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前瞻(四)新写意主义——第四届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

文摘   2024-05-11 19:12   陕西  




新写意主义——第四届中国当代艺术名家邀请展

序 言


贾方舟


 “新写意主义”——中国当代艺术名家邀请展已经成功举办三届,今年是第四届。崔振宽美术馆委托我做本届邀请展的展览策划,本人甚感荣幸。因为传统水墨如何进入当代,如何融入国际语境,这也是我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早在1988年我就曾写过《面对世界的中国水墨画》(见1988年第12期《美术》)。2018年,刘骁纯与王林先生以邀请展的方式提出“新写意主义”这个概念,目的也是出于如何进入国际对话的需要,例如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德国的“新表现”等等。经第三届学术委员会讨论,进一步把解读“新写意主义”的三个关键词确定为:“中国文脉、国际语境、当代观念”。在这样的主旨下,一个集结“中国当代艺术名家”的邀请展,其邀请对象必然来自两条线索:1、从传统水墨向当代转型的艺术家;2、力求与传统文脉相衔接的当代艺术家。这两条线索在“新写意主义”的“旗”下相交、聚集、汇合,才有可能在国际对话中展示他们特有的艺术风采,以“非西方文化的当代艺术”(大都会《水墨》展策展人Maxwell K. Hearn语)进入国际语境,从而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形成一支既延续着传统文脉、又有资格与国际对话的“东方劲旅”。因此,这届邀请展的主题确定为“相交的平行线”。

我们所邀请这些来自两条平行发展路向的艺术家,其中一支表面看起来与水墨不搭界,但从“传统文脉”这个角度看,他们的作品同样具有一种“水墨精神”。如果说处在水墨边界以内的艺术家是要向外突围,那么处在水墨边界之外的艺术家其目标却是向传统文脉靠拢,而正是这样两支力量构成了今天“新写意主义”的阵容,如果没有“界外”的力量,单靠水墨“界内”力量很难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只有这两支力量的强强联合,才能在一个大的国际语境中完成传统水墨的当代的进程;也只有在一个敞开的文化空间,中国传统水墨才能“以解体的方式获得重生”。

为通过邀请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还对 40 年来中国水墨的发展线索做一次较系统的梳理,力争以一种“加强版”的方式来呈现这一“劲旅”的来龙去脉。

陈孝信先生策划的第三届“邀请展”主题为“纵笔华章”,重在对“大写意”的拓展。本次我想强调刘骁纯先生有关“物象语系”的理论,侧重选择与“物象”相关的艺术家和作品。使“新写意主义”更有当代感,更便于突出学术委员会为“新写意主义”确定的三个关键词:中国文脉、国际语境、当代观念。

刘骁纯是中国当代批评家中思维最为缜密、治学最为严谨一位学者型理论家、批评家。他出于对人类艺术进程的思考,早在1991年即发表《破坏即创造:人妖同体的现代艺术》(见《江苏画刊》1991年第一期)。骁纯这篇不到四千字的美文其实就是讲了一个问题:艺术是一部不断“确认自身而又解体自身的历史”!这个过程,特别是“从古典到现代的转换是人类艺术史上空前剧烈的天崩地陷。如果说一切革命都是破坏中的创造,那么艺术的现代革命则是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破坏和空前壮观的伟大创造。”90年代初,骁纯连续写了多篇(包括上述这篇)文章,从艺术形态学的视角对人类艺术的进程做了透彻而又准确归纳和梳理。这篇文章最集中地显示他作为一个理论家的严密思考和理论勇气,同时也是对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从中不难看到他对人类艺术历史进程的独立思考和清晰的理论建构。它表明中国美术理论家对人类艺术特别是现代艺术思考的深度和认识的透彻度。他归纳出标志人类艺术持续发展的“四大语系”:即具象语系、意象语系、抽象语系和物象语系。在谈到“物象语系”时,他说:“抽象艺术将再现手段独立出来,而抛弃再现对象的必然结果,是再现对象抛弃再现手段而独立。而再现对象一旦抛弃再现手段它便与再现无关而转化为原对象——现成物品,于是,‘达达’艺术应运而生。”“从抽象到‘达达’,是现代艺术的第二次大革命。如果说抽象艺术是最大限度地排斥了再现客体,那么‘现成品’艺术则是最大限度地排斥了创作主体。正是‘现成品’,使‘破坏即创造’的口号显出意义,使‘反艺术’的口号显出价值,使‘反传统’的口号显出革命性和合理性”。

恕我孤陋寡闻,西方理论家如何阐释“抽象”与“物象”的关系我不清楚。但刘骁纯先生把二者之间的关系说得再清楚不过。由于“现成品”的出现,‘达达’完成了“现代艺术的第二次大革命”,并由此创造了第四个“语系”——“物象语系”。本届展览的不少作品正是在物象语系中展开,“物”不只是作为媒介,而是作为“现成品”以艺术的方式独立呈现。

