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写意主义”——中国当代艺术名家邀请展已经成功举办三届,今年是第四届。崔振宽美术馆委托我做本届邀请展的展览策划,本人甚感荣幸。因为传统水墨如何进入当代,如何融入国际语境,这也是我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早在1988年我就曾写过《面对世界的中国水墨画》(见1988年第12期《美术》)。2018年,刘骁纯与王林先生以邀请展的方式提出“新写意主义”这个概念,目的也是出于如何进入国际对话的需要,例如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德国的“新表现”等等。经第三届学术委员会讨论,进一步把解读“新写意主义”的三个关键词确定为:“中国文脉、国际语境、当代观念”。在这样的主旨下,一个集结“中国当代艺术名家”的邀请展,其邀请对象必然来自两条线索:1、从传统水墨向当代转型的艺术家;2、力求与传统文脉相衔接的当代艺术家。这两条线索在“新写意主义”的“旗”下相交、聚集、汇合,才有可能在国际对话中展示他们特有的艺术风采,以“非西方文化的当代艺术”(大都会《水墨》展策展人Maxwell K. Hearn语)进入国际语境,从而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形成一支既延续着传统文脉、又有资格与国际对话的“东方劲旅”。因此,这届邀请展的主题确定为“相交的平行线”。
我们所邀请这些来自两条平行发展路向的艺术家,其中一支表面看起来与水墨不搭界,但从“传统文脉”这个角度看,他们的作品同样具有一种“水墨精神”。如果说处在水墨边界以内的艺术家是要向外突围,那么处在水墨边界之外的艺术家其目标却是向传统文脉靠拢,而正是这样两支力量构成了今天“新写意主义”的阵容,如果没有“界外”的力量,单靠水墨“界内”力量很难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只有这两支力量的强强联合,才能在一个大的国际语境中完成传统水墨的当代的进程;也只有在一个敞开的文化空间,中国传统水墨才能“以解体的方式获得重生”。
为通过邀请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还对 40 年来中国水墨的发展线索做一次较系统的梳理,力争以一种“加强版”的方式来呈现这一“劲旅”的来龙去脉。
陈孝信先生策划的第三届“邀请展”主题为“纵笔华章”,重在对“大写意”的拓展。本次我想强调刘骁纯先生有关“物象语系”的理论,侧重选择与“物象”相关的艺术家和作品。使“新写意主义”更有当代感,更便于突出学术委员会为“新写意主义”确定的三个关键词:中国文脉、国际语境、当代观念。
刘骁纯是中国当代批评家中思维最为缜密、治学最为严谨一位学者型理论家、批评家。他出于对人类艺术进程的思考,早在1991年即发表《破坏即创造:人妖同体的现代艺术》(见《江苏画刊》1991年第一期)。骁纯这篇不到四千字的美文其实就是讲了一个问题:艺术是一部不断“确认自身而又解体自身的历史”!这个过程,特别是“从古典到现代的转换是人类艺术史上空前剧烈的天崩地陷。如果说一切革命都是破坏中的创造,那么艺术的现代革命则是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破坏和空前壮观的伟大创造。”90年代初,骁纯连续写了多篇(包括上述这篇)文章,从艺术形态学的视角对人类艺术的进程做了透彻而又准确归纳和梳理。这篇文章最集中地显示他作为一个理论家的严密思考和理论勇气,同时也是对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从中不难看到他对人类艺术历史进程的独立思考和清晰的理论建构。它表明中国美术理论家对人类艺术特别是现代艺术思考的深度和认识的透彻度。他归纳出标志人类艺术持续发展的“四大语系”:即具象语系、意象语系、抽象语系和物象语系。在谈到“物象语系”时,他说:“抽象艺术将再现手段独立出来,而抛弃再现对象的必然结果,是再现对象抛弃再现手段而独立。而再现对象一旦抛弃再现手段它便与再现无关而转化为原对象——现成物品,于是,‘达达’艺术应运而生。”“从抽象到‘达达’,是现代艺术的第二次大革命。如果说抽象艺术是最大限度地排斥了再现客体,那么‘现成品’艺术则是最大限度地排斥了创作主体。正是‘现成品’,使‘破坏即创造’的口号显出意义,使‘反艺术’的口号显出价值,使‘反传统’的口号显出革命性和合理性”。
恕我孤陋寡闻,西方理论家如何阐释“抽象”与“物象”的关系我不清楚。但刘骁纯先生把二者之间的关系说得再清楚不过。由于“现成品”的出现,‘达达’完成了“现代艺术的第二次大革命”,并由此创造了第四个“语系”——“物象语系”。本届展览的不少作品正是在物象语系中展开,“物”不只是作为媒介,而是作为“现成品”以艺术的方式独立呈现。
本届展览之所以把“物象语系”凸显出来,正是基于刘骁纯先生在这一问题上的“理论突破”。当一杯水、一顶墨、一张纸从绘画的工具材料中独立出来以“物”的姿态或媒介自身的方式言说时,我们看到的是绘画及其相随的技巧本身的被消解。这不仅是一种“破坏”,而且是在“破坏”中“重建”。
