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登Science“十大科学突破之首”,司美格鲁肽(减重版)如何做到的?

健康   2025-01-10 20:06   湖南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马斯克减重20磅背后有何助推力?揭开司美格鲁肽减重疗效背后的神秘面纱。




肥胖是一场日益严重的全球健康危机。世界肥胖联盟发布的《2024年世界肥胖地图》显示,2020年全球已有42%的成人存在超重/肥胖问题,预计到2035年这一数值将高达54%[1] 。与全球趋势一致,按照我国标准[超重:体重指数(BMI)≥24kg/m2且<28kg/m2,肥胖:BMI≥28kg/m2定义为肥胖],至2018年,我国超重和肥胖症患病率已达到50.7%(分别为34.3%和16.4%),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70.5%(6.1亿)。

在这种情形下,越来越多人外求各种合理减重策略,助他们摆脱“肥肉”困扰,网络上也有很多体重管理取得成功的例子,其中受人热议的当属马斯克。早在2年前,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被媒体抓拍,当时他被网友调侃为“最胖首富”。然而,仅仅一个月后,马斯克宣布自己减成功,减掉了20磅(约9公斤)。当被问及减重秘诀时,马斯克提到了两个关键因素:Fasting(断食)和Semaglutide(药品)


归根结底,马斯克迅速减重的办法就是生活方式干预+减重药物司美格鲁肽。那么,身为肠促胰素的司美格鲁肽缘何具有减重疗效?减重效果如何?期待下文的答案能为读者答疑解惑。



肥胖成因复杂,减重药物探寻从未止步




肥胖成因非常复杂,肥胖与脂肪组织的数量、分布和功能的改变有关。大多数情况下,这是由遗传、代谢、神经内分泌、行为和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除了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活动水平和能量摄入之间的不平衡最终导致脂肪储存增加,当然这可能受到个体表观遗传学和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多种复杂病因交织,也让学者对于减重药物的探索愈发积极。

回顾减重药物的研发历程充满坎坷,历史上多种上市减重药物由于安全问题撤市,但减重治疗领域的研发热情不减,肠促胰素、瘦素、胰高血糖素等都是减重药物研发的热点。而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突破重围,在减重领域取得了不菲成绩。其实,GLP-1RA最初并非被当作减重药物,而是被当作降糖药物而研发。随着循证的深入,发现了GLP-1RA具有减轻T2DM患者体重的特性,其对超重/肥胖患者的获益逐渐明确[2]

GLP-1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及外周的多个部位,包括下丘脑、胃肠道、胰岛细胞等。GLP-1受体的激活会产生包括降低下丘脑食欲调控、调节奖赏系统控制进食行为、延缓胃排空等效应,从而发挥减重作用。GLP-1RA则是模拟了天然GLP-1的效应而发挥减重作用[1]。司美格鲁肽是人天然GLP-1的类似物,是一种3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通过对人天然GLP-1进行了三个重要的结构修饰,使其半衰期延长至约1周[3-6]。目前,已有多种GLP-1RA被批准用于长期体重管理,司美格鲁肽(减重版)是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用于体重管理的GLP-1RA周制剂。




深入试验,司美格鲁肽(减重版)减重机制探寻



今天我们将通过司美格鲁肽(减重版)的Ⅰ期临床试验,一探其减重机制[7]

  • 该研究为一项双盲、平行试验,共纳入72名成年肥胖症患者,随机接受每周一次的司美格鲁肽(剂量递增至2.4mg)或安慰剂,为期20周。通过标准早餐后对对乙酰氨基酚的吸收来评估胃排空。评估受试者的食欲评分和饮食控制问卷(COEQ),并在自由进食的午餐期间评估能量摄入。


能量摄入-在第20周时,司美格鲁肽(减重版)显著降低能量摄入(图1)


在第20周时,司美格鲁肽(减重版)组的估计平均自由活动能量(平均1736kJ)摄入量比安慰剂组平均(2676kJ)低35%;与基线相比,司美格鲁肽 2.4mg组能量摄入减少了1577kJ,而安慰剂组减少量为637kJ。如果以从基线到第20周的变化百分比进行分析,使用司美格鲁肽估计平均能量摄入量减少了47.1%,而使用安慰剂则减少了18.6%(P=0.0001)。


图1

食欲-司美格鲁肽(减重版)与安慰剂相比显著抑制食欲(图2)


在标准化的早餐后,使用司美格鲁肽(减重版)与安慰剂相比,饥饿感和预期食物消耗视觉模拟评分减少,饱胀感和饱腹感增加(P<0.02)。在标准化的早餐后的餐后食欲抑制总分方面,使用司美格鲁肽组亦高于安慰剂组(P=0.001)。

图2

*总体食欲抑制得分计算为:[饱腹感+饱胀感+(100-饥饿感)+(100-预期食物消)]/4


司美格鲁肽(减重版)-可显著改善饮食控制,降低食物渴求(图3)


