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0岁,正是“拼”的年纪!

文摘   2024-12-03 20:00   四川  

全国第一大灌区

——都江堰灌区

一年一度的岁修工作正在进行

这可是水利工程历久弥新的

重要“法宝”



何为岁修?


据了解,今年的岁修工作从10月30日开始,持续到12月15日结束。值得一提的是,为保障冬季灌区用水需求,今年岁修都江堰内江总干渠及6条重要干渠不断流,其余部分渠道将采取分时段断流和分时段限流等措施兼顾岁修和保供。



因泥沙淤积会改变河道形态,从而影响工程整体的效用,所以每逢冬春之时,岷江水位下降,便会对工程进行“体检”和“治疗”,每年进行一次,故称之为岁修。隔上几年,对整个工程“全面体检”,并对看不见的水下破损处进行修理,就是大修。


今年汛期

都江堰迎近十年最大过境洪峰

视频冲上热搜

浑浊洪峰滚滚而来

经过都江堰鱼嘴分水堤时

再现“四六分水”奇观

令人惊叹

2280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还是“拼”的年纪



可你知道吗?

成都不止都江堰一个“堰”

在治水这个赛道

成都人以拼搏奋进和创新创造精神

在曾经的洪水肆虐中

打造出了“天府之国”

看看这些上千年的水利工程

是不是就在你家门前?

通济堰


农耕离不开水利。顺着岷江往下,有一座与都江堰同样跨越千年历史的古堰——通济堰。通济堰位于新津南河、西河与岷江汇合处,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在用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并入选2022年(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汇通上游,济世下游,通济堰开创于公元前141年,为西汉时期蜀郡太守文翁主导修建,率众“拥江水为大堰,开六水门,用灌郡下”,至今仍灌溉着眉嘉平原的千里沃野。



这个“仿都江堰例,以竹篓垒石为堤”的水利工程,跨越新津整个南河,气势恢宏,连陆游也曾写诗赞颂:“横堤百丈卧长虹”“西山大竹织万笼”“蜿蜿其长高隆隆,截如长城限羌戎”。


3月,桃花水发,春水漫过堰堤,势如一条奔腾戏水的长龙,而堰堤以上的江面水平如镜,夹岸树绿山青,倒影如画,新津十二景之一的“堤堰春涨”便出于此。



湔江堰


彭州市湔江堰,同为西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兴修的一个伟大工程。据《华阳国志》记载,汉景帝时期蜀郡守 “穿湔江口,灌溉繁田千七百顷”。


▲摄影高仕蓉


湔江堰是又一山水与人成的“天作之合”,让“湔水九分”构建的阡陌水系,滋润着独特的河谷文化。“湔江堰”的设计,“沿袭了都江堰的思路,弥补了都江堰灌区在620米高程以上区域性缺水的困境,使成都平原的河流自流灌溉面积增加18万亩,具有显著的灌溉、城镇供水、旅游及土地增值效益。


▲摄影高仕蓉


曾孕育古蜀文明的湔江河谷,已转型成为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现代滨水空间。而湔江堰(天彭门)作为彭州的起源和特色汇聚区域,更是进入湔江河谷生态旅游区的“门户”。


龙门山湔江河谷生态旅游区是成都市66个产业园之一,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两大主导产业,体育旅游、健康旅游两大配套及关联产业。在这里,可徜徉山水,感受于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成都治水亲水的历史文化。



三道堰


因水而成,缘水而兴。作为连接岷江水系和沱江水系的枢纽,三道堰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也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地方。


▲摄影 毛昀

三道堰因古人在柏条河下游用竹篓截水,做成三道相距很近的堰头,导水灌田而得名,是一座古堰口,也是一座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西蜀古镇,素有“天府水乡”之誉。


▲图据郫都发布

三道堰古镇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水陆码头和商贸之地。唐宋时期,三道堰古镇是一座通往成都的重要水码头,相传李白、杜甫、王安石、陆游等曾经此并停船留宿,于是相继产生了即兴市井诗歌,如“一夜水高二尺强,数日不可更禁当。”


