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社会结构中,华文媒体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报》作为其中的佼佼者,自1946年2月1日创刊以来,不仅见证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历史变迁,更以其独特的新闻报道、言论表达和文化传承,成为了连接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与世界的桥梁。
01.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45年结束,英国重新统治马来亚殖民地。当时,马来亚的华文报刊《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都在新加坡出版,唯一在吉隆坡出版的《民声报》由左派控制,被不少人形容为制造风波、扰乱视听。
吉隆坡的商界和社团领袖认为不能让这种扰乱视听的现象继续下去,因此出现了一段能够代表人民、公正、鼓吹民主的华文报刊的想法。
《中国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由创办人敦·李孝式领导,从筹措资金、经营设备到招聘人才,克服了种种困难,揭开了《中国报》作为人民喉舌奋斗历史的第一章。
创刊初期,《中国报》编辑部设于峇都律,陈宗岳担任主编。报纸以“报道中国新闻,沟通中马文化”为宗旨,迅速在华人社会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陈宗岳在编辑工作中,注重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使得《中国报》在华人社会中赢得了广泛的信任和支持。
1947年,随着编辑部迁至吉隆坡,《中国报》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这一时期,报纸不仅报道国内外新闻,还开设了多个栏目,如“华侨心声”、“马来亚风土人情”等,为华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交流平台。
同时,报纸还积极关注华人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等问题,为华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无拉港行动党消毒队抵达本报总社,进行消毒工作
02.
在《中国报》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个关键节点不仅深刻影响了报纸本身,也对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乃至整个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印刷部遭袭事件(1950年)
1950年,马来亚的政治局势日益紧张,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愈发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报》的印刷部遭到了不明身份者的袭击,导致设备严重受损,报纸的出版受到了严重影响。
这一事件凸显了当时马来亚复杂的社会政治局势,以及《中国报》作为独立媒体所面临的巨大风险。尽管如此,报纸始终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没有因为外部压力而妥协或退缩。
这一事件不仅考验了《中国报》的勇气和担当,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信任和尊重。
琼籍人士抵制事件(1953年)
1953年,《中国报》遭到了部分海南籍人士的抵制,起因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报》刊载了许云樵翻译巴素博士所著的“东南亚华侨史”(The Chinese In Southest Asia),造成海南人的误会。
这一事件在华人社会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引发了关于历史、文化和认同的广泛讨论。面对这一困境,《中国报》在坚持新闻报道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同时,也积极寻求与琼籍人士的沟通和对话。
最终,在各方努力下,这一事件得到了妥善解决。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华人社会内部的文化差异和认同问题,也促使《中国报》在新闻报道和言论表达上更加谨慎和负责。
政府勒令停刊与复刊(1969-1986年)
从1957年马来亚独立,以至国家建设,工商业、人文发展,《中国报》都扮演沟通各方面的桥梁,一路茁庄成长。
1969年,“513”事件爆发后,马来西亚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对包括《中国报》在内的多家华文媒体进行了整顿和限制。《中国报》因为刊登了一则法庭新闻而被令停刊三十天。
第二次灾厄,落在1985年经济萧条之际。当时百业俱废,《中国报》也经不起连年亏蚀,无奈宣布停刊,在华人社会中引起巨大的震撼。
不过,它并没有倒下太久。1986年,马来西亚华文出版界奇才周宝振注入资金,同年7月25日,《中国报》复刊了,并首创马来西亚报业纪录:七彩印刷!
|当年有很多戏院电影广告,意外的还有成人电影广告
技术革新与数字化发展(1969年至今)
在停刊期间和复刊后,《中国报》始终注重技术革新和数字化发展。他们引进了先进的印刷设备和排版系统,使得报纸的印刷质量和阅读体验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中国报》也积极拥抱数字化和网络化。他们推出了电子报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实现了新闻报道的即时发布和互动传播。这些举措不仅拓宽了报纸的传播渠道和受众范围,也增强了与读者的互动和沟通。
除了在吉隆坡设有两间印刷厂之外,1994年5月,耗资两百五十万零吉在霹雳州怡保设分厂印刷,带头实现数码传版系统,突破时间与土地合理的限制,每日将《中国报》更早送达读者手中;
1996年4月,《中国报》在柔佛州淡杯设置分厂;现在还有槟州北赖印刷厂。至此,由南至北的生产线,完整成型,抢时应市的幅度大幅增加(中国报)
03.
