历】11 月 11 日,宜低欲望生活
【单向历】11 月 10 日,忌让步
住在郊区,如何用 10000 本书把家装满?
凝望黑洞之心 | 《1997年的蛹事件》新书分享会
【单向历】11 月 9 日,宜结伴同游
翻翻购物车,与快乐相关
闭上眼睛仔细看的话,并不是一片黑暗
欢愉·东渡 | 陈庆庆东京个展回顾
【单向历】11 月 8 日,宜去伪存真
孔枝泳 x 黎紫书 x 辽京 x 乔叶:我并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斗争
原来世界上还有翻译这么好的工作
【单向历】11 月 7 日,忌沉溺于幻想
重新认识一下,这个酒鬼诗人
成为“自己”,好好生活,好好爱|水木丁《一个人是一座岛》新书分享会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