如今,徐堰河、柏条河两条河流穿镇而过,三孔明清风格的廊桥,琉璃瓦式的屋顶……小桥流水、青砖黛瓦间,形成独具成都韵味的川西民居造型,也让这个4A级景区,成为成都人平时周边休闲旅游的后花园。


▲摄影 王进 图据郫都区委宣传部


成都是一座与水高度依存的城市

七百多年前

马可 ·波罗把成都称为

威尼斯般的“水城”

各地之大小河堰,多不胜数

河流的细部书写着成都史


据此前成都市水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数据

共查明水文化遗产资源1507处

其中物质类水文化遗产资源1165处

非物质类水文化遗产资源342处

这些古代水利工程

带有“堰”字的地名遗存

成为历史文化发展的印记



九里堤

现被居民区和大学包围的

九里堤片区

曾经是长达九里的堤坝

相传为诸葛亮修建

曾经有“九里长虹”的名号

遗址如今成为了

三国文化历史遗产

以及水利知识教育基地

与市民生活融为一体


▲摄影 张勇

成都轨道交通7号线站点龙爪堰

取自当地的老地名

《华阳县志》云: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

蜀藩王于此筑石堰,截堵清水河水

分三股灌田,形似龙爪,故名。”


经考证

今杜甫草堂西南的龙爪堰

实为古之百花潭

目前

该堰改造后处于试运行状态




龙爪堰

跃进堰、老码堰、七道堰

大观堰、豆腐堰、石灰堰

洗瓦堰、火烧堰

……

正是这些古堰群落

共同造就了沃野千里、富饶繁荣的

成都平原

如何在适应时代满足需求的同时

也能对自然之水“取之有度”?




“借水”。


东风渠是引用都江堰内江渠系水源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又名东山引水灌溉工程,工程共分六期建设。灌区跨越龙泉山西与东的龙泉山前平原及山后丘陵区,山前灌区有总干渠、北干渠、东干渠、老南干渠、新南干渠5条主干,全长283.1千米;有支渠19条,总长452.7千米,灌溉农田 110.75万亩。山后丘陵灌区有骨干充囤工程4处,主干渠4条,干渠8条。


1956年,以沙桥为起点的东风渠正式开工。此后,这条不断向东延展的水渠,一直流到龙泉山西麓。


都江堰的水,要送到简阳,就必须穿过龙泉山。1970年,“东灌”引水工程正式开工。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10年间,人们在龙泉山中段挖出了一条6276米长的隧洞,同时在东侧山脚修建了三座水库(三岔水库、张家岩水库、石盘水库),以及若干灌溉渠。


都江堰碧水沁润良田,简阳才得以产出晚白桃、金马草莓和老君井樱桃。


因“东灌”工程而生的三岔湖,总库容2.287亿立方米,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具综合利用功能的大(二)型水库,湖光旖旎、岛屿密布,成为市民游客喜爱的亲水胜地。


▲三岔湖风光


“借”有“储”,联调联控很重要。


日前,紫坪铺水库圆满完成2024年的蓄水任务,为今冬明春枯水期下游都江堰灌区和成都市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及冬季保电提供有力保障。


紫坪铺水利枢纽等当代工程的修建,分担了都江堰的防洪压力;而借助都江堰渠首数字孪生系统,则能对岷江上游的来水情况进行精细化的监控和智能化的调度,让岷江水从源头到田头实现“一键直达”。


成都已开启“互联网+大数据”

治水护水新模式

这些技术让成都平原

更加接近于水旱从人的理想状态



▲紫坪铺水库 摄影 王勤


回溯历史,沧海桑田

从蛮荒化外、沼泽遍布的西南一隅

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从4500年前

宝墩先民撒下的第一粒水稻种子

到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成都人用智慧赋能农业、用科技发展农业

续写传承千年

时无荒年

天下谓之“天府”的密码



来源 | 成都发布
值班编辑 | 李晓
校对 | 周滎鸿
审核 | 岳耀先



视界都江堰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官方平台。你视界里的都江堰,就是世界都江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