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书房|卜键的书房:时空转换,不变的是阅读和写作

文摘   其他   2024-11-20 17:07   河南  


卜键,文学博士,研究员,文史学者,专栏作家。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与旅游研究基地主任、特聘研究员,国家清史办原主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已出版学术著作十九种,发表论文与文章三百余篇,主持《清史·边政志》、主编《清代教育档案文献》等。

本文作者沈悦苓,卜键妻子,曾任研究出版社总编辑。



卜键为写作《黑龙江纪事》前往小阿穆尔河考察




卜键一直喜欢书,一直喜欢看书。他说,他曾因为看书,把父亲嘱咐的事项忘得一干二净,被父亲称为“狗脑子”。在中央戏剧学院读研究生时,他会带上两个馒头,让图书管理员把他锁在书库里,以便阅读更多的书。工作后,有些难以买到的书,他会去借。中央戏剧学院图书馆是他经常借书的地方,每次都是一大捆,看完后送回去,又借来一大捆;北京图书馆也是,专题的图书每次都比旁人多借出几本。买书更是常态。卜键最喜欢去涵芬楼和三联书店,几乎每次进城,都要去转一转,挑挑拣拣买上一大包。后来有了网购,有一阵儿他需要的书都是二手的,便把书名报给我,我帮他买。后来他自己学会了网购,高兴得不得了,买书方便了许多。当然,还有许多图书是同好赠送的。
看书、写作是卜键退休生活的常态。在家的时候,他每天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间段,基本都在写作。有时累了,他给自己放假,一般是晚上,看手机,看闲书。他用于交友的时间也是比较多的,几天与朋友见面一次,他感觉很好,他太喜欢朋友了。但如果见朋友太密,他会觉得自己虚度了时光,即使比较晚回家,也会到电脑前坐一坐,或者看点与正在写作的内容相关的书。

以前住房条件有限,家里的客厅就是他的书房,后来条件有所改善,他有了专门的书房,但客厅仍然大半排列着高高的书架。其实,就卜键而言,家里的任何一个场所都有可能成为书房。也可以说,卜键的书房,不是放书的房间,而是他写作的场所。对于卜键的学习、思考、写作,我只有激赏的份儿。兹分享卜键近十来年的书房故事。




西山在望阁)


Part1



为了修纂清史,国家集结了强大的专家力量,并在中关村苏州街神州数码大厦置业,为专家们安排了宽敞的办公室。卜键从中国文化报社调任国家清史办主任,兼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在十七层有一个大房间,凭窗远眺,西山在望,卜键遂为其题名“西山在望阁”。

照例是三面环书。主要是清史办已经出版的图书,像《清代诗文集汇编》几乎可占一面墙,很壮观,还有“二十四史”、《清史稿》等史籍。卜键又陆续从家里拿过去很多书,那里成为他阅读和审稿的地方。再后来,又有了许多一厚本一厚本敦敦实实的文稿,是各项目组的一审稿、二审稿,这是他工作的一部分。卜键此前在红楼梦研究所工作过,在出版社工作过,在报社工作过,但没有从事过历史研究。在这里主持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需要“苦读恶补”。

在那里,他主持了《清史·边政志》的撰写。

在那里,他从嘉道时期的东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王鼎入手,充分熟悉此一历史时期的朝政大端,阅读了大量的史书和各种档案奏折,写就了一部七十万字的《国之大臣——王鼎与嘉道两朝政治》。

