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商报》百年一路走来
筚路蓝缕
开创商业报纸的先河
谱写华人的奋斗史
其浓郁的椰风蕉雨特色
展现出新马华人社会独特的人文景观
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主要桥梁和纽带
推动了南洋华侨经济的发展
在百年的记忆空间中回荡华侨华人披荆斩棘
薪火相传的悠扬歌声
01.
陈嘉庚创办《南洋商报》的初衷源于他对南洋地区华文媒体的深刻认识。一方面,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陈嘉庚每年都要花费巨资在华文报纸上刊登广告,推销自己的产品,如“陈嘉庚鞋”和“陈嘉庚轮胎”。
|陈嘉庚
然而,当时的华文报纸数量有限,且质量参差不齐,这促使陈嘉庚萌生了自办报纸的想法。
另一方面是为华人商业服务,推动教育事业。陈嘉庚认为没有近代的商业经营和管理的学识,教育就无从办得好,没有良好的教育设施,国家就谈不上兴旺,这既是定名为《南洋商报》的意义。
1923年9月6日,《南洋商报》在新加坡正式创刊。陈嘉庚希望通过这份报纸,不仅推销自己的产品,还能促进华侨实业的发展,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
|新加坡罗敏申律南洋商报发源地
创刊初期,《南洋商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副刊《新生活》全部采用白话文,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推动了南洋华文文学的发展。
早期华人从中国南来,中文报章自然倾向中国,而且时值维新运动和革命时期,马来半岛成为革命人士办报宣扬维新或革命活动的基地,除了孙中山的同盟会创办的《光华日报》挺过百年动荡,其余已停刊的中文报几乎皆具革命党和保皇党背景。(南洋商报)
为了办好报纸,陈嘉庚聘请了大量著名报人,如傅无闷等,积极传承中华习俗,弘扬中华文化传统。
报纸的副刊内容丰富,包括《南洋学生》《新妇女》《风华》等,涵盖了华人社会的各个角落,反映了华侨华人的日常生活。这些副刊不仅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也为华侨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产品与精神食粮。
但出版一个多月后突然停刊三个月,这是因为报纸关于中国政局的议论文章激怒了英国当局,当局认为报纸违背了中立的原则
02.
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南洋商报》开始关注中日关系的走向,相继刊登了《日本之奸谋诡计》《日本煽惑东三省独立》等政论性文章,大胆揭露日本的侵略野心,号召华侨奋起抵制日货,响应国内革命救国运动。
全面抗战爆发后,《南洋商报》积极投入到抗日宣传中,全力开展抗日动员。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南洋商报》发表题为《救护国家人人有责》的社论,号召广大华侨支援祖国抗战。陈嘉庚更是以身作则,在南洋华侨中号召全民抗战,进行抗战动员,并捐赠了大量物资支持抗日。
在抗战期间,《南洋商报》的日发行量一度高达5万份,除了新马地区外,还远销至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
这份报纸不仅成为南洋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华文报纸之一,也成为海外华侨了解祖国抗战情况的重要窗口。
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陈嘉庚的企业损失巨大,无力再独撑《南洋商报》。1932年8月,陈嘉庚有限公司宣告收盘,《南洋商报》改组,由陈嘉庚的女婿李光前及其兄弟李玉荣等人接手。李光前任董事长,其弟李玉荣任社长兼总经理,《南洋商报》成为李氏家族企业。
在抗战期间,《南洋商报》秉持公正办报、客观报道的新闻操守,刊登了大量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消息。
这些新闻报道冲破了国民党的舆论控制,改变了海外华侨对中共的负面认知,使得中共作为抗战中流砥柱的形象深入侨心,极大地提升了中共在海外侨界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陈嘉庚认为,传媒能够帮助中国军民了解抗日战争的进展,有助于推动抗日运动,并消除各种弊政,国民党禁锢新闻自由,不仅不利中国抗战,而且也无法防止和清除腐败,势必把中国军民推向更危险的境地。(澎湃新闻)
03.
