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丨中文“工程”概念史的考证与演进

文摘   2024-08-27 08:01   北京  

DOI:10.3724/j.issn.1674-4969.20240058

中文“工程”概念史的考证与演进


钟少华
北京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101
工程,是人利用自然资源,通过人的脑、体劳动,从而按照设定的工程目标,并且具体设计成为施工方案,再具体操作实践成为工程系统产品,还要维持工程、管理工程,直至更新换代。世界各地保留了大量古代的工程,但受制于工程文献严重短缺,难以梳理远古时代工程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工程领导人、执行人的工程思想和工程方法,以及执行过程的文献,多付之阙如。但是,后人对这些古代工程的研究,可以一般地推测出这些工程背后所蕴藏的工程思想和方法,并且运用至今。
“工程”一词,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冷”词,但是在近代中国,突然变成一个“热”词。这根源是时代的大变局,欧洲在工业革命之后,引发社会的全面发展。当十九世纪的中国人了解到封闭中国的外面,已经是“船坚炮利”的时候,尤其是中国在“甲午海战”被日本战败之后,很需要“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来与世界接轨,其中“江南制造局”的产生就是一种代表,全国掀起一阵工程热,仅是到1911年以前,翻译出版的工程技术类专门书籍,就有170种之多。
对于“工程”一词的词源及其内涵,近年来开始有学者关注这一话题,并做出了卓有见识的考证。杨盛标、许康经[1]考证提出,“1896年10月张之洞奏折中记载湖北武备学堂设有‘操营垒工程’。北洋武备学堂1897年增设‘铁路工程科’。这表明当时一些新式学堂已开设有‘工程’课程”,但晚清时期的“工程”概念,应同时包含“工程”与“工程科学”的含义。例如李伯聪[2]在分析了中国古代“工”与“程”的内涵,并与英文engineering的内涵进行比较之后,提出“工程指的是包括了设计和制造活动在内的大型生产活动。”李曼丽[3]经过考证提出,“工程”一词在南北朝时就已使用,常指土木工程,但该词经常泛用。陈悦和孙烈[4]认为,“古汉语中就有‘工程’一词,其基本含义中包含了使用工具、人力工事、制定规则、社会分工和考量评定等内容,比西文engineering更接近当代‘工程’一词的丰富内涵”,但中国古代没有“工程师”的称谓,这一概念的使用经历了较为复杂的社会选择的过程。中国第一代工程师,以詹天佑先生为代表,他们所建立的中国工程师学会,几十年间,为中华民族的建设事业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他们除了在工程第一线直接服务于工程建设,还在许多大学中建立工程学科,培养了大量各种专业的工程师。他们的代表,还有多人被评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1 中国历史上的“工程”

在古代甲骨文中,“工”字出现得很早。对于其本义的解释,有说是作斧头解,有说是像人手中有规。从古人的观念,我们基本可以说,古人是以“工”字来表达掌握一定技艺的人,也干脆当作官的职称。古汉语中的“程”字,也是有多种用法。例如墨子注中有:“程,度也。”《说文解字》中有:“程,品也。十发为程,十程为分,十分为寸。”看来,古人是把“程”字看作一种度量的法式。
“工程”这个词在古代,已经被用作说明一些集体劳作性的活动,是有指挥有安排的,能够解决一些人间具体困难。只是其规模不能与今天相比拟。清末时期的中国人用“工程”这个词,是经常与工、工事、技术、工学、机器学等词混用,直到中国第一代工程师(工程司)登上历史舞台后,才逐渐区分运用的。可以说是工程学类的新名词满天飞,这对于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升级到工业社会是有帮助的。

