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长大前可能会经历很多旅程,但有多少旅程可以丰富阅历、增加阅历、甚至亲历、记录现在发生的历史时刻?
在2020年,童书妈妈的缅甸思考写作营,深入缅甸的水上学校、戒毒所、难民营,亲历了缅甸政变前的样子。
每个孩子在长大前,都至少应该经历一次这样的假期旅程。
这次缅甸之旅,成为了海洋营的雏形,也是海洋营全球之旅的第一站。2025,三川老师将带领36个孩子,用一年的时间,去发展文史哲素养,并在暑假去西藏游学,书写发表级作品。11岁以上的童书妈妈的蓄流营营员、线下营上过两期的营员可以报名申请面试。
本周日晚7点,三川老师将在闭门会正式发布项目信息,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加栗子老师微信咨询。
以下是缅甸之行的全文:
三川:33名伙伴,成了历史的见证人
2021年2月1日,缅甸军政府发动军变,直接扣押了最高领导人昂山素季和一些高级官员,美国宣布暂停援助拨款——我的心咯噔一下,继而明显地感到心痛。
缅甸不过是一个与中国近邻的佛教国家,我心痛什么?
我心痛,是因为去年此时,我们33名伙伴,正在缅甸旅行,在旅行之前,我们读了一系列的缅甸历史,看了写《动物农庄》的作家奥威尔写的《缅甸岁月》,在旅行之中,我们还集体看了杨紫琼担任主角演的电影《昂山素季》。
我们因而得知在二战前,缅甸曾是亚洲粮仓、盛产石油、拥有2655公里的海岸线。那时,缅甸是东南亚第一强国,二战结束之时,缅甸的经济达到了最辉煌的巅峰,冠绝东南亚。
但是二战结束至今,缅甸却直接从东南亚首富沦落为赤贫。一切都因为长达70年的内乱。缅甸一直在两股力量的交锋之中,一是缅甸军政府收拾各方军阀,乱仗打到今天都没收拾干净,经济一落千丈。二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一直支持缅甸国内的民主势力,但遭到军政府的坚决抵制。因此,缅甸遭到西方世界的联手经济制裁,经济雪上加霜,GDP直接崩溃。
军方要自己的私利不惜战争置人民死活不顾,这显而易见;而西方世界对缅甸,要么民主,要么就搞经济封锁、经济制裁,也是为了意识形态之争,对黎民苍生毫无恻隐之心。
我们心痛,是因为十天旅行,我们看见曾经的东南亚首富如今有多穷;我们心痛,还因为缅甸在昂山素季出狱之后,缅甸没有经济封锁,内战仅在局部,短短的稳定时期,已经看见经济复苏的迹象,人民富裕的可能,我们在参观一些外销为主的农场时,甚至看见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样子——就像雨后春笋,即将蓬勃而生。这是连我们这些外人看了,也发自内心为此开心,并且欣欣然满怀憧憬。
而我们看见的一切,因为2月1日的政变,就此戛然而止了。我们成为了希望的曙光被乌云遮蔽的历史见证人。
我们的旅行叫做
世界与我想象的不一样
如果你去一个国家十天以上,不是只在景点打卡,在购物点买特产,去网红高赞餐厅吃饭,而是跟孩子一起采访当地人,进入当地人的真实生活,每天都进行讨论对话和写作,你会发现具体而真实的国家,跟你看旅行攻略的完全不一样。
2020年的春节,我们一行33人,22个大人,11个孩子,在哲学工作者、NGO人士Shrio老师的带领下,对缅甸进行了10天的深度旅行:我们去了仰光大金塔、曼德勒皇宫,看了乌木桥日落,看了茵莱湖的莲丝工厂、水上学校、浮岛种植;我们也去了密支那的难民营、戒毒所,访问了伊洛瓦底江密松水电站的当事人,与一所大学的学生一起庆祝他们的毕业;我们还住了缅甸的不同地区的酒店,在这里上了网,购了物,坐了当地的交通工具,在当地餐厅吃饭,看了从北到南数千公里的植被和风物……
我们每天33人每天围坐在一起进行哲学对话,无论男女老幼皆打开本子集体静静地写作,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
缅甸旅行结束的那天,我们在仰光的一间会议室里进行结营活动。Shiro老师先让孩子们列出和自己想象不一样的地方,孩子们就列出了:寺庙、水上酒店、珠宝、汽车……而大人们就列出了:贫穷、经济、戒毒中心、难民营、一带一路、胞波情谊……