日本投降后,《南洋商报》于1945年9月8日复刊。经过励精图治,报纸的销量大增,影响扩大,除了新马之外,还远销至印尼、泰国等国。
为满足发展的需求,1955年,《南洋商报》自购小飞机送报,成为轰动性新闻。
|1957年建成的新加坡罗敏申律7层大厦,为当时新加坡的其中一个地标
1962年8月31日,马来亚独立四周年之日,《南洋商报》升级吉隆坡办事处为独立核算的分社,马来亚版也移至吉隆坡编排印刷。
从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后,两报公开分立,并删去版头上“马来西亚版”字样,成为一家立足当地、完全独立的华文日报。
在马来西亚政府公布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南洋商报》作为华资企业,也按规定将其股份的1/3卖给马来西亚国营企业机构,1/3仍由李氏家族所有(这部分股权之后又被马来西亚华人收购),1/3分散于社会人士手中。至此,《南洋商报》已遵照政府“马化”政策,转化为“纯粹马来西亚人(包括已入藉的华人)经营的华文日报”。
1969年,为适应政治情况的改变,《南洋商报》分别出版马来西亚版和新加坡版。
|1970年代,《南洋商报》开始在马来临西亚设厂,购置吉隆坡惹兰良大厦
1972年,该报首开先河采用简体字,以适应华人增加以及对文字通识的需求。1975年,马、新《南洋商报》正式分家,改组后的马来西亚《南洋商报》经由马来西亚公民所控制,成为本地化的报章。
“1970年代的中文报用的是繁体字,《南洋商报》于1972年率先采用简体字。
早期所有的报纸都是‘黑白分明’,后来才逐步采用彩色照片;1986年,《中国报》则首开马来西亚华文报全彩色印刷之先河。”(南洋商报)
|《南洋商报》曾出版有关繁简对照的报道
在1979年6月30日,《南洋商报》进行了编排方式的大改革,将传统华文报的直排改为横排,与中国的报业形式相似。这一改革不仅提高了报纸的可读性,也增强了报纸的现代化气息。
04.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南洋商报》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应对这一变化,该报于1996年11月进入互联网领域,在网络上开办网站。
1997年10月4日,推出新网址,成为马来西亚第一家在网上提供现时新闻(Real Time News)的报纸。
|安华 南洋商报 开幕
2000年6月,成立南洋线上有限公司,进一步拓展互联网业务。通过网站和移动应用,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新闻资讯,与报纸形成互补。这一变革不仅提高了报纸的传播效率,也增强了与读者的互动和交流。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报纸也面临着读者流失、广告收入下滑等困境。《南洋商报》也不例外。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该报不断进行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栏目和板块,如财经、体育、娱乐等,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同时,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和交流,举办各种活动,增强读者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05.
《南洋商报》作为马来西亚最具影响力的华文报纸之一,不仅见证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地区的社会变迁,也承载了无数华人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南洋商报总社
这份报纸不仅报道了当地的新闻事件和社会动态,还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在抗战期间,《南洋商报》通过报道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事迹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成就,向海外华侨和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积极抗日的真实情况。
这些报道不仅冲破了国民党的舆论控制,也改变了海外华侨对中共的负面认知,为中共赢得了海外华侨的支持与认同。
此外,《南洋商报》还积极报道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地区的华人社会活动和文化事件,如华人节日、庙会、文艺演出等。这些报道不仅丰富了读者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南洋报业基金
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地区,《南洋商报》不仅是一份报纸,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它承载着无数华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成为他们了解家乡、传承文化的重要窗口。
|1994年,迁入吉隆坡八打灵再也的新建大厦
《南洋商报》作为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华文报纸之一,已经走过了百年的风雨历程。
从创办初期的艰难起步,到抗战时期的辉煌与困境,再到战后的发展与变革,以及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与机遇,这份报纸始终坚守着公正办报、客观报道的新闻操守,为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地区的华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新闻资讯和文化产品。
《南洋商报》承载着百年的华人记忆,书写了南洋华侨华人一个世纪的奋斗史和血泪史,为中华文化在南洋大地上的传播鼓与呼,但如今光荣远去,梦想遥远。
昔日纸墨飘香已渐离渐远,百年报业的挽歌由远至近,《南洋商报》的时代悲剧若隐若现,徒留南洋华人的一声叹息。(澎湃新闻)
《南洋商报》的百年历程,不仅是一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地区华人社会的历史见证,更是一部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生动写照。
这份报纸将继续承载着无数华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成为他们了解家乡、传承文化的重要窗口。在未来的岁月里,《南洋商报》将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声明:本文由行在大马原创编辑,转载请注明
▌资料来源:南洋商报、澎湃新闻
▌关于版权:行在大马尊重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XingzaiDM
-END-
推荐阅读
在线预约
城市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