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丨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的几点思考

文摘   2024-08-27 08:01   北京  

DOI:10.3724/j.issn.1674-4969.20240058

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的几点思考


陈印政1,王大明2
1. 天津大学 文化与校史研究所,天津 300072;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89
中国近现代工程事业,是在引进和学习西方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历经艰难探索与不懈奋斗,中国工程师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并不断成长壮大。1912年成立的中华工程师学会,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成立的以工程师为主体的学术社团,“从此中国工程师有了统一的正式组织”[16]。1918年,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工程学者,以“联络各项工程人才,协助提倡中国工程事业及研究工程学之应用”[17]为宗旨,组织成立中国工程学会。这两个学会因为宗旨相似,于1931年合并成立中国工程师学会,并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共同体。
长期以来,中国工程师学会的相关研究没有得到学界的重视,相关的论著和论文甚少,与其应有的历史价值相差甚远,与其同时期中国科学社的研究相比,也有明显的差距。伴随着《<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整理汇编》[18]和《<工程>整理汇编》[14]顺利出版,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相信会对该领域的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资料的整体情况而言,可以对如下研究选题有所助益。

 1 中国工程师学会发展史的研究

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发展史,包括学会的创建、成长及其衰落的历史与原因,学会成立的社会背景和酝酿过程,创建时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学会的组织机构与领导群体,学会的经费筹集与日常管理,历次学术年会的组织与服务,会刊的编辑与发行,如何评价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历史贡献等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学术问题。
中国工程师学会是一个非常注重工作总结和资料保存的学会。1941年恰逢中国工程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虽处战乱之时,但是学会仍然组织各专业的工程师,总结编写中国近代工程发展历史,并汇编成为《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13]一书,共150余万字。该书第一部分为工程之部,包括萨福均撰写的铁路工程、茅以昇撰写的桥梁工程、顾毓琇撰写的电机工程等;第二部分为事业之部,包括恽震撰写的电机制造工业,周茂柏撰写的造船工业等;第三部分为行政之部,分行业介绍了工程的行政管理及组织情况;第四部分为技术之部,包括材料试验、发明专利等情况。这些资料为当今的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线索。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工程师学会是由中华工程师学会和中国工程学会合并而成,因此这两个阶段各自的组织与发展情况,以及合并前的讨论过程,合并时的组织管理,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现有的研究中,针对1931年合并之后的情况关注者较多,1931年之前的研究则值得关注。

 2 重要工程事件历史的案例研究

在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众多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而且有大量的原始资料在会刊中被保留了下来,例如中华工程师学会时期修建京张铁路的资料、清华学堂的设计资料、工程名词统一的资料;中国工程学会时期治理淮河、长江水电资源考察;以及中国工程师学会时期修建钱塘江大桥的资料等等。
以黄河和淮河的治理问题为例,千百年来,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民国时期黄河的数次决口,更是给下游百姓的生活带来灾难。中国工程师们忧国忧民,他们把治水作为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数次组织研讨黄河和淮河的治理问题,并在《工程》开设专刊,连续多年发表治水的研究论文及学术动态,不仅促进了黄河与淮河治理的科技交流,还助力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顺利建成。
抗战时期,工程师的重要性得以凸显,抗战大后方的工程实践,工程师群体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的形成,都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就提出“开发西北”计划,其中包括大量的工程建设。卢沟桥事变之后,伴随着西北联合大学等高校在西部办学,提供了高层次的人才支撑。全面抗战时期,玉门油田的开采、滇缅公路及后方机场的修建、攀枝花铁矿的发现等等,极大地调动了工程师抗战建国的积极性。

 3 重要工程人物研究

中国近代有数量众多的学有所成、颇有建树的卓越工程师,他们有的被世人所熟知,如铁路专家詹天佑、桥梁专家茅以昇、化工专家侯德榜等,但更多工程师的姓名却鲜为人知,例如铁路专家凌鸿勋、工业标准化专家吴承洛、机械专家顾毓瑔、电力电工专家恽震,桥梁专家罗英、铁路专家杜镇远、建筑专家庄俊、水利专家郑肇经等等,这些为中国工程史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一直缺少有深度、有分量的学术性研究成果。
中国工程师学会在1933年学术年会期间决议:“本会对于工程界有特别贡献之人,得依照本办法赠给荣誉金牌”[19]。经过学会的提议及审查委员会的评审,1935年的金牌颁给侯德榜,奖励他对制碱工艺的贡献;1936年,凌鸿勋因修建陇海铁路和粤汉铁路的贡献荣获奖项;1937年因受抗战影响,该奖项一度中断;直至1941年,茅以昇因为修建钱塘江大桥之贡献获奖;1942年,孙越琦因在西北石油开发方面的贡献获奖;1943年,支秉渊因为创新研制柴油机和其他机械而获奖;1944年,曾养甫因成功主导修建成都飞机场而获奖;1945年,龚维成因为出色完成中印公路修筑及油管铺设而获奖;1946年,李承干因为显著贡献于兵工器材的生产而获奖;1947年,朱光彩因为主持完成黄河花园口堵口工程而获奖。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工程史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近年来鲜有关于龚维成、李承干、朱光彩工程贡献的学术研究,甚为一种遗憾。

