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非自愿移民社区融合困境脱困的研究

文摘   2024-07-17 08:00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社会工作介入非自愿移民社区融合困境脱困的研究

安慧敏施国庆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1100)

DOI:10.3724/j.issn.1674-4969.23020714


为配合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工程项目建设和水能资源开发等政策措施,近千万非自愿移民被迫离开故土,搬迁安置到陌生的社区开启新生活。但是,在移民后续扶持过程中,社区融合困难是非自愿移民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帮助非自愿移民脱离社区融合困境,建设和谐融洽社区,本研究以增能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石,对非自愿移民的社区融合困境与需求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通过直接与非自愿移民进行沟通交流,并观察他们在新社区中的生活状态,从而深入理解非自愿移民在社区融合过程中遭遇的难题和实际需求。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出发,针对非自愿移民所处的不同系统环境(微观、中观、宏观),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介入策略。这些策略旨在帮助非自愿移民克服社区融合困境,实现与新社区的和谐共融。
非自愿移民;社会工作;社区融合;融合困境;本土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持续提升。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砥砺前行,于2020年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中“五个一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区区域性贫困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在此政策推动下,近千万非自愿移民离开自己熟悉的土地,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社区继续生活。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也是工程项目建设最多的国家,工程移民数量在世界上处于首位,1949年以来,各类工程项目的建设产生的非自愿移民大约有5000万人,其中水利水电移民超过1800万,在建和拟建的水电工程移民总人数就有150万人之多[2]。此外,作为世界上未来水能资源开发潜力最大的国家,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24%,世界上有待开发的水能资源有近20%分布在中国[3]。在此基础之上,我国每年都因水库建设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淹没大片人口居住区,导致大量非自愿移民产生。
由于搬迁安置社区与原社区在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使移民不得不促使自己进行再社会化,适应当地生活环境,学习当地风俗习惯,以此推动自身更好与新社区进行融合。然而,非自愿移民的再社会化与再社区融合过程往往面临诸多困境。移民专家迈克尔·M.塞尼[4]指出,移民在搬迁安置过程中会面临着失去土地、失去职业、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食物缺乏保障、公共权益的丢失、社会组织机构的解体这六大问题。若这些症结不能顺利化解,将会对移民的身心健康、情绪状态、生存发展等造成负面效应,影响社区秩序维持,妨碍社会稳定发展。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将以人为本、助人自助作为服务内核的专业,一直以帮扶社会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专业目标。非自愿移民搬入新社区后,相较于新社区原住居民,在经济发展、政治参与、文化价值、社会关系等多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无疑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范畴,是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之一。社会工作者进入移民社区,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探索非自愿移民的社区融合困境,帮助他们适应新社区的环境、文化、风俗,在移民与移民之间、移民与原住居民之间重构融洽的社会关系网络,推动移民社区的良好融合,能够体现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和专业价值。
对非自愿移民社区融合困境的研究,是当前工程建设项目众多的历史条件下不容忽视的课题。移民如何融入迁入地是关系到移民在迁入地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5],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年来,关于移民的社区融合与社会适应问题,我国学者已经从多种研究视角出发,展开了多方位的研究与探索,比如嵌入视角[6]、场域视角[7]、文化堕距视角[8]、性别差异视角[9]、个体异质性视角[10]等。
对于移民对迁入地的社区认同问题,刘方方[11]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媒介传播对于移民身份认同所起的作用,通过准确把握移民的生存状态,提出增加移民对迁入地认同感的措施;而向安强等[12]则将研究重点放在水库农村移民发展历史上,通过归纳影响水库农村移民社区认同与适应的多重关联因子,以求为当今水库农村移民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在推动移民社区融合问题的理论选择方面,王非和许佳君[13]选择以社会冲突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从“非物质性原因”角度出发,探讨解决措施和建议;卓陈永和张琴[14]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尝试从搭建互动平台、打造社群文化、加强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及社会参与四个层面增加移民群体的社会资本,促进其社会融合;王美萱[15]选择运用公共政策执行互适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移民社会融入存在的问题,并从政策执行主体、客体和环境因素等方面探索解决路径与对策;而杨江娜[16]则采用优势视角理论,从少数民族文化入手,在低话语权和社会记忆两个层面探讨影响移民社区融入的因素,并在实务介入中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关于移民社区融合问题的研究主体,兰宇强[17]将易地搬迁移民中的老年群体作为研究主体,通过小组工作方法进行介入,在提升老年人搬迁后的自我价值基础上推动其社区融入。而马德峰和俞平[18]则强调对移民青年群体社区适应问题的关注,希望通过逐渐排除其生产劳动方式的不适应性,以推动移民青年的调适与转变。围绕如何提高移民群体的社区融入水平,施国庆等[19]提出建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利益导向机制,以求识别移民具体利益需求,科学供给,以促进开发性移民目标的实现。
基于以上梳理,发现目前学界已从很多角度对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展开了分析与研究,为该领域后续研究提供了较为清晰的研究框架,奠定了较为扎实了理论基础。然而已有的很多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分析和设想层面,可操作性较弱。本研究将主要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出发,立足于生态系统理论和增权理论,尝试结合移民所处的微观、中观和宏观系统,提出帮助移民社区融合困境脱困的具体介入策略。

