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质大学建于1953年,由李四光、何长工选址塞外古城宣化市(现为张家口市宣化区),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宣化地质学校,1955年更名为地质部宣化地质学校,1970年更名为河北省宣化地质学校。1971年,升格为河北地质学院。1985年6月,从宣化迁至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办学;1996年3月,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2016年3月,更名为河北地质大学。
作为新中国最早设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地质院校,学校坚持以“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为核心使命,秉承“达观博物”校训,弘扬“仰山慕水”文化,确立了“服务地质行业、服务地方发展”的“双地”办学定位,形成了“地经渗透,产教融合”新时代办学特色。
河北地质大学是原地质部直属五大院校之一,是自然资源部、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省属重点骨干大学,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任学校名誉校长。建校70余年来,学校培养了20万余名毕业生,曾在学校工作和学习过的校友遍布各地,涉及各行各业,其中就包括五名当选为两院院士。让我们来一睹他们的风采吧----
长期从事矿山水防治与资源化利用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作为国务院特别重大透水事故调查专家组组长,先后负责了6次特别重大透水矿难现场抢险救援或调查研究工作。在我国煤矿顶底板两大主要突水灾害预测预报方法与防控技术和矿井水防治、利用、生态环保三位一体优化结合模式以及矿井充水条件三维可视虚拟化分析系统研发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他出版中英文专著13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检索6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10项,获美国、中国香港和国家授权发明专利近50项,国家授权软件著作权26项,主编国家技术标准和工具书多项,为我国能源工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毛景文院士是我国矿床学领域在经济地质学家学会(SEG)、国际矿床成因协会(IAGOD)、应用矿床地质学会(SGA)三大国际组织中获得终身学术成就奖的第一位矿床学家。
毛景文院士长期从事金属矿床成矿作用、成矿规律、矿床模型和找矿评价研究,已取得了多项原创性重要成果,在《Geology》,《Geochimica et CosochimicaActa》,《Ore Geology Reviews》,《Economic Geology》和《Mineralium Deposita》等国际地学领域期刊发表多篇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其中2013年发表于《Mineralium Deposita》的论文——《Major types and time-space distribution of Mesozoic ore deposits inSouth China and their geodynamic settings》荣获该期刊创刊55年引用率最高论文殊荣。
他长期从事金属成矿理论与资源勘查技术研究,创建了碰撞造山带成矿理论,构建了碰撞型斑岩铜矿、褶冲系铅锌矿、碳酸岩型稀土矿等成矿新模型,阐明了大陆碰撞过程中金属富集机制和成矿机理,揭示了区域成矿规律,理论指导青藏高原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主持完成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数十项重要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以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国际经济地质学会(SEG)区域副主席讲席奖。
20多年来,他和合作者发表论文228篇,SCI收录73篇(第一作者28篇);在国际学术期刊主编英文专集4部,出版中文专著4部;发表SCI论文248篇,SCI他引13000余次,连续多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曾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和第三届黄汲清青年科技奖等奖项。
他长期从事数学地球科学研究,创立了地质过程奇异性理论、非线性矿产定量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并在我国和全球得到广泛应用,被评价为“成功推进了非线性理论在固体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对地球科学、物理学和数学均具有重要意义”,获得多项国内外重要奖项。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数学地质从传统的统计地质学为主发展成为一门更具普适性的学科——数学地球科学。
曾获得国际国内重要科技奖励和荣誉12项 。1995年获渥太华大学最佳毕业生奖 ;1995年获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主席奖(President's Prize) ;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成矿复杂系统和矿产资源评价非线性理论与模型”) ;在2008年挪威举行的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荣获克伦宾奖章,成为全球第27位和亚洲第2位获该奖的亚洲科学家,也是历届最年轻的获奖者。该奖章是由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授予的最高终身荣誉奖,以表彰在地球科学研究和推动社会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2010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2011年获国土资源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2013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4年获国土资源部“先进个人奖”。
他长期从事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研究和工程管理实践,主持、负责或参与了“九五”至“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主要聚焦海洋边际复杂断块、高温高压、深水和深层等领域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发。主持创新了高温高压、南海深水、渤海深层等领域油气成藏地质理论,攻克复杂地质地震探测,复杂断块、高温高压及深水钻完井等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瓶颈技术,创建海洋油气集群化价值勘探开发工程管理体系,实现海洋油气高效勘探开发。组织实施并建成了海上4个标志性工程:高效勘探开发了第一个边际复杂断块油田群、第一个高温高压气田群、第一个深水自营大型气田群和第一个太古界深层大型凝析气田。曾获得国家级奖励6项,授权发明专利22件,发表论文59篇,专著15部。2019年由他主持并完成的 “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与重大发现”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关注我们,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