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 |
北京人复原头像 P6 | 1.时间及地点: 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产生活状况: 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过着群居生活,已学会用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3.意义: (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2)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P6 | 1.制作: 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方法是打制。他们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 2.证据: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属于实物遗迹,是第一手资料,可以作为研究北京人生活状况的直接证据 |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 |
骨耜 P11 | 1.概况: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使用的生产工具。 2.用途:骨耜是一种从事水稻种植的挖土工具,说明河姆渡人已经开始农耕生活。 3.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
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P11 | 1.居民: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 2.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 3.原因: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住干栏式建筑有利于通风防潮 |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P12 | 1.居民: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居民。 2.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一带。 3.原因:半坡人居住在黄河流域,冬季寒冷干燥,住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遮风避雨,也便于保暖。 4.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住房形式的不同,主要是两者生存的不同自然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
人面鱼纹彩陶盆 P14 | 1.概况:人面鱼纹彩陶盆说明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会制作陶器,已过上定居生活。半坡人使用的最具特色的陶器是彩陶。 2.地点: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村一带。 3.图案:盆上的图案为精美的人鱼合体图,说明半坡居民可以制作工具捕鱼 |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 |
大禹治水像 P19 | 1.制度:部族联盟时期实行禅让制。舜年老时,让位于治水有功的大禹。 2.治水的方法:禹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消除了水患。大禹治理的河流是黄河。 3.典故:三过家门而不入。 4.夏朝建立者: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 5.禹的精神:乐于奉献、大公无私 |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 |
利簋 P25 | 1.铸造时期:西周时期。 2.反映史实: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工在牧野伐纣的过程。 3.史料价值:对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西周分封制示意图 P27 | 1.时期及制度: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2.贵族等级:从上到下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分封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4.分封依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 5.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6.诸侯的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牺尊 P28 | 1.出现时期:春秋后期。 2.生产工具及耕作技术的进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生产工具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的反映,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 3.作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4.人们重视牛耕的表现:人们以“牛”“耕”为名、禁止用牛祭祀、法律规定严惩盗牛等 |
春秋列国形势图 P30 | 1.促使列国出现的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 2.时期: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 3.列国争霸的背景: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大,分封制逐步瓦解。 4.春秋第一个霸主:齐桓公。 5.图片时期的判断依据:晋国。 6.春秋争霸的积极作用: (1)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国家统一的趋势。 (2)加强了民族交融 |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 |
战国形势图 P34 | 1.时期:战国时期(前476-前221年)。 2.判断依据:晋国被韩、赵、魏三国代替。 3.位置:齐秦楚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到中间。 4.社会状态:兼并战争不断,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5.最强盛的诸侯国: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盛的诸侯国。 6.发展趋势:诸侯国比春秋时期变少,体现出了国家统一的趋势 |
商鞅方升 P35 | 1.反映的事件:商鞅变法。 2.时间及国家:公元前356年,战国时期的秦国。 3.反映的措施:商鞅变法中统一度量衡的措施 |
都江堰水利工程 P37 | 1.修建时间及人物:战国时期的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 2.修建地点:成都附近的岷江上。 3.作用:防洪、灌溉和水运等多种作用。 |
第7课 百家争鸣 | |
老子 P39 | 1.地位: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 2.主张: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事物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3.经典:《老子》又称《道德经》 |
孔子 P40 | 1.地位: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儒穿学派创始人 2.思想:孔子的思想 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 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他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 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3.经典: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而成的《论语》 |
第 8 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