写作这部书稿,也是机缘巧合。

一天,卜键的朋友、陕西人民出版社社长惠西平带着一个选题来找卜键,陕西人民社要为出生于陕西蒲城的乡党王鼎立传。王鼎起身寒素,位极人臣,是被誉为“有守有为”“言谨事敬”的道光朝大臣。他以七十五岁高龄之身,以“尸谏”的方式希望警醒皇帝及世人,是一位如屈原、范燮一样为国家命运焦灼忧虑的爱国官员。惠社长希望卜键介绍一位清史专家担纲写作。卜键立即答应。原因有二:一是他对惠社长的做法很认同;二是他认为清史专家几乎都集结在编纂委员会周围,找到一位研究王鼎的史学家应该不难。但是,传记组组长老潘帮他问了若干位专家,专家们都表示没有对王鼎做过专门的研究。卜键有点坐蜡。思考了几天,他认为自己具备几个条件,可以承担这项工作:他曾经写过《明世宗传》,比较熟悉传记的写作路数。他长期研究《红楼梦》,还担任过红楼梦研究所所长,对《红楼梦》、曹雪芹的家世等有研究,对《红楼梦》产生的历史时代有所了解。清史编委会专家众多,写作中他可以就近讨教;清史办集中了许多奏折档案,查找资料比较方便。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将“王鼎传”的写作作为熟悉清代历史的一个抓手,便于他做好这份工作。

决定之后,家里的书桌上也立即搬上了他认为可能用得上的图书。卜键对哪个选题感兴趣时,会将和该选题相关的书放置在一起,并贴上各种颜色的贴纸,以便随时检索。到周末,他会把近几天要用到的书带回家里,平时上班,又会把可能要用到的书带到单位。朋友来访,聊王鼎;晚上散步,还是说王鼎。一时间,非常投入。

在“西山在望阁”,卜键还放置了一张大书桌,放着笔墨纸砚,估计是想像冯其庸先生一样,工作之余写写毛笔字、画画文人画。但我不曾见他写过、画过。


卜键参加作协代表大会




永清的书房)


Part2



2015年春,卜键开始为退休做准备。他深知自己喜欢热闹,怕住在城里管不住自己,总是去斗个地主,打个麻将,喝个小酒啥的,便动意在离城中心远一点的地方购一处房子,有“地远心自安”的意思。钱多的买不起,小产权的不敢买。好友金宏达、于青夫妇在河北永清买了一套两居室,价格便宜,还有半买半送的小库房。小库房对我们有诱惑,我们的书挤挤挨挨可以放下一些。河北永清的房子价格也有非常大的优势。于是,我们约在一个周末,说好先“参观”他们的新房,再考虑购买。

其时,京台高速还在建设中,我们走京津塘高速,来到了永清。

在会昌街路口,赫然可见一大片杨树林,卜键很喜欢。正说着,老金家的车在树林旁缓缓停下,到了。

小区无特别之处。但因为有这片树林,卜键就开始张罗着看房子了。

老金夫妇感觉责任重大,一再嘱咐导购要带我们多看几处。无奈只剩尾房,我们下了这楼上那楼,大约看了三处,卜键拍板,“就它了”,一个南北通透的三居室。我们这个楼的库房都已经售出,导购在另一栋楼帮我们找了一处库房,二十二平方米。

因当时我要去美国学习数字出版,我去签好合同、交过房款后就没有过问装修的事,全是卜键的朋友帮着操心。三周后回来,卜键让我转账给装修公司一些装修费,然后驱车带我到永清,看到了焕然一新的房子。

进门往左是朝南的客厅,被卜键完全“占领”,成为他的书房。这里有大大的飘窗,上午的阳光透进来,宁静柔和。窗台上几枝百合开得正盛,还放上了我们的合照,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地板是复合木地板。墙只是用立邦漆抹了几遍,简简单单。但因为这个空间里有靠窗的大大的书桌,有那么多的图书,书桌上有电脑,书桌前有软软的长沙发,俨然就是一个阅读写作的所在。

再看其他几个房间。卧室里除床和衣柜外,还放下了一个小书架,书架上是我喜欢阅读的武侠、言情等小说。卧室的阳台上放了一桌两椅,靠墙处还有一个书柜,准备放置正在阅读的图书。两个朝北的小房间,一间放了衣橱和两用沙发,以备不时之需,另一间放满了铁皮书柜,等着再运一批书过来。铁皮书柜是单位淘汰的,卜键认为比以前买的宜家木书架耐用,便买了一些,虽然不好看,但确实好用,每一层可以错落着放两排书,且一点不影响检索。

