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数学,正在二次收割中国家长

文摘   2024-11-18 07:59   北京  


今天的文章,不针对任何品牌或博主,烦请任何人不要对号入座。


我只是想给所有被自媒体舆论裹挟的家长们泼一盆冷水,只是不希望看到一代又一代中国家长,前赴后继地在同一件事上踩坑


我虽然不是大V,但自认有这方面的义务和责任。如果连我都对这件事噤声,甚至下场推波助澜,那中国的教育自媒体就真的太堪忧了。


写公号六年,我亲眼见证了新加坡数学对中国家长的二次收割


01


时光拨回到5年前。


彼时的我,在公号领域,刚开始有些声誉,有家公司找到我,说有套书特别火,很多大V都带过。作为他们眼里的自媒体“新星”,他们非常希望甚至是拜托我也带一下。


这套书就是原版《新加坡数学》厚厚的几大本,全英文。


你去现在有中学生的家里问问,可能很多人家里都有或者曾经有过,如果还没舍得卖,那应该就是在镇宅。


这套书当时还不便宜呢,推广的通用话术就是:新加坡数学怎么怎么好,用英语学数学,怎么怎么中西合璧、一箭双雕!


结果呢?


品牌方和推广方笑弯了腰,

但无数家长为之亏了钱包。


当时的自媒体,没有如今的影响力,带货还需要蹭热点,比如很多公号特别喜欢引用的例子,就是李湘的女儿也在用这套书。


且不说明星的育儿风潮值不值得,以及适不适合,我们这些普通人追,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包括王诗龄在内的很多星二代,就读的是国际学校,这些学校的“官方”语言就是英语,用英语学一切,再正常不过了。


但咱们大多数普娃,是在公立学校读书啊!咱们已经有数学课了呀,而且中国的基础数学也不差啊,再不济还有学而思,何苦非要吃力不讨好地用英语学数学呢?


答案很简单:被忽悠了


这就是典型的自媒体产品:好卖但不好用,至少是不实用。


当然,很多家长本来也没意愿凑这个热闹,奈何今天清华妈妈推荐了,明天北大爸爸推荐了,后天哈佛爸妈一起推荐了,大后天连海淀老师都推荐了……


得,上车吧。


这是新加坡数学对中国家长的第一次收割


02


写到这里,第二次收割是什么,不用我说,你们应该也意识到了。


一个出海产品,发现国外培训市场的饭不太好吃,又出口转内销了。


一开始其实没几个人推广,后来不知道是不是大幅增加营销预算了,几乎也是一夜之间,又开始刷屏了。


有意思的是,为它摇旗呐喊的,还是当初那些卖原版书的。


真是乐此不疲啊!


很多读者,当然一看就是没经历过5年前那波“舆论屠杀”的新手家长,每天都在焦虑地问我:他胖舅,那个课推么?


不是说新加坡数学特别好么?

不是说可以帮助备考美国数学竞赛么?

不是说一边学英语一边学数学一箭双雕么?


