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白圭、端木赐皆是神一样的存在!
敬神如神在,其神自心来!敬神心不诚,有神也不灵!
若是诚心学习某位古人,就要用心体悟这位古人的精神。一旦真切地体悟到了这位古人的精神,就要把这位古人的精神持之以恒地落实在自己的人生与社会实践中,古人之精神就会与本我之精神完全融汇在一起,并在内心深处形成灵魂的契合,升华出一种崭新的精神!
物质上富有是面子,精神上富足才是里子。里子与面子是一不是二,不可割裂开来,没有厚实的里子,面子也就是一张皱皱巴巴抻不展的外皮。从古至今,中国人好面子,可很多人并不知道:百分之一的面子,可能仅仅是一时光鲜;而百分之九十九的里子,才可能长长久久,幸福永久。范蠡、白圭、端木赐作为我国古代成功的商人,其丰厚的精神才是永不腐朽的里子。我们若能深入到古代儒商的精神王国里,才能真切体悟到里面的精神。我们才不会只在乎光鲜的面子,而抛却了厚实的里子!
苗泽华书写“范蠡白圭端木赐”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又名鸱夷子皮或陶朱公。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楚灵王五年)生于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南阳),约于公元前448年无疾而终,享年88岁,被后人尊为中国商人圣祖(简称“商圣”)。
范蠡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早年居住在楚国之时,尚未出仕,人称范伯。他出身贫寒,但聪慧睿智,胸怀天下,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他与楚宛令文种(也作文仲)相识,二人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与文种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王勾践。范蠡和文种一起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范蠡自知越王勾践为人可同甘苦而不可共富贵,故在功成名就之后就激流勇退了。他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鸱,读音chī。古书上指鹞鹰。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形象。据《山海经》记载:鸱长着一个脑袋、三个身子。范蠡舍弃官服,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他以经商致富,广为世人所知,尤其是“三聚三散”世代传颂。历代,都有不少做生意之人供奉他的塑像,称他为财神。范蠡留下了诸多经商的宝贵思想与经验,如:“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等。这些经营思想至今仍有借鉴价值与积极意义。粜,读音 tiào。其本义为:卖出谷物。《说文解字》上说:“粜,出谷也。”“平粜”在这里是指公平买卖。絺,读音chī。本义为:细葛布,可引申为细葛布做的衣服。范蠡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有关范蠡的故事与传说挺多,这里专门讲一讲范蠡发明秤的故事。相传商圣范蠡在经商中发现,人们买卖东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产生了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器具的想法。有一天,范蠡在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见一个人从井中汲水,方法极巧妙:在井边竖一个木桩,再将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上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范蠡受到启发,回家就模仿起来:他用一根细而直的木棍,钻上一个小孔,并在小孔上系上麻绳,用手来掂;细木的一头拴上吊盘,用以装盛货物,一头系一鹅卵石作为砣;鹅卵石移动得离绳越远,能吊起的货物就越多。于是他想:一头挂多少货物,另一头鹅卵石要移动多远才能保持平衡,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但用什么东西做标记呢?范蠡思索很久,仍不得要领。有天夜里,范蠡外出小解,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便突发奇想,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十三颗星代表一斤。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秤这种衡量轻重的器具。最早的秤一斤为十三两。但时间一长,范蠡又发现,一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克扣百姓。他想,怎样把秤改进一下,杜绝奸商们的恶行呢?终于,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属星形,并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禄、寿三星,以十六两为一斤。据说,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禄寿三星则代表天地良心。范蠡作秤的目的是为了促使买卖公平、诚实不欺、不赚昧心钱。意在告诫人们:做买卖不能缺斤少两,若短人一两,则损福;若短人二两,则损福损禄;若短人三两,则损福损禄折寿!做买卖若短人四两及以上,必遭灭顶之灾!从此,十六两为一斤,半斤就是八两,故有“半斤八两”一说。关于秤的发明,有诸多传说。传说鲁班心灵手巧,运用杠杆原理制作了秤。还有传说,秤统一为十六两一斤,还与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统一度量衡有关呢!