 4 推进工程名词与工程标准的统一

为了促进工程共同体的发展,提升工程师的社会声誉,中国工程师学会及各专门学会,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由于中国近代的工程事业,是在学习西方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工程名词的翻译与统一问题,就显得尤为棘手。詹天佑一直倡导工程名词统一,并组织翻译编写《新编华英工学字汇》,共收录工程名词8800余条,这是中国第一部英汉工程词典,对于工程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1925年,中国工程学会在杭州召开年会期间,会员张济翔提议“统一中国工程名词案”,得到了王崇植、恽震等会员的支持。会后,成立了中国工程学会“工程名词审查委员会”,该会编辑的《英汉对照工程名词草案》,于1929年开始陆续出版发行,“共分土木、机械、航空、汽车、道路、电机、无线电、化学及染织等9种”[20]。《草案》面市之后,社会各界纷纷索取,一时洛阳纸贵,这对于工程领域的名词统一,起到了里程碑式的推动作用。合并成立中国工程师学会之后,继续推进工程名词的统一工作,并组织顾毓琇、刘仙洲等工程专家增补及修订电机、机械名词近两万条。1935年,恽震等搜集整理电工名词七千余条。这些工作为中国近现代工程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工程师学会除了设有名词审查委员会,还设立了工程研究委员会、工程教育研究委员会、材料试验委员会、职业介绍委员会,又于1941年成立工程标准协进会,在全国推进工程标准化和度量衡标准的统一,由凌鸿勋担任会长,吴承洛担任副会长。工程标准协进会将世界各国施行标准和国内各行业的标准加以搜集整理,还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国内工业暂行标准。事实证明,这些委员会对于促进中国近代工程事业的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5 工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研究

中国工程师学会创立之初就认识到学会不能孤立发展,而是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互动和联系。学会设立了科学咨询处和工程教育研究委员会,科学咨询处负责收集社会各界提出的工程问题,并组织专家负责解答。工程教育研究会则积极推进工程教育的发展,检讨工程教育体制,鼓励当局开办工程类学校或专业,设立多项工程奖学金。为了提升公众对工程的理解与认识,中国工程师学会积极通过会刊向公众介绍世界各国的工程最新进展,以及工程发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工程师学会还在积极推进工程师群体的发展,提升工程师的职业荣誉感。学会连续多年组织学术年会;面向学会会员编辑发行会刊《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和《工程》,同时面向社会发行工程普及性期刊《工程周刊》;大力倡导工程教育和工程师培训,提高工程师的业务素质;积极宣传《工会法》,争取工人权益,特别是女职工和童工的权益;加强工程伦理教育,于1933年制定并颁布《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员信守规条》,并结合抗战建国的需要和中国实际,于1942年及时修订为《中国工程师信条》;倡导并推动设立“工程师节”,还连续多年开展庆祝活动。
中国工程师学会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对于提升学会的社会影响,增强工程师的职业认同,密切工程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应引起重视的是,学界对于中国工程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的历程研究相对薄弱,对于工程师群体文化特征的研究存在缺位,针对工程发展史对当前中国工程实践的启示等规律性研究明显不足,相关论著乏善可陈,这与同时期的中国科学社研究,形成强烈的反差。在此,呼吁学界同仁加强中国工程师学会的研究,并期待有更多的青年学者,加入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来,共同推进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研究走向深入。

Some Thought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


This article deeply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 and its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Chinese engineering industry.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 (中华工程师学会) in 1912,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 (中国工程师学会) in 1931, this group has made indeli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engineering community in China.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alth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 has not received enough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its rich historical materials provide valuable resources for academic research. The article analyzes in detail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 in promoting the unification of engineering terms, th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standards,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engineer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society. It particularly emphasizes specific cases of the Institute's contributions to the manage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Huaihe Rive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enhancing the professional honor of engineers. In addition, the article also points out the lack of in-depth research on important engineering figures, and calls o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o strengthen 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 in order to promote in-depth research on modern Chinese engineering history.

ABOUT

引用本文: 李伯聪, 钟少华, 戴吾三, 等. 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研究笔谈[J].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4, 16(3): 208-219. DOI: 10.3724/j.issn.1674-4969.20240058 (Li B C, Zhong S H, Dai W S, et al. Essays on Modern Chinese Engineering History[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tudies, 2024, 16(3): 208-219. DOI: 10.3724/j.issn.1674-4969.20240058)

作者简介:陈印政(1981—),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工程史、教育史。E-mail: stscas@163.com

作者简介:王大明(1958—),男,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史、人物传记。E-mail: wangdm@ucas.ac.cn

工程研究一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新媒体平台。反映各流派工程学术观点,主张合乎国家、民族、大众利益的工程学术观点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