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榮華”【八十五】鼓浪屿人文研学五周年(十一)招募|7月15日 周六 鼓浪屿文化寻缘之旅 &《走近“北溪”江畔(贰)》

文摘   2023-07-07 12:14   福建  

清文宗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夏天,两位商贾模样的中年人,在灌口通往漳州府的官道上疾行;中午时分,在几名随从的簇拥之下,两人抵达了行程的目的地~鼓楼山麓的锦宅村。

一行人来到一座大宅院门前,敲门片刻,鱼贯而入;庭院仆人将随从安置于侧院,随之便将客人引入主院的厅堂落座,上茶相迎。不一会儿,一阵爽朗的笑声传来,主人隆重登场,出现在客人面前。

来访的两位客人,一位是同安县灌口镇的皮货商人黄位。另一位则是从上海远道回闽的角美同乡、棉花商人李咸池。

同安人黄位,长着一副瘦削的面容轮廓,眼神里充满了睿智与刚毅。一般史书上称其为“黄威”或“黄嬷养”。“嬷养”一词应该是乳名,特指从小跟随祖母或外祖母长大的孩子。而黄位和夫人曾氏,此时也有了五个长大成人的儿子,分别以仁、义、礼、智、信五字命名。关于黄位的原籍,史料上有三种说法:其一是同安鼎尾村(今杏林)“金墩黄”后裔(源于石美东门村“篁坑大宗祠”);其二是同安(今角美)“锦宅黄”后代;其三则是漳浦“黄天从家族”后裔。如果黄位的原籍确系为同安(今角美)石美城南门兜村人,那么,他便是南宋末年“皇室驸马”黄天从家族的支脉。南门兜黄氏的祖上黄均信于明朝由漳浦,率领族人迁入同安(今角美)石美城南门兜开基落户;清初,黄氏族人一支因为经商需要,北迁至紧邻官道“灌口镇”旁的同安蔡前村生活,之后族众又整体融入到邻近的李林村黄氏血脉之中。

而另一位商人李咸池,又名李定国、李福田,是相邻石美不远的角美石厝村人,族名李廷国。早年从漳州府石码镇前往上海经商,从事经营糖业及棉花贸易,亦是“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的骨干成员。

“角美镇·锦宅村”位于九龙江(北溪)下游冲击平原北岸“两山环抱”的腹地,四周拥有连片可以耕作的土地良田。其地理位置虽然比邻当时临海的石美城,但锦宅的黄姓族人,却不是漳浦南宋皇族黄天从的后裔,而是从同安县新圩镇,西迁而来的“紫云黄”后代。

同安县新圩镇金柄村黄氏家族,是泉州府名门望族黄守恭的后裔。唐朝绅商黄守恭,曾以捐地兴建了泉州开元寺,而闻名于世。

大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黄守恭在泉州献“桑园”之地,兴建“开元寺”。因建寺时常有紫云盖顶,故该寺又称“紫云寺”,此即“紫云黄氏”开基闽南的“郡望典故”由来。

黄守恭捐建开元寺之后,又分遣其五个儿子奔赴各地开基立业。其中四子黄纶一支族众,由泉州府北门来到同安县,在新圩镇金柄村开基落户,故这一支系,又有“金柄传芳”的灯号。

明代洪武元年,黄守恭世子黄纶的第十七世孙黄振田,从同安金柄村迁居“同安明盛乡积善里十九都沈宅村”开基,嗣后沈宅村更名为锦宅,“锦宅黄”因此名扬“北溪江畔”。

上述“紫云黄氏”“锦宅黄氏”与九龙江下游末端的鼓浪屿,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传承关系。元代“大德”至“至正”年间,来自于“同安马銮坪”的“紫云黄氏”家族成员黄清波,携妻子及家人登上了鼓浪屿生活,成为“紫云黄”在岛上的开基始祖,亦成为有史以来,民众迁居鼓浪屿生活的最早族群记录。

明初,由于洪武年间“禁海令”的颁布,已在鼓浪屿繁衍到第四代的“紫云黄氏”族人,被迫回迁“马銮坪”生活,鼓浪屿遂成为无人之岛。。。

直至明代嘉靖年间,黄清波第八代后裔才趁着“海禁政策”有所松动,再次返回鼓浪屿定居“陆陀山”下,繁衍生息。至此,“紫云黄氏”的生活状态,基本上走入了正轨。

随后,大明万历年间,来自于角美锦宅的黄氏族人,其分衍支脉中的三位兄弟,也携家眷登上鼓浪屿西部“面包石”至“大石尾山”一带居住生活,成为鼓浪屿内厝澳片区早期的族群先民之一。

