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榮華”【九十五】闽南人文研学(五)招募|11月9日周六 《风吹十里稻花香·厦门传统文化的摇篮~灌口镇》

文摘   艺术文化   2024-10-25 11:34   福建  

“海上明珠”厦门,西邻漳州,北接泉州,是闽南“厦漳泉”“金三角”城市之一。行政区域包括厦门本岛、鼓浪屿岛,以及岛外的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地,构成了现有的范围格局。

但在历史上,鼓浪屿、海沧两地,同属于明代“漳州府海澄县”;1912年厦门设“思明县”之前,本岛、集美、翔安等地,又都同属于“泉州府同安县”管辖;尤以1935年厦门设“市”之前,本岛加同安县的大片区域都隶属于“泉州府”的行政区划范围。

因此,如前所述,厦门市鼓浪屿及海沧区的地缘文化背景,可以溯源于“漳州府”;而厦门本岛、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的文化底蕴,则与古代“泉州府”的历史文脉相连。

特别是明代连接“泉州府”与“漳州府”战略通道上的商贸文化重镇~灌口,从地理位置上讲,是“漳泉两府”传统文化的交汇点,正是两地文化相互融合,才催生辐射了厦门本岛文化的形成,且逐步孕育出“以交通重镇~灌口为核心,连接泉漳二府”的商贸民俗文化体系,成为厦门本土传统文化重要的发轫之源,也为日后厦门岛蜕变为“大清帝国”东南沿海著名的商埠口岸,奠定了闽南传统文化及港口人文底蕴的基础!

据厦门考古资料记载:公元1958年、1987年的时候,“厦门大学人类考古学”专业师生们及“闽南文化研究会”的业内人士,曾分别于“灌口镇深青村临石寨”、“李林村虎坑山”、“上塘村林尾”、“田头村西南”等沟壑台地之间,发现了厦门远古“新石器时代至商周青铜时代”的人类生活遗迹,并出土石锛、砺石、彩陶片、夹砂黑陶片、红陶片、泥质印纹硬陶片等罐、釜、盆、甑的文物碎片。说明早在四千三百多年前至两千多年之间,灌口就已经成为厦门人类生活及社会人文发展的繁衍之地,亦是厦门本土传统文化的古早摇篮。
延至宋、元、明三朝,中央政府又在同安县沿海地区设置了一条连接泉州府至漳州府的官道,刚好从灌口镇(旧称安仁里)鱼孚村、深青村一带通过。由此,该地便先后成为泉漳二府之间,运送战略物资,传输官府文书及邮政速递的官方驿站。
灌口“深青驿”,北通泉州府同安县“大同驿”(清代更名“大轮驿”),西接漳州府龙溪县“江东驿”,管辖南北各六十里的官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朝廷曾驻兵加以管控,防范盗匪的侵袭,维系驿道贸易运输的畅通及交通邮政的安全。
古代“驿站”的基本用途,就是“官府文件传输”的邮递中心和官员外出歇脚的住宿接待站。“深青驿”设有“驿丞”一职,是掌管驿站车辆马匹、仪仗迎送之事的地方官员。另据《清史稿·职官志三》中说明:“驿丞,掌管邮传迎送。凡舟车夫马,廪糗庖馔,视使客品秩为差,支直於府、州、县,籍其出入”。简单地说,“驿丞”就相当于“驿道”上主管邮政传递和道路运输畅通,且主持“迎来送往”的地方官员。因此,“深青驿”实际上是从战略地缘环境中对灌口及其周边区域,实施了全方位的“官营”管控。故而,当时的灌口“驿站”,实为距离厦门本岛最近的一处官方行政管理机构,亦是厦门岛隔海相望的物资补给中心,以及“以经济民生和民俗文化信仰而闻名”的繁华贸易城邑。
随之,灌口便将新兴的“驿站民俗文化”,向西南辐射,与漳州府龙溪县(今海沧部分区域)文化相对接,同时也带动了东北部浔尾(今集美)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且北上与同安县府文化相结合,使之连成一片,继而进一步以灌口为依托,孵化孕育了厦门本土传统文化的蓬勃发展。
由于明朝政府“海禁政策”“迁海令”的反复实施,临海居民经常被强迫内迁,由此形成了数十里无人居住区;加之官府对沿海“倭寇”入侵的屡次大规模围剿,致使厦门沿海地带一直处于“兵祸连连”的动荡时局状态。
而交通重镇~灌口,则作为厦门岛外、西北临海地区唯一的官道经济枢纽,且以大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江夏侯周德兴在此设置的“高浦城”石寨为依托,稳步承担起了防御海上盗匪侵袭、维系“泉漳二府”物资运输安全的治安职责和历史使命,为明代中期厦门近海“保境安民”防御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灌口要隘”由明代福建泉州卫“都司”设置了“巡检司”,后升为“千户所”予以拱卫。“都司卫所”本是军事建置,与行政区划无关。但在边境“卫所”也兼理民事,实际变成地方行政区划。因此,“都司卫所”有实土、非实土之分。不设府、州、县的地区,“卫所”兼理民政,为实土“卫所”,譬如:与“高浦城”隔海相望、近在咫尺的孪生之“厦门城”,亦是“军管民政”的典范。
之后,随着明末漳州府“月港”特区的正式对外开放,灌口“深青驿”的物资运输枢纽地位更显重要。