本届展览之所以把“物象语系”凸显出来,正是基于刘骁纯先生在这一问题上的“理论突破”。当一杯水、一顶墨、一张纸从绘画的工具材料中独立出来以“物”的姿态或媒介自身的方式言说时,我们看到的是绘画及其相随的技巧本身的被消解。这不仅是一种“破坏”,而且是在“破坏”中“重建”。

长期以来,关于艺术的近现代史,我们已经习惯于翻阅和引用西方的经典论述,而对于自己的理论家的研究成果几乎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刘骁纯所以高度评价“达达”,就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语系——“物象语系”。丹托直到80年代才从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意识到艺术的终结。实际上这历史的一步,杜尚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开始了。刘骁纯由此把“现代艺术史”看成是“确认自身而又解体自身的历史”,看成是“破坏与重构艺术的历史”,正是基于他的“四大语系”理论:人类艺术正是经过现代革命的两大步,“将艺术本体破坏殆尽,但同时它又是脱胎换骨的语言革命的两大步。这种人妖同体的奇观,旷古未有,惊心动魄。”(参见刘骁纯《解体与重建》文集第8-12页)

从以上引论中不难看到刘骁纯先生对人类艺术洞若观火的独立判断和斩钉截铁的理论勇气。特别是,那种中国式的简洁明了的论证和叙事方式和译自西方的批评文本截然有别。这种高屋建瓴的文化视野和逻辑思辨的能力处处闪烁着东方人的思想火花。

但随“物象”而呈现的“物语”,仅是这次展览策划的一个出发点和侧重点而并非全部。为呈现“相交的平行线”这个主题,展览将从“天、地、人、物”四个层面展开,也即分列为四个单元。22位艺术家在这四个单元中用各自的语言方式展开各自的叙事和言说,分门别类,异彩纷呈。

四个单元的基本构架是:单元一:天 ▪ 大风景;单元二:地 ▪ 大时代 ;单元三:人——作为个体的众生与作为主体的女性;单元四:物——作为“物”的水与墨与作为“物”的木作与烧造。通过这四个单元呈现来自两个探索方向的“新写意主义”艺术家群的最新成果。在国际语境中彰显源自中国文脉的、“非西方文化”的中国当代艺术。





 单元四 


 物——作为‘物’的水与墨、作为‘物’的木作与烧造 


把“物”独立作为一个单元,是想进一步回应刘骁纯先生关于“物象”的理论。此处的“物”,不再仅仅是作为“媒介”的“物”,而是“物”本身同时也是艺术的“本体”。在张羽和林学明的作品中,水、墨、纸不再是作画的媒介材料,它们作为“物”的存在,其本身也就是艺术的存在。因此,我称之为“作为‘物’的水与墨”,而非作为“材料”的水与墨;在“作为‘物’的木作与烧造”一节中,无论是李向明的现成品“门”,还是展望的助手工作时用过的“椅子们”,抑或白明作为物器的烧造,都直接转化为艺术的“本体”。汪明安在分析白明的作品时曾借用了海德格尔对“物”的定义:“”物就是聚集,它不是现代哲学意义上的被表象的对象,不是主体要面对要驾驭要征服的客体。正是物的聚集,使得天、地、人、神相互趋近,使它们融入一个整体之中”。

张羽

1959 年 7 月生于中国天津市。字郁人,号石雨,艺术家、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家、资深编辑。1979 年考入天津杨柳青画社,从事年画刻版、裱画、国画复制,做到编辑。后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北京。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创办并主持编辑《国画世界——中国画探索》丛刊;90 年代创办并主编《二十世纪末中国现代水墨艺术走势》丛书、《黑白史:中国当代实验水墨》丛书。21 世纪初创办并主编了《开放的实验水墨》丛刊及《后实验水墨:我们如何创造艺术》一书。其不仅是中国实验水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更是中国实验水墨最为重要的艺术家。




张羽 

《以水墨实施的一次清洗行动》 ( 上墨行为 )
2022  现成品报纸、墨汁、水


  张羽 
《202298以水墨实施的一次清洗行动》 ( 上墨行为 )
2022  现成品报纸、墨汁、水

 张羽 

《20171115以水墨实施的一次清洗行动》(上墨行为装置 )