然后呢,Shiro老师让我们开始集体写作,不过呢,大人要挑孩子们列的题目来写,孩子们要挑一个大人们列出的题目来写,然后读出自己的文章来……这些文章组合在一起,便是你即将看到的《缅甸:世界跟我想象的不一样》。
这是跟查维基百科里面“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定义中的缅甸不一样,也跟看旅行攻略里面大金塔浴佛中浴佛的缅甸不一样,跟看国际新闻战争报道中的缅甸不一样,以及看央视新闻关于“一带一路”报道中的缅甸,我们所得到的印象很不一样。
如果你要去缅甸旅行,如果你要明白这个内战70年的国家的历史,如果你要记得缅甸政变毁掉的究竟是什么,如果你要试图跟你的孩子讲缅甸发生的政变究竟是怎么回事,本文都不容错过。
缅甸珠宝和我想的不一样
在国内的大型商超里,一层是最富贵的地方,一排又一排晶莹剔透的玻璃橱窗里,整整齐齐陈列着标价以100为计算单位的金银珠宝。玻璃的阻隔,让人和珠宝之间的距离和价格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好像卡里不装着多少万块都不能启动这层玻璃一样。
每当我看向它们,我总是快速的扫一眼,感叹一下自己的贫穷就匆匆的离开。
而当我看到缅甸的珠宝,那些横七竖八摆在小摊上的翡翠和琥珀,一大捆一大捆的被商家从袋子里掏出来,用发黄的有尘土的小粉盒子装着,很难去想象它的高贵。
位于缅甸北部的密支那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琥珀、翡翠、红宝石产地,尤其是琥珀。这里的琥珀有多少呢?在菜市场的大白菜、咸鱼干摊档旁边,就会夹着一个卖琥珀的小摊。这里的琥珀也肯定不是假的,因为这里没有做假的工艺和设备,做假比真的成本还要高。
当我知道眼前的珠宝全部都是真的,而且价格低廉的时候,我不再快速的扫一眼了,而是开始在每一桌面前徘徊,仔细地抚摸每一块我看见的,伴随着缅甸老百姓一声声别扭的“朋友,好看,小姐姐,好看”,来抚摸着这些阴影里凉凉滑滑的,又在阳光照耀下暖暖的宝石,感觉光是抚摸它们就可以在这里呆一上午了。每一块儿都那么真实,但是不识货的我仍旧觉得像玻璃,是那种能够透过珠宝本身就看到手指纹络的晶莹。
一想到珠宝的用途,无非是装饰一个人的容貌、地位,或者赏心悦目留着增值,它们的华丽已经让人迷了眼。
但在缅甸,当你真正去认识了解珠宝时,或许你愿意从你的手上、颈上摘下来,把它放在你的手心,放在你的眼中,再一次感受它。
缅甸人并不觉得翡翠、琥珀、玉石的珍贵,他们更喜欢黄金、白银和钻石。但是缅甸之外的其他人喜欢这些,尤其是翡翠,全世界几乎只有中国人喜欢它、欣赏它。而因为要开采这些玉石,缅甸的森林被砍伐,到处是玉石采矿场。军队也因为争夺矿藏而交战。
琥珀、翡翠、玉石更多时候被人们踩在脚底,是缅甸人眼里的白玉瓷砖;它可以被摆在小商铺,是缅甸人民卖给中国游客的纪念品;它可以是内战七十年争夺的自然资源;也可以是即便拥有也仍旧无法摆脱贫穷的魔咒。
这里的珠宝像小孩儿一样纯洁美好,又像大人一样复杂,充满斗争性。它本没有觉知,是人们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它的荣耀和伤痕。我想,我眼里的珠宝和我脑海里的珠宝是一对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兄弟,它们看着一样,实际上一点儿也不一样。
by 林琳,教育学学士,童书妈妈写作课老师
缅币和我想的不一样
行程第一天,飞机落在仰光机场,在货币兑换处,我递进去一张100美元大钞,兑换人员也不说话,拿出一个计算器敲了一长串数字展示给我看,然后递给我一摞厚厚的缅币元,我忙塞到小小的蓝色钱包里,钱包一下子鼓得像个小皮球,我心里好开心,感觉自己秒变成了富婆一枚。第一次觉得这个国家的钱币不是很值钱。
我在缅甸买的第一件东西是在克钦邦的琥珀市场,我看上一枚月牙形、晶莹剔透的琥珀原石,女店家要价30000缅币,乍一听好昂贵,身旁的卢呆呆立马帮我换算成150元人民币,从30000到150,这个数字落差让我觉得自己赚大了,立马拍板买下。由此,我顺便查了一下当日的中国人民币和缅甸币的兑换比例。1人民币=210缅元,原来,缅甸币远比我想的不值钱。