白圭(公元前463年-公元前385年),名丹,字圭,战国时人,出生在东周的都城洛阳,曾担任魏国国相,治理黄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主张减轻田赋,颇有政绩。白圭师从鬼谷子,传说鬼谷子特别看好这个学生,把一生绝学尽传给了他。白圭看不惯魏国官场上的腐败,于是弃官经商。白圭是古代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被宋真宗誉为“商祖”。《史记•货殖列传》称白圭为“天下言治生者祖”,还记载了白圭的诸多思想,如:“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疆(同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史记·货殖列传》上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白圭是一个热心钻研学问,并将学问应用于经营实践的成功商人。白圭潜心研究伊尹、姜子牙的谋略,熟读孙武、吴起的兵法,还钻研商鞅等人的著作。白圭认为,经商发财致富,就要像伊尹、吕尚那样筹划谋略,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也要像孙武、吴起那样用兵打仗,才能出奇制胜;还要像商鞅那样推行法令那样果断,才能抓住时机。如果智不能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善于取舍,强不会守成守业,就没有资格去谈论经商之术了。
白圭通过观察市场行情和年成丰歉的变化,奉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商策略与方法。白圭还喜欢研究天干、地支、五行,经常夜观天象。他通过多年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研究观察,发现了它们的运行位置对丰年和灾年有着很大的影响。他经常根据天象来预测下年的雨水多少以及粮食的丰歉情况。若当年丰收,来年大旱,今年就大量收购粮食,屯积货物。想让粮价增长,就专买下等谷物;想让成色提高,就专买上等谷物。他根据天时地利进行经营,获利颇丰。有一年,当地棉花取得了大丰收,棉花的价格却非常便宜,结果是越便宜越没有多少人购买,种棉花的人可愁坏了。白圭通过观察天象,预测第二年棉花会因天灾而歉收。于是白圭就以低价大量收购棉花,把所有的仓库都储存的满满的。到了第二年,果然棉花歉收,人们不得不高价采购棉花,于是白圭顺势卖出,赚的盆满钵满,一下子就发了大财。白圭在经营上从不嫌弃小惠小利,也从不靠诡计进行欺诈。他将货物流通与发展生产联系起来,既能使经营生财,又能使生产有利其发展,他认为只有以足补缺,以丰补歉,使全国各地物资互补流通,才能在辅民安民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富强。
白圭把他的经商之道称为“仁术”。白圭经商善于把握时机,善于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一些随机应变的举措。比如,秋收季节谷物大量上市,价格一定很低廉,若是丰年,则价格更是低廉,这时他就用丝帛交换农民的谷物。到了灾年,他就用谷物交换农民手中的丝帛。他把这个经营策略称之为“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意思就是当别人不太需要某种货物的时候,这种货物的价格就一定十分的低廉,这是买进的时机。当人们急需某种货物的时候,其价格一定会上涨,这时就应该卖出。他的这种贱买贵卖的操作策略,其利润比正常经营自然要大的多。白圭还很注重扶植农民的生产,以保证和扩大自己的商品来源。他曾经向农民供应优良的谷物种子,既为自己获取了利润,又帮助农民增加了产量,使自己掌握了更充足的货源。白圭把自己的商业经营建立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通过商业来促进农业生产,通过农业生产的发展来推进商业经营。白圭尽管经商致富,甚至富可敌国,但日常生活却非常俭朴,他的吃穿和仆人几乎一般无二。白圭非常重视取与予的辩证关系,先予后取,取予结合。他关心劳动者的疾苦,了解社会需求,提出“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的思想。他告诉人们,在灾年歉收时,老百姓多买下等的谷物,因此要注意薄利多销。要让老百姓增收,需要好的种子。白圭重视经世济民,常怀仁者之心,关心百姓疾苦,在慈善方面也是相当慷慨的。白圭善于测度。他曾到中山国和齐国游历,而这两个国家的君主都想把白圭留下,帮着治理国家,可是白圭却婉言拒绝了。有人问其原因,白圭回答说:“这两个国家没有必行之事,那么信用已经到了尽头;不注重声誉,那么名誉已经到了尽头;没有仁爱,亲情已经到了尽头;旅行的人没有干粮,居家的人没有食物,财力已经耗尽;不能用人,又不能自己奋发图强,事功已经到头。一个国家出现了这五种现象,一定会灭亡的。”
白圭是古代商业中最早收授门徒的人,有人称其为商业的“祖师”。白圭收受门徒的标准很严格,他认为良商要具备以下条件:一要通权达变,权衡利弊,把握时机,出奇制胜;二要勇敢果断,当机立断,及时取舍;三要有仁爱之心,明白取予之道,遵守“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营原则;四要有耐心,有毅力,能够守正待机,不轻举妄动。白圭的经商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一直到明清,我国的徽商和晋商还保留了白圭的诸多遗风。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家荣宗敬先生(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伯父)就恪守白圭“人弃我取”的经营原则,而南洋最著名的华侨企业家陈嘉庚先生奉行“人弃我取,人争我避”的经营思想,也是对白圭经营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直到解放前夕,在不少店铺中还供奉着白圭的神像呢!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 年),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时卫国人(今河南浚县,“浚”读音xùn)。