正是由于上述两支黄氏家族后裔定居鼓浪屿,才开启了鼓浪屿民众的人文生活历史。而鼓浪屿内厝澳文化的“生发之地”源于角美锦宅,此即后来鼓浪屿“内厝澳黄氏”族群的灯号由来 。。。

稍晚,到了大清乾隆年间,另一支由“同安浔尾”登上鼓浪屿生活的“草埔黄氏”,其灯号即“金柄传芳”,就是如今著名的闽南传统式建筑庭院“大夫第”及“四落大厝”主人黄有山、黄勖斋、黄昆石祖孙三代的绅商家族。其中,大清嘉庆年间,身为朝廷四品官员的“江苏盐运史”黄昆石返乡,在鼓浪屿广置房产的同时,亦在角美锦宅村附近,选择远房族亲“锦宅黄氏”家族的生活区域,以及海澄县境内,购置了数百亩的农田土地,且雇佣当地农夫进行耕田劳作,以维持家族“海外贸易与农业生产”双向发展的兴盛局面,成为了那个时代“同宗同源”黄氏家族的农耕典范。

延至大清道光年间,随着角美“锦宅黄德美家族”的崛起,最终导致了大清王朝历史上,又一次转入非常重要、且引人注目的一段历史时期 。。。

此时,灌口皮货商人黄位、上海棉花商人李咸池,抵达锦宅所要面见的人物,正是角美锦宅的大农场主、锦宅黄氏家族第一富户~黄德美。

随着一阵爽朗的笑声,庭院的主人黄德美出现在黄位、李咸池的面前 。。。

综合地方史料、相关论文、家族资料,以及其他考证文章可知,“锦宅员外”黄德美是新加坡归国华侨。

大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黄德美出生于锦宅村石兜社,父亲黄光岩早年下南洋,以码头工人的身份谋生,后在华人商铺里当伙计,直至自己开设商行、经商致富。

大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黄光岩回国,于家乡锦宅村修建大厝房屋的同时,还在龙溪县浒茂洲围垦造田;并在同安县归德里、仁德里购置了大片田产。随后,亦将国内产业交由其弟黄光箸代为掌管,而十七岁的儿子黄德美,则被黄光岩带往南洋英属“海峡殖民地”星加坡(旧名),学做生意。大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黄光岩在星加坡去世,黄德美便继承了父亲在国内外的所有产业。

大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黄德美返回福建家乡,经营国内产业。他亦在鼓楼山麓兴建书院,提倡教育发展理念。因在龙溪县浒茂洲的围垦田,受到海潮侵蚀,而粮食损失惨重,农业收入锐减;但他决定不收取佃农的任何田租,仗义疏财,并派人拨粮赈济饥民。可是,本地官府贪官污吏没有任何怜悯之心,特别是主管税收的“钱粮官”,在大灾之年,仍然强迫黄德美上交足够的钱粮税,致使矛盾纠纷不断增加,加之各种赋税越来越重,随后双方便发生了争执和冲突。继而,“钱粮官”向上级奏报,污蔑黄德美“越境迫租,并带有私谋作乱之嫌”。此时,早已看不惯官吏丑态的黄德美,素来对地方贪官污吏心存厌恶,特别是前不久,福建“盐运使”曾强迫其参与漳州至泉州间的盐商贩运,导致他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次又将拒交粮食“替罪羊”的责任,推到了他的身上,更激起其极大的愤慨。

三十七岁的黄德美,活力充沛、交友广泛、头脑灵活、遇事沉稳、仗义疏财、乐善好施,他这种敢做敢当的个性,深得“义兄”黄位的器重和拥戴。同时,当年“黄光岩收养黄位这个义子”,对于小其七八岁的黄德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位多谋善断的能力,同样吸引了黄德美的目光。于是,在“义兄”黄位思想的引领下,黄德美决心与清政府抗争到底。