从曼德勒到仰光,我们坐了将近12小时的大巴,在途经的补给食物的小商店里,随行的小朋友发现了面值为9、45和90的缅币。Shiro 老师告诉我们说,那是一位曾经执政的军政府官员的幸运数字。没想到这个国家钱币币值的大小是可以随着某个人的心情随意改变的。
导游燕姐告诉我们说,在缅甸,人们买东西一般都是用现金支付,而且也没有分期支付一说,都是需要一次性结清货款。以前缅币的最大币值只有1000,并没有现在的10000面额。所以如果缅甸人们买一辆车或买一套房,常常会看到有人扛着一麻袋的现金或者拉着一卡车的缅币去交易。
燕姐同时告诉我们,你们担心的假币问题在缅甸从来都不会发生,因为缅甸人从来不造假。我想这或许跟他们是虔诚的佛教徒有关吧。缅币真是跟我想的不一样。
我的蓝色钱包里装有三个国家的货币,人民币,美元和缅币,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人民币上印有毛爷爷的图像,美元上印有总统的头像,而缅币上并没有人头像。1000元的缅币上印有狮子,因为狮子是他们的守护神;5000元 缅币上印有大白象,据说大白象在全缅甸只有7只,寓意着“国泰民安”;10000元的缅币上一面印着位于曼德勒的皇宫,另一面的右边印着两头大白象簇拥的禾苗,中心是缅甸地图,左边空白处是防伪标识,将钱币对着阳光一晃,可以看到放射着万道霞光的大莲花,因为莲花是他们的吉祥物。缅币上的图案一直在不停地变换。
后来,导游燕姐告诉我,以前的缅币上是有国父昂山将军的头像的,但自从军政府夺权以后,他们因为特别痛恨昂山将军,所以统统取消了钱币上的将军头像。原来,缅币背后还有这么多我不知的故事。
Shiro 老师和我们分享了一个有关缅币的故事,20年前,他刚来缅甸工作,军政府只允许外国人以1美元=6元缅币的汇率兑换本地币。这显然不合理,于是就有了货币的黑市。当时在缅甸的有钱人多数是华人,所以黑市多由华人控制。
这种情况让缅甸军政府发明奇特的“稳定汇率”的方法。凡是当局要“稳定汇率”了,就会以“非法交易”的罪名将华人装进牢房,这样有钱人没办法出来兑换缅币,缅币的数量就不会大幅减少,通过这种方式政府来保证市场上的缅币供应量。
我第一次听说一个国家用这样的方式管控货币,缅币真的和我想的不一样。
by 沙子,大学副教授,童书妈妈写作课老师
缅甸水田和我想的不一样
我是小船在茵莱湖中转悠了半圈之后,才意识到周围这些用长竿子插着的一块一块的绿色浮岛,就是水田了。于是瞪起眼睛使劲观察。
船边上是野蛮生长的水葫芦,心里想,呵!落后的缅甸还没有想出解决水葫芦的办法吧?养几只鸭子就解决啦!
再往外看,是各种杂草,十几种形状的叶子和茎缠杂在一起,这在我的认知里,叫做——草盛豆苗稀(啧,这就是诗文素养)。
再稍远一点,时而可以看到一垄鲜花,意外的整齐,颜色清淡,很像是缅甸的人们,生活在如此纷乱的环境,却意外的平和。这叫做出淤泥而不染。(再次嘚瑟)
抬起头来,拐角处终于看到了番茄林,家里种过番茄的我,傲娇的大手一挥:“丸子,那些就是番茄!”不多,且远,看不清番茄的颜色,甚至看不到番茄。所以不知道丸子有没有认出那一丛番茄秧子。
我们都习惯于用自己的认知去分析判断陌生的事物,实际上那些记忆里被称作生物入侵的水葫芦,是被用来做浮岛种植的漂浮介质的;湖里泛滥的的水草用来做岛;各种杂草芦苇铺在上面腐烂后来做番茄花卉的肥料;最上面再铺一层薄薄的土,就可以用来种田了。这里的人不放过任何一种资源,这样一看,我之前的那些评头论足,多么无知和愚蠢。
不管近看远看,躲不过去的就是插在水田里的长竿子。现在才知道,这些长竿子是插进水底,固定这些水田的。同时,移动这些长杆子,也是可以将水田移动的。在这边种烦了,可以移到另一片水域。
这很冲击我的三观。
在我们中国,人们对土地的情感是很深厚的,也是这样的农耕文明,让我们喜欢安稳,讲究落叶归根。那这些飘来移去的水田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化和习俗呢?可能会有翻天覆地的不一样吧。
生存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民族的文化,这里的婚丧嫁娶与我们都会有什么不同呢?