子贡聪慧好学,善于辞令,躬行儒学,勤勉自律,“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其从政,则官拜鲁、卫两国宰相,其经商,又致“家累千金”。他是“中华儒商第一人”,又奉行“贫而乐,富而好礼”,经常散发家财,“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前,商人们喜欢在自己的店铺店堂内悬挂“陶朱事业,端木生涯”八个大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取向。“陶朱”是指范蠡,而“端木”是指孔门弟子子贡。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他17岁就拜孔子为师,并终生跟随孔子学习,深得孔子学说真谛和儒家思想精髓,为“孔门十哲”,“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论衡·讲瑞》上说:“子贡事孔子一年,自谓过孔子;二年,自谓与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当一年、二年之时,未知孔子圣也,三年之后,然乃知之。”子贡在孔门弟子中属于才思敏捷,博学强记,能言善辩之人,被孔子称为“言语”科第一高才生。子贡有比较强烈的从政志向,他关心治国方略,经常问政于孔子。曾仕于鲁、卫,游说于齐、吴、越、晋诸国,被尊为纵横家的鼻祖。
后来子贡长期出任鲁、卫两国宰相,成为儒家第一代弟子中富贵贤德至功名的楷模。子贡深得儒学真谛,他不仅是政治才干出众的“大儒”,还是当时非常出名的“大商”。子贡是孔门弟子中最富有的一位。当然,子贡的富有不是来自于父母的馈赠和遗产,而是靠自己敏锐而老到的经商才能赚得的。《韩诗外传》上说:“子贡,卫之贾人也。”子贡出身商贾之家,从小耳濡目染父辈的经商行为,也成就了他后来的经商之道。孔子曾言子贡“意则屡中”,说子贡善于预测市场,经常能准确预测市场行情。传说,有一年吴王夫差带领军队北伐齐国。当时正值北方天寒地冻的季节,子贡料定吴王夫差必然在吴国强征棉花,以保证将士顺利远行。吴国本不是产棉大国,军队又强征棉花,必然导致棉花价格走高。于是子贡便迅速组织人马在鲁国大量收购棉花,然后快车运往吴国。而吴国棉花非常短缺,老百姓又急需棉花,子贡的车队运去的棉花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子贡因此而大赚特赚。子贡重视政商结合,坚持以诚经商,奉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宗旨,被后人称为儒商鼻祖。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有“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的记载,说他善于观察市场行情,东西贱时买进来贮存,等到东西贵时再卖出去获利。子贡就是这种能以观察市场,驾驭市场,并从中获利的精明商人。但是商人的趋利性并没有影响子贡对真知与道德的追求,相反,子贡却是孔子的忠实门徒,是儒家学说的积极践行者、捍卫者和传播者。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子贡始终伴其左右。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了几个著名商人中,子贡是他极力推崇的一个。《史记》中说:“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骋享诸侯,所到,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其意思是说,子贡赶着成群结队的马,每到一个地方,便拿出许多金帛来向各国国君送礼。因此,他所到的地方,各国国君都对他热烈欢迎,热情接待。诸侯国多以国君之尊,与他平起平坐,平等地谈论问题。子贡富可以与诸侯分庭抗礼,其势力不可不谓强大,但他却并未自私其财。子贡因势利导地宣扬孔子之名,弘扬孔子之道,而为此前赴后继、不惜金钱、不遗余力。孔子去世十余年之后,鲁国的三桓(指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曾侮辱孔子,子贡为师辩解,足见子贡之忠心。孔子去世安葬后,其弟子皆在墓地守丧三年。三年满,相诀而去。《史记》记载:“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后人感念此事,就在孔子墓的西侧,建屋三间,立碑一座,碑上刻有“子贡庐墓处”。
子贡庐墓处(苗泽华2016年9月拍摄)
子贡手植楷(苗泽华2016年9月拍摄)
孔子去世后,子贡将卫国特有的楷木苗带回曲阜,把楷木种植在孔子墓地。楷,读音jiē。楷木,又名黄连木,也称黄连树或黄楝树,其木质坚而韧,树干挺而直,顶天立地。后来人们常将楷木与模木合称为楷模,用来称颂那些品德高尚、可谓师表之人。子贡所种植的楷木寓意老师孔子为万世师表、天下之楷模也。据传,在清朝康熙年间,子贡栽的楷树突遭雷火,不幸枯萎而亡。清帝康熙得知此事,诏令重植楷树一株,并立碑刻石纪念。说来也巧,石碑正好立在当年子贡挥泪植树的原址。从此,楷树不仅成为人们敬重的树种,在曲阜一带也延伸出了楷雕的技艺。子贡死于齐国,终年65岁(虚岁),子贡死后葬在祖籍浚县大伾(读音pī)山的东南东张庄村北。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其为“黎侯”;宋大中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说起儒商鼻祖子贡,我想在此提一提令人尊重的河南子贡儒商文化创新发展研究会的张献斌会长。张献斌先生,笔名山人,原中共浚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正县级干部。他退休后一心一意投入到挖掘、整理、整合浚县子贡文化事业上。前几年,他加了我的微信,我经常在朋友圈和他为群主的子贡儒商论坛读书会微信群里看到,他为弘扬子贡儒商精神,下基层,访企业,长年累月为子贡儒商文化鼓与呼。张献斌先生,已经72岁了,为了浚县的发展,为了儒商精神的弘扬,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跑遍全国三百多个城市,这种勇毅前行的劲头和踔厉奋发的精神,真是令人感动,让人敬佩。前几天,在他的朋友圈,我看到张会长一行四人前往曲阜,拜谒孔子,别人都是在圣人墓前鞠躬施礼,唯有张献斌老先生行三叩跪拜之礼。当今,有不少人到一个小庙都虔诚下跪,而到了孔庙却不知下跪。其实,跪拜孔夫子,不仅是尊师重道的体现,而且在跪拜的一刹那往往能激发自己的良善心和恭敬心。张献斌先生在孔夫子墓前发问“五问子贡地位如何评?”真是振聋发聩,令人深思!孔门四配有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孔伋(子思)和亚圣孟轲。端木赐(子贡)虽然极力宣扬孔子思想与学说,并以儒入商入政,但感觉子贡未能开山立派,教授门徒,故未能入圣,何况当时重农抑商,人们对发了大财之人非常眼红,对经商致富之人多有不屑,谁还能把子贡奉为圣人呢?