《中国报》的历任总编辑在报纸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编辑理念和风格不仅塑造了报纸的独特面貌,也深刻影响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舆论环境。
陈宗岳(1946-1947年):作为第一任总编辑,陈宗岳为报纸奠定了坚实的新闻基础。他注重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强调新闻报道要“有闻必录”、“公正无私”。在他的领导下,《中国报》迅速在华人社会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形象。
宋韵铮(1948-1969年):宋韵铮在担任总编辑期间,注重报纸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发展。他鼓励员工勇于探索和创新,推出了多个新栏目和专题报道。同时,他还积极关注华人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等问题,为华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他的领导下,《中国报》逐渐成为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重要舆论阵地。
李雁宾、黄兆壎等(1969-1984年):这一时期的总编辑们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变革,始终坚持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独立性。他们通过深入报道和专题策划,揭示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同时,他们还积极倡导社会正义和公平,为华人社会的权益和利益发声。在他们的领导下,《中国报》成为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
|1972年8月4日的《中国报》
林通光(1986-1993年):林通光是《中国报》复刊后的第一任总编辑。他注重报纸的品牌建设和内容创新,推动了报纸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在他的领导下,《中国报》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取得了显著成绩,还积极向海外市场拓展。同时,他还注重培养年轻记者和编辑人才,为报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潘友来、彭早慧等(1993-2001年):这一时期的总编辑们继续推动报纸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发展。他们注重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加强了与国际媒体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他们还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民生问题,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新闻报道。在他们的领导下,《中国报》逐渐成为了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华文媒体之一。
庄宗南(2002-2006年):庄宗南在担任总编辑期间,注重报纸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他推动了电子报网站的升级和社交媒体平台的拓展,为《中国报》在新媒体时代赢得了先机。同时,他还注重报纸的品牌建设和内容创新,推出了多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新闻报道和专题策划。在他的领导下,《中国报》在新媒体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
张映坤(2006-2023年):张映坤继续秉承客观、公正、深入的新闻报道理念。他注重报纸的品牌建设和内容创新,推动了多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新闻报道和专题策划。同时,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马来西亚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他的领导下,《中国报》不仅保持了其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还逐渐成为了连接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与世界的重要桥梁。
|张映坤(中)交棒林明标(左),旁为新闻编辑胡润威
林明标(2023年至今):林明标投身新闻事业29年,曾任《中国报》社会新闻组记者、普通组记者、助理采访主任、副采访主任、新闻编辑、执行编辑、助理总编辑、副总编辑及执行总编辑,经验丰富。他将继续带领《中国报》团队,为《中国报》读者,呈献更多、更快、更精彩的新闻与图片内容。
由中国新闻社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联合开展,2021年下半年世界华文传媒新媒体影响力榜今日发布,《中国报》在“世界华文传媒社交媒体辐射力榜”海外地区榜TOP 30中,排名第1。
在“社交媒体辐射力榜”海外地区榜TOP 30中,前三位分别为马来西亚《中国报》、《星洲日报》和新加坡《联合早报》。本报好朋友《柬中时报》排名第20,在东南亚华文媒体中排名第11,而在柬埔寨的排名则是第一。(中国报)
04.
作为一份华文媒体,《中国报》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方面也有着重要的贡献。他们不仅关注华人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还积极推广和传播中华文化。同时,他们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马来西亚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报》注重报道和介绍华人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他们开设了多个栏目和专题报道,如“华人历史”、“中华文化”、“华人艺术”等。
|全甲小学生现场作文比赛
这些栏目和专题报道不仅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华人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提及当年的报价,韦志说,60至70年代的报纸每份售20至30仙,有些是10仙一份,而他独爱看中国报,其中一个原因是它包含一种特殊亲切感。
从当年每份报纸20仙看到今天1令吉80仙,他说,当年他在马口日来园丘割胶,靠一把胶刀养一家五口,每天约有4令吉的工钱。
“以当年的一天工钱计算,一个月的报费6令吉,割两天就足够了,当时一家人住在日来新村,每月的伙食费100令吉上下,一个月做足工的话,扣除伙食费和其他开销,有时还有钱剩,可是现在20仙连喝杯白开水也不够,百余令吉到百货公司兜个圈就没了。”(中国报)
《中国报》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他们通过新闻报道和言论表达等方式,积极倡导社会正义和公平。同时,他们还积极投身到教育、环保、扶贫等公益事业中,为马来西亚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报》捐赠计划
丁重诚今日出席在革成华小进行的《中国报》“赠报计划” 移交仪式时,如是指出。这也是他连续18年赞助4间华小《中国报》,受惠学校包括革成华小、平民华小、新民华小及培群华小。
他说,如今人手一机就可以看新闻,但他依然选择翻阅报纸,他笑言翻阅报纸到“手黑黑”的感觉,跟刷屏幕看新闻的感觉不一样,而且通过阅报,还可以得知世界各地发生的大小事,不做井底之蛙。(中国报)
|欧阳玉靖大使在《星洲日报》《中国报》《南洋商报》《东方日报》《光华日报》等马来西亚主流华文媒体发表题为《中马关系:驶向命运与共的未来》的署名文章
《中国报》作为马来西亚最重要的华文媒体,其历史是华人社会发展的缩影之一。
无论是在争取民族权益、促进社会对话,还是传播文化价值方面,《中国报》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未来,报纸不仅要适应快速变化的媒体环境,更要继续肩负起连接历史与未来、聚集华人社区的使命。
▌声明:本文由行在大马原创编辑
▌资料来源:中国报、驻大马使馆
▌关于版权:行在大马尊重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XingzaiDM
-END-
推荐阅读
在线预约
城市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