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今年68岁,退休前是某小学语文教师。半年前,单位查体发现血糖高,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自从被戴上糖尿病“帽子”,张老师心理压力很大,总是担心一旦血糖控制不好,会引起各种并发症,于是严格控制食量,顿顿粗茶淡饭,远离鸡鸭鱼肉,水果干脆不碰。半年之后,虽然血糖控制尚可,但整个人明显瘦了,浑身没有力气,抵抗力明显下降,经常感冒,精气神大不如前。临床上,像张老师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许多患者得了糖尿病之后,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甚至有的患者将糖尿病当做一种“富贵病”,认为“胖”是所有问题的根源,“瘦”才是王道,终日饥肠辘辘,导致疲乏无力、营养不良。事实上,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做法也并不可取。本文将从4个问题展开,一一梳理糖尿病与“胖瘦”之间的复杂关系,希望所有糖尿病患者能够找到管理体重时的“中庸之道”。
糖尿病(主要指2型糖尿病)与体重的关系十分密切。肥胖会加重胰岛素抵抗(IR),导致糖代谢紊乱,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此外,肥胖患者通常伴有血脂异常、高血压、脂肪肝、高尿酸血症等代谢异常,这些又会进一步加剧糖尿病的病情。因此,控制体重是防治2型糖尿病的关键措施。
但是,糖尿病患者也并非越瘦越好。体重过低会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感染风险增加;老年人太瘦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和肌少症,易于跌倒和骨折;育龄期女性患者太瘦还可能引起月经不调及不孕。此外,消瘦患者由于缺乏足够的糖原和脂肪储备,在低血糖时无法及时提供能量,增加低血糖风险。
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保持一个合理的体重水平,太胖或太瘦都不合适。超重及肥胖的糖友需要减重,消瘦的糖友则要适当增加并恢复到正常体重。方法一、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
体重情况的判断:(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若计算值在±10%为正常,10%~20%为超重,>20%为肥胖,<20%为消瘦。
方法二、体质指数(BMI)=实际体重(千克)/身高的平方(m2);
BMI<18.5kg/m²为消瘦,BMI在18.5kg/m²~23.9kg/m²之间为正常,24kg/m²≤BMI<28kg/m²为超重,BMI≥28kg/m²为肥胖。我们习惯上将BMI<18.5kg/m²的糖尿病患者称为“瘦糖人”。
在给患者具体评估时,还要参考患者年龄、性别和伴随疾病。对于老年人来讲,体重和BMI不宜控制过低,在20.0kg/m²~26.9kg/m²之间较为适宜,有助于降低骨质疏松症、肌少症的发病率。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前很胖,发病之后就逐渐瘦下来了,归纳起来,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引起渗透性利尿,大量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蛋白质等)随尿液流失,导致患者体重下降、身体消瘦。一般说来,血糖控制越差,患者消瘦越明显。有些糖尿病患者把“饮食治疗”误认为“饥饿疗法”,每天吃得太少,热量摄入严重不足,无法满足身体代谢所需,机体不得不靠分解体内的脂肪、蛋白质来获得能量,导致身体消瘦。运动(主要指“有氧运动”)量过大,导致能量消耗过度。此外,“抗阻运动(即力量训练)”不足,肌肉合成减少,也是导致消瘦的一个常见原因。有些降糖药,如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二甲双胍等,具有明显的减重作用,糖尿病患者使用这些药物之后,体重往往会出现明显下降。血糖长期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往往会引起胃轻瘫、功能性腹泻等慢性并发症,导致营养物质吸收不良,引起消瘦。此外,还有些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甲亢、肿瘤、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体重明显下降。由此可知,导致糖尿病患者消瘦的原因很多,具体到每个患者也不尽相同,需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对于明显消瘦的糖尿病患者,首先需要排查是否患有可导致体重下降的消耗性疾病,如甲亢、肿瘤、消化道疾病等,一旦发现要积极治疗。另外,在饮食控制、运动治疗、降糖药选择及心理减压等方面给予个体化指导。进食量太少,尤其是蛋白质摄入不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消瘦的重要原因。作为“瘦糖人”,饮食控制不宜过严,应适当放宽热量摄入,按照30~35千卡/公斤体重的标准安排每天的热量,注意营养均衡,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比例,按1.2克~1.5克/公斤体重的比例补充蛋白质,平日多吃点瘦肉、鱼虾、鸡胸肉、禽蛋、奶制品、豆制品等优质蛋白。同时,主食(即碳水化合物)不能吃得太少。有些糖友为了降低血糖,全天几乎只吃蔬菜,主食吃得太少,这样会导致机体脂肪、蛋白质大量分解及体重快速下降。为了避免多食导致餐后血糖升高,建议糖友“少吃多餐”,每餐主食不多于100克。必要时,还可配合服用侧重降低餐后血糖的降糖药物[如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i)、瑞格列奈等]。现已知道,长期规律性的“有氧运动(主要指快步走、慢跑、游泳等耐力性运动)”有确切的减重效果,而“抗阻运动”(即力量训练)如举哑铃、负重深蹲、提拉重物等,能促进肌肉合成,具有增肌作用。为避免运动消耗引起体重下降,“瘦糖人”可以选择有增肌作用的“抗阻运动”,但运动量不宜过大。在降糖药物的选择上,“瘦糖人”尽量选用能够增加体重或对体重无影响的降糖药物,如胰岛素、胰岛素促泌剂、DPP-4i等,慎用具有明显减重作用的降糖药物,如GLP-1RA、SGLT2i、双胍类等。当然,临床在选择降糖药物时,还要权衡多种因素(如患者是否合并心肾疾病等等),体重只是其中一方面。精神心理因素也会影响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有的糖尿病患者焦虑血糖的控制或对并发症的担忧,心情压抑、精神不好,因此出现不想吃饭、摄食减少等现象,也会导致逐渐消瘦。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家庭成员给予关爱,帮助疏导、调整情绪。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防止体重过度下降的的一项关键措施,因此,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瘦糖人)一定要重视对血糖的控制。同时也要注意,一旦患者体重恢复正常,应及时调整进食量,以免矫枉过正。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并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体重的变化也应作为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的重要参考依据。总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要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并不是越瘦越好。如果糖尿病患者原本就偏瘦(即“瘦糖人”),体重过度下降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肌少症、机体免疫力下降,甚至可能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