2018  现成品报纸、墨汁、水


林学明

1954

林学明出生于中国广东省四会市,在以华侨为背景的家庭中成长。

自小开始思考中外文化的交汇点和差异性。

1977

高考得到恢复,就读第一届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77 级。

在张仃、吴冠中、郑可等老师的影响下,接受本土与西方的美术思潮教育。

1982

毕业前被分配到广州美术学院,任助教、讲师。

在校任教期间到湖南长沙窑,挖掘工艺美术的历史文化,从事陶艺创作。

1983

黑陶雕塑《水鸟》获全国陶瓷设计作品银奖。

林学明通过对原始传统艺术图符的研究,以写意抽象的手法提炼塑造形象,个人表现特征鲜明独特,为抽象艺术表现探索打下基础。






 林学明 
《墙》
2017  互动装置 / 宣纸和使用过的宣纸 / 墨  尺寸可变


 林学明 
《墙》   局部

林学明 
《墙》   局部

林学明 
《墙》  局部

林学明 
《墙》   局部

林学明 
《墙》   局部

李向明
1952 年生,邯郸涉县人。曾研读于中央美院、天津美院,美国克拉克学院访问学者。作品四次入选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六次入选全国美展、17 届意大利威尼斯建筑艺术双年展平行展、24 届吉伦坡亚洲国际艺术展等国内外学术性展 100 多次,获奖 20 多次。入编《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全球化在东方》(外文版)等二十余种史论文献。作品收藏于中、英、美、德、法、俄、日、马、新及港、澳、台等地机构或私人藏家。



李向明 
《消逝的干栏之一》
2023  综合材料  240×240cm

李向明 
《消逝的干栏之五》
2023  综合材料  240×240cm

李向明 

《消逝的干栏之六》

2023  综合材料  240×240cm


李向明 
《消逝的干栏之八》
2023  综合材料  240×240cm

李向明 
《消逝的干栏之九》
2023  综合材料  240×240cm


   李向明 
《蓬门今始为君开》
2023  装置正面  250×60×1000cm

展望

1962 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展望的艺术有着以简单材料形态营造复杂问题的特质。在雕塑、装置、摄影、影像及公共艺术诸多方面有很多实验性创作。代表作有《中山装躯壳》《假山石》《公海浮石》《我的宇宙》《隐形》等。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收藏于国内外重要美术馆。


展望 
《跨越12海里—公海浮石漂流》 影像截图
2000


展望 

《跨越12海里—公海浮石漂流》  浮石在渔船上

2000

 

展望 

《跨越12海里—公海浮石漂流》  山东灵山岛12海里外

2000


展望 
《跨越12海里—公海浮石漂流》
2000  不锈钢  山东胶南市灵山岛 12 海里外  180×90×160cm


展望 

《文与匠装置》  播放公海浮石纪录片

2022  综合材料  尺寸不定  展望工作室


展望 
由技术助手为工作方便用下脚料随机做的各种小凳子、小椅子

艺术家收藏


白明

1965 年 9 月生,江西余干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协 IAC 会员、《中国陶艺家》杂志主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代陶艺研究所所长、“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主任、德化当代陶艺研究所所长


|近年个展

2023  白明:新视界  法国 Giroussens 陶艺中心  法国吉鲁森

成器与物归·白明艺术之旅  北京壹美美术馆  中国北京

2020  心手相印—白明陶瓷与绘画作品展  法国尼斯亚洲艺术博物馆  法国尼斯

2019  大地和鸣  比利时拉卢维耶尔凯拉米斯陶瓷博物馆  比利时拉卢维耶尔

2018  白明—光明之碑  法国巴黎 F.L 艺术空间  法国巴黎

明:Lumière  法国普罗旺斯萨拉贡博物馆  法国普罗旺斯




白明 
 《器·形式与过程》
 2019  瓷  单件18-22cm 共80件 整体尺寸可变


 白明 

《墟—缠与裂》

  2017—2019  瓷泥高温熏烧 1280 度


 白明 
《墟—缠与裂》  局部


 白明 
《管锥篇》
2013—2017  瓷  单件73×12cm
↓ ↓请横屏观看 ↓ ↓

  白明 
《坯粉之书》
2023  310×650cm

白明 
《墟·卷轴》
2019  比利时凯拉米斯陶瓷博物馆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往期精彩链接 

展览前瞻(三)新写意主义——第四届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
展览前瞻(二)新写意主义——第四届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
展览前瞻(一)新写意主义——第四届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
展览预告 | 新写意主义——第四届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
展览·现场 | 闪光的时序:虞村个展4月6日在西安崔振宽美术馆隆重开幕
展览预告|闪光的时序:虞村个展
崔振宽欧洲巡展(法国巴黎)暨《水墨交融意向乾坤——崔振宽、贝汉中法艺术对话作品展》在巴黎开幕
展览报道 | 纵笔写意——崔振宽中国画欧洲巡展(德国-波恩)





西安崔振宽美术馆
崔振宽美术馆是集展览陈列、学术研究、公共教育为一体的大型民营美术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