张献斌先生在朋友圈言道:“三叩五问老夫子,配享排名可公平?子贡奉献无人及,您说位置如何定?”我在朋友圈点赞张会长,并附言:“命由天定,名由人评。子贡英明,青史留名。儒商鼻祖,普济苍生。端木先贤,活在心中。端木子贡先贤永远活在广大儒商心中,活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张会长回复:“苗院长高论!”
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儒商,需要挖掘范蠡、白圭、端木赐等古代商人的思想、道德与智慧,尤其要深入挖掘、传播、弘扬子贡的儒商思想与精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新时代商业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之中,凝练为新时代的儒商精神,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4年7月12日(甲辰年六月初六)晚
写于北京市密云区檀西路135号院吉祥家园租住处
2024年8月10日(甲辰年七夕节)从头至尾进行了雕琢润色
相关链接:
“人字乾坤——做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儒商”之一:天地阴阳化育人
“人字乾坤——做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儒商”之二:男女和合生人身
“人字乾坤——做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儒商”之三:精骨血肉连着筋
“人字乾坤——做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儒商”之四:心有灵犀通慧神
“人字乾坤——做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儒商”之五:勤劳善良是本分
“人字乾坤——做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儒商”之六:喜怒哀乐情亦真
“人字乾坤——“人字乾坤——做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儒商”之七:贪嗔
“人字乾坤——做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儒商”之八:穷通寿夭随时运
“人字乾坤——做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儒商”之九:做人要感天地恩
“人字乾坤——做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儒商”之十:孝悌忠恕铭于心
“人字乾坤——做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儒商”之十二:众善奉行是贤人
“人字乾坤——做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儒商”之十三:凶狠残暴众人恨
“人字乾坤——做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儒商”之十四:是非不分枉为人
“人字乾坤——做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儒商”之十五:巧取豪夺昧良心
“人字乾坤——做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儒商”之十八:能舍能得智慧真
“人字乾坤——做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儒商”之十九:经世济民达天下
“人字乾坤——做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儒商”之二十:家国情怀忠于心
“人字乾坤——做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儒商”之二十一:夫妻志趣在乐群
“人字乾坤——做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儒商”之二十二:关爱鳏寡孤残人
“人字乾坤——做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儒商”之二十三:上行下效父传子
“人字乾坤——做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儒商”之二十四:正己才能教化人
“人字乾坤——做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儒商”之二十五:今生莫管贵与贱
人字乾坤——做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儒商”之二十六:难得一颗良善心
“人字乾坤——做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儒商”之二十七:人生自古谁无死
“人字乾坤——做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儒商”之二十八:黄泉路上无富贫
“人字乾坤——做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儒商”之二十九:弘儒兴商家国旺
人需一体利众人——“人字乾坤:做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儒商”之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