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丨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研究的三个问题

文摘   2024-08-27 08:01   北京  

DOI:10.3724/j.issn.1674-4969.20240058

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研究的三个问题


李伯聪
中国科学院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89
近年来,中国学者在推动工程哲学研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工程史研究的任务也浮出水面。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也是中国成为世界工程大国的重要标志,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加强工程史的研究、总结工程发展经验,就显得非常迫切。
也是在2010年,积极推进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研究的课题得到了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支持,之后完成了《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纲》《中国大科学工程史》《大同煤矿近现代工程简史》《三门峡工程的决策、建设和改建》《詹天佑与中国工程科学》等5本著作的研究与出版工作。2022年,由陈印政、王大洲主编的《<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整理汇编》和《<工程>整理汇编》顺利出版,这为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总体而言,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的研究已经积累了扎实的研究基础,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近现代时期是中国工程体系、社会结构变化最急剧、最深刻、影响最深远的时期,中国近现代工程史又不可避免地“蕴含”和“提出”了许多内容极其丰富、复杂、深刻的史学问题,有待近现代工程史研究者发其覆、探其意、叙其事、究其旨,使近现代工程史成为一个能够激发史学研究者更大研究兴趣和热情的领域。具体而言,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的研究,有如下几点值得关注。

 1 工程史研究的内史与外史问题

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的研究是工程史研究的第一个重点,这一时期的研究空间还非常巨大。传统的研究大多关注中国近现代科学史和技术史的研究,工程史的研究应该加强与这些学科的沟通与交流。但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学科之间的差异性。例如科学史研究中的内史与外史的含义、意义及二者的关系,与工程史研究中的内史与外史的含义、意义及二者的关系,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科学史中的决策一般属于外史的研究范畴,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在根本上不能决定“科学知识”成立与否,公众是否赞成量子力学,并不能影响量子力学的发展。但是对于工程决策而言,应该属于内史的研究范畴。这是因为工程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利益,工程能否上马,民众是有发言权的,有时甚至决定了工程的最终命运。可以说,工程决策与工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应属于内史的研究范畴。
就拿中国接受铁路的决策过程而言。纵观世界各国,接受铁路的决策过程,都是非常迅速的,但是中国接受铁路,却是充满了曲折和斗争,甚至超出了现代人的想象。主要原因就在于铁路决策的过程中,政治、社会和公众的意见都非常重要,甚至一度改变了工程师的意见。
另外,工程史对于工程“量”和“规模”的研究,也是值得讨论的话题。对于科学史和技术史而言,“量”的问题是次要的,一个成熟的科学理论,做一次验证实验和一万次验证实验的意义,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对于工程史的研究而言,修一公里的铁路和修一万公里的铁路,两者几乎具有天壤之别。这是因为工程涉及众多的社会因素和管理因素,对于工程发展而言,“同质的工程”的“量”和“规模”的问题,是工程史发展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核心意义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学术视角。

 2 工程史研究的层次划分和历史线索问题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工程史的研究除了加强与科学史、技术史的联系之外,加强与经济史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在撰写《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纲》的时候,参考了大量的经济史领域的资料。从马克思主义的学理出发,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交换价值和一般价值,而工程是研究使用价值。在具体的工程中,这二者的关系是不可分的,笔者认为今后工程史的研究,应该关注从经济史的视角研究工程史的问题,将来应该有更多的交叉研究。
在经济学领域,一般将研究划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不同的研究层次,这样的划分同样也适用于工程史领域的研究,落脚到具体的研究内容,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工程史研究的微观层次,包括微观的工程对象和范围,如工程人物、企业和项目等;中观的工程史研究,可以从行业的角度展开,如铁路史、化工史和水利史的研究,也可以是某个区域的工程发展史,如港口、矿山、城市的发展史,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等;宏观的工程史研究,包括国家范围的工程整体与结构,世界范围的产业革命、宏观状况等。就工程史研究的历史线索问题而言,包括工程技术发展的历史线索与研究、工程共同体的历史发展线索,以及工程制度的历史发展线索与转型。这些看似众所周知的话题,对于深入研究而言,还是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的。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主要是工匠推动的,当时科学家所发挥的作用是次要的,工程师作为一个职业还没有出现。但工匠在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从严格意义上来看,工匠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企业家、工程师和现代意义上的工人,包括产业工人。对于中国工人阶层的研究,传统的研究主要关注于政治层面,例如罢工、阶级等,但是从工程史的角度而言,工人阶层的成长过程,工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是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3 中国工程史学科建设问题

目前,中国工程史学科的建设已经步入正轨,拥有学术组织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工程史专业委员会,《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开设有“工程史研究”专栏,中国工程史学术研讨会已经成功召开了五次,多所学校招收以工程史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
面向未来,建议中国工程史的学科建设以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工程史专业委员会为引领,力争实现工程史学术会议的制度化,同时加强工程史与科学史、技术史、经济史研究的互动,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大家共同努力,将中国工程史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台阶,我也相信中国工程史学科的发展,会有更加光辉的未来。


Three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Engineering History


In recent years, as China has become a major engineer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engineering history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aims to summarize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provide historical references for current and future engineering practic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ree core issues in the study of engineering history, showing the rich connotations and complex challenges of the study of engineering history.Firstly, the issu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history in the study of engineering history was raised,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distinguishing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history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Internal history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ngineering itself, while external history research focuses more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society, politics and culture. Especially in terms of engineering decision-making,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factors often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final implementation of engineering, reflecting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tudy of engineering history and social reality.Secondl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hierarchical division and historical clues of engineering history research. The study of engineering history sh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micro, meso, and macro. It should comprehensively examine the individual projects, industry or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engineering from the national to the global level. At the same time, the sorting of historical clues also requires attention to multiple aspects such as engineering technology, engineering community, and engineering system to reveal the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engineering development.Finally, this article emphasiz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Chinese engineering history. Although the discipline of Chinese engineering history has entered the right track, it still needs to further strengthen 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 with the fields of history of science, history of technology, and history of economics, and promote academic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suggested to institutionalize academic conferences on engineering history, actively carry out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Chinese engineering history to a higher level.In summar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key issu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study of engineering history, providing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engineering history. In the future,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research, the discipline of Chinese engineering history will surely usher in broader development prospects.

ABOUT

引用本文: 李伯聪, 钟少华, 戴吾三, 等. 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研究笔谈[J].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4, 16(3): 208-219. DOI: 10.3724/j.issn.1674-4969.20240058 (Li B C, Zhong S H, Dai W S, et al. Essays on Modern Chinese Engineering History[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tudies, 2024, 16(3): 208-219. DOI: 10.3724/j.issn.1674-4969.20240058)

作者简介:李伯聪(1941—),男,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哲学、工程社会学和工程史。E-mail: libocong@ucas.ac.cn


工程研究一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新媒体平台。反映各流派工程学术观点,主张合乎国家、民族、大众利益的工程学术观点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