这处书房里的阅读,还促成了卜键《库页岛往事》的写作。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俩一起整理图书,边上架边做微调。卜键看我站着好久不动,在看一本薄薄的图书,就好奇地凑过来看,是契诃夫的《萨哈林旅行记》。

作为文科生,我自然知道契诃夫以短篇小说和剧作名世,也阅读过他的《变色龙》《套中人》《海鸥》《万尼亚舅舅》等著名篇什,但没有看到过这一本。在我翻看到的那一页,契诃夫写道:“我很高兴我那小说的衣橱里,居然会挂上这件粗硬的囚衣,让它挂着吧。”我很好奇,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呢?结果,我一看就放不下了,被深深地震撼了。

卜键拿过这本书。我想与他分享我的心得、我的感动,见他很快沉浸其中,便没有说什么。

中午吃饭时,我们聊天的话题全部是关于契诃夫和契诃夫的这本书的。

原来,这本书是卜键在中国戏曲学院教书时购得的。校图书馆将一些非专业的书打折处理,一两毛钱一本,卜键就买了一些回来。之后多次搬家,这本书与其他同时购得的图书捆在一起,“不见天日”久矣。这次增加了一个书房,卜键把一些旧书上了架,意外与该书“重逢”。他感慨自己缺少对历史地理的了解,由衷敬佩契诃夫在声名如日中天、身体条件每况愈下、交通条件危厄的情况下,长驱一万多俄里,前往库页岛这样的苦寒之地。卜键决心写一组相关文章,于是又进入如饥似渴的阅读。

这组文章就是《库页的伤逝——读契诃夫〈萨哈林旅行记〉随想录》,一共六篇。其中四篇很快就刊发在《读书》杂志上。卜键性急,将另外两篇发表在上海的《书城》上。2020年,经过整理,六篇文章结集出版,书名定为《库页岛往事》。


卜键讲述《库页岛往事》一书的写作


书房虽没有正式启用,但促成了一本书的写作。

这处书房没有启用的原因,是我们又看中了位于昌平的一处出租房。

昌平离我们在城里的住房只有五十来公里,且有京承、京藏、京新高速,进城时间基本可以把控。而永清位于河北,出京还比较顺利,大致可以算出行程所需的时间,但回城的时间成本有点高,且不可控。因为有进京检查,有时候会等待很长时间,我们遇到过的最长的一次,等待了将近一个小时。

当然,如果没有看到昌平的房源信息,或许卜键退休后我们会在此住下。但好巧不巧,卜键的校友老祁在微信上帮房东发布了一条出租房信息:在北京昌平,一个四合院,还有一小块儿地。这又引起了卜键的兴趣。我总说,卜键对于土地有一种天然的热爱,一小块儿地也是一种诱惑。老祁住在后院,是一位画家,卜键也想在退休后画几笔,于是我们又去实地踏勘。

根据导航,我们走上崔阿路。道路两旁的行道树是高高大大的杨树,卜键欢喜得简直要手舞足蹈起来。于是,租下,一住三年。

永清的书房,卜键还是一如既往地惦记着。我们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过去看看,住几天。我因为还在工作,周末只想休息,卜键就提出帮我一起搞卫生。到永清的房子,卜键只管客厅,严格意义上说就是他的书房。他先是打一桶水,把书房的地拖几下,桌面擦一擦,然后就把背来的书拿出来,电脑架起来,坐下,伸展一下胳膊,开始写作,踌躇满志的样子。他从打理家务到写作,转换得就是这么快。看他全情投入写作的样子,看他又在书架上找到一本合用的图书,我便也拍拍沙发上的薄灰,窝在里面开始阅读。





杏花谷的书房)


Part3



买这个房子,是一次不愉快的经历,但也留下了一些美好的记忆。

在从昌平去往四海(延庆区下辖镇)的路上,进山七公里多的地方,有一处山坳。拐一个小弯,眼前豁然是依山而建的若干排独栋别墅。站在别墅前面,绿树掩映处是一条公路,左边是山,右边还是山。资料显示,这是一处康养中心,可长租五十年,但须一次性付费。我们一直警惕不能买小产权房,但这里签的是租房合同,我们以为有保障,加之卜键喜欢,于是我东拼西凑,交了钱,办了长租五十年的手续。