黄德美还有一个特殊身份,就是“天地会”重要成员。

“天地会”源于明末清初,由山西平阳人殷洪盛所创设的“反清组织~汉留会”。这个组织最初拥有顾炎武、王夫之、傅山(傅青主)、黄宗羲等众多文化名人,后来随着清军入关、明军节节败退,“汉留会”南下,逐渐演变为“天地会”。“天地会”是组织对外宣传的称呼,对内则称“洪门”。因殷洪盛以化名“盛洪英”“洪英”先后在山西、江苏、安徽一带发展组织、抵抗清军,并追随“民族英雄”史可法的部队,与清军在扬州、芜湖一带进行交战,组织遂称“洪门”。“盛洪英”战死之后,其义子洪旭、门人蔡得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等又将该组织撤至福建闽南地区,并在莆田、平和、诏安、漳浦、云霄一带发展会众,积聚力量(注:有关天地会创始人还有云霄人提喜、诏安张云龙之说。张云龙确系天地会重要成员,后来出家为僧,法号“道宗”,在与其家兄万礼(原名张耍)、洪旭等人投奔抗清名将郑成功时,先后隐居于厦门万石岩和诏安长林寺。提喜、道宗是否为创始人?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后来,“天地会”还聘请“儒学名士”陈近南担任第二任总舵主,继续抗清事业。而这个陈近南,正是来自于角美镇石美乡的“明末抗清义士”陈永华,陈近南只是其为了行动方便、对外所使用的化名。

陈永华的父亲陈鼎,原为灌口镇一位私塾先生,明末曾经在同安县担任“教谕”(当时主管县学的教官),清军攻破同安城时,陈鼎自杀殉国。当时,还是书生的陈永华,即以原籍龙溪籍考生的身份,参加了明末科举考试。期间几经波折,数年后陈永华加入了抗清组织“天地会”,积极从事反清活动;继而又投奔了“南明抗清名将”“国姓爷”郑成功。至此,“天地会”以“四海之内皆兄弟”为宗旨发展部众,也成为郑成功麾下的一个秘密组织,以及获取清军战略情报的重要特工机构。

“南明政权”退守台湾后,“天地会”组织最初被留在清政府统治区内潜伏,等待进一步“反清复明”的时机。之后,“天地会”亦随着华人出洋,而被带往海外发展,即哪里拥有华人存在,哪里就有“反清复明”的“天地会”组织。

历史事实已然证明,“天地会”是明清时期各种秘密帮派组织的鼻祖。它以各种形式,实现着“反清复明”的理想,诸如“红枪会”“红花会”“三点会”“三合会”“哥老会”“双刀会”“小刀会”“兄弟会”“金钱会”乃至“洪帮”“青帮”等众多江湖上反清组织的秘密活动,实际上幕后都有“天地会”的身影。

而陈永华本人更是一位文能治国、武能安天下,且具有战略眼光的历史人物。他辅佐“国姓爷之子”郑经据守“东宁”后,在治理台湾民生、促进宝岛经济、保障社会稳定发展中,成为台湾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同时,他还将完整的中华儒学文化思想和“科举考试”制度带到了台湾,“建孔庙兴儒学”,使之落户于“东宁台湾府”,且落地生根、发扬光大。故而,陈永华也成为台湾文化史上“第一位全面将华夏文化引入台湾”的奠基人。清军统一台湾后,康熙皇帝曾下旨,特将“南明重臣”陈永华的遗骸迁回福建安葬。继而,去世多年的陈永华,魂归故里,被回葬于当时直系族亲所聚居的“同安县后溪霞店”海边,一座可以遥望同安湾及台湾海峡的翠绿山峦之上。

回顾其一生,大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出生于同安县灌口镇,童年在灌口老街上度过。终生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和台湾文化教育事业。大明永历三十四年(公元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陈永华去世于台湾,终年仅四十六岁。此后,虽归葬于同安县后溪霞店,但他的原籍地,正是其父亲所出生的“角美镇石美北门村”,一片儿时经常“回乡探望阿公阿嬷”的地方。此外,陈永华的原配夫人洪淑贞,也是一位善耕“丹青诗赋”的才女,亦是石美同乡之人。

同样,“石美乡南门兜”还是皮货商人黄位的原籍地,时隔150年后,三位相邻同乡黄位、黄德美、李咸池都成为了“天地会”组织的重要成员。这并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石美城周边故地,所孕育出的海洋文化精神、以及地域人文特色使然。

