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风采|矢志不渝砥砺行 地热研究七十年

教育   2024-10-12 18:42   江苏  

金风送秋爽,院士捷报传!2024年10月11日,我校杰出校友汪集暘院士从事地质工作70周年暨地热学科发展战略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国内科研单位和高校从事地热研究工作的百余位科研人员济济一堂,从汪集暘院士的学术成就、应用贡献、科学普及等方面回顾院士丰硕成果,共话地热学科发展。我校宋建祥副书记有幸代表学校出席会议。

01

不忘初心 潜心研究


在我国乃至国际地热界,汪集暘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是我国著名的地热和水文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当选中科院院士,成为中国地热界第一位院士。

“1952年,我参加高考时,填了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工程地质系。当时的地质是冷门,所以当时高考志愿凡是填地质学院的合格学生就全收了。”汪老笑着回忆70多年前的情境,依然历历在目。当时,不满17岁的汪集暘考入有“中国地质黄埔军校”之称的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工程地质系。转眼间70多年过去,今年90岁高龄,汪集暘院士始终心怀报国之志,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勉励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要对国计民生起作用,我们不但要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更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工程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脚踏实地为国家做一些事儿。”

02

院士风采 辉煌成就


汪集暘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地热学科的奠基人与领军者,也是从苏州吴江走出的科学巨擘。1946年至1949年,汪集暘院士就读于震泽中学(当时为震泽育英中学),为震泽中学知名校友。

汪集暘院士

汪集暘院士1950年毕业于震泽中学初中部,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工程地质系,1962年7月获苏联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同年10月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等职。1979-1981年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及美国地质调查所任访问学者和高级客座研究员,1989年任国际地热协会(IGA)主席团成员。1981-1995年任国际热流委员会(IHFC)委员。1992 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为国际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 

汪集暘院士长期从事理论和应用地热研究,在大地热流、深部地热、矿山、油田地热和地热资源方面作出高水平的开拓性研究。80年代在攀西地区确定出我国第一个“热流省”,划分出我国大陆五种岩石圈热结构类型;提出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成因模式,并撰写出世界上第一部专著《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

汪先生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今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热学科带头人,带领团队建立了国内最早也是最为完善的地热学科研究平台,尤其是地热实验室,创立了中国地热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地热学科发展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人才。

03

共忆过往 寄语未来


座谈会当日,恰逢院士九十寿辰,江苏省震泽中学宋建祥副书记为院士送去了我校百年校庆纪念礼品,祝愿汪院士学术长青,身体健康!

会议间隙,汪集暘院士接受采访。回忆起当年在震泽中学求学的日子,风采奕奕的汪院士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震泽中学有一位教英文的朱老师,他从复旦大学外文系毕业,会巧妙地运用麻将规则来讲解英语时态的变换,将抽象的语法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我印象特别深刻!”在震泽中学得到的悉心教导,令院士少年时期在英文、数学等学科的学习上打下了坚实基础,并且这也启发了他后来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采用类似的方法。

“勤奋学习,诚信做人!”采访的最后,汪院士向震中学子发出殷切寄语,希望他们始终牢记“学习”与“诚信”的重要性,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地热曾经是冷门,却在像汪集暘院士这样一批奋斗者的“呵护”之下不断升温。汪院士的风采精神也必将激励震中学子潜心学业、奋战梦想、报效家国、造福社会。


图文部:顾小兵

采编部:冯雨卓

策划部:党政办

校   对:党政办

审   核:雨   辰

江苏省震泽中学
江苏省震泽中学官方微信公众账号,欢迎各位校友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