明代“灌口镇”的民俗人文信仰,除了汇聚同安县府传统文化之外,主要依附于“深青驿”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俗信仰的产生。
据当地民间文学记载:明代“灌口”名称的由来,源自一位四川籍“驿丞”因长期在此为官,非常思念家乡,遂将驻地集市命名为“灌口”。是故,原称“明盛乡安仁里”的地方,诞生了一座新兴的商业重镇~灌口。
许多人都没想到“灌口镇”的得名,居然是受到远在中国西南巴蜀故地“都江堰”(旧称灌江县灌口镇)的影响。正是这位四川灌口“驿丞”将家乡的名字留在了“同安灌口”这片区域,并将都江堰“治水之神”李冰父子的民俗信仰引入了“深青驿”,继而在“同安灌口”落地生根,才形成了如今灌口民众顶礼膜拜的“凤山祖庙”信仰,也使得“同安灌口”(今属集美)成为“李二郎”民间文化信仰在“大明东南沿海”的驻足之地,继之东渡台湾,远播泰国、越南、缅甸、马来亚、印尼等国家和地区,且成为闽地及海外“清元真君”“二郎神”“大使公”信仰的发轫“祖庙”。
另据《同安县志》和《凤山祖庙碑志》记载:明朝末期,深青驿站“有四川灌江县人为丞”,驿吏“奉二郎神炉”。崇祯年间,“丞殁,遭兵燹驿废,神炉弃道旁,猎犬将其衔至凤山,卧守不离”。乡人感到惊异,就筑一小庵置祀,后将小庵改建成庙宇,即凤山庙。民众不知此神为何像,有神现梦于耆老,曰:“明日(三月初七)有官过此,即予像也。”至期有世职指挥大使(即泉州卫“都司”,相当于泉州“大明正二品武官”卫戍司令,全称“泉州卫都指挥使司”。据考证,可能是“大明洪武年间”“泉州都指挥使”安徽六安人王鑑家族的世袭后代子孙)过其地,少年美仪容,遂塑像肖之,呼为“大使公”。“灌口凤山庙”供奉的“大使公”即四川都江堰“二王庙”的“李二郎”。“凤山庙”香火兴旺,山下形成集市。为纪念来自四川灌口的“二郎神”,该集市遂被延续了“灌口镇”的名称。
“灌口镇”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大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设“巡检司”,四年后升“千户所”,并驻屯一千二百五十八名军士在此把守。长期以来即与“厦门城”互为犄角,防范沿海敌军威胁,护佑一方平安。
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海贼张秉彝曾率部围攻“厦门城”不克,继而围攻“高浦城”,亦不克,损失百余人败走;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4年)十二月,两万余名“倭寇”突然侵入福建兴化府(莆田地区)被戚继光击败,南逃至同安县地界。竖年正月二十三日夜,一万余名“倭寇”偷袭灌口“高浦城”,遭到守军顽强抵御。“倭寇”不克,遂分兵攻击“积善里”(海沧东孚);二月初,戚继光率领军队赶来,并在此设伏围击“倭寇”。“倭寇”残兵七千余人败走长泰,转赴漳浦一带作乱,又遭戚继光部截杀,损失一百六十余人;随后,残兵继续溃逃到广东潮州境内,亦遭俞大猷伏击。无立锥之地,乘船离境,退往海上。。。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随着“月港开埠”后的贸易文化平稳发展,海贼盗匪销声匿迹,“高浦千户所”遭大明政府裁撤,驻军离境,城废。
“大清顺治”年间,清军入闽,南下与郑成功驻防“厦门岛”的明军隔海对峙。郑成功遂将“高浦城”拆毁,所有城墙石料均被运往厦门岛,用于“高崎寨”“五通寨”的兴建,“高浦旧城”消失。
继之“大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政府又在灌口恢复设置了“巡检司”,并设置“把总”(相当于营长)一名,率领清军数百人在此驻守。“大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清政府又将同安“县丞”(相当于副县长)派至灌口管理当地的行政事务。实际上是将“安仁里灌口镇”,当作同安县的“次行政中心”加以管理,比当年“同安县绥德乡嘉禾里”厦门本岛的民事行政级别还高。
民国初年,灌口亦设立了区公所;1952年、1961年则两次设“区”,即“灌口区”;1957年始划归“厦门市”郊区管辖;1958年10月又降级成立“灌口人民公社”,直至1985年才改建制为“镇”。继而,在历史上完成了从“驿站”“镇”“区”、军事上由“巡检司”至“千户所”的华丽升级蜕变,直至成为同安县“次行政中心”;紧接着再到“人民公社”及“镇”的建制,使得这片广袤大地的战略地位,日趋平淡。