我们的房子是第一排第一家,原来是样板房,现在称“楼王”。大门平平无奇,但时值秋天,大门上爬满了红色的爬山虎,可以用艳丽来形容。进得门来是一条小径,左边一带栏杆,外面是小区里种植的一小片杏树,右边是自家院子里的树,大约有三五棵银杏、一棵桃树、一棵枸杞树。路边有一架小秋千、一座两层小别墅。小径的尽头是一座六角小木亭,没有翼然的飞檐,但因是在自家院子里,也殊觉可爱。小木亭周边是樱花树和海棠树。别墅的后面是一小块地。


卜键在杏花谷的书房写作


别墅的门口有一个小小的阳光房。走进里面,左边分别是客房和厨房,右边是大大的客厅。楼上是同样的格局,左边是卧室和卫生间,右边是四四方方的完整的空间,这里就是卜键的书房了。

这里作书房面积确实大,沿墙放满书架还是觉得空。卜键在东南角放了三张桌子,一张放他主要工作用的台式电脑,一张放备用的笔记本电脑,还有一张专门用于查资料。三张桌子呈三角放置。

在这里,我无数次看到卜键望向电脑做沉思状,望向窗外做踌躇满志状。在这里,卜键为《三联生活周刊》写连载文章《黑龙江纪事》。《三联生活周刊》旗下三联中读APP的几个小姑娘每周过来录《卜键详解〈金瓶梅〉:明末风情史的当代解读》音频,路途遥远,殊为不易。后来,该音频的整理稿成为图书《软红尘——〈金瓶梅〉与中晚明世情》的主要内容。

朋友看卜键孤单(其实,他因为写作,充实得很),又戏谓“别墅与狗狗是绝配”,就抱给他一条小狗,灰黑色的拉布拉多。卜键拍照片给我,问:“我们养不养呀?”照片中,卜键坐着,两只合放的脚上趴着一条小小的狗。卜键说:“看到小狗趴在我脚上呼呼酣睡,我的心都是柔软的。”那还有什么可说的,肯定留下呀。

卜键有了一只小狗做伴。因为住在昌平,我们给它取名“昌昌”。


陪伴卜键过冬的小狗昌昌


昌昌小的时候,我们买来一个一米见方的狗笼,让它待在一楼。卜键想起来就去喂饭,做铲屎官。周末,我们会带它在院子里遛遛,不知道它是冷还是害怕,有点哆嗦,寸步不离地跟着我们。

拉布拉多属中型犬,昌昌好像在不经意间就变成了一只大狗。在卜键的意识里,狗就是看家护院的,“长大了,就要工作”,于是,大了的昌昌搬到了室外。

小狗的精力太旺盛了。卜键睡觉,昌昌就在院子里拆家。它咬断了放在院子里的桌子的一条腿,咬着它东奔西跑。它咬着饭盆左冲右突,闹出了很大的动静,以致邻居都来告状。

但昌昌真是爱卜键。有一次,我见它朝着大门口的方向竖直身体狂摇尾巴,原来是卜键回来了。它是感应到的,还是看到的?我一直很疑惑。我和卜键一起散步,我们走到东,它就跑到东边的栅栏边叫唤,我们走到西,它也追到西边叫,好像很黏卜键。

他们俩相处了将近十个月。

卜键为写作《黑龙江纪事》前往黑龙江,把昌昌托付给了物业。卜键离开的当天晚上,物业便告知狗吃了农药,发来一张模糊的照片,是被昌昌掀翻的鞋柜和一张小桌子。昌昌其时有多么难受,我们不敢想象,到现在我们都没有再养狗。

