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山海,情系家国——地质人的风采

文摘   2024-10-07 07:19   重庆  


——再颠沛的日子,也要闪亮地过





盛夏初秋之际,参加了内蒙古地理信息中心基金管理处组织的野外项目检查。从荒漠戈壁,到森林草原,深入野外工作一线,感受着地质人的艰辛与浪漫。
当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享受着城市生活的繁华和便利时,我们野外一线的地质队员,却奔波于大漠山川,承受着风餐露宿的艰辛和寂寞,居住在小村野舍,忍耐着远离妻儿的思念和冷清。
阿拉善盟的荒漠戈壁淌下过他们的汗水。盛夏,出门便是扑面的热浪,地面温度可以轻易烫熟一颗鸡蛋。烈日下我们的地质队员需要去跑地质路线,需要去采集样品,需要去测量数据……
回到驻地,没有空调下的清凉,只有闷热的帐篷,烫手的铁床。夜幕降临,搬床到帐篷外,望着星星,吹着大漠的晚风进入梦乡。

龙首山属于天山余脉,是河西走廊与阿拉善高平原的分界线。这里不仅仅山势陡峭,难于攀登,更艰难的是交通极不便利。这里有我们一支勘探队伍,工作区内仅有一条汽车可通行的大路,3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需要到达各个区域,采集1万多件化探土壤样品。
由于交通不便,每天开工无法开车把采样小组送到当日采样区域附近,工作结束后,也无法开车到取样点附近接他们回到驻地。采样小组每天需要攀爬数公里甚至更远,到采样区域采集每一件样品。由于无法开车接送,所有的样品都需要人工背负带出取样地点。而随着样品数量的增加,负重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午后,炎炎烈日下,每采集一个样品,都是对毅志力的极大考验。采完后要把样品背到下一个采样点继续取样。当完成一天的样品采集时,已是精疲力竭,但还需要背着全天采集到的几十斤重的样品,走数公里下山,才能到达车接地点。这样采样人员的劳动强度极度增大,任务非常艰巨,然而他们竟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
每一天,他们带着干粮,带着水,负重爬山采样十几个小时,甚至要露宿在山野。日复一日的汗水,日复一日的艰难!什么叫跋山涉水,什么叫风餐露宿,我们的地质队员践行着,并为之赋予了更深刻的含意。
项目组的主要技术人员都是80后地质学子,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在酷暑烈日中,在壁尘沙里,变成了苍桑的地质队员。一张满是胡茬的、黝黑的面颊、干裂的嘴唇,一双沾满泥土看不出底色的登山鞋,一身严重褪色的迷彩服……
当问起他们:条件如此艰苦,是如何完成野外采样任务时?他们说:爬山、采样、背样,一天十几个小时下来,次日腿疼得甚至迈不开步,但还是要咬呀坚持呀!听到这些话,心,被紧紧地揪了一下,泪水难以抑制地溢满眼眶!然而,即便在讲述这种很困难的现状时,听到的却是浑厚爽朗的语音,抬眼看到的是一张张笑意满满的脸庞!这就是我们当代地质人的风骨子里透着的是坚毅和昂扬,而不是秃废和沮丧!
内蒙中部白云鄂博地区,在2023年伊始,设置了十几个调查研究项目。由内蒙十多家地勘单位及全国几家科研院所承担。野外一线工作者中技术人员主要是80后、90后、00后学子,其中有多位出自河北地大的师弟,还有师妹,这让我更油然多出了几分亲切感。
白云专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项目,各个项目组都全力以赴,协同合作,发现多处找矿线索。经首钻钻探验证,已发现厚大含矿岩体,首战告捷!
世界之珠-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是我们老一代地质队员创造的辉煌!期待在新一代地质人智慧火花的碰撞下再次绽放耀眼的光芒!

白云鄂博稀土矿采坑(图片来自网络)


白云项目野外检查


记得参加完白云鄂博专项检查时,曾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每一项成果背后是地质队员们巨大的付出!烈日下,风雨中……他们一步一个脚印,攀爬、跋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茫茫戈壁,去寻找几米甚至几十公分的找矿线索是何其之难!之后不知道又需要投入多少艰辛细致的地质勘查工作,才有可能是一个令人惊喜的结果——发现矿床!过程中更多的时候将是深深的失望和迷茫!一个矿床的发现,交织着几代地质人的希望和失望!凝聚着无数地质人的智慧和汗水!唯愿地质队员平安顺遂!上苍眷顾,多发现矿床,让希望叠加着希望!
内蒙东部大兴安岭,属森林草原景观区,地表第三系、第四系地层普遍覆盖,野外化探采样极其困难。但是各项目组都在想方设法采集有效样品,汽油钻、洛阳铲、特制铁锹……使用各种采样工具,深挖1-2米采集土壤样。每个样品的采集都需要巨大的体力付出。
然而更无奈的是并非每次深挖下去都能采集到有效介质,往往是经过无数次的挖掘,探查,才能找到矿样!这不仅是对地质队员毅志力的考验,更是对工作信心、耐心的巨大考验!因为我们都知道,艰辛付出,获得成果是令人欢欣鼓舞的,当付出成为无用功时,必然是令人沮丧的!
他们不仅仅要面对付出巨大努力无功而返的无奈,还要承受森林灌木难以穿越的艰辛,蚊虫叮咬的痛苦!记得和一个项目组野外检查时,好容易手脚并用攀上陡崖,面对的又是杂草丛生的密林,无法判定迈出去这一步是坑还是坎,只能跌跌撞撞艰难前行。仅检查几个点,返回时发现已被蚊子叮咬数处,痛痒难忍!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各项目组都在坚持按要求完成任务,丝毫不打折扣!这就是我们的地质人的风采,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他们从不懈怠,兢兢业业,传承着地质人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内蒙中部3756铬铁矿区
(左5河北地大李英杰老师,左1~3李英杰老师团队)


