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爆我产品经理朋友圈的,无疑是就是国内的deepSeek模型了,不少产品经理都从ChatGPT付费版本转向了deepseek。
我看了其创始人的访谈,聊到之所引爆了硅谷的科技圈。因为美国发现原来deepseek是一家中国公司不是在follow,而是在创新并且还开源了。
这与以前的“copy to China”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产品价值观,提现的产品实力也不容小觑。
随之而来的就是Deepseek已经成为了很多产品经理优先使用AI工具,到今天已经出现了太多人访问,导致Deepseek访问暂停并崩了一会儿。
1.互联网产品经理,总是想着先发制人的逻辑跑不通了
曾经在大厂做产品经理,几乎所有团队想着先发制人先把产品做出来上线,通过种子用户以及ABtest,有了用户就等于有数据,有了资产价值。甚至是有了更高的活跃量,就可以的得到更高的增长。
但现在看deepseek这个在2025年才上市的模型却并不是这样的,前面已经有各类AI大厂围猎了用户,但是仍然杀出来了。
互联网产品的用户增长逻辑在AI产品这条路上,跑不通了。
放眼国内最早做AI大模型的产品是什么?相信你也听说过,那就是早期的文心一言、零一万物等大模型,在推出后,因为从无到有成了许多用户的必须选择,就积累了大量的用户,甚至是还转化了不少付费用户。
这些先发大模型厂家已经开展了生态合作,和高校、医院、各个行业的代表单位做了深度合作。
2.AI模型的核心竞争力:文本理解、上下文以及更高分数标准
随着DeepSeek出现后,因为有比肩目前最优秀的模型O1的分值能力。加上又是支持商业开源,瞬间以往使用其他AI产品的用户就涌入了Deepseek。
我们可以看到在开源模型的排行榜,deepseek已经成为第一名,并且美国的Meta已经成为第四。
我们看各个AI模型更新的时间线
2024/09/12 OpenAI O1 preview发布
2024/11/20 DeepSeek 发布 R1-lite-preview
2024/11/27 Qwen 发布 Qwen/QwQ-32B-Preview
2024/12/19 Google 发布 Gemini 2.0 Flash Thinking
2025/01/20 DeepSeek 发布 R1 (DeepSeek-V3发布于12.26)
2025/01/20 Kimi 发布 Kimi 1.5 (模型待上线)
以前AI模型产品的用户,不会因为自己早期注册过,就会持续使用,因为在AI模型就是要找一个更好用的,能够解决自己效率问题才是关键。
而现在AI模型的用户,只是关注谁“可以提升我的效率”“谁更像人
3.AI产品经理不用追先发优势:专注通用型产品框架与挖掘AI引擎提升
AI产品经理核心要打造一套好的产品框架,可以让AI模型就像电动车电池一样进行“换电”,可以在不需要新的功能开发下,更新AI引擎,给用户提升更高效的产品能力,自然就可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但是现在大部分的AI产品经理做法是将AI模型与产品框架深度融合,难以组成“换电”方式的产品设计方案。比如下面是腾讯的IMA,集成了混元模型的RAG,用户的相关附件、上下文聊天记忆
所以互联网产品那套以用户增长、用户拉新为先的逻辑行不通了,哪一个模型真的有更强能力,比如体现在更长文本的解读、以及英文翻译更加校准、更多数据知识的查询,这都是一个AI模型的硬实力。
这不是靠交互设计、功能逻辑就可以优化的
比如现在腾讯推出的IMA知识库工具,就是基于混元模型来做的产品框架。
混元模型的能力相比Deepseek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所以产品要想切换为DeepSeek新模型为底座做的知识库管理工具,那么现在阶段就需要适配Deepseek品框架可以有优化为,吸引用户最多的就是其模型的硬实力。
比如下面的多轮对话能力,需要产品经理思考如何给产品框架增加“记忆功能入口”去适配这些接口,是需要产品框架准备的。
所以如果没有一个“换电”的产品框架,那么AI产品就会被弯道超车,因为这不是功能设计就可以优化的,本质上AI产品别人使用就是AI模型。
4.现在Deepseek还是免费版本
相较于文心一言以及CHATGPT,deepseek现在还是免费版本,就可以提现到超过O1的能力。
虽然现在DeepseekAPP还不支持多模态,不像豆包那样支持AI交流、图像识别等,但有了大模型为底座,以上这些能力可以很快都可以提现,因为都是应用呈现。只是增加数据类型,让大模型进行处理。
朋友圈几乎刷屏是Deepseek,再加上其开源、免费,让其可以迅速获取用户,而以往前期上线的大模型建立的生态、甚至是先发优势,荡然无存。即使已经积累了有相当多的用户,这类模型能力始终可以后来居上。
这就像在比拼汽车赛车一样,即使你前面第一名,但是你的速度最大值就是一个柴油车,而最后一名出发的是电动汽车,那显然差距就越来越小了。
最主要的使用户使用只能做压力测试与稳定性测试,而AI模型能力的提升不是用户数据可以帮忙训练的。
最重要的是这一个赛道是没有终点的,大家就是互相比拼模型。在时间的作用下,电动汽车会成为用户的主要选择,成为比赛的第一名。
5.2025年开年春,AI之门
这篇文章,看到有人总结道2025年有几个产品正在快速发展,除了AI,还有就是混合现实AR、以及机器人、以及电动汽车,当然一致认为电动汽车就是机器人的一个形态。
AI与AR系统属于软实力,而AR设备、机器人则属于硬件,相信这类软硬件结合,就最终会带来全新的AI之门。
产品经理绝对不是局限在一个软件、或者一个APP里,一定是软硬件结合的方式,解决生活场景的问题,因为现在开发一个APP已经太简单了,而
在AI这个赛道里,还可以分为空间智能、视频生成、coding等,这些都是根据数据类型以及应用场景来区分的。
由此就是今天的分享。
最近我的原创
我的简易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