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 P45 | 1.时期:商朝。 2.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3.历史价值: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4.甲骨文的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
司母戊鼎 P46 | 1.铸造时期:商朝后期。 2.青铜器铸造方法:“泥范铸造法”。 3.地位: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4.铸造条件:商朝后期,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5.青铜器的象征意义:青铜器是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区分贵族等级的标志) |
四羊方尊 46 | 1.铸造时期:商朝。 2.艺术成就:四羊方尊反映了商朝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的高超。 |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 |
秦始皇 P53 | 1.朝代及人物:秦朝、秦始皇。 2.功绩 制度名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三公九卿(掌管行政的是丞相;负责是御史大夫;负责军事的是太尉。) 地方:郡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3.秦朝政治特点:皇权至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
统一文字 P54 | 1.朝代:秦朝。 2.文字名称:小篆。 3.目的:消除战国时期不同文字的差异,巩固统治 4.意义:便于政令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使域的人民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
统一货币 P55 | 1.货币名称:圆形方孔半两钱。 2.朝代:秦朝。 3.作用: 改变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
秦朝形势图 P56 | 1.判断依据: (1)都城为咸阳。 (2)长城西东到辽东。 2.建立者:嬴政(秦始皇)。 3.意义: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
第 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 |
大泽乡起义P59 | 1.爆发原因:秦朝的暴政。 2.人物及时间:陈胜、吴广;前209年。 3.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典故: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 |
汉文帝 P65 | 1.朝代及人物:汉朝、汉文帝。 2.功绩:文景之治 3.作用:西汉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
素纱单衣 P66 | 1.时期:西汉。 2.简介:西汉素纱襌衣,据说它重不足一两,折起来还可放进火柴盒里。 3.价值:反映出了西汉经济的恢复,纺织技术水平的高超。 |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 |
五铢钱 P69 | 1.货币名称:五铢钱。 2.铸造时期:汉武帝统治时期。 3.反映措施:铸币权收归中央,由国家统一铸造货币。 4.其他措施:盐铁官营、专卖。 5.作用: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 |
东汉击鼓说唱俑 P77 | 1.时期:东汉。 2.反映问题: (1)百姓生活丰富多彩。 (2)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 |
丝绸之路示意图 P80 解读: 1.为开辟这一通道奠定基础的人物:张骞。 2.张骞的优秀品质:勇于担当、不畏艰险、不辱使命等。 3.路线:长安(出发点)→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4.影响: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 |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
医圣祠 P85 | 1.相关人物:张仲景 2.年代:东汉末年 3.代表作:《伤寒杂病论》 ①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②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 ③提出“治未病”,提倡预防疾病 4.地位: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后世称“医圣”。 |
司马迁祠 P87 | 1.相关人物:司马迁 2.成就:《史记》 成书时间:西汉 内容: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体裁: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地位:“史圣” |
第16课 三国鼎立 | |
赤壁之战示意图 P94 | 1.事件:赤壁之战。 2.时期:东汉末年,208年。 3.结果:孙刘联军大胜曹军。 4.意义: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典故:蒋干盗书、周瑜打黄盖、草船借箭等 |
三国鼎立形势图 P96 | 1.时期:三国时期。 2.政权及都城:魏(洛阳)、蜀(成都)、吴(建业)。 3.形成标志:229年,吴国建立。 4.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朝代:西晋。 5.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加强: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 |
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P101 | 1.反映史实: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2.时期:西晋时期。 3.迁徙方向:从北方向中原迁徙。 4.影响:汉族与内迁游牧民族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 |
第 18 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 |
南朝六朝博物馆的条幅 P102 | 解读:东晋灭亡后,在420年-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灭陈)的170年里, 中国南方政权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统称“南朝”。 |
第 19 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 |
淝水之战示意图 P108 | 1.时间:383年 2.交战双方:前秦 VS 东晋 3.力量对比:87万VS 8万 4.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5.结果:前秦败东晋胜 6.特点:以少胜多 7.影响:前秦瓦解灭亡,北方分裂混战。 |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 |
《齐民要术》书影 P113 | 1.作者:北朝的贾思勰。 2.观点: (1)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2)强调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3)还提出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3.地位: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
祖冲之 P118 | 1.生活时期:南北朝。 2.数学: 利用割圆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3.历法:创制《大明历》 |
《兰亭集序》(摹本·局部)P115 | 1.作品名称:《兰亭集序》。 2.作者:东晋的“书圣”王羲之。 3.书法特点: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4.地位:“天下第一行书” |
↓↓↓点一点资料更丰富↓↓↓
七上
八上
九上
中考
文章来源网络 | 不代表本号观点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