受试者在第20周的饮食控制调查问卷评分显示,与安慰剂相比,使用司美格鲁肽(减重版)组的饥饿感更低,对饮食的控制更好,对食物的渴求更少、更弱,包括对咸味食物、甜味食物以及乳制品食物的渴求都有所减少(P<0.05)。


图3


基于该试验可知,司美格鲁肽(减重版)可减少能量摄入、饥饿感和渴求频率,同时增加饱腹感抑制食欲。


上述是司美格鲁肽(减重版)在Ⅰ期临床试验中所展现出的减重机制。此外,在司美格鲁肽(减重版)Ⅲ期临床试验中,特别是在STEP 5研究中,通过饮食控制问卷(CoEQ)调查结果表明,司美格鲁肽(减重版)不仅可以调节食欲,还可以减少对甜味或咸辣食物的渴求,从而改善患者饮食习惯。这种减少对高热量食物偏好的效果,有助于患者优化饮食结构、形成更健康的饮食习惯,从而在减重过程中实现更好的饮食控制[8-9]

此外,司美格鲁肽(减重版)还可能通过影响大脑中的奖赏系统来降低对高热量食物的偏好。这种作用机制有助于减少患者对甜食、乳制品和高脂食物的渴望,助力饮食结构的优化,从而进一步促进减重效果的实现。





减重效果显著,安全性得到广泛验证




得益于有效明确的减重机制,司美格鲁肽(减重版)在临床试验中也取得了超出想象的疗效。在全球Ⅲ期临床试验STEP系列研究中,使用司美格鲁肽2.4mg每周1次皮下注射治疗平均体重降幅达到约17%,其减重效果可以持续至少2年[10-11]


除减重外,司美格鲁肽(减重版)还有超越减重的多重健康获益,包括但不限于:减少腰围、降低内脏脂肪、改善血脂、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糖尿病前期逆转等[1]

在安全性方面,司美格鲁肽(减重版)已经过全球14项*超过2.5万超重或肥胖受试者的临床试验验证, 其耐受性良好,胃肠道不良反应多为轻中度、一过性。此外,值得强调的是,GLP-1RA类药物经过近20年的应用验证,司美格鲁肽已在市面上应用8年(2017年FDA获批);在肥胖领域,司美格鲁肽(减重版)已应用4年(2021年FDA获批)。


*已经完成的司美格鲁肽2.4mg全球Ⅲ期临床试验包括:STEP 1-10,STEP-TEENS,SELECT,STEP-HFpEF,STEP-HFpEF DM)




 小 结 




2023年12月15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了“2023年年度十大科学突破”,GLP-1RA类药物因改变了肥胖治疗格局,荣登十大科学突破之首。GLP-1RA最初为治疗糖尿病开发,而后用于体重管理。临床试验表明司美格鲁肽(减重版)不仅能显著减轻体重,还具有改善心血管代谢风险因素的益处。GLP-1RA治疗方法不仅重塑了肥胖的治疗方式,而且重塑了人们对肥胖的理解:将其视为一种源于生物学的慢性疾病,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意志力薄弱。随着像司美格鲁肽(减重版)这类药物的应用,我们期待未来在肥胖治疗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专家简介


王广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 北京市战略科学家
  •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
  • 北京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 北京内分泌代谢病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
  • 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 北京市领军人才、北京市登峰人才
  • 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
  •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 MedicineCell MetabolismJCEM等发表SCI论文80余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4;40(07):545-564.

[2].Friedrichsen M, Breitschaft A, Tadayon S, Wizert A, Skovgaard D. Diabetes Obes Metab. 2021 Mar;23(3):754-762.

[3].Lau J, Bloch P, Schäffer L, et al. J MedChem. 2015;58(18):7370–7380.

[4].Marbury TC, Flint A, Jacobsen JB, et al. Clin Pharmacokinet. 2017;56(11):1381–1390.

[5].Kalra S, Sahay R. Diabetes Ther. 2020;11(9):1965–1982.

[6].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PubChem compound summary for CID 56843331, semaglutide. 2022 [cited 2022 Jul 21].

[7].Friedrichsen, Martin et al. Diabetes, obesity & metabolism vol. 23,3 (2021): 754-762.

[8].Wharton S, et al. Obesity (Silver Spring). 2023 Mar;31(3):703-715. [9].BlundellJ,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7, 19(9):1242-1251.

[10].Wilding jPH, et al. N EngljMed.2021 Mar 18;384(11)989-1002.

[11].Garvey WT,et al. Nat Med.2022 0ct:28(10):2083-2091.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点击「阅读原文」学习更多临床技能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欢迎关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每天提供该领域及相关学科前沿资讯。投稿或合作,请联系yxj_nfm@yxj.org.c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