1 社会工作介入非自愿移民社区融合困境的研究意义


 1.1 理论意义

社会工作专业在非自愿移民社区融合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理论意义不容忽视。通过借鉴其他社会工作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并应对非自愿移民在社区融合过程中所遭遇的挑战。对移民社区融合困境的介入不仅拓宽了社会工作的专业视野,也为理论的深化和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进一步地,将社会工作的视角应用于分析工程建设等项目对非自愿移民社区融合的影响,有助于识别并修正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中与中国本土文化不完全契合的部分。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将社会工作理论与中国本土的社会文化背景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推动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发展,使之更加贴合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此外,研究社会工作介入非自愿移民的社区融合困境,为政府制定移民相关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该研究不仅丰富了政府安置和扶持非自愿移民的理论支撑,也为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有力的参考,有助于构建更加科学和高效的非自愿移民社区管理体系。

 1.2 实践意义

社会工作介入非自愿移民的社区融合困境,是一项非常具有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通过社会工作专业视角的深入剖析和系统性方法的应用,能够为非自愿移民面临的社区融合困境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社会工作以坚实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依托科学的专业方法,为非自愿移民群体提供定制化的社区融合策略。这些策略有利于帮助移民在欠熟悉的社区环境中快速适应,同时维护和促进移民的身心健康调适,为构建和谐移民社区提供实践指导。社会工作的介入不仅缓解了非自愿移民因搬迁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更为他们在新环境中的平稳过渡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其次,社会工作在非自愿移民领域的专业介入,体现了社会工作服务范围的拓展与深化。移民领域的探索不仅丰富了社会工作的实践经验,也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推动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最后,专业社会工作方法的应用,对于帮助非自愿移民克服社区融合过程中的困难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个体在移民调适期(将移民搬迁安置结束到基本融入安置地稳定发展的过渡期)[1] 的顺利过渡,更为当地政府开展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社会工作的介入有助于确保非自愿移民在安置地实现稳定发展,同时也为社区的和谐与稳定贡献了积极的力量。

2 非自愿移民社区融合困境现状与社会工作服务需求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在两个月内实地调研走访了S省4个市6个县的移民安置村和移民安置社区。围绕调研主题设计访谈提纲,以随机性和分散性作为访谈对象的挑选原则,在每个移民样本村和样本社区挑选2至4户进行非结构性访谈,所访谈移民数量达50余户,以此作为了解移民社会融合问题的依据。同时,结合笔者在移民设计部门实习一年的实践经验所得,现将非自愿移民主要面临的社区融合困境归纳为社交网络缩小、政治参与降低、相对贫困和文化震惊四个部分。