印象里中国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你的妹妹,带上你的嫁妆,坐着那马车来。”那么在这片水田上生活的人们会不会是:“带着你的嫁妆,拉着你的水田,划着那小船来”?
缅甸位于热带到亚热带,可以出产三季稻,但他们没有灌溉系统,也没有杂交水稻,甚至没有钱买化肥和农药,只能靠天吃饭。我们来的时候是最宜人、也最宜农作物生长的凉季(1月),气温从十几度到三十度,阳光温柔而灿烂,但耕作的人很少,几乎没有,这是他们没有劳动的季节。
by 老王,文化产业学士,童书妈妈写作课老师
缅甸寺庙和我想的不一样
在中国,寺庙都有院落,大雄宝殿,藏经阁,还有各种各样的佛像。人们都跪在那里烧香拜佛,磕头念经,和尚们也都住在寺庙里。
可是,在缅甸的寺庙,大多数都是以佛塔为中心的。有的,也有一些佛堂里有佛像。但是,并没有很多人磕头烧香,而是很多人会用金箔去给佛像贴金(有一尊佛像,因为多年被贴金,几乎看不清楚本来面目,近乎是一个圆球了),更多的人则是坐在那里念经、祈祷。也有人在那里聊天,甚至,还有人支了一个小桌子,在佛堂里面吃饭——这太不一样了。
和Shiro老师聊起来之后,我知道了更多的不一样。
原来,佛塔是这里非常重要的建筑。而且,它不仅是信仰的中心,每一个人有烦恼的时候,会来这里拜拜,有高兴的事情了,也会来这里拜拜;而且,这里还是一个类似我们的公园、广场一样的公共场所,他们平时,也会把这里当做休闲的地方。
比如,在周末的时候,他们会在早上给全家人做三份便当。早上的时候,去一个寺庙里吃早餐,中午的时候,去另一个寺庙里吃午餐,傍晚的时候,再去一个寺庙里吃晚餐——这就是他们最开心的一个假日了。这,真是太不一样了!
缅甸的寺庙,还有更多的不一样。
我看到了有穿着很正式的衣服的小孩儿,后面还有大人给他举着华丽的伞,才知道缅甸的男孩子几乎都要出家当和尚——每年都要出家几个星期,没钱人的孩子,当的时间少一些,有钱人的孩子,当的时间长一些——当得越久,越是荣耀。
还有,你能想象寺庙也是年轻人约会的绝佳场所吗?除了这里像公园、广场,在这里总会遇到来这里休闲的心上人之外,还有一个更有趣的秘密。
就是每一个前来浴佛(用一个小杯子,接了清水,浇在佛像上,是当地一种礼佛的方式)的人,有一个惯例,自己几岁就会浴几杯水——所以呢,男孩子只要偷偷地观察,就会知道自己心仪的意中人芳龄几何。
同时呢,由于缅甸的寺庙里有星期的属相(类似中国的月份属相,这里的人按星期来算,比如星期一属老虎,星期二属狮子……),每个人都会去自己的属相保护神那里拜拜,所以呢,也就可以知道她是什么属相了。
当知道了心上人的年龄和属相之后,就可以来判断是不是和自己的年龄、属相相合(这一点在缅甸相当重要)。然后呢,如果很相配的话,就可以去提亲了。
缅甸的寺庙,和我想的太不一样了,它是缅甸建筑、历史、文化的博物馆;缅甸的寺庙,和我想的太不一样了,它是一个金碧辉煌,有很多的黄金、翡翠、宝石汇聚的珠宝展厅;缅甸的寺庙,和我想的太不一样了,它是个人功德的奉献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缅甸的寺庙,和我想的太不一样了,它是一个大家都来倾诉、祈祷的心理按摩所;缅甸的寺庙,和我想的太不一样了,它是一个可以全家来这里休闲、交际的公园和广场;缅甸的寺庙,和我想的太不一样了,它是一个可以找到意中人的婚姻介绍所;缅甸的寺庙,和我想的太不一样了,它还是一个每个人都必须来这里学习、生活的学校……
是的,和我想的实在是太不一样了!
