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知名的“四句”。比如,北宋张载先生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还有王阳明先生的“阳明四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今天我们有顾明远先生的“明远四句”,都是中国文化对人生、对理想、对教育意义和价值的凝练和表达,闪耀着中国智慧、中国风格的思想光芒,透射出中国力量和审美意蕴。明远四句,就是教育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必须遵从的规律和规矩,也是教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和要求,更是教育的本质真谛和天地大道,很有意义和意思。
对于教育人来说,明远四句大家已经非常熟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四句话是对教育家精神最具体、最鲜活、最深刻的诠释。教育家精神并不遥远,它的内涵非常深刻,但是并不深奥;教育家精神是崇高的,但绝不是高不可攀的。顾明远先生是我们心目中公认的教育家,他的明远四句鼓舞着我们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像教育家那样做老师,像顾明远先生那样教书育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顾明远先生说,基础教育首要的任务是打好三方面的基础:打好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打好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打好学生走向社会的基础。这三个基础对基础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与明远四句互为呼应、相得益彰,三个基础既是明远四句的目标指向,也是基础和前提。或者说,三个打好基础可以视作是对明远四句的重要解释与延伸,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作为教育人的我们应该相信,随着我们对明远四句内涵认知的不断加深,我们还可以作出许多的新的解释,产出更多的创新成果。
顾明远,1929年10月生于江苏江阴,是著名的教育学家和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奠基人。他于1948年毕业于江苏南菁中学,并在上海荣海小学担任教员。1951年,顾明远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后于1956年毕业于苏联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系。他在教育领域躬耕七十余载,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几乎所有重大的教育改革,如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
顾明远在学术上造诣深厚,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比较教育、教育哲学、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等。他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教育管理学院院长,以及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联合主席等职务。他主编了《教育大辞典》《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等多部重要著作,并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顾明远的教育理念强调向世界各国学习教育改革发展的有益经验,并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工作。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称为当代中国教育学的“泰斗”。2014年,他获得了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23年获得了第四届“教学大师奖”。
顾明远先生,从教逾一甲子,历任小学、中学及大学教师,奉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之信条,桃李满天下,实为教育大家,却自号‘教育老兵’;年逾八旬,胸襟达阔,思想鼎新……而今耄耋之年,仍踌躇满志,壮心未已,奔波于山隅海角,笔耕于月下灯前。学术无愧人师,德行堪为世范,乃新中国当之无愧的人民教育家。
顾明远在教育学原理、教师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均有所建树,而且为中国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学、特殊教育学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在(国内外享誉盛名的教育家,被称为当代中国教育学“泰斗”。顾明远如此积极入世,却又洒脱至极,淡泊名利。顾明远有真挚的童心,更有博爱的禅心,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在口述史中写下的四句人生信条:像松树一样做人,坚挺不拔;像小草一样学习,随处生根;像大海那样待人,容纳百川;像细雨那样做事,润物无声。
顾明远是当代中国教育学泰斗,从教70余年,开创多个教育学学科专业,以“人本”理念贯彻教学研究与实践,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和卓越教师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顾明远教授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顾明远先生就是当代教育家和大先生,更是教育领航和实践的楷模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