 2.1 非自愿移民的社区融合困境

2.1.1 社交网络缩小
社会支持网络是指在社会关系网络中起支持作用的关系的集合,如果没有一个较完善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网络所能为个人和家庭提供资源支持的能力也就较弱[20]。水利工程建设所在的地区如果是欠发达地区,则一般而言经济较为落后,民风较为淳朴,社会交往方式多属于差序格局类型。在这些地方生长的居民较为重视亲友关系,社交圈较为广泛,亲友间黏合度较高。为配合工程建设和移民搬迁政策,这些移民的原居住地亲朋好友不得不被分开,在多个地区安家落户。移民进入新社区后,与旧友距离较远,相聚的困难系数增加,原有社会支持网络为其提供资源和帮助的机会变少。
“(搬来之后)基本没有人可以说说心里话,也没啥人一起玩。他们(原住居民)在我们来之前都已经很熟了,根本就说不上话,也融不进去他们的圈子。平时我们都是自己在屋里呆着,无聊了就跟以前的朋友打视频通话聊聊天,排解一下。”(移民,ZJC 1 
“现在跟以前的朋友住得虽然不算特别远,但是不如以前一样是前后院的邻居,一出门口就能碰到。现在想一起唠唠嗑还得提前打电话联系,变得麻烦多了,久而久之关系就变淡了。”(移民,THY)
由于新社区原住居民之间已经较为熟悉,已形成凝聚力较强的社交圈和彼此认同的交往习惯,移民进入该社区后由于交往习惯和社会风俗的不同,难以在短时间内良好融入,常常处于社区边缘地位。移民与移民之间虽然会因为同是初来乍到,产生互相帮扶的共情心理,但是由于生活习惯、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也难以建立较为深厚的情谊。因此,相较于搬迁安置之前,非自愿移民群体的社交网络往往会不同程度地缩小,社会支持资源也会随之减少。
2.1.2 政治参与降低
非自愿移民在搬迁安置社区内的政治参与程度,是该移民社区融合程度的重要反映。调研发现,由于主客观因素的规制,多数非自愿移民在搬迁安置后,政治参与程度和参与意愿都明显降低,对社区内的政治性事务影响较少。
“我很少去参加,因为总是感觉搬迁后自己不像是这个社区的人,对这些(政治事务)不太熟悉,不像以前那样有参与的热情。”(移民,ZYM)
“我不怎么参加,没有人叫我去,根本不清楚开大会的时间。”(移民,LJX)
“平时忙着干活挣钱哪有时间去开会,再说了我参不参加(对事件决策)又没什么影响,费那功夫干什么。”(移民,LFQ)
这种现象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其一是非自愿移民政治参与的主观意愿较低。由于进入新社区的时间较短,移民尚未对该社区形成较强烈的归属感,再加上对社区事务的了解程度较低,使得这些移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热情较低。其二是原住社区居民存在一定的排外心理。由于原住居民尚未与移民建立起感情,在社区事务上仍然将他们当作外人,因此常会忽视移民的社区政治参与权利。
2.1.3 相对贫困
相对贫困,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依靠个人或家庭的劳动力所得或其他合法收入虽能维持其食物保障,但无法满足在当地条件下被认为是最基本的其他生活需求的状态[21]。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一些工厂和耕地会被占用,原先依靠在这些工厂内打工,或者依靠种植耕地谋生的居民被破坏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失去了生产资料和谋生手段,面临失业的风险。搬迁进入新社区后,这些移民原有的生存方式可能不适应这里的环境条件和生产形式。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移民不得不“改农从商”,或者摒弃原有的种植经验重新学习适合当地的种植方式。因缺乏种植经验或经验技巧,移民的经济收入较搬迁前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原住居民与移民相比,已形成较为稳定的生产方式,经济收入也较为可观。
“种不了地了,吃菜吃面都得花钱买,不能像以前一样自己随便种点就够一家人吃的了,花销明显比以前变大了。”(移民,JYL)
“搬过来之后就没什么收入了,年纪大了,去打工别人都不要。种了一辈子地了,其他的手艺活咱也不会干啊。”(移民,LP)
因此,在搬迁安置后的新社区内,移民常常会陷入相对贫困的处境,在这种不平衡的状态下,移民往往会比较失落和愤懑,严重影响了移民社区融合程度。
2.1.4 文化震惊
文化震惊(culture shock)指的是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由于生活习惯、语言、文化风俗不同所造成的精神以及心理上的冲击。文化规训着一个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习惯,贯穿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非自愿移民而言,尤其是对于跨市或跨省等远距离的移民而言,当进入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时,首先感受到的往往是当地文化、风俗、价值观与原居住区之间的差异性。如果差异较为明显,会对移民的心理状态和日常生活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这里的人非常喜欢吃油炸食品,家家户户都爱炸东西,这个我真是有点吃不习惯也接受不来。”(移民,LHX)
“这里的人情世故随的份子钱也太高了,每年光是随份子就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又不能不随。”(移民,GBY)
这些由文化差异导致的融合困难状态,潜移默化地损害着移民的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对其生活秩序和情绪心理都产生了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需要引起重视并及时介入。

