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新课程关键词“核心素养”

2024-12-10 11:25   山东  

2023

青年教师读书分享

新课程关键词



核心素养

录制人简介

庄甜甜

庄甜甜,一级教师,坊子区九龙街道中心小学语文教师,二年级二班班主任,秉信的教育格言是: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工作中抱着认真的态度去做好每件事,在不断地对孩子们付出和给予中感受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更乐于在点点滴滴中陪伴孩子的成长。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市、区级课题,曾在省、市、区级电教优质课、一师一优课中获奖。

稿

大家好,这里是《新课程关键词》共读活动,我是潍坊市坊子区九龙街道中心小学的庄甜甜老师,今天我与大家探讨的话题是本书第一个关键词“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的统摄性概念,是指一门课程独特、关键且共同的育人价值,涉及与课程目标、学业质量、内容/学业要求以及大单元教学、表现性评价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新课程中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在思考教育目标时的重心转变。但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还需要进一步澄清。

(一)价值定位:从学习结果界定未来的新人形象

剥离核心素养的外在形式,回归这些词“在什么背景下描述什么”的价值实质时可以发现,不同的核心素养其实都是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即“如何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角度来看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什么样的”或是“如何描述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如何解读新时代期许的‘学力’与‘学习’”。

我国对未来新人形象的回答是怎样的呢?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在北京发布。该框架包括3个维度、6个素养、18个基本要点,涵盖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能力或素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根本出发点,是在关照“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一关键问题的同时,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并将之科学地细化为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的工作重点和关键抓手。这是课程改革为了应对信息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而实现的一次华丽转身,即从对内容的关注转向对学习结果的关注,从对教材、标准的关注转向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关注。

(二)本质内涵: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在义务教育新课程的语境下,每门课程所培育的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具体体现,常表现为用3-5个概括化的词或短语来描述一门学科/课程独特、关键、共同的育人价值(如表),“关键能力”是核心素养的认知层面,指向学生面对未来复杂的不确定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方法来解决问题,是学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进而解决相应问题的心理条件,是学生所应具备的复杂能力结构系统。“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则是对核心素养在非认知层面的理解,指向学生能够习惯并且坚持在面对未来复杂的不确定情境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方法来解决问题,指向道德化的习惯品行与人格特质,是学生习惯性、持续性解决相应问题中知识运用实践过程的副产品。这三种成分共同决定了核心素养的实体内容、外在形式与实践过程,进而确保核心素养的整体性生成。

(三)根本属性:代表立德树人的学科宣言

核心素养反映一门课程独特、关键与共同的育人价值。我国在教育目的层面,已经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面向所有学段、所有学科、所有学生的共通素养,勾勒出了我国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形象,但难以直接成为可把握的目标实体。我国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均在课程方案及学科课程标准修订时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凝练核心素养,明确该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和共通的育人要求,以此来落实学科育人、课程育人。

“核心素养”等概念的提出获得了广泛认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让学科教育终于找到了“家”,核心素养体现了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与人本性。它厘清了课程的育人目标,指明了学科教学与评价的方向,规划并引领着学科教育教学实践。


文稿 | 庄甜甜

编辑|崔学婷

审核|毛占山


    期待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