by 白滔滔 童书妈妈创始人,传媒人
缅甸的汽车和我想的不一样
缅甸的房子与我想的不一样
缅甸的房屋不论人们是居住在陆地上还是在水上,大多数都是在底部用粗的柚木作桩,支撑上部结构,而四周的墙体(其实严格来说不能叫墙),用竹片纵横编织而成,在我们看来,是非常简易甚至简陋的。
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建筑行业的规范中,民用建筑的要求都是相对最严格的。因为涉及到人身财产安全,在建造一所新房子之前,要计算结构的稳定性、刚度、强度,并按照建筑的容量、材料、环保、消防等一系列规范来进行设计、施工、验收,直到最后的装修,最终才能成为合格的住宅。
但缅甸的房子,在我们看来甚至是无法居住的。我们虽未深入体验,但在茵莱湖上的水上酒店小住两日,感受应该相近。酒店的设施配置,相信是要好过普通人家的。但身处其中,偶尔还会感到有人经过时的摇晃,稳定性和结构的强度肯定不太好,我想我们是不大敢长期居住的。
缅甸地理位置处在热带与亚热带之间,房屋保温自然是不需要考虑的,盖在水上的房子,在凉季的晚上,温度也只有七、八度,昼夜温差比较大,对于我这样身体素质比较差的人来说,每日早晚好似经历不同的季节,实在是吃不消。临近离开,竟有了感冒的感觉,想到回国后必然要面对的体温测试,只好拼命喝热水,再暗暗祷告,回去一切正常,可别让我们被迫隔离。
缅甸的房子其实最让我感觉不安全的是消防问题,因为房子都是易燃的木头和竹子制成,而日常的用电做饭,都容易引起火灾,所以有极大的安全隐患,但缅甸人民世世代代这样生活下来,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我非常好奇。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为了适应生养自己的这方土地,开发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生存方式,从而也造就了世界上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虽然有很多民族、很多种群的生活方式,用我们所谓的现代文明眼光来看,有些落后,有些不可思议,甚至不屑一顾,但人类不就是这样,不断进化自己,改善自己,也改变自然,改变世界吗?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的世界,可以看到不同的物、事、人,从而可以思考其背后反映出的历史、文明、生态的不同,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我们互相丰富了对方,共同丰富了世界。我们都是对方的风景,精彩着。
By 老五,钢铁设计师
缅甸的水上学校和我想得不一样
探访水上学校是那天临时增加的行程。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向Shiro提出“想去茵莱湖的水上学校看看”,到事先并不了解有这样一所学校存在的Shiro帮我们联系好探访时间,大概只用了1个钟头。像这样临时更改行程,在我们团不是第一次了,因为比起晃在名胜古迹“观光缅甸”,我们更想要行走在那些现实向的地方“看见缅甸”。Shiro懂得我们,也愿意帮助我们。
作为童书妈妈的写作课老师及家属(此处家属不包括孩子),我们一行人最想看见的自然是缅甸的学校。得知马上要去探访水上学校,大人们欢喜雀跃,而孩子们则表示拒绝。他们愤愤地说,明明是放假的日子,绝对绝对不想再去学校,任何学校都不想去!只是,我们一团人的规则是少数服从多数,所以,带上你的“讨厌”,我们出发吧。
不想因为我们的冒昧和好奇打扰到正在上课的孩子和老师,我们一行大人和小孩一起约定,在参观的过程中做一只幽灵,不要出声、脚步放轻,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没想到,当我们乘着柚木船沿水路抵达学校的时候,刚好是午休时间,一操场的孩子正在撒欢。于是我们也马上卸下了幽灵的伪装,和孩子们玩到一起,也有机会把水上学校看得更仔细。
水上学校是什么样子呢?如果从空中俯看这所学校,大致是个方形。把这个方形划成九宫格,在1、2和3、6、9的位置分别是两排教室,大概五六间,完全木质结构,直接挑高建在水中央,恰好组成一个“横折”的笔画;剩下的4、5、7、8,就是一块大大的方形操场,操场的地面是沙土的,没有器材设施,只有用木条在地面上围出的一块小小的足球场。茵莱湖面积很大,却鲜有土地,连种植都是利用浮岛,这样一个给孩子户外活动的操场,是不是说寸土寸金也不为过。
缅甸政府开办的公立学校通常有五个年级,包括KG以及G1—G4,分别对应中国大陆的幼儿园大班和小学1-4年级。在这之后就不再是义务教育了。但是,即便是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费,也并不是每个缅甸孩子都能上得起政府开办的公立学校。按照规定,要上学的话,家里还得给孩子准备书包、校服,有的地方甚至连课桌椅都要学生自己带上。这些花费,足以让缅甸许多家庭因此而止步。所以,我们能在这间水上学校里看见的孩子,在茵莱湖上是幸运的。
