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病情凶险且进展快,如果救治不及时或细节处理不当,有可能危及生命。本文选取DKA诊治过程需要重点关注的十个问题予以解答,希望对基层医生有所帮助。葡萄糖是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正常情况下,我们体内有足够的胰岛素帮助组织细胞摄取及利用葡萄糖,一般不需要动用脂肪。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机体不能利用葡萄糖,于是就转而通过分解脂肪来获得能量。脂肪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酸性物质——酮体(包括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三种成分),大量酮体在血液中聚积,导致血液pH值逐渐下降,最终引起酮症酸中毒。
与此同时,由于胰岛素缺乏导致葡萄糖利用障碍及糖原分解加速,引起血糖显著升高,大量糖分从尿液中排出并带走大量水分及电解质,因此,患者往往有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等),进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 早期表现为“三多一少”症状加重,患者感觉极度口渴、多饮、多尿、全身乏力;• 中期常常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痛等,颇似“胃肠炎”;• 晚期出现头晕、头痛、烦躁、嗜睡、昏迷等神经精神症状。轻症患者没有明显的阳性体征,随着病情的逐渐恶化,出现脱水及血容量严重不足,可出现:①脱水表现,如皮肤及口舌干燥、眼窝深陷、尿量减少等;②血容量不足表现,如心动过速、四肢湿冷、尿量减少、血压下降、心衰休克等;③酸中毒表现,如呼吸加深加快,呼气中含有烂苹果味;DKA是由于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所致的以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当患者血糖升高达到16.7~33.3mmol/L(300~600mg/dl),血酮体升高(血酮体≥3mmol/L)或尿酮体阳性(++以上),血pH值≤7.3或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降低(<18mmol/L),便可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要注意的是,有些DKA患者,往往以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就诊,如果忽视患者既往病史,很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或急腹症。因此,当糖尿病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时,一定别忘了检查血糖和尿酮体,排出DKA。当然可以,这种血糖不高的酮症主要与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有关,又称“饥饿性酮症”,常见于那些长时间不能进食或严重进食不足的患者。其特点是尿酮体阳性,血糖正常或偏低,酸中毒多不严重,患者只要吃点东西,多喝些水,酮体即可很快消失。由此可知,酮症酸中毒并非糖尿患者的专利,非糖尿患者也可发生。①高血糖引起渗透性利尿,导致水分及电解质(钾离子等)的大量丢失;③酸中毒时钾向细胞外转移,加之血液浓缩,患者血钾可表现为正常甚至升高,但随着胰岛素的应用以及酸中毒被纠正,钾由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血钾逐渐降低。补液是抢救DKA的关键措施,通过快速大量补液,可以迅速纠正脱水状态,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改善肾灌注,有助于降低血糖和清除酮体。补液应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的原则。当血糖>16.7mmol/L(300mg/dL)时,采用生理盐水,以每小时500~1000ml速度静脉滴注;当血糖降至13.9mmol/L(250mg/dL)时,可改为5%葡萄糖液(或5%葡萄糖盐水)静脉滴注并继续胰岛素治疗,直至血酮、血糖均得到控制。治疗过程中必须防止血糖下降太快、太低,以免引起脑水肿。①补液的性质,除患者处于明显高渗状态外,开始阶段一般补充生理盐水,第二阶段改为5%葡萄糖注射液(或5%葡萄糖盐水);②补液的速度:补液的速度一般第1小时输液500~1000毫升。但老年人、心功能不全患者,补液速度不宜太快,补液量要适当减少,以防止出现心衰及肺水肿。