长期以来,关于艺术的近现代史,我们已经习惯于翻阅和引用西方的经典论述,而对于自己的理论家的研究成果几乎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刘骁纯所以高度评价“达达”,就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语系——“物象语系”。丹托直到80年代才从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意识到艺术的终结。实际上这历史的一步,杜尚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开始了。刘骁纯由此把“现代艺术史”看成是“确认自身而又解体自身的历史”,看成是“破坏与重构艺术的历史”,正是基于他的“四大语系”理论:人类艺术正是经过现代革命的两大步,“将艺术本体破坏殆尽,但同时它又是脱胎换骨的语言革命的两大步。这种人妖同体的奇观,旷古未有,惊心动魄。”(参见刘骁纯《解体与重建》文集第8-12页)
从以上引论中不难看到刘骁纯先生对人类艺术洞若观火的独立判断和斩钉截铁的理论勇气。特别是,那种中国式的简洁明了的论证和叙事方式和译自西方的批评文本截然有别。这种高屋建瓴的文化视野和逻辑思辨的能力处处闪烁着东方人的思想火花。
但随“物象”而呈现的“物语”,仅是这次展览策划的一个出发点和侧重点而并非全部。为呈现“相交的平行线”这个主题,展览将从“天、地、人、物”四个层面展开,也即分列为四个单元。22位艺术家在这四个单元中用各自的语言方式展开各自的叙事和言说,分门别类,异彩纷呈。
四个单元的基本构架是:单元一:天 ▪ 大风景;单元二:地 ▪ 大时代 ;单元三:人——作为个体的众生与作为主体的女性;单元四:物——作为“物”的水与墨与作为“物”的木作与烧造。通过这四个单元呈现来自两个探索方向的“新写意主义”艺术家群的最新成果。在国际语境中彰显源自中国文脉的、“非西方文化”的中国当代艺术。
单元一:天 ▪ 大风景
1929 年 10 月出生于山东荣成市石岛,现居武汉。1941 年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1950年毕业于中原大学美术系;2008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2015 年获评 2014 年度“中华文化人物”;2021 年获“湖北省首届湖北杰出人才奖”,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
《日冕与日珥》
2008 纸本水墨 60cm×58.5cm
周韶华 ■
《暗流》
2008 纸本水墨 45×60cm
周韶华 ■
《大爆炸续篇》
2008 纸本水墨 50×46.5cm
周韶华 ■
《河外新星》
2008 纸本水墨 38×50cm
周韶华 ■
《爱因斯坦的梦》
2008 纸本水墨 43×50cm
陕西长安人,1935年生于西安,196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协艺委会终身委员、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名誉主席、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陕西国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崔振宽 ■
《计黑当白之一》
2024 纸本焦墨 246×121cm
崔振宽 ■
《计黑当白之二》
2024 纸本焦墨 245×122cm
崔振宽 ■
《计黑当白之六》
2024 纸本焦墨 246×121cm
崔振宽 ■
《秦岭九号》
2023 纸本焦墨 306x160cm
崔振宽 ■
《秦岭十号》
2023 纸本焦墨 307x161cm
尚扬
↓ ↓ 请横屏观看 ↓ ↓
2011-2013 270x1403x16cm 布面综合材料
尚扬 ■
《白内障-保鲜》
2019 布面综合材料 131×502×12cm
王怀庆
|近年个展
↓ ↓ 请横屏观看 ↓ ↓
王怀庆 ■
《太阳照常升起》
2021-2023 布面木板综合材料 400×800cm
徐冰
2019—2021
石英
石英 ■
《云深不知处一》
石英 ■
《云深不知处二》
石英 ■
《云深不知处六》
↓ ↓ 请横屏观看 ↓ ↓
↓ ↓ 请横屏观看 ↓ ↓
↓ ↓ 请横屏观看 ↓ ↓
王林海
2023 纸本水墨 248×129cm
王林海 ■
《生命界》
2022 纸本水墨 183.5×144cm
邱岸雄
↓ ↓ 请横屏观看↓ ↓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往期精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