大清道光三十一年(公元1851年)在厦门岛发生了一起重大的历史事件,随后便被载入“中国农民运动”史册。

该事件的起因,是由新加坡归国华人陈庆真所组织领导、成员包括来自于同安县一些生活困难的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及一些收入微薄的市井居民所组成的一个民间互助组织,遭到了清政府的残酷打压,之后酿成一起“可歌可泣”“反抗满清政府统治”的历史事件。

陈庆真(又名陈正成)原籍同安县禾山镇殿前村,大清道光八年(公元1829年)出生于新加坡一个华商家庭,在担任船员期间,他加入了星加坡“天地会”组织,随后又与同乡灌口籍华人王泉合资,在暹罗(泰国)至广州航线上,从事海运商务及贸易工作。不久,因经营不善,导致亏本回国。继而,在“英商怡和洋行厦门分行”担任通事(翻译),期间还在“英国驻厦门领事馆”担任过翻译官之职。

归国后的陈庆真,看到故乡因为数年来大旱,农业收成减产、经济不景气,加之政府税赋过重,导致许多百姓生活在艰难困困之中。于是,大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七月,他便开始在同安成立了互助组织,希望通过以民间“抱团取暖”的方式,来解决百姓的生存问题,共度难关。随之,这个组织在同安及其周边地区迅速发展壮大,使民众第一次感受到了酷似资本社会“工会组织”的温暖,同时也增强了百姓继续生存的信心和勇气。作为“天地会”分支机构的这个组织,就叫“三合会”。正是“三合会”后来拿起了武器,演变为闽南“小刀会”。

“小刀会”制定纪律:入会者“不许抢掠商民,不许奸淫妇女,不许徇私舞弊,不准恃强欺弱,不准持众欺寡,不准曲理袒亲,不准假公济私”。。。。

大清道光三十一年(公元1851年)一月,陈庆真、王泉、江源、江发等人在厦门城西旗杆巷五祖庙(故址即今厦门市民立小学后楼范围)组织骨干分子开会,却突然遭到清政府军队的围捕和弹压,致使“三合会”机构瘫痪,之后该组织被迫转移至龙溪、海澄(包括如今海沧)和同安三县交界的黄氏“石鼓堂”,重建“三合会”,秘密参加的民众多达数千人。其势力几乎遍及漳泉各县,让晚清政府官员大为震惊。

查阅档案资料可知,由于被捕的陈庆真持有英籍护照,继而又酿成一起外交交涉危机和涉外风波。不久,在“英国驻厦门(第四任)领事“苏礼文数次出面交涉、营救未果的情况下,陈庆真被“大清闽浙总督”裕泰及驻厦“兴泉永道”张熙宁下令实施严酷拷打,并“立毙杖下”。而侥幸逃离厦门的海澄人江源、江发兄弟,则避居海外,前往星加坡。

江源、江发兄弟是海澄县珠浦村人,即南宋皇室御林军统领江万载的支系后裔。幼年丧父,曾经给地主家放过牛,当过渔民水手。兄弟俩少年时期,曾非常痴迷于走街穿村的武术班子,故拜师学艺,跟随师父学武,善于舞枪弄棒。而武术班子师父有个爱女,人称“凤阳婆仔”,学得一身武艺,后经师父同意,江源便与师妹结为夫妻,师妹则被会友称之为“江源嫂”。婚后,夫妻俩就在珠浦村开设武馆招收徒弟,以养家糊口。武术班子走街串村巡演至角美锦宅时,又结实了黄德美,江源还收其为挂名徒弟。

厦门“五祖庙”陈庆真等人被捕后,江源、江发兄弟乘船出海,避居星加坡,在那里他们加入了“天地会”,还以船员的职业技能,工作生活了一年多时间,并向华侨募集资金,购买了当地生产的数百把小刀(注:疑似马来刀,锻造技艺精湛,国内难以模仿)运回国内,分配给会友,用以证明和识别相互间身份,且准备发动起义。其中,武艺超群的首领头目,则会配发二把,以显示其指挥级别,故“三合会”更名“小刀会”,“小刀会”又称“双刀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小刀会”在海澄、石码、漳州、角美、同安、漳浦一带,已经秘密拥有会众达六千余人。

此次同乡“糖业棉花商人”“上海小刀会”成员李咸池,从上海返回角美,就是准备与江源、江发兄弟及黄德美、黄位等人见面,共同商讨起义时间,以及如何组织两地会众,携同吹响“反清复明”的号角。

