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新写意主义”丨展望

文摘   2024-05-15 19:33   陕西  





 参展艺术家 丨 展望  

展望,1962 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展望的艺术有着以简单材料形态营造复杂问题的特质。在雕塑、装置、摄影、影像及公共艺术诸多方面有很多实验性创作。代表作有《中山装躯壳》《假山石》《公海浮石》《我的宇宙》《隐形》等。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收藏于国内外重要美术馆。


跨越 12 海里—公海浮石漂流 ( 节选 )

巫鸿

我感到这实在是一个很有宏观意义的行为实践,其原因是它使我们重新审视对“边界”(boundary)、“流通”(circulation)、“公共空间”(public space) 这些重要概念的习惯性定义。以“边界”而言,西方近年来盛行的“边界研究”常把这个概念与个人或民族的“身份”(identity)联系起来 ,“边界”被看成是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的隔离层和过渡带。因此无论是实际上还是思想文化上对边界的跨越都被看作有颠覆性和冒险性的尝试,因为跨越边界往往标志着身份的改变,意味着与界外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认同。虽然有的学者引进了“岗位”(post)、“飞地”(enclave)、和“散居”(diaspora)等概念以消除这种传统边界理论所隐含的“板块疆域”模式,但总的趋向还是把世界看成不同政治思想区域的严密集合体。个人的身份非此即彼,很少有可能找到脱离“认同”的缝隙。

展望的《跨越 12 海里》所展示的正是这种脱离“认同”的可能性。他所实践的是越界,但他所试验的是对获得新身份的避免。当他的不锈钢石块在中国政区以外被扔进大海的时候,它并没有进入另一国的领域。与漂在深圳华侨城中人工湖里的那块人造石不同,展望把这块石献给了无国籍的公海。需要说明的是,公海并非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公海的“公”意味着“公有”或未被占领,它不属于任何政治疆域,也没有民族和文化的身份。(“公共空间”则必须属于某个特殊的政治或文化体。)一旦进入这个无所从属的空间,展望的人造石块也就脱离了物品的社会流通。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他的艺术试验倒转了艺术作为商品的逻辑:当一个艺术品的意义不再是协商和再创造的对象,它就有可能获得一个固定的价值,至少在展望的愿望中是如此。

有一个证据可以支持展望的愿望:他所放入海中的这个不锈钢石块原来一直在北京的“四合院”画廊陈列,石块的消失马上引起画廊常客的注意。在几天前的一个画展开幕式上,我听到有人遗憾没有及早下手把这块石头买走,有人不解为何展望把它白白扔掉,还有人说要是他事前知道展望的计划就会租一只小船,尾随而去把石块追回以归己有。我说这些谈论支持了展望的愿望,是因为这都是对漂流石块望洋兴叹的感想,是对它退出商品流通的遗憾。至于石块本身,我希望它仍在海上,漂过黄海、东海、进入太平洋。它不属于任何人,因此就属于所有人。

节选自巫鸿《展望的艺术试验》,原文发表于《美术界》2000 年第三期总 148 期

跨越12海里—公海浮石漂流 影像截图
2000


跨越12海里—公海浮石漂流  浮石在渔船上

2000

 

跨越12海里—公海浮石漂流  山东灵山岛12海里外

2000


跨越12海里—公海浮石漂流
2000  不锈钢  山东胶南市灵山岛 12 海里外  180×90×160cm


文与匠装置/播放公海浮石纪录片

2022  综合材料  尺寸不定  展望工作室


由技术助手为工作方便用下脚料随机做的各种小凳子、小椅子

艺术家收藏








西安崔振宽美术馆
崔振宽美术馆是集展览陈列、学术研究、公共教育为一体的大型民营美术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