 2.2 非自愿移民社区融合社会工作服务需求

基于以上对非自愿移民社区融合困境的整理、归纳和分析,并结合社会工作的使命、方法和技巧,现将非自愿移民的社区融合社会工作服务需求归结如下。
(1)加强社区居民互动,扩大社会支持网络。移民在搬迁安置社区内的社交网络较小,社会支持资源不足,往往是由于移民与移民之间、移民与社区原住居民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较为欠缺导致的。因此,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推动社区居民增加沟通频率,是增进居民感情、建立友好关系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帮助移民群体积累社会资本,扩大社会支持网络,切合移民群体的共同需求。
(2)行使社区参与权利,增加社区政治参与。移民群体放弃社区政治参与权利,社区事务参与意愿和参与程度较低的状态,对于移民社区的融合进度产生较大阻力。社区原住居民在社区事务上的排外行为,不但会伤害移民群体的感情,还可能会使社区成员之间产生情感隔阂,不利于社区的发展进步。帮助社区移民群体行使政治参与权利,增加社区政治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积极推动美好社区建设,是全体社区移民的迫切需求。
(3)增强移民经济能力,脱离相对贫困境遇。经济融入作为社会融入的关键基础,是移民能否安置到位的核心[22]。虽然同属于一个社区,但居民经济差距明显,这种移民相对贫困的状态既不利于社区和谐,也不符合社会公平。移民本是为社会发展作出让步和牺牲的荣誉群体,但是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境遇,会对移民造成较严重的失落感和不平衡感。因此,多方面探索解决之道,帮助移民群体培训职业技能,增强经济能力,助其摆脱相对贫困的现状是非常必要且迫切的。
(4)推动社区文化融合,改善文化震惊状态。文化差异是影响移民社区融合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移民群体面临的文化震惊状态,体现在日常生活习惯、言语交流、风俗礼仪等多个方面。若不合理解决,会使移民产生强烈的不适感,影响移民的社区生活体验,不利于社区居民之间友谊的建立和社区文化体系的构建。基于此,推动社区文化融合,促进多元地域文化互渗与交融[23],改善社区移民的文化震惊状态是推动社区融合的重要途径,是非自愿移民文化需求的重要体现。

3 社会工作介入非自愿移民社区融合困境脱困的策略


 3.1 微观系统:移民及其家庭

3.1.1 促进移民心理情绪调适
面对移民进入搬迁安置社区后无所适从、孤独失落的心理情绪状态,社会工作者要积极介入应对,以推动移民健康心理状态的达成。移民刚进入新环境,远离亲朋好友,社会支持资源不足,尚不适应当地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产生孤独失落情绪无可厚非。但是,部分居民因为环境和生活上的不适应状态,萌发消极悲观的情绪,认为当初同意搬迁是错误决定,甚至对他人和政府产生了抵触和厌恶心理是非理性的。对于这种情况,社会工作者应合理应用社会工作模式中的理性情绪疗法,通过个案工作介入,帮助移民转换对于移民搬迁的非理性认知,理性看待进入新环境后的不适应状态,学习心理情绪调适技巧,促使移民学会从逆境中看到积极因素,重新燃起对生活的期待。
3.1.2 开展移民就业能力培训
对于搬迁安置后失去生活来源、再就业困难,以及无法良好适应当地就业需要、收入降低的移民,社会工作者要给予关注,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在介入前期,社会工作者要对移民再就业后的工作类型和未就业移民的个别化技能与特长进行初步评估,然后按照合理的划分逻辑将移民进行人员分组。根据各小组的特点,社会工作者为移民链接就业培训的专门人员进入搬迁安置社区,对移民进行细致的再就业培训,帮助移民发挥自身特长,将个人特点转化为就业资本,推动再就业能力提升。通过帮助移民提升就业能力,提升其个人就业竞争力,推动移民更好适应当地就业市场,最终助其提升个人和家庭收入,逐步脱离搬迁后所处的相对贫困局面。
3.1.3 锻炼移民社交技巧,转变社区参与观念
移民搬迁安置后所面临的社交圈变小和社会支持网络断裂的局面,多是由于缺乏成熟的人际交往技巧导致的。为了帮助移民锻炼社交技巧,扩大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组建人际能力培养小组,以小组动力学理论作为依据,推动组员与组员、组员与社会工作者之间彼此互动学习,分享人际交往经验。在此过程中,移民将不断增加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不断模仿学习他人在人际互动中的技巧,不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此外,社会工作者还要通过个案辅导,帮助移民重视自己社区参与的权利,通过参加社区居民大会、参与社区事务等方式,增加个人对社区的熟悉度,不断增加社区归属感,从而推动社区融合。