再次聚焦角美锦宅村。

在黄德美的闽南大厝,主人正在与义兄黄位、上海“小刀会副首领”李咸池畅谈之间,又听见了熟悉的敲门之声。不一会儿,仆人便将三四个壮汉引入厅堂。黄德美转头一看,笑着说道:讲曹操,曹操到了。

来人正是江源、江发兄弟。。。。。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在福建沿海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由于“乾隆年间一口通商政策”延续了八十多年的影响,经济萎靡不振,生活中谈不上富足,只能算是衣食无忧。民众依海而生,人们除了农耕劳动维系生存以外,总会出海捕鱼,或是秘密进行一些不被满清政府所鼓励的跨洋贸易。但自从“鸦片战争”隆隆的炮声,打破了福建原有的寂静,不出意外的满清政府战败,并签订了“赔款条约”。

“战败”本是清政府自身的腐朽所致,然而政府却将怨气撒在了民众身上,他们错误的认为“从前不对闽民所从事的买卖活动施加规制,是为了展现皇恩之浩荡,然而却有闽民用此空当勾结洋夷,以致帝国战败蒙羞”。因此,在《南京条约》签订后的数年中,清政府福建地方官对那些从前频繁出洋做生意的人极度仇视,甚至出台政策,对仍有欲望继续出洋的民船施以重税。清政府这种盘剥外贸民商的做法,引发了外贸民商的不满,于是,以“反清复明”为口号的社会团体,在一些外贸民商的经济资助下,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自大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一月,陈庆真等“三合会”骨干人员被捕牺牲之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二月初,再次准备发动起义的江源、江发兄弟也因事泄,不幸被海澄县令汪世清派兵至珠浦村围捕;而措手不及的兄弟二人因此被俘。为了不暴露“小刀会起义”的组织计划,二人受尽了海澄县令汪世清的折磨,宁死不屈、壮烈牺牲。清军离开珠浦村时,还纵火焚烧了江家的住宅,导致江氏族亲损失惨重。

江源、江发不幸被捕牺牲,让刚好外出幸免于难的江源嫂及其会众悲痛欲绝,义愤填膺,纷纷要求立即行动,为师父报仇。于是,江源嫂草草安葬了丈夫的遗体,继承其遗志,火速派人联络九龙江北岸角美锦宅的黄德美、灌口蔡前村的黄位,准备快速发动起义,给与晚清政府致命的一击。

据相关史料记载:“小刀会”部众经过秘密集会,公推黄得美为大统领,黄位为军师兼大元帅,江源嫂为监军,黄潮为副元帅,吴宏为副军师,还下设四支军事部队,首领分别为东路将军黄霸,东路副将蔡茂;南路将军黄晚,南路副将林沙;东南路将军蔡懋昭,东南路副将陈自来;东北路将军廖有才;亦设有军需后勤保障部门,分别由李宣杰、谢庚辛、谢德乾、陈维宾、黄志信、黄瑞曲等人负责,并各自统率会众,细划队伍,订立“反清复明”“誓诛贪官污吏”“拯救黎民”的思想为起义军宗旨,即竖起“反清复明”“官逼民变”大旗,提出“誓杀赃官”“救民除暴”“报杀师、夫之仇”“还我大明衣冠”等战斗口号。随之,各支队伍迅速集结于灌口至龙溪、海澄一带,燎原之火似岩浆喷发,又似洪水猛兽,已具备摧枯拉朽之势,即将燃爆整个闽南各府县地区。

大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农历四月初六(5月13日)晚,闽南“小刀会起义”爆发,义军在黄德美、黄位、江源嫂、吴宏等首领的率领下,先后攻占了海澄、石码、龙溪、漳州、长泰、灌口、鼓浪屿、厦门;沿途义军由六千人迅速扩充至三万人,民众如干柴烈火,纷纷从军响应。农历四月十二日(5月19日)义军夺取厦门城后,又分兵攻取了同安、安溪、安海、漳浦、平和、东山(铜山)、诏安、云霄等地,十天之内就将闽南沿海地区十一个县区连成一片,使清政府地方贪官污吏望风而逃。

同年农历八月,返回上海的角美石厝下社商人李咸池,也联合广东香山籍在沪商人、天地会成员刘丽川,共同发起了“上海小刀会”起义。义军迅速占领上海(松江)县城,并向着宝山、南汇、川沙、青浦等地发展,一度还攻克了太仓县 。。。