真是“年年岁岁话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


同一波人,同一套话术,正在对新一代的中国家长,开始第二次收割


我觉得,作为普娃家长,但凡有一个人提醒您冷静,您应该都不会想跳进这样的坑。


可惜的是,三人成虎,每天都这么轮番轰炸你的眼睛,使得你想静都不成。


03


卖书也好,卖课也罢,其实倒也不至于怎么样。

最让我义愤填膺的,是有些人为了卖书卖课,不惜颠倒黑白,带舆论节奏。


比如,他们会说,中国数学教育不行,理由是在IMO、PISA、TIMSS等关乎数学的国际比赛中,没有得到第一名。


这一点,我很早就辟过谣了,某些公号援引以证明新加坡数学有多牛的赛事,中国大陆压根没派学生参赛

比如PISA,后来中国四个省市的学生参赛了,直接霸榜与此同时,获得突破奖的英国,还谦虚的把功劳给中英数学教育交流项目记了一笔。

举这些例子,不是为了吹嘘中国数学教育,也不是否定新加坡数学教育,只是提示大家,做出结论要谨慎,不要以偏概全,以个别替代整体

还有人说中国数学教育有问题,理由是菲尔兹奖没有中国人,中国没有数学大师。


这样的论断,在我看来,依然是站不住脚的。


从莫言、屠呦呦戳破诺奖的窗户纸开始,我们对这些国际性的奖项,就当回归一个相对理性的态度了。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数学大师,与之前重文轻理的历史传统有关,与发展阶段有关,与家庭文化有关,与很多其他因素都有关,并不能完全归因到数学教育上面。


要知道,大师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大浪淘沙淘出来的。当一个国家刚刚解决温饱,当一个家庭还在缓慢进阶,数学作为提分利器和考试工具的定位,短期还不会改变。


那些有数学天赋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家庭,还来不及考虑数学兴趣的问题,不敢也没有能力把数学作为自己终身研究的课题。


现在,数学已经如此火热了,也有相当的家庭有能力支持孩子圆梦了,我感觉,中国人离捅破这层窗户纸,应该也不远了。


04


关于新加坡数学,我的观点一直非常清晰:有特色,也有局限。


根据我的研究,新加坡数学最牛之处在于:



通过长期的CPA训练,培养学生建立比较系统的数学思维,找到生活和数学之间的连接点,从而在复杂问题面前,可以快速理清解题思路,找到解决办法。


这一点,的确值得称道。尤其是对于减法、分数以及不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些小学学习难点,对反应没那么快的孩子,可以有比较正面的贡献。


但是,这种模型图法到了高年级,因为数学知识点的增多,绘图过程将变得非常复杂,加上需要C-P-A之间反复穿梭、回头、确认,会非常考验学生思维的系统性。



其次,孩子适应了模型图之后,会影响到初中代数学习


小学时,P的过程是个桥梁,到时候就会成为障碍。反倒是国内数学教材,直接从C到A,无形中锻炼了孩子的代数思维。



最后,必须关注应试要求差异


新加坡数学的“模型图”就是解题的方式和过程,也就是说,考试这样写就可以。但是中国的数学应试,特别是应用题,必须列式子,如果孩子光掌握这个方法,没有列出算式,即使结果正确,也很可能不得分。


所以,如果不是在国际学校,从幼儿园开始就使用这套教材,期望和国内教育无缝衔接是不现实的。


你需要从认识数学开始,就秉承这个概念,然后简单的加减乘除都应用这个概念,才能熟练地用它解决复杂问题。


期望中途上车,就开的飞起,只能是美好的愿望,这就像吃饭用刀和用叉子是一个道理。


最后给大家一点建议。


如果时间充裕,学有余力,他们的练习册,做做倒也不是不可以——不用买原版的,国内早就引进了,中信出版社的,很便宜!


至于教材和课,我问你三个问题:


1.你能判断它和咱们国内课标和考纲的匹配度么?


2.你能判断那些老师教得怎么样么?


3.你家孩子真听得懂么?咱家娃真的已经牛到需要用英语学数学了么?


答不上来,洗洗睡吧,孩子的课已经不少了,可供浪费的时间也不多了!



生日碎碎念

sui sui nian


今天是这个公号6周岁的生日,也是我的三胎“舅爱挖石头”的诞生日——今晚就将给你们带来第一篇推文,欢迎大家多多提意见哦!


今天,在这两个公号留言的前六名读者都可以获得一份小礼物。我们留言区见



欢迎分享,点亮在看,防止走散

相伴趣成长
资深海淀爸爸,40万妈妈信赖的学习助手和生活买手。主业鸡娃,分享学习好资源+好工具+好方法;副业挖石头@舅爱挖石头,翡翠/和田玉/彩色宝石好货推荐,帮你放心消费又省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