 2 西方“Engineering”的传入

今天任何一部介绍全球工程史的书,都会记载着数不清的史料,有讲不完的工程思想和方法。古埃及人在5000年前,就开始建造金字塔工程。其中“斯泰普金字塔”,是由建筑大师伊姆荷太普负责建造,他的塑像至今留存在博物馆中。后来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雅典娜神殿工程、斗兽场工程、道路工程等,都给人类留下珍贵的工程遗产。后来在15世纪出生的达∙芬奇,他的勤劳加智慧所创造出的工程思想和成品,至今依然在指导着我们学习运用。再后来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更是造就了无数的工程奇迹,全面扩大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能力,增加了丰富的工程知识、方法和工程产品,一步一步地飞速地延展到今天。只是可惜,西方的工程知识与成果传进中国的时间较晚,互相之间错过早期交流学习的机会。目前知道的文献记录,已经是17世纪,即明朝末年,由来华的德国人邓玉函口授,中国人王徵译绘书《远西奇器图说》一书,在1628年扬州出版。王徵在书的前面写道:“学原不问精粗,总期有济于世;人亦不问中西,总期不违于天”[5]。这是一个勇于学习求知的认真的人说的话。很可惜的是,在这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中,再加上翻译的词语困难,这部珍贵的工程学专著对于中国的影响实在是不算大。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决定引进造“船坚炮利”的机器厂,并创办江南制造局,中国才开始迈向工业化的时代。在江南制造局内部设有“译书处”,它曾经翻译出版大量科技工程介绍的著作,并且由英国人傅兰雅主持编纂杂志《格致汇编》,从1876年开始连载大量科技工程方面的知识。书中工程机器的文章,多是图文并茂,例如“工程机器器具图说”,今天的读者一看也能明白。后来担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美国人丁韪良,于1883年周游世界后,回到北京,将他在海外所见各国的学术教育情况,用中文加以介绍,书名《西学考略》,其中提到科技工程方面的教育。
1897年,英国人傅兰雅与中国人钟天纬合作翻译英国工程会玛体生的书出版,名曰《工程致富论略》13卷。该书宗旨是“要帮助各国新建工程会而作。”内容是比较详细地说明建造新工程,首先是要与律法适应和允许,然后要仔细分析工程的建造与经济获利的平衡,以及工程保利的方法。该书对于当时中国要进行的新工程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把工程建设的程序与利害介绍出来。
至于“Engineering”这个词被翻译成为中文,笔者所见在1866年,德国人罗布存德在香港翻译出版的《英华字典》中,是翻译成:“Engineering司理街衢者、画迹者。”到1908年,译科进士颜惠庆主编《英华大辞典》出版,书中有条目“Engineer工师、机器师、机器工程师、工程师”和“Engineering工学、工程、工事”[6]