本次“小刀会起义”,恰似“久旱逢甘霖”一般,顺应了福建、江苏等沿海地区广大民众“反贪官、反重税、反暴政”的热情,给与腐败的晚清王朝一次沉重的政治打击。

虽然“小刀会起义”与“太平天国运动”几乎同框进行,但是二者之间的历史角色和起义性质,却完全不同。“太平天国运动”是以利用内地民众盲目崇拜自创宗教“拜上帝会”的热情,狂热地点燃了国内战火,所到之处大兴杀戮之风,致使数千万黎民百姓毙命,虽然其口号喊得响亮,但实际效果却与民众的期望值,相距甚远。

而“小刀会起义”却是一次“海归派华侨”性质的起义,是由海归华侨所主导、目标十分明确的“反重税”“反贪官”的军事行动,起义军所到之处,开仓放粮、赈济饥民,以解民众生存的燃眉之急。

盘点一下,在“小刀会”历任首领中,陈庆真、王泉、黄德美、江源、江发、以及后来的黄位、黄志信都是华侨华人出身,海归派商人,持有“海峡殖民地”护照;此外,亦有国内外贸商人阶层相配合,形成了“华侨加商人、及市井无产者起义”的模式。因此,起义军领袖头脑还是比较清醒,并没有“太平天国”及后来“义和团”那种仇富、“杀富济贫”,继而消灭富人的农耕思想;起义军的行动,只是“反贪官”“反重税”,直至“借太平天国之势”谋求推翻“满清统治”,况且黄德美、黄位等首领都不是穷人,他们深知保障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尊重他人拥有私产的重要性。这是闽南华侨文化思想的一次重要历史体现。

“华侨之乡”角美,地处明代本土海洋文化核心“月港”北岸故地,受海洋文化契约精神的滋养,形成了华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即遵守契约规则,从不趋炎附势,努力打拼,宁折不弯,不屈不挠。当年满清政府贪官污吏不讲契约精神,不按规矩办事,任意收取苛捐杂税,巧取豪夺,致使百姓面临生存危机,才是最终导致“小刀会起义”的根本原因。

“小刀会”部众驻厦期间,还曾与厦门“通商口岸”的“外资洋行”保持了友善的关系。故而,后来在义军武器、粮食短缺时,“英商怡和洋行厦门分行”还曾与“小刀会”进行秘密交易,偷偷地资助过多批从英国转运而来的武器弹药和粮食物资。可当同年十一月,“清军水师舰船”大兵压境之时,由于英国政府不希望自身卷入此次事件中,“小刀会”首领们向“英国驻厦门领事”苏礼文再次寻求军事援助的时候,遭到了英国政府的正式拒绝。

“小刀会起义”自大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农历四月爆发,至同年十一月与清军激战后,残余势力冲出重围,退往海外继续战斗,前后据守厦门仅有近七个月时间。一次轰轰烈烈的“华侨商民起义”,就这样在闽南地区,以失败而告终。。。。

清军重新控制厦门城后,对城内参与过小刀会起义的民众,展开了惨绝人寰的追捕和大屠杀,之后乃至黄位居住过的蔡前村、黄德美居住过的石兜村、江源嫂居住过的珠浦村,都被清军围剿残余而付之一炬。

综合闽南地方文献资料记载,以及在廈外国人的著作中,关于对此次清军屠杀事件的描述可知:本次“小刀会起义”事件,清军登陆厦门岛后,抓捕屠杀的民众,总数达六千至一万人。其中,由于鼓浪屿内厝澳“锦宅黄氏”部分族人,当时也参加了“小刀会起义”行动,因此被枭首示众者有之,“保生大帝”庙宇亦被焚毁。而“小刀会众”的尸体,连日来被清军随意扔进了鹭江;屠杀现场更是二十个人捆绑一串,成批砍杀,鲜血淋漓,导致鹭江之水变成了血红之色 。。。