灌口还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华侨之乡,同时也是历代名人辈出的有福之地。其中与鼓浪屿密切相关的海外华人、本土绅士、富商、民主革命家、科学家,有:出生于灌口镇的明末著名儒臣陈永华、隐居于灌口村庄里的清代“小刀会起义军领袖”黄位、“南洋糖王”印尼华人黄仲涵、“南洋糖王”缅甸华人张永福、旅缅实业家林振宗、灌口绅商杨章训、民主革命家庄育才、陈瓞臣,以及“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曾呈奎院士。
他们中间有的在鼓浪屿购买了洋楼别墅;有的是晚年居住于鼓浪屿;有的则是青年时期,在鼓浪屿秘密从事过革命活动;并在鼓浪屿岛上的外国教会学校,完成了中级学业;这些往事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遗产地”鼓浪屿的人文历史记忆。

灌口是一座人杰地灵的古镇,文物古迹遍布乡间村落。同时,亦是同安地界上“小刀会”“反清复明”和“辛亥革命”的策源地。

历史上的灌口,还是闽南“棉花之乡”,布匹纺织印染业贸易发达。此外,保生大帝、清水祖师、蔡妈娘娘、王姬娘娘、城隍爷、妈祖娘娘、大使公、托塔天王、代天巡守池王爷、土地公等众多的民俗文化信仰汇聚于此,构成了灌口传统文化的氛围。

灌口还是闽南传统民谣、童谣之乡,也是中原文化南迁与古闽越人文相融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石”。

