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去宣化,回母校了。算一算时间,从初识这个塞北古城到现在,已过去整整四十年。母校早已搬迁去了石家庄,在滹沱河畔重建新校址。石家庄校区的南苑、西苑、教学楼宿舍楼等建筑会不会成为从那里毕业的二十多届校友的回念之地?
不破不立、辞旧迎新、日新月异、更新迭代。何其有幸,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眼见的从破屋荒地变为高楼大厦,从坑洼泥泞变为杨庄大道。也许,没有哪一代人如我们这样,在建筑工地中穿梭几十年。宣化已经很老了,历经你占我建,你烧我护的历史硝烟千余年,不知这个始建于唐的古城墙是否还堆叠着1300年前的土?
曾在1987年和同舍两姐妹绕城墙走了一圈。那时的城墙虽然坍塌、破损,但存在的比较完整,一圈走下来用了四个小时,那是在从鼓楼走到南门楼就觉得距离很长的岁数。2003年再走这条步行道,已经不觉得距离远了,我们长大了,没有变化的道路就变短了。
近代的宣化有“半城葡萄半城钢”之称。据说葡萄藤是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元朝时开始广泛栽培。在宣化读书那几年,葡萄园就在校园边上,那些老藤老根不知已经历经了几朝几代,只记得那葡萄的味道以后再没有遇到过。钟楼啤酒还在,稀薄寡淡的滋味越发浓郁。地院巷边上的白色物探楼还在,还是老样子,每次进出校园都是从这个楼经过,课间操时,会去这个楼边门卫取家书,一个个小格子,上面有编号也是班级号,84421这串数字永久刻进了脑海。从改向东开的校门口进门,只报了一下“我们是四十年前在这读书的学生”,宣化口音的保安师傅说“常有人来”便自顾自的继续和他的同伴聊天,熟悉的宣化口音声调。进校门直行再左转,经管楼已经修旧似旧,依旧红砖二层楼,结构形状都没有变化,颜色鲜亮了。楼前林荫道边种植着玉簪,想必花期已过,只叶子绿油油的在阳光下。推开曾经推开了无数次的那扇有吱扭声的门,现在已顺滑无声,像就又进了学堂,只是探一下头。那些熬夜备考,让教室灯亮一夜的日子早已刻在这栋楼里,晨曦中从这出去,大食堂支棱着脆香的油饼只能在早起时享用,晚一点就软了,也只有在熬夜备考一夜不睡的早晨,可以早早到大食堂。很多同学这辈子都会时常想起那个香味,即便在尽量不食油炸食品的今天。学校的油饼和我们一起生活了四年,是刻入骨髓的记忆。林荫道西侧的学生宿舍楼大都拆完了,可林荫道还是那条林荫道,贯通南北,分割宿舍区和教学区。路面还是一样的宽窄,两旁的树还是那些树,却完全不同了。树干已经粗壮到一人抱不过来,而它们曾经是一只臂就能轻松环绕住的。看着已非地院学弟学妹的人群从北边的操场方向走过来,似乎带我回到了四十年前早操后的时光。只是,这时是夕阳,照射在这条路和两边的树及被树的枝叶部分遮挡的那两栋红楼墙上,散发出沉静、含蓄、柔和的光。西侧的南北路隔开着宿舍区和生活区。从南向北,大礼堂、小卖部、大食堂、小食堂依旧,也已经换了新衣。站在小卖部门口,一个牌子书“历史建筑。始建于1954年-1970年,是比较典型的50-70年代教育建筑,砖混结合,立面肌理较为独特”。我想啊想,怎么也想不起来在这里买过什么,同学说“有饼干、方便面、生活用品”有同学说“田老师的夫人就在这个小卖部”有同学说“有香槟酒、橘子粉、简单的文具”。开水房在哪个位置呢?脑海里只有提着两个暖水瓶,放在食堂门口桌子上去排队打饭的场景。记得食堂师傅的大铁勺子真大,一勺子到铝饭盒里,再来二两米饭,满满一大盒。记得在学校时是个胖子,圆滚滚的。走到北头,四栋小二层楼还在,也被穿了新衣,现在是女生宿舍,一个屋里四张上下铺,门口依旧有宿管阿姨。阿姨很健谈,数落着我们“打声招呼再进去”阿姨鲜红的外衣和她的声音一样响亮,带着听上去软软的宣化口音,白净的皮肤,很是年轻。可在现在的学生眼睛里,她们可能已经是老人了,如同我们年轻时看门的那些宿管阿姨。再往北,冬季的冰场、夏季的排球场现在是花园绿地。边上的澡堂变成了暖棚。87年一个夏天在排球场挥汗如雨的日子记得还算清楚,私下称呼已故去的王建华老师为魔鬼教练,钟楼啤酒就是那个时候学会喝的。
大操场边的地质楼改穿粉黄色外衣,青春的色彩,这个楼里培养出一大批在地质行业工作的学者科学家及一线工作人员,他们是学校的群体荣耀。地质楼南侧,隔着几颗老树和一片树林,应该是图书馆了。被绿色包围的红色二层楼似乎也藏着那些在这里抱着书本进出的校友身影。一个建筑,终归是由这个建筑经历的过往承载的人赋予故事,故事多了建筑就有了味道就厚重了,会让人有一见如故的亲切感。1953年始建的宣化地校,1971年升级为河北地质学院,1987年陆续搬迁到石家庄。学校在宣化33年时间,在石家庄37年时间,分散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学子,毕业后又经历了多少风餐露宿、旷野求生的地质人生存历程?有多少人自这个地方开始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想必,在经意不经意间,偶尔会想起曾经在这个小地方生活学习的过往。感谢张家口政府,感谢宣化科技职业学院,留下这几栋很普通的老建筑,让我们的回念有了一点承载物。
一天的时间很短,从北京到鸡鸣山,登山下山;宣化朝阳楼饭庄,热气香气扑鼻的涮羊肉滋味依旧;回到母校,从东走到西,从南走到北,和看管宿舍楼的阿姨聊聊天,路过有“1978年6月,地院”字样的下水道井盖,走走地院巷,夕阳西下了。
一天的时间很长,从推覆构造造就的鸡鸣山,到1300年前始建的古城墙,到584年前的建的鼓楼,到1953年始建的宣化地校。四十年前在这里开始读书的我们,吃着两千年前从西域传过来的葡萄。四十年后现在的我们,依旧可以享受始于1619年的朝阳楼涮羊肉,人生何其丰满。在挂满红叶的育志廊边,秋美秋阳秋景,收获的季节,几个老同学又去了宣化,探望母校,也是在探望自己,过去的自己。
韵红,1988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一直从事石油勘探和新能源项目管理相关工作,已退休,喜文喜玩喜摄影,诗文散发于《青海湖》《生态文化》《德阳散文》《东山湖》等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