有关“小刀会起义”后,部分首领黄位、黄德美、江源嫂、李咸池、黄志信、黄瑞曲等人的终极下落如何?“天地会”陆续发展的脉络如何?以及“小刀会”领袖陈庆真的族众后裔、星加坡华侨、“天地会”成员陈新政;角美“锦宅黄”黄德美族众后裔、星加坡华侨、“天地会”成员黄金庆,与素有闽南血缘关系的广东香山人孙中山之间的友谊,继之共同成立“新加坡同盟会”,出钱出力,不遗余力地支持孙中山屡败屡战的反清起义,最终推翻了满清王朝的殖民统治,至此“天地会”与“小刀会”的关系和“华侨精神”的内涵,在“华侨之乡”角美这片土地上,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小刀会”“反清复明”的思想,在孙中山、黄金庆、陈新政、黄开物等一大批“天地会”“同盟会”成员的拼搏中得以实现,充分诠释了“四海之内皆兄弟”,及“反清复明”思想传承下“华侨精神”这一永恒主题。

一条北溪江,风光秀丽、人杰地灵,而江畔的土地上,拥有古井、大厝、洋楼、祠堂、家庙、墓葬、石雕、牌坊、神龛、花园、池塘、古桥、庙宇、民俗宗教信仰等众多文物遗迹遗存,孕育出了无数个传奇人生的经典故事。

本期鼓浪屿人文研学活动,我们将第二次《走近“北溪江畔”》,走进“鼓浪屿的娘家故地”,去探访与鼓浪屿黄姓族群相关的“锦宅”“石美”等人文地理空间,以及陈永华、黄位、黄德美、黄开物、黄金庆、黄廷、黄仲涵、黄赐敏等华侨名人的成长故地,去系统地领略“北溪江畔”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洋楼建筑、家族荣耀、以及闽南民俗风情,所带给大家不一样的人文体验和独特的地域感受,欢迎朋友们加入此次寻访漳州“角美”文化遗迹的团队中,来聆听“鼓浪屿人文后花园”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历史往事!







《走近“北溪江畔”》

(二)

《四海之内皆兄弟》

招募信息




活动时间

2023年7月15日

周六全天

8:30~16:30






集合地点

上午8点20分

厦门第一码头BRT总站

门前广场




活动人数

成团20人





讲解费

180/人



交通费

60元/人



午餐费

万达广场用餐

费用自理



共计240元/人






报名方式

长按二维码报名

备注【人文研学报名+姓名】

并转发分享本文


报名截止时间

2023年7月13日晚21:00 

名额报满为止,过期款项不退




特别提醒

①请大家提前报名,以便统计人数;

②具体注意事项将在活动微信群中另行通知;

③受后疫情时代影响,活动全程需接受在地规定;

④活动全程需接受组织者的统一指挥协调和安排。


主讲人:吴永奇(江左凡人)


厦门历史文化学者

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

金泉博物馆(北京、厦门)原馆长

2018年

鼓浪屿人文游学活动创始人

从事厦门历史文化研究二十年

曾参与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九年历程

并担任纪录片《鼓浪屿往事》

申遗专题片《鼓浪屿》制片

2017年

申遗成功当日,亦曾参与主持了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

三家中央媒体

对鼓浪屿文化的网络现场直播节目

2017年

金砖国家厦门会议期间

受邀担任央视国际频道厦门报道组

现场直播嘉宾

2015年

电影纪录片《暗战西海岸》

历史顾问、策划人及撰稿人之一

中央电视台二套《鉴宝》栏目

首期策划团队成员

2018~2021年

从事鼓浪屿文化游学推广传播工作

曾接待过美国、新加坡等国驻华外交官

2019~2020年

参与组织全市厅局级以上领导干部

“讲好鼓浪屿故事”文化疗养活动

2021年

参与干部疗养院

外省疗养团的文化接待工作

2015~2020年

参与了厦门文旅局导游培训中心

对全市导游的文化专业培训工作

2020年

央视“云游中国”走进鼓浪屿

直播特邀嘉宾

2020年

厦门“建发养云”高端楼盘

广告形象代言人

2021年

鼓浪屿官方专题宣传片

《遇见鼓浪屿》历史顾问

2021年福州

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

厦门市考察线路接待人员培训班

培训考核师

2023年

福建省电视台东南卫视

《向往的大海》专题栏目

专访嘉宾




 图文撰写:吴永奇

 技术支持:吴米纳

  技术协调:李泽林

 



            


特别鸣谢

洪明章先生

李   蓉老师

罗   敏老师

苏裕煌先生

陈亚元先生

林艺兵先生

洪振祥先生











长按二维码

关注人文游学公众号





看完帖子,别忘了动动手指,

点击右侧下方“在看”,鼓励一下编辑

谢 谢





闽南人文游学
【金冠石】深入探寻闽南历史真源,远离虚假伪史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