 3 中国人对“工程”的认识过程

在维新变法和新政时期,“工程”知识突然变得热起来,也引进建造不少新式工厂,出现了许多初步介绍。首先是一些思想者的思考提倡。在1894年,候补道郑观应著《盛世危言》出版,他在这部全面鼓吹变革的书中写道:“学工艺者先读工程专书,研究机器之理,然后各就所业,日新月异”[7]。此文相当有分量,对于当时中国的学习新科技工程知识,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此后的十余年时间里,涉及工程的图书大量出现,“工程”这个词已经在社会上流行,并且是与国家经济建设密切相关,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更是中国所急需的知识。只是还没有人能够为“工程”给出一个定义来。
曾经留学美国的詹天佑,在获得耶鲁大学土木工程学位后回国,45岁时被任命为京张铁路总工程师兼会办。由于他的工程科学思想和领导才干,加上他的勤劳工作作风,修筑建成了“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的铁路工程,从此开拓了中国工程建设的伟大历程,在众多的成就中,包括创建“中华工程师会”,组织领导了中国工程人才的发展。学会后来与在美留学生创办的“中国工程学会”合并,成立“中国工程师学会”,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学术社团,对于近代中国的工程建设和科技发展,影响深远。
在中国工程师学会的活动中,多次专门研讨中国国家的各种建设工程问题;成立各种专门委员会以进行研讨解决考察各地工程实践;审定各种工程名词;颁发工程荣誉金牌。这些活动象征着中国工程师们是以艰辛的实践成果来谱写“工程”的概念。
1925年,中国工程学会主办的《工程》杂志创刊,在发刊词里写道:“各种学问之于人生最有直接影响,莫如工程。自各种工程学兴,而昔日之险阻,今如康庄,昔日之奇巧,今成常品”[8]。论述了工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928年,黄炎先生发表《工程事业最近壹百年来之回顾》一文,结合对国外研究的梳理,及其自身对工程的思考,提出了对工程的认识,并强调:“然谓未来工程人士,能发展天然物力,利用厚生,足与前人比拟者,则大可疑问也[9]”。1929年,已经担任《工程》总编的黄炎,继续以编者名义发表文章:“至于工程师对于世界思想界的贡献,非仅为其工程之智识已也,而其脚踏实地的观念,与夫分析筹划的习惯,实与人类进化上莫大之助力[10]”。这也是当时工程师们的行为准则。1931年,“中国工程师学会宣言”得以通过,提出“达到工程学术救国之宏愿,固兹事体大,非群策群力,分工合作,不克获得最大效果;且工程学术与工程事业,互相表里,事业成功,故係研究学理之结晶,学理阐明,亦赖事业之经验,二者固不可以须臾离也”[11]。这是当时中国工程师们的事业追求。1935年,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回国任东南电信局长的赵曾珏先生,发表论文:“工程及怎样准备研究”,后来又写成书出版,名曰《工程与工程师》,他在书中有一节为“工程之定义”,写道:“‘工程’二字,昔人每称之为‘技巧’,其实不尽然。因‘技巧’侧重于‘行’。工程师不仅能躬自实践,并兼能指挥他人‘行’之。不但此也,工程师且具有一个重要之条件——即‘知’,即能深知其所以然是也”[12]
1946年,曾任中国工程师学会副会长,化学家吴承洛,主编《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一书,他提出:“工程之名词,系转译西文Engineering之意义。此名词可称导源于Engineer即工程师。原为工兵。及今二次欧洲大战,美英苏德等国,将有转移世界各国命运之趋势,其焦点所在,即在工程效率,如何能达到最高程度”[13]
以上是近代中国第一代工程师们,对于“工程”概念的认知,他们将自身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并不断成长,做出了重要的工程成就。这些作者本身绝大多数是工程界人士,忙里偷闲,写出他们的见解,给后人指示出人类进步发展的新方向,以及中华民族在新时代所应该做的重要事情,就是工程建设。
至现代,工程是可以从科学视角来研究,也可以从哲学视角来研究,也可以从语言学视角来研究,也可以从历史视角来研究,等等。随着工程实践的普遍开展,以及工程概念思考的不断深入,“工程”的词的内涵将会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期待着学者们共同努力,持续推进相关的研究。


The Evidence and Evolution of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ncept of "Engineering"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concept of "engineering" and its development trajectory in the global context. It begins with a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core concept of engineering - a system of products that humans use natural resources to achieve established goals through labor and continuous management. It then analyzes the scarcity of ancient engineering-relatedliterature and the shift i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engineering in modern China.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core parts. Firstly, it traces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word "engineering" in ancient China, explains its multiple meanings in ancient Chinese, and reveals the process of the gradual clarif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ngineer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Secondly, it discusse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Western concept of "engineering" and its role in promoting modern Chines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Jiangnan Manufacturing Bureau" and the transl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books.Next,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engineers' understanding of engineering concepts. Especiall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form Movement and the New Deal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ith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factories, the importance of engineering knowledge beca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mong them, th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engineers such as Zhan Tianyou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They not only constantly explored in practice, but also actively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engineering talents in China.In addition, the article also mentioned the establishment of engineering societies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magazine "Engineering", which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promoting and deepening the concept of engineering. By analyzing the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engineering, it showed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ncept of "engineering" in modern Chinese society and its profound impact on social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provides us with a unique perspective to interpret the social changes in modern China through a detailed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engineering" in Chinese and an in-depth reflection on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modern China.

ABOUT

引用本文: 李伯聪, 钟少华, 戴吾三, 等. 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研究笔谈[J].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4, 16(3): 208-219. DOI: 10.3724/j.issn.1674-4969.20240058 (Li B C, Zhong S H, Dai W S, et al. Essays on Modern Chinese Engineering History[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tudies, 2024, 16(3): 208-219. DOI: 10.3724/j.issn.1674-4969.20240058)

作者简介:钟少华(1938—),男,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口述史、概念史。E-mail: zhsh1938@163.com

工程研究一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新媒体平台。反映各流派工程学术观点,主张合乎国家、民族、大众利益的工程学术观点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