如4~6小时无尿可给予速尿20~40mg。DKA患者往往有严重脱水,皮下给药吸收差,所以一般采取静脉用药。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滴,可使血糖平稳下降,较少引起低血糖及低血钾,脑水肿发生率低,安全有效,因而目前被临床广泛采用。第一阶段:立即给予0.9%的生理盐水静滴,同时加入短效胰岛素,按每小时6U(2~8U)速度静滴。或按每小时每kg体重0.1U静滴。直到血糖降到<13.9mmol/L以下。血糖下降速度控制在每小时3.9~5.6mmol/L为宜。建议每1~2小时查1次血糖,如果用药后2小时血糖下降幅度不足原来的30%,胰岛素用量可加倍。但若血糖下降过快,则可减慢输液速度,或将胰岛素减量。若出现低血糖反应,可将原瓶液体倒掉,换成葡萄糖液或葡萄糖盐水。第二阶段:当血糖降到13.9mmol/L以下时转入第二阶段,这时可将生理盐水改为5%葡萄糖液(或5%葡萄糖盐水),按2~4g葡萄糖﹕1U胰岛素的比例加入短效胰岛素,当血糖稳定在10mmol/L左右,尿酮体转阴后,可停止补液及静滴胰岛素,患者恢复进食,将胰岛素改为皮下注射。
DKA患者体内有不同程度缺钾,但因失水量大于失盐量,再加上酸中毒导致的血钾假性升高,因此,治疗前血钾水平不能反映体内缺钾程度,往往在大量输液、胰岛素治疗后4~6小时,血钾明显下降,故在开始补液和胰岛素治疗时应注意同时补钾。一般在500ml的液体中加入10%氯化钾10~15ml(氯化钾1~1.5g)静脉滴注,然后视血钾浓度和尿量而定,原则是“低浓度、慢速度、见尿补钾”。当血钾正常时,应改用口服氯化钾5~7天,每次1g,每日3次。补钾时应严密监察血钾和心电图。若发现血钾<3.3mmol/L,应优先进行补钾治疗,待血钾升至3.3mmol/L时,再开始胰岛素治疗,以避免因低血钾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和呼吸肌麻痹。对于一开始化验血钾不低(>5.5mmol/L)且有肾功能不全、无尿者,可以暂缓补钾。
酮症酸中毒患者通过胰岛素治疗和充分补液之后,脂肪分解被抑制,酮体生成减少、排泄增加,酸中毒多可自行纠正,因此,轻、中度患者一般不需要额外补碱。只有当重度酸中毒,血pH≤7.0,碳酸氢根(HCO3-)<5mmol/L时,有抑制呼吸中枢和中枢神经功能,诱发心律失常的危险,才给予碱性药物(一般选择5%碳酸氢钠溶液),直至其维持在7.0以上。当pH>7.2,二氧化碳结合力>15mmol/L时停止补碱。注意补减量不宜过多,速度不宜过快,每两小时测定一次血pH值,防止碱补充过量。过度补碱可加重低血钾,使脑脊液pH值反常性降低,引起脑细胞酸中毒,加重昏迷,所以,酮症酸中毒治疗要慎重补碱。
凡是能引起体内胰岛素严重不足的情况均可诱发酮症酸中毒,主要包括:③应激状态:如急性心梗、脑血管意外、胰腺炎、外伤、手术、妊娠及分娩、精神创伤等等。在应激状态下,体内胰岛素拮抗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等)分泌增加,导致机体胰岛素相对不足;④饮食不当:如暴饮暴食、摄入大量含糖饮料、酗酒、过度饥饿等;其中,1型糖尿病的DKA多由于胰岛素中断或不足引起;而2型糖尿病的DKA则常常与感染及各种应激有关。既往认为DKA多发生于1型糖尿病者,但国内成人DKA多发生于2型糖尿病患者,且以中老年为主。(1)严格控制血糖,不擅自减、停降糖药物。尤其是应用胰岛素的患者切不可迷信中药偏方而擅自停用,即便是在不能进食的情况下,也不可随意停用胰岛素,而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2)预防感染。感染是酮症酸中毒的主要诱因,因此,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受凉感冒。一旦患病(如发烧、感冒、腹泻等),要积极治疗,同时密切监测血糖和尿酮体,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应立即去医院诊治,绝不可延误病情。(3)生活规律化,做到起居有常,进餐定时定量,戒烟忌酒,切忌暴饮暴食、过劳熬夜,避免血糖波动。(4)防止脱水。糖尿患者要养成平常多喝水的习惯,特别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出汗较多,更需要多补充水分,以免诱发酮症酸中毒。此外,还应注意预防腹泻引起脱水。(5)服用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的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度节食或擅自中断胰岛素治疗,以降低DKA发生风险。★ 延展阅读:
血糖正常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是个什么鬼?扫码了解详情!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