 3.2 中观系统:搬迁安置社区

3.2.1 举办社区交际活动,提供社区交友平台
为了更好推动非自愿移民社区融合,促进移民与移民之间、移民与原住居民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社区工作者需要在社区内开展居民互帮互助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为居民搭建社会交往平台,增加社区居民之间的熟悉度,打破交往壁垒,扩大交际圈,帮助社区居民积累社会资本。此外,针对社区居民年龄、兴趣爱好多样化的现实情况,社区工作者还应以居民共同特征为依托,开办多样化、趣味性高的活动,以增加居民的参与热情,活跃社区氛围,打造和谐社区。
3.2.2 开办就业帮扶大会,推动就业能力建设
针对移民搬迁安置后,劳动技能与新社区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以致多数移民陷入相对贫困境遇的现状,社区工作者应积极回应移民的需求,通过链接相关资源,在社区内开办移民就业帮扶大会,讲授劳动技能转化技巧,提升移民就业能力。此外,社区工作者可以通过与当地劳动力市场对接,帮助移民争取相关就业岗位,提升移民就业率,增加家庭收入,摆脱相对贫困现状,提升移民生活满意度。
3.2.3 开展系列文化活动,营造社区文化环境
传承移民传统文化内在机制基础之上的文化适应是促使移民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途径[24]。为了推动社区文化融合与适应,打破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文化隔阂,社区工作者可以开展系列文化活动,推动社区居民通过参加活动,增加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包容,共同打造地方特色文化,营造社区文化共融环境。开展与移民原居住地相关的文化活动,帮助移民感受家乡文化氛围,在舒缓移民思乡情绪的基础上,助其感受社区温情,提升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举办特色文化分享会和美食节活动,社区工作者作为活动组织者,推动移民分享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故事和家乡美食,增加其他居民对移民的文化认同。同时,鼓励当地居民介绍当地美食、风俗和特色生活习惯的缘起,增加移民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减轻文化震惊的心理冲击,更好适应当地文化生活。
3.2.4 畅通政治参与途径,重视移民参与权利
推动移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和重大事件,行使政治参与权利,是增加移民社区归属感、推动社区融合的重要途径。社区管理人员要重视移民的政治参与权利,将移民当作社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对移民产生排外心理,应增加对移民的包容与认同,畅通移民的政治参与途径,善用移民的社区治理智慧,与移民携手共建和谐融洽美丽社区。

 3.3 宏观系统:地方政府

3.3.1 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健全后期扶持服务体系
移民是在国家建设事业上升期,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战略,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重要牺牲的光荣群体。同时,他们也是背井离乡,被迫脱离生活舒适圈的弱势群体。为了保障这类处于劣势的光荣群体的基本权益,政府应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增加移民日常生活补贴,完善移民所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帮助移民打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此外,在搬迁安置社区建设移民服务中心和社工站,打造专业的移民服务团队,帮助移民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健全移民后期扶持体系,推动完善移民管理制度。
3.3.2 完善后期扶持政策,推动移民相关政策落实
移民政策的完善与否,是决定移民生活质量和移民社区融合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推动移民政策更加切合移民的问题与需求,政府应定期派遣工作人员,进入移民搬迁安置的社区进行调研和探访,了解移民当前生活状态和面临的困难,评估移民政策的落实情况,寻找移民政策的漏洞所在。政府相关部门要重视工作人员的调研发现,以及工作人员与移民的互动经验,将其与当前政策制度相结合,制定出更合理完善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安排,帮助移民解决问题、改善境遇。

4 总结与展望


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介入非自愿移民的社区融合困境问题,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实践。实际介入过程的成功依赖于社会工作者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深刻把握,需要厘清中西方文化语境的差异,克服文化观念、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等层面的挑战,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以更符合本土社会规则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价值观念方面,社会工作者应当重视中国传统价值观,突显家庭、社会责任和集体主义,避免过度突出个体主义,在实际介入前努力争取集体和社区的帮助与支持,努力维持与当地社区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在社会结构方面,社会工作者需要因应中国多代同堂、家族关系密切的家庭结构特征,依据移民的家庭特点设计差异化的服务方案。同时,也要考虑到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根据服务对象长期所处的文化场域特征制定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在权威关系方面,社会工作者要理解和尊重中国社会中的权威结构,加强与当地权威人士的紧密合作,以减少服务过程的阻碍,提高问题解决效率。在表达方式方面,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交流时,要考虑并尝试学习当地方言和口头表达方式,有意识地将专业术语翻译为通俗易懂的本土语言,以此拉近与服务对象的心理距离,提升沟通的效率。
关注移民社区融合困境,帮助移民促进社区融合,社会工作者不但需要深刻把握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深入剖析移民问题与需求,还需要在实际操作时从本土文化中总结实施策略,在方法互动中实现专业化与本土化的共振,从而推动移民问题的实质性解决。
诚然,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质性研究为主,所收集资料存在主观性;在研究内容上,本文所选取的样本范围相对较窄,研究内容缺乏普遍性。为解决本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未来发展方向:第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尽量保证所收集资料的客观性。第二,扩大样本容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增加研究结果的现实性与普遍性。