卜键生性喜欢热闹,待人热情但未必周到。他把老师请来小住。他分期分批接待朋友,给他们发定位,给他们定滴滴出行。他们一起在卜键的电脑桌前听他讲他的写作,听他讲他观察到的太阳在山间的运行轨迹。一群朋友,有时候在亭子里聚餐,有时候到附近的农家乐吃饭。家里三棵樱桃树上被鸟吃剩的果子,给一位朋友的妻子带去了快乐。秋天的银杏叶,地上的,连带着树上还没有掉落的,踹了几脚,全部被一位朋友带走做了药引子。这都给卜键很大的满足。

屋后的一小块儿地,我们雇请附近的一个农民阿姨帮助耕种,每月八百元。她每周来两次,浇水施肥。每当卜键带朋友们“参观”至此地,朋友们都被他的介绍搞得哈哈大笑。因为地本就不大,种的黄瓜、西红柿、豆角结得稀稀落落的,墙上拉了好几道绳子,等着南瓜往上爬,结果也只有三五个。一位生性比较节俭的朋友说:“你这每月八百元,可以买多少黄瓜南瓜呀!”这位农民阿姨购买的农药,还导致了昌昌的丧生。

2019年12月,昌平浅山区的小别墅接连被拆。我们的也没有幸免,从贴出告示到要求搬清,只有五天的时间。于是,卜键被迫搬离。

这处卜键非常喜欢的书房存续了一年零三个月。这处书房伴随了他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写作与交友。




两棠轩)


Part4



两棠轩,谓院子里有两棵棠类树也。卜键一直认为山楂与海棠同属一科。我们院子里一棵海棠、一棵山楂,他因此将书房命名为“两棠轩”,还请朋友熙春刻了章。很长时间以后,当他确认山楂属蔷薇科时,他说:“哦,应该改为一棠一薇轩。但,那又怎么样?就两棠轩了。”(《辞海》显示,海棠也属蔷薇科。)

两棠轩位于昌平香堂村,卜键于2019年末开始租住于此。


在两棠轩,卜键接受媒体采访。这是记者们带来的“长枪短炮”


三年疫情,卜键幸运地没有被感染,一直安心在这里写作。

五十万字的《清风之华——王杰与乾嘉两朝政治》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并于2022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三联生活周刊》上连载的《黑龙江纪事》最后的内容也是在这里完成的,交由三联书店刊行。隔了一段时间,他开始写作《四库全书纪事》,一直持续到现在。

写“大块文字”的同时,卜键又会发散思路,写一些单篇文章,像《黛玉的冷笑》《高兴的风险  乾隆为何常以该词训诫臣下》《高兴的明度  解析贾母形象的一个标签化表情》《微弱之际的保岛行动》《明朝奴儿干城方位考引》等,有二十多篇。

在写作《四库全书纪事》时,他对清朝的盐商程晋芳有了研究的兴趣,特意南下到程晋芳的原籍淮安去考察。他找到了程晋芳生活过的干鱼巷,参观了淮安盐商博物馆,花了整整一天在淮安图书馆查找有关的资料,又去淮阴县图书馆查找,只因为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说了一句“淮阴县图书馆这方面资料可能比我们馆更全”。那些天他和人聊天的内容都是关于程晋芳的——程晋芳的献书、程晋芳为朋友散尽家财等。

两棠轩的故事还在延续中。时空转换,卜键的阅读和写作也在延续中。


(原文《卜键的书房:时空转换,不变的是阅读和写作》刊发于《名人传记》2024年第11期  作者/沈悦苓)

责编张静祎  责校张静祎

  排版王苑    审核梅化南



欢迎关注我们







《名人传记》电子刊上线!


/相关精彩页面展示/



订阅方式


扫码识别图中二维码,获取精彩内容。




《名人传记》微店推荐


新:《名人传记》2024年第11期
点击图片微店购买


《名人传记》2025年全年订阅
点击图片微店购买



《名人传记》2023年合订本
点击图片微店购买





名人传记月刊
《名人传记》由河南文艺出版社主办,创刊于1985年,始终坚持真实性、揭秘性和可读性的诉求,在三十八年的岁月中,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中外名人精彩各异的人生。点击订阅,和我们邂逅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