在这所水上学校,每一个年级有一间教室,每间教室有五六张长条桌,五六条长条凳,不必争谁坐在第一排,因为桌椅的摆放是三面环绕围坐在黑板前的。我特别去KG教室看了看,因为这里是缅甸国家教育的开始。
缅甸没有政府设立的幼儿园,她的大学甚至没有幼儿教育专业。在很多缅甸人的观念里,小小孩只需要养育,活下来就好,谈不上教育。在为生计奔波的时候,很多父母只能选择把年幼的孩子放在家里任其“自生自灭”。“自生自灭”是Shiro的原话,也触动他在缅甸开办大雨学校的原因。
水上学校的KG班教室,家具和装饰明显要比其他教室略丰富。教室进门左手边靠墙的位置有一个木质的柜子,隔着玻璃门,可以看到里面整齐的摆放着好几种手工用品和教具,柜子上面的小型整理箱里分类放着训练手眼协调的串珠和搭建的积木,柜子旁边的地板上铺着两块地板革,我猜这就是老师带着孩子们操作教具的场地。柜子旁边的墙壁上挂着用折纸做得数量对应关系图,1对应1只纸猫咪,2对应2只纸猫咪,以此类推一直到10,这可得整整折55只猫咪;屋顶挂着一串彩纸做的灯笼,不知是不是为了应景中国的新年。我看着纸猫咪,想着刚才和我轻轻点头打招呼的温柔的女老师,心想水上学校的孩子们是幸运的,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被尽力爱着。
水上学校和我想得不一样,她的操场是给孩子们撒欢的,跑着玩、跳着玩、抱着玩,怎么玩都好玩,而不是只用来整整齐齐列队做完广播体操就又空荡荡的;
水上学校和我想的不一样,她的教室是窗明几净的,孩子门进教室是要脱鞋的,房舍简陋没有让孩子对生活有半点轻慢;
水上学校和我想得不一样,她的是为生活而教,走廊手绘画报主题是,“拒绝塑料,帮助我们的茵莱湖保持健康”,而不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水上学校和我想得不一样,她是有现代的,女孩的书包上有粉红色的迪士尼公主,也是传统的,教室里没有多媒体设施,多的是老师因地制宜亲手制作的教具;
水上学校和我想得不一样,她的学生是快乐的、是自由的,是有一点害羞的,但对我们这帮冒昧登门的外国人亲切又友好的,并且我大胆猜测他们是不讨厌学校的。
水上学校的孩子大概在5-10岁的年纪,正是我们童书妈妈感官班孩子的年纪。我想如果给他们上感官作文课一定很有趣,我知道他们的眼睛看见的、鼻子闻到的、嘴巴尝到的、耳朵听到的、手指触摸到的一定可以给我也上一课,让我看见更不一样的缅甸。
缅甸的难民营跟我想象的不一样
2020年1月23日,第一次进入难民营,近距离观察他们的生活,许多与我想象的不一样。
进入难民营的方式不一样。一直以来,我认为难民营是一个戒备森严的地方,进入之前一定有繁琐的检查,但是,我们只是通过两道简单的关卡,就进入难民营的内部。
难民的来源不一样。难民,在我的知识库里面就是战争过后无法回国的人们。但是,在缅甸,还有许多境内难民(Internally Displaced People,IDP)。因此,我们这次参观的难民营,大部分来自缅甸的其他地区(并非国外),他们本质上是缅甸的居民。
难民营的管理机构不一样。IDP的居住地,管理和服务的提供者都是教会之类的民间组织,并非国际组织,因为按照国际惯例,只有离开国境的难民,才可以由国际组织提供协助而不会被指责干涉内政。
难民的生活状态不一样。我看到的难民们并没有表现的极其穷苦压抑,虽然住宿条件一般,但是他们的衣服穿着和精神面貌,与普通缅甸人民无异。在与他们接触时,也没有感受到抵触情绪,沟通过程很顺利。
难民的卫生情况不一样。在难民营里面看到的建筑和道路,虽然破旧,但都挺干净的,而且布置得有一定规则,空气的气味也很正常,没有看到大量垃圾和污水遍地的情况,就是不知道平时难民营内的垃圾是如何处理的?
难民的接收者不一样。IDP的接收者不是政府,而是教会等民间组织,在和教会人士沟通时,他们对政府有许多抱怨的声音,可是难民营又是在缅甸政府土地上,因此,教会如何与政府沟通并管理难民营,这种关系,我也是很难理解。
难民中出现一些名人。今天,在难民营接触过程中,一位缅甸的名人“那布”女士(音译),给我们介绍女性权利的保护措施,她曾经因表达个人意见被政府关押并提前释放,是克钦邦的知名人士,下午,她还将去国会听取昂山素季的国际法庭宣判。这样的名人产生于难民之中,难以想象。
难民营所在地不一样。难民营离我们所住的密支那城市不远,而且,周边步行可达的地方,就有当地人民的学校。民间人士告诉我们,难民的小孩就是在营外的学校上学,难民营和当地人居住地挨在一起,并不是隔离开来。
以上种种,看出来境内难民(IDP)在缅甸已经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甚至成为生活中的一类人,这是长期内战形成的恶果,让这种不常见在缅甸变得寻常,可悲可叹!