而灌口镇的小吃,亦闻名遐迩。卤鸭、牛肉、仙景芋头、“匙子炸熬大面”等饮食制作方法,独树一帜。特别是始创了“匙子炸熬大面”,属明代官兵行军中的快餐食品,并成为“大使公”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期“闽南人文研学”活动,我们将“走近厦门本土传统文化”之源,去看看这片“鹭岛文化”重要的“发轫之地”,能够带给我们怎样的人文体验与感受。同时,通过当地“文物古迹”和“人文考古”遗存,去触摸“厦门本土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触摸“清元真君”文化、“深青驿”古代邮驿文化、清代民国灌口古建筑文化、灌口山岭乡间地域文化、“清代小刀会起义”重要文物历史遗存,以及民国“辛亥革命光复同安战役”的人文往事,并顺访与鼓浪屿“华侨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物旧居和洋楼,以延续“鼓浪屿人文研学”活动,追溯“历史之源”的初衷;看风吹十里稻花,尝传统特色美食,听《厦门传统文化的摇篮~灌口镇》往事。










风吹十里稻花香

厦门传统文化的摇篮

灌口镇


招募信息



活动时间

2024年11月9日

周六全天

8:30~17:00






集合地点

上午8点20分

厦门第一码头BRT总站

门前广场





活动人数

15人





报名讲解费

160/人



备注

旅游集体乘车费用

及午餐费用AA自理

此外

当地特色小吃

费用自理







报名方式

长按二维码报名

备注【人文研学报名+姓名】

并转发分享本文


报名截止时间

2024年11月7日晚21:00 

名额报满为止,过期报名无效




特别提醒

①请大家提前报名,以便统计人数;

②具体注意事项将在活动微信群中另行通知;

③受户外影响,活动全程需自备水源;

④活动全程需接受组织者的统一指挥协调和安排。



 

主讲人:吴永奇(江左凡人)


鼓浪屿文化学者

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

金泉博物馆(北京、厦门)原馆长

2018年

鼓浪屿人文游学活动创始人

从事鼓浪屿历史文化研究二十年

曾参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九年历程

并担任纪录片《鼓浪屿往事》

申遗专题片《鼓浪屿》制片

2017年

申遗成功当日,亦曾参与主持了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

三家中央媒体

对鼓浪屿文化的网络现场直播节目

2017年

金砖国家厦门会议期间

受邀担任央视国际频道厦门报道组

现场直播嘉宾

2015年

电影纪录片《暗战西海岸》

历史顾问、策划人及撰稿人之一

中央电视台二套《鉴宝》栏目

首期策划团队成员

2018~2021年

从事鼓浪屿文化游学推广传播工作

曾接待过美国、新加坡等国驻华外交官

2019~2020年

参与组织全市厅局级以上领导干部

“讲好鼓浪屿故事”文化疗养活动

2021年

参与干部疗养院

外省疗养团的文化接待工作

2015~2020年

参与了厦门文旅局导游培训中心

对全市导游的文化专业培训工作

2020年

央视“云游中国”走进鼓浪屿

直播特邀嘉宾

2020年

厦门“建发养云”高端楼盘

广告形象代言人

2021年

鼓浪屿官方专题宣传片

《遇见鼓浪屿》历史顾问

2021年福州

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

厦门市考察线路接待人员培训班

培训考核师

2023年7月-11月

福建电视台东南卫视

《向往的大海》栏目嘉宾

2023年11月13日

第三届中华海洋文化厦门论坛

漳州角美户外行

主讲嘉宾

2024年

厦门至大同

历史人文高端研学

组织实践者





 图文撰写:吴永奇

  技术支持:吴米纳

  摄影/协调:李泽林



            


特别鸣谢

许一强先生

洪振祥先生

黄允尾先生

洪明章先生











长按二维码关注人文游学公众号





看完帖子,别忘了动动手指,

点击右侧下方“在看”,鼓励一下编辑

谢 谢







闽南人文游学
【金冠石】深入探寻闽南历史真源,远离虚假伪史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