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打分,少了8个嘉奖。
文摘
2025-01-09 09:00
河北
随着士兵服役期间表现逐步成为退役士兵安置选岗的重要依据,做好档案的量化计分工作至关重要。比如说:青岛市2018年士兵安置转业“双考(考试分+档案分)”取消,调整到通过士兵在服役档案量化评分,来考量士兵转业安置排名,一句话:档案分多少,直接关注到你安置的工作怎么样。 2020年, 服役16年的老姜班长,听说要靠档案分来量化分配,他在安置前找到负责档案的战士小方,原本想到自己的档案分至少在70分,可当老姜班长拿到自己的档案,傻眼了!
少了8个嘉奖,要知道一个平时嘉奖值0.5分,这4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了4分,至少可以在分配时有了足够的绝对优势。没办法,老姜一张张档案页查起,看着自己16年一路走来获得的“优秀士兵”、“舰队士官人才奖”、“后勤部十佳士官奖”、“三等功”等荣誉,很有满足感。可后来发现,在10个“优秀士兵”中少了8个嘉奖令,按规定每1个“优秀士兵”都得有1个嘉奖,“优秀士兵”是没有分,而嘉奖是有的。问题的根源找到了,能不能补呢?于是老姜又找到老连队,当初负责的文书早已退役了,而要补8个嘉奖令,后来通过连队给填报了8个嘉奖令,可问题又来了,需要当时的部首长盖章签,可找老首长要签章又不太现实,况且老首长已经退休了,人也不在青岛。就这样折腾到最后,这4分“自带光环”的嘉奖没有了。后来听说,因为这事,老姜退役时算退役费,都没签字,不知道怎么解决的,但这件事在战友群、朋友圈传开了。特别是今年一级上士转业安置的丰班长,尤为重视起来了“我得好好查查我的档案,别到转业安置时,稀里糊涂的都不知道档案有什么呢?”老丰说军人档案,就像你在部队的“门面”,直接折射出这些年你在部队干了什么,做了什么,成了些什么......
为何出现档案里面缺资料?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业务能力欠缺。部分单位负责档案管理者,能力素质还有欠缺,平时不注意及时收集整理诸如晋职晋衔、立功受奖等士兵档案必备材料,不能准确发现档案中存在的错漏误。二是调动频率的加快。一些档案管理者不掌握一些士兵的既往经历,特别是对于参与重大军事行动、嘉奖、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等材料,有时容易遗漏三是接触层面狭窄。士兵档案与士兵本人不见面,有的士兵还以为这些材料早就装进了档案里,待到转业时才发现根本就没有装,一时间也难以补救。四是领导重视度不高。对涉及到士兵立功、受奖有登记报告表,没有起到督导作用,特别是对负责档案存档的管理者,没有加大教育与指导,导致有些士兵在转业安置中出现漏档案材料,增加了个人的负担。入伍经历: 退伍军人的档案是一个军人在部队期间工作经历、个人表现的客观记录。里面的资料分十大类,包括履历、身份、党团资料、奖惩、任免、工资晋升、工龄等。录用简历:它在一个人办理有些相关手续,比如职位的招聘、工资等级的确定、税收减免、退休年龄的裁定等,都是最重要、最原始的证据。可以说,有关部门只要看一看你的档案,就会大体知道你在部队干得怎么样,也就可能作出是否录用你的决定。 权威参考:退伍老兵的档案有着权威性和唯一性,是退伍老兵获取地方政府的各种优待、减免大学学费、优先考取公务员、报考研究生等人生大事的最原始的证据。乃至你退休时,在认定退休工资标准时,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其他所需:你将来如果考研、考公务员、评职称、考资格证、办理准生证、出国审查、工龄计算、办理居住证等等,都需要档案的。所以士官战友,你回到家后,一定要第一时间办理好档案的存放等工作,确保在有一天需要档案的时候,随时都能够找得到、拿得出。 《退役士兵安置条令》第十五条规定:自主就业和安排工作的退役士兵的档案,由安置地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办理。退休、供养的退役士兵的档案,由安置地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移交服务管理单位。所以士兵回到家乡后,一定要对自己档案的邮寄、保存多关注一些,确保档案能够及时安全地放在该放的地方。一般情况下,退伍军人档案是部队通过机要渠道邮寄给户籍地的民政局,也有可能是带队人员随身携带直接交给有关部门的。一旦档案丢失,你可以找携带的人员询问;可以通过部队进行查找,机要通信每一个环节都有记载,可以顺藤摸瓜查找;可以请退役军人事务局核实是否将你的档案转入户籍地人才中心;可以到当地武装部、档案局或乡镇民政所查找。另外,你的退伍证件、入伍通知书、上户口时间及入户原因都可以证明你是退伍复员军人。如果档案确实找不到,也要部队或者当地县级武装部出具入伍证明和军龄证明加盖公章,以备后续办事所用。如确实需要补办退伍军人档案,要及时明确需要补办哪些材料,并根据出具档案材料的所在单位向退役军人事务局或县级人武部或参军所在部队提交申请。最后,经各单位核实后再按照规定流程进行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