By 范长平,投资人
缅甸的戒毒中心和我想的不一样
提到戒毒中心,你会想到什么呢?会想到高达数米、墙头上绕满铁丝网,散发着生人勿进气场的围墙吗?还是紧紧关闭的厚重的铁门和满脸严肃检查着行人车辆的警察们呢?
这是影视作品里经常出现的画面,也是我经常看到的画面。那缅甸的戒毒中心会是什么样呢?
缅甸的戒毒中心跟我想的不一样,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那平凡普通、毫不起眼的模样让我以为这只是一间普通的院落。这里只有一人多高的围墙,身体健康的人很容易就能翻越;带院子的人家通常会使用的铁门又轻又薄,上面挂着普通的门锁;铁门边的小屋子里堆放着生活用品,却没有人看守大门。
缅甸的戒毒中心跟我想的不一样,它是纯私立的,由教会开办。这里每位学生学习6个月要花费大约2500人民币,再加上老师们的工资和中心的运行成本等等,所有这些费用都是由教会和村民们自行筹集资金来负担的,缅甸政府并不会给他们提供任何的经济资助。
缅甸的戒毒中心跟我想的不一样,在这里戒毒的学生最小的只有12岁,最大的有60岁。因为靠近金三角地区,克钦邦的农民们一直以来都是以种植罂粟来获得经济收入的,这使得他们能够轻易的得到毒品,滥用毒品的现象较为严重,甚至8岁的孩子也可以得到毒品从而染上毒瘾。
缅甸的戒毒中心跟我想的不一样,这里使用的戒毒方式有三种:1、祈祷,主要是读圣经,每天大概2个小时。2、运动,在院子里做运动,晒太阳,每天大概2个小时。3、规律的生活。虽然也会接受一些其他信仰的学生,但是中心是教会所办,这里只提供圣经用来学习。一旦学生们毒瘾发作,这里能够提供的帮助只有爱和祈祷,学生们必须靠自己来熬过漫长的戒断反应期,这段时光非常的难以忍耐。虽然学生们都是自愿来中心的,但是戒毒的过程太过艰苦,总有人中途想要从中心逃走,所以中心的大门平时需要上锁。
缅甸的戒毒中心跟我想的不一样,戒毒中心的学生学习结束之后会有回家、复吸、坐牢、去世、进教会和做志愿者6种出路,除了进教会,做志愿者这些方式的学员以外,中心并不能掌握其他学员的具体情况,所以戒毒的效果如何,中心并没有具体的数据可以说明,只是根据待在中心的学生中第一次戒毒和重复戒毒的比率来推算,中心的戒毒成功率很高。
我们集体分析了原因,一致认为是学生们在没有任何药物辅助的情况下,纯粹靠自己的努力来戒除毒瘾,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意志力得到了锻炼,这使得他们出去以后面对毒品的诱惑时有了更强的抵抗能力。
当然,缅甸的戒毒中心也有和我想的一样的地方,这里的学生们吸毒最主要的原因是同伴的引诱和家庭的破碎。大部分人吸毒都是因为相似的原因。同时在Shiro的带领下我们得出了任何人都有可能吸毒的结论。
所以,吸毒的人并不是特殊的人,他们和不吸毒的人一样,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希望社会对吸毒的人能够平等相待,能够更加包容。也希望每一个人在自己的生命中都能远离毒品的侵蚀。
by 花栗鼠,司法警察,童书妈妈儿童写作课老师
缅甸政府与我想的不一样
和平是什么?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吗?反过来说,什么是战争?是杀戮、混乱与难民吗?并不完全是。
在缅甸,军政府只为一己之利,压迫剥削它的人民,使国家出现了看似国泰民安、社会进步、和平的景象。诚然,和平是人民心之所向,可在这样一个军政府控制的国家,像克软邦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竟主动放弃和平而发动战争抗击军政府。战争带来了流血与死亡,可仍有人不懈地为此斗争着。
其实,政府通过各式手段创造财富,很少真正想到受苦的人民。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带来贸易、财产以达到进步发展的GDP、创造更多的利益、使用无力或不可行的方案“扶助”人民。表象上,国家进步发展,而实际上,斗争反抗、武装冲突的局面只会让政府越陷越深。
都说缅甸贫富差距小,因为绝大多数的信徒,穷会知足、富也会捐钱积德,可现在看,细甸的贫富差距还是挺让人出乎意料的。在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也就是多有战争的地区——人们缺少日用品、缺少教育、缺少食物,这使得更多的人投入到抗争军政府的行列中去。
而在中南部较发达的地区,人们的生活还算滋润,也就服从了军政府的管理。但对于治理的细节,比如汽车左右舵、钱币等的管理,也仍有不满。所以,军政府一方面要镇压穷困人民的战争,一方面还要维持富足地区的和平景象。我真想说:你不累吗?
