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马来西亚第一份华文日报:百年《光华日报》的前世今生

2024-12-15 19:44   马来西亚  



历史,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往往是一个包袱--骄傲而沉重。 


但是,对一家华文报业文化机构来说,透过历史的凝聚和沉淀,却为我们经营出一个宏观的视野、成熟的价值和稳健扎实的文化个性。


光华日报从1910年孙中山创办初期,发扬三民主义的民族精神到国家独立后号召倡导全民团结,它不但经历时代的颠簸,见证岁月的动荡,在历史的忧患中体现出全体华社艰苦卓绝的文化生命力,不愧对历史、一步一脚印地走来





01.

《光华日报》创办于1910年12月20日,由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马来西亚槟城一手创办。


槟城作为马来西亚的一个重要城市,早在1786年便成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


第一任总督莱特发现,华人比当地土著更为勤劳,文化水平较高,且有不少工匠,这些有利条件为槟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1790年,槟城的华人仅有200名,而到了1821年,人数已达7558人,并逐渐占到槟城总人口的一半。这为后来的中华民国海外华文报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孙中山于1905年与胡汉民、黄兴等人抵达槟城,在这里,他结识了吴世荣与黄金庆,并结为革命同志。1906年,黄金庆创立了《槟城日报》,这是中国革命党在槟城的第一份报纸。



孙中山在1907年广西镇南关起义失败后,大部分时间都在海外筹划革命经费和外国政府支持。由于同盟会被槟榔屿英国殖民地政府列为非法组织,孙中山和同盟会成员在1908年成立了阅书报社,宣传革命思想。


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开秘密会议,商量对抗清朝的事宜。会议后,为了募款和号召海外华人加入抗清队伍,孙中山创办了《光华日报》。这份报纸的创办初衷是号召海内外华人团结一致,推翻满清政府。



《光华日报》的名字蕴含着“光辉与文化”之意,象征着希望通过媒体光耀中华文化,团结华人社会。


早期,《光华日报》以“日报+副刊”的形式出版,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新闻,同时开设文学、文化和教育专栏,为华人社区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02.

《光华日报》在创办初期,经济较为困难,曾几度难以维持。然而,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孙中山闻讯赶赴上海,革命形势逐渐明朗。


尽管如此,在1928年5月3日,中国发生济南惨案,《光华日报》因鼓吹反日,被英国殖民地当局勒令停刊,但后来又得以复刊。



1930年,世界经济大恐慌对马来亚的锡、橡胶等原产品价格造成了巨大冲击,影响了各行业,《光华日报》的经营也面临困境。然而,1934年,来自中国福建的刘洪钟加入《光华日报》,并在报社任职超过60年,直至2001年获得“马来西亚健力士服务最久员工勋章”。


1936年,《光华日报》社址迁至靠近红灯角的地区,同年,《槟城新报》并入《光华日报》。《槟城新报》是马来亚最早的华文报刊,于1896年创刊。在抗日战争期间,《光华日报》积极号召马来亚华侨捐款支持中国抗日,全体员工甚至捐出一个月的薪水。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纸张货源短缺,加上面临左翼报刊的竞争,《光华日报》的每日销量难以超过1000份。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开始进攻马来半岛,12月19日,日军完全占领槟岛,《光华日报》因抗日立场被停办,创刊以来的文件和报纸全被销毁,印报机被日军运往森美兰。



二战结束后,1945年8月,日军投降,《光华日报》重办。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从英国殖民者手中独立,成立马来亚联邦,华侨纷纷加入马来亚国籍,《光华日报》的报道重点也从中国新闻转向马来亚本土。


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成立,包括马来亚联邦、英属北婆罗州及英属新加坡,《光华日报》继续发挥其影响力。


1970年,《光华日报》购买了当时最新型的柯达彩色印报机,成为北马地区最早拥有彩色印报机的报社。1975年,报社进行了人事改组,此后业务蒸蒸日上,成为北马地区最受欢迎的华文报。





03.

《光华日报》不仅是一份报纸,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它见证了从清朝末年到马来西亚独立的历史变迁,记录了无数革命故事和抗日事迹。


在创办初期,它是中国革命党人在马来亚最重要的机关报,为中国革命筹集了大量经费,提供了重要的宣传阵地。


在抗日战争期间,《光华日报》为推动马来亚华人捐款支持中国抗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槟榔屿,华侨的抗日捐款是全马来亚最多的,这离不开《光华日报》的积极宣传和号召。



马来西亚成立后,《光华日报》渐渐成为北马最畅销的报纸,与《星洲日报》、《南洋商报》等其他华文报纸并立。它秉承立场超然、不偏不倚的态度,维护国家利益,作政府桥梁,沟通民意,致力于促进全民的团结和亲善和谐。


《光华日报》不仅关注国内新闻,还积极报道国际时事,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信息。同时,它也注重文化副刊的发展,丰富读者的文化生活。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报纸副刊逐渐摆脱旧式报屁股的窠臼,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园地。《光华日报》也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副刊,介绍各国民众的思潮,启迪民众,用艺术的力量滋养读者。


2008年10月30日,刘健大使会见了马来西亚《光华日报》董事骆南辉、总经理李兴前等一行,并接受了该报第四笔四川地震救灾捐款546,451马币(约合104万元人民币)。


至此,《光华日报》向使馆转交该报读者捐献的四川地震救灾义款已达4,046,451马币(约合769万元人民币)。(中国外交部)


《光华日报》,发动“点亮爱心,同心抗疫”义卖筹款


《光华日报》作为马来西亚最具影响力的中文报纸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全球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报纸之一。


它见证了从清朝末年到马来西亚独立的历史变迁,记录了无数革命故事和抗日事迹。同时,它也积极报道国内外重要新闻,关注社会热点,为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服务。


《光华日报》不仅是一份新闻媒体,更是一段百年的华人记忆。它以丰富的内容、深刻的社会洞察和坚定的文化立场,陪伴着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走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




▌声明:本文由行在大马原创编辑,转载请注明

▌资料来源:光华日报、中国外交部

▌关于版权:行在大马尊重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XingzaiDM




-END-



 推荐阅读


震惊!《中国报》不在中国

南洋商报》:马来西亚华文媒体的百年风云

中国人叶亚来:吉隆坡城市建设的“幕后英雄”!

华文媒体《星洲日报》,它如何成为时代的见证者



在线预约



城市漫步



行在大马
吉隆坡Citywalk讲解|博物馆讲解|地陪讲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