奋斗在野外一线的不只是朝气蓬勃的男队员,还有大方甜美的女队员,她们巾国不让须眉!她们是地质战线的女汉子!
我们河北地大母校的李英杰老师带领着团队,在内蒙中部正在开展有关蛇绿岩铬多金属矿成矿机制的研究项目。李英杰老师在内蒙古关于蛇绿岩研究已深耕十余年,基础地质研究方面取得了令地质学界注目的原创性成果!现在又在向国家战略性紧缺矿种铬铁矿进军。
李英杰老师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2024年孩子们面临着最关键的中考,但她依然亲自带领团队,租住在草原简陋的出租屋内,坚持在一线跑路线,查矿点……获得了关于蛇绿岩铬铁矿成矿机制研究最扎实的野外第一手基础资料。
期待李老最终研究成果再一次实现创新和突破!
右1孟晓玲 中杨文采院士


还有一位80后女孩孟晓玲,她是我们河北地大2011年毕业的学妹。晓玲学妹负责主持内蒙地质调查研究院与浙大合作的白云鄂博地区有关深部地质构造的研究项目,该项目由浙大杨文釆院士指导,主要工作手段是地球物理探测。
孟晓玲主持完成的工作设计被评为优秀级。在这次野外项目阶段性汇报时,她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表达流畅!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认可!孟晓玲学妹也是内蒙野外一百多个项目组中唯一的女项目负责人。
晓玲的孩子现在已在上小学。记得有一次,孩子给妈妈打电话说:“妈妈,我好想你,能不能与你们领导请个假,回来看看我……”。那一刻,晓玲潸然泪下!是啊,普天下又有哪个母亲不牵挂孩子呢!
在一次野外大电磁测深寻点检查时,到达检查点附近,暴雨突降,可晓玲依然披起薄薄的雨衣,顶着风雨前行,暴风雨几乎要把她单薄的身躯击倒……这就是我们八O后女地质队员的风采,不畏艰难,勇毅前行!
孟晓玲从2018年以来始终坚持野外一线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晓玲师妹的辛勤负出得到单位同事领导一致好评。她不只主持了院士项目,并于2023年评上了物化探高级工程师!
还有一位2023年福州地院毕业的女孩,叫张晨,她是00年生人。一头短发,干练阳光。张晨在单位报毕,便主动要求出野外。在野外随组参加路线调查,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就独立带组跑路线。今年野外检查时,张晨的记录规范,字迹清秀,得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常年奔波于野外一线的地质队员,艰苦的工作铸就了他们(她们)顽强不屈的品格,辽阔的草原塑了他们(她们)豪迈洒脱的情怀!
记得有一次下山归来时,夕阳西下,绿油油的大草原美得令人振撼!不禁驻足拍照,发朋友圈后,略抒感言:夕阳下,辽阔的草原竟是如此唯美,也许只有我们地质队员才有机会享受这份美好!也是大自然对我们最厚重的馈赠!一位80后年轻人,张永旺(2011年毕业于吉大,地球物理专业)留评 :“晚绘翠甸悄现黄,霞染苍穹色如妆。艰辛岁月闪亮过,天高地阔任翱翔”。当日共进晚餐时,略饮薄酒,小张即兴赋诗:一壶清酒解忧愁,几多荣辱心无忧。朝朝夕夕须尽兴,轻叹人生几个秋。”
这便是我们年轻一代地质人的风采,不畏艰辛,乐观浪漫!“再颠簸的日子,也要闪亮地过”阿勒泰草原牧人的这句话,也许是对我们地质队员浪漫情怀最好的诠释!

美丽的锡林浩特草原



END






作者简介







    
      苏美霞,1983年毕业于河北地大(原河北地质学院),2006年获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物化探正高二级,2023年3月退休于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







主办:河北地质大学校友通讯社
   《达观博物文学》编辑部
       
编辑:海 韵
审稿:顶 针
审核:如 晏
审签:小 米
邮箱:dgbwwx@163.com
声明:所有文档观点不代表公众号平台观点;
   文图提倡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我们,更多精彩








达观博物文学
河北地大校友文学创作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