脚注

1. ZJC为受访者的名字缩写,其余同。




ARTICLE META


Research on the Intervention of Social Work in Solving the Dilemma of Involuntary Immigrants' Community Integration

An HuiminShi Guoqi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China)

Driven by activities such as national strategic practices, engineering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water energy resource development,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involuntary immigrants have emerged in my country. The relocation and resettlement initiatives have triggered abrupt transformations i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lifestyle, and production methods of these immigrants, resulting in pronounced community integration challenges during subsequent support phases.Social work, characterized by its fundamental commitment to a people-first approach and the advancement of self-help, consistently places a high priority on assisting vulnerable societal groups and cultivating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Consequently, the application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methods and techniques to support immigrants in overcoming community integration challenges holds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rom a theoretical standpoint, this endeavor contributes to the expansion of the scope of social work services, improvement of the community management system for involuntary immigrants, and advocacy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On a practical level, it not only facilitate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djustment of immigrants, enabling them to navigate the adjustment period successfully, but also enriches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social work, providing crucial guidance for government initiatives in post-immigration support.To explore the current landscape of community integration challenges and the social work service needs of involuntary immigrants, this article employs qualitative research as the primary method, conducting in-depth investigations in resettlement communities. Through field observations and unstructured interviews, it is evident that immigrants' integration challenges primarily manifest in four aspects: shrinking social networks, reduc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relative poverty, and cultural shock. Reflecting these community integration dilemmas, immigrants' social work service needs are primarily observed in four aspects: reinforcing community resident interaction and expanding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exercis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rights and increasing communit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enhancing immigrants' economic capabilities and alleviating relative poverty; promoting community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mitigating cultural shock.Utilizing the professional lens of social work and drawing on ecosystem theory and empowerment theory, proposed solution measures span three perspectives. At the micro-system level, efforts are directed towards promoting the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adjustment of migrants, conducting training to enhance their employment abilities, exercising their social skills, and reshaping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On the meso-system level, initiatives involve organizing community socializing activities to establish a platform for community friendships, hosting employment assistance conferences to bolster employment capacity-building, conducting cultural activities to cultivate a community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creating avenues fo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o underscore migrants' participation rights. At the macro-system level, strategies include augmenting policy and financial inputs, enhancing the post-processing support service system, refining post-processing support policies, and champio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related to migrants.Finally, to optimize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practical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an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for social work localization is proposed, considering values, social structure, authority relationships, and expression methods. Emphasizing family,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llectivism, while avoiding excessive individualism and actively seeking collective and community support, is crucial in terms of values. Addressing social structure involves tailoring approaches to fi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multi-generational family structure, close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the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Essential to this strategy is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ized service plans based on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immigrant families and the cultural context in which they reside. Regarding authority relationships,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ing the established authority structure of Chinese society and fostering close cooperation with local authorities are vital to overcoming obstacles in the service process and enhancing problem-solving efficiency. In terms of expression, a conscious effort to translate specialized terminology into easily understandable local languages, coupled with the acquisition of local dialects and verbal expressions, aims to narrow the psychological distance with service recipients, thereby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efficiency.
Involuntary immigration;Social work;Community integration;Integration dilemma;localization
ABOUT

引用本文: 安慧敏,施国庆.社会工作介入非自愿移民社区融合困境脱困的研究[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DOI:10.3724/j.issn.1674-4969.23020714. (An Huimin,Shi Guoqing.Research on the Intervention of Social Work in Solving the Dilemma of Involuntary Immigrants' Community Integration[J].Journal of Engineering Studies,DOI:10.3724/j.issn.1674-4969.23020714.)

作者简介:安慧敏(199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移民社会工作。E-mail:18106219809@163.com

作者简介:施国庆(1959—),男,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为水库移民等。E-mail:gshi@vip.126.com


工程研究一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新媒体平台。反映各流派工程学术观点,主张合乎国家、民族、大众利益的工程学术观点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