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因材施教

2024-11-12 09:34   山东  

2023

青年教师读书分享

新课程关键词



 因材施教

录制人简介

夏业辉

夏业辉,九龙街道中心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师。自2014年从教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后来担任学校安全干事,他认真负责,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一颗赤诚之心奉献着青春,用爱编织孩子们的美好未来,以真诚的心灵去诠释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稿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诸多政策表述中沿用了“因材施教”这一概念。因材施教,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适应学生需求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的教学和教育理念。从识才施教再到成才,是因材施教的过程逻辑,在课程视域中这一逻辑体现为从确定目标到课程实施到展开评价的环节。

(一)因材施教的关键:明确“材”的实质是差异与多元

学生与学生之间,差异不可避免。正确认识“材”的实质,就需要理清“差”和“异”。“差”表示用同一标准比较出“材”的差距。比如,班级中有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低于平均分,这是用成绩的高低衡量了学生的差距。学生的“差”,可以理解为在某个领域,学生具有短处与弱点,相应的就需要“抓差补缺”。但是,光认识“材”之“差”可能不够,更重要的是关注“异”。“异”是宝贵的资源。无须改变也难以改变。比如有的学生更擅长抽象思维,对概念的推演很有天赋,有的学生更擅长形象思维,对图像叙事更敏感。这些不同可以通过后期锻炼发生变化,但就这一优势本身,需要做的是根据学生擅长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施教。

(二)因材施教的方式:理解“教”要以学生的“学”为基础

因材施教概念本身,已经内含教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为基础。每个学生原有的兴趣爱好、智力状况和学习风格不同,那么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方式必然也有所不同。教师就需要安排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教师的“教” 要适应学生的“学”还不够,还需要认识到这种“适应”背后是以学生为主位的必然要求。

由此,从施教的目标来看,因材施教使教育从局限于智育,变为适应学生优点长处,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学习的需要。

“教”当以学生的“学”为基础而展开。施教的目标、对象、过程等不断更新拓展,但不变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学而教。

(三)因材施教的准则:人的个性发展与教育公平

识才一施教一成才,因材施教进入“成才”阶段,需要从是否满足个体的个性发展,以及是否促进社会的教育公平两方面进行评价。因材施教表述为其中的基本原则之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前提是“全体学生” 准则是教育公平。

因材施教的个性发展要求体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的学习机会。如果部分学生尚未获得课程机会,那么将无法在施教者面前展现个性,有针对性的课程实施就无法展开,个性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其次是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性、学段连续性和层次性设置与组织课程内容。随着身心的发展、学段的上升,学生会展现出一些不同的特性,也有一些普遍共性。最后是关注地区、学校、班级的差异以增加课程的选择性。

因材施教满足了个体的个性发展,会逐渐导向对全社会每个学生发展需求的满足,充分促进社会层面的教育公平。同时,教育公平这一准则也将保证因材施教得以实施。入学的机会公平、学生获得课程机会的公平为“有教无类”提供了基础, 使得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囊括了各种“材”,让每个学生都能发展其个性。教育公平理念促使每个人追求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其潜能的个性事业。因材施教所要趋近的教育公平,同样包含了对于个性发展的要求。


文稿 | 夏业辉

编辑|崔学婷

审核|毛占山


    期待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