政府只有为人民做事,开诚布公,才会有真正支持、希望它长久存在的人出现。伪造的和平,只不过是无声的战争罢了。
by 卢聿,14岁
缅甸的贫穷和我想象的不一样
首先,在我上地理课的时候,从来没把“缅甸”和“贫穷落后的国家”联系在一起。这可以说完全是因为我不看《新闻联播》连“胞波情谊”这个词都没有听过的原因。
所以,之前的十二年,我一直都认为缅甸是一个和地球上二百多个国家都差不多的国家。然后,可能是我的手机比较聪明,不知道从哪里得知我要去缅甸这事儿。我才看到几条以“震惊!”开头的新闻,才了解到缅甸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没错,我好无知!)。
再然后,当我坐着大巴车要去看难民营和戒毒所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地忐忑不安。在我的认知中,就和大人们说得一样,那些人都是“穷凶极恶”的。
但是,我真正到这里才发现,其实,缅甸人民具有和“穷凶极恶”完全相反的三个特点:
安静。缅甸人民很安静,至少我现在还没有看见喝醉酒在街上大吵大闹的人,也没有见过放肆地大笑的人。
但是,在咱们北京,去三里屯随便逛逛就能看见这样的人。
没有心机。缅甸人民没有心机,主要表现在买卖交易上。
砍价总能砍得很低,即使是我妈这种不会砍价的人,也能砍到两个玩具8000缅币(人民币大概40块)!我估计,中国的大妈大爷们看到这个价儿肯定会掏空了钱包买东西的。
我们的一个小伙伴儿,不小心摔破了一个杯子时,厨师跑过去先看了他的手有没有划伤,似乎也没有让他赔钱的意思。这要是放在中国某些小地方,那可就不一定了……大概是一只小龙虾一百块的感觉(请参照国内欺负游客的新闻)。
开心。作为贫民,应该是整天哇哇哭着的才对吗?缅甸人民摁开不是这样的。他们好像作为一个贫民挺开心的,开个小船儿,卖个椰子,吹个小风儿,挣点儿小钱……经济也不是太想改善,思想竟然有点“咸鱼”。
总之,缅甸人民改变了我对贫穷的印象。从“穷凶极恶”变成了“没有心机”;从“没有素质”变成了“安静又干净”;从“以泪洗面”变成了“开心甚至有点儿咸鱼”。
By 白羽梵,13岁
三川后记:
政变前的缅甸,是一个“最不发达国家”,又称最低度开发国家和未开发国家。是指那些经联合国认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类发展指数最低的一系列国家。
“最不发达国家”主要有三个特征:
1、国民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美元以下;
2、产业结构原始: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制造业所占比重低于10%;
3、教育程度低:人口识字率在20%以下。
而缅甸,就是其中之一。
缅甸人穷,动荡,但是他们有一种在世界上安身的方法。
英国人曾经殖民缅甸数年,他们说缅甸是一个蝴蝶民族:什么都没有,但安静而优雅。缅甸之行,让我了解到,贫穷也是可以优雅的。他们对待金银珠宝、房产汽车的态度,比我们淡定;他们对待宗教信仰的态度,比我们浓郁,浓郁到了麻醉的地步;他们的难民营、戒毒中心、学校,又比我们想象的要文明、和谐得多。
这是一个已经被折腾了70年,他们有一套经受折腾面对战争贫穷依然保持优雅的国度;这是一个我们由衷盼望可以安定下来,好好生息,好好发展的国度。
我的耳畔不由响起缅甸的国歌:
直到这个世界毁灭,
缅甸依然存活!
我们热爱我们的土地,
因为这是我们真正的遗产。
我们决意牺牲我们的生命保护我们的国家。
这是我们的国家,
这是我们的土地,
我们拥有她。
是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土地,
我们将在团结中做好对我们的国家事业!
并且,这是我们对我们无价土地的义务。
国歌的名字叫《世界不灭》,祝福缅甸。
在此鸣谢 缅甸思考写作营全体成员:Shiro 斯蒂夫 三川玲 白滔滔 白羽梵 徐焕枝 Emma 姚春思 姚子秋 姚申秋 吕薇薇 范长平 范从然 沙子 老五 卢聿 杨琴 陆知文 陆知来 花栗鼠 小葫芦 舒雯 卢绎霏 黄慧玲 常久 彭晓雯 马之泮 小欣 林琳 老王 章鱼 王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