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榮華”【九十二】鼓浪屿人文研学(十三)招募 | 6月29日周六 《佛昙~鸿儒江往事》

文摘   2024-06-18 17:24   福建  

一条碧波蜿蜒的“鸿儒江”,从“浮南桥”下流过,沿域内将港头、下坑、石埕、岸头、下赵、积美、吟兜等村落(庵前溪)连接起来,并注入东侧的“岱嵩湾”,直达“镇海角”;在舟行帆影之间,渔船整齐划一的停泊于江口“水关渡”码头两岸,加之每年都有“端午节龙舟竞渡活动”通过江中的场景,颇为壮观;而在“鸿儒江”南北两侧的高地上,至今仍遗留下来的两座古代防御性城堡~“梅月古城”夯土墙遗址和“鸿境堡”垒石遗迹,及其城中“杨氏祖庙”“杨氏祖墓”等人文空间遗存,都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名叫“佛潭”(漳浦佛昙)的地方,其宋元明清历史的前世今生。
据《漳浦县志》记载:早在宋代,官府即在各地官道旁边设立了驿铺,方便于古代官员来往传递公文指令,食宿、换马和驻站小憩。而在漳浦“十七都”就有佛潭的“梅月铺”、镇海角的“鸿江铺”,成为驿站之下的三十里铺。譬如:南宋末年,佞臣丞相贾似道,就是在漳州城南官道旁边的二十里铺“木棉庵”,被押解义士郑虎臣所诛杀。可见,宋代“佛潭”就是官道上的重要交通枢纽,而“梅月”这个地名当时就有,直至明代“梅月城”与“梅月堡”称谓的出现,都是对古地名的继承和沿用。
南宋末年,广东“崖山决战”后,北宋皇族赵光美后裔、年少的“闽冲郡王”赵若和,受“皇亲国戚”(宋理宗的外甥)侍臣黄材家族的保护,乘船冲出元军的包围,北归福建漳浦躲避。黄材家族落户于浦西,繁衍生息;传衍至其曾孙黄寿夫时,移居莆田;后因担任“明御马军都指挥使”,黄寿夫返回漳浦,镇守佛潭;只可惜在抵御倭寇入侵的战役中,不幸牺牲;故而,这支黄姓落户佛潭,黄寿夫也成为“梅月城”黄姓家族的开基始祖。
而当年十六岁的赵若和,初登漳浦,便更名换姓,先在浦西村躲藏,后乔迁于佛潭之积美、下赵、吟兜隐居,繁衍生息,世代兴旺。
闽南语“吟兜”音译,即少年英俊帅气的意思,还可音译为“他家”,是谁家呢?可见当地周围村落的民众,都知道这位少年隐居在哪里,那个地方就叫“他家”,就是心照不宣地保护着这位南宋王室的骨血,打死也不说,不作告密者。
关于“佛潭“一词的来历和使用,据传最早出现于唐代一首诗词中。只因“太乙山”上有一块酷似佛头的巨石,掩映在山下湖水之中,并成为“佛潭八景”之首,故而得名。
后来,两宋时期临近“梅月铺”官道上的木制浮桥,便以“佛潭桥”命名,又因闽南语“佛潭桥”与“浮南桥”(也许是“府南桥”)几乎同音,双名互通互用,虽使用了上千年,但已经浑然天成。
“佛潭”一词自唐代沿用至清代末期,由于“太乙山”下的湖水干涸,在“晚清民国”文章书籍中,便首次出现了“佛昙”的新写法。直至民国时代,“佛昙”一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于是“佛潭”便退出了行政使用领域,转而被“佛昙”一词所取代。
“太乙山”因佛头名扬海内外,而“佛潭”则以“太乙山”之文脉千古流传。明代佛潭下坑籍官员杨一葵就曾有诗赞之,题为《游太乙山偕家兄应卿郑梁甫山人》:
万壑松声闻海涛,横空意气赋临高。
山媲小酉藏千卷,地接瀛洲驾六鳌。
爱客还开蒋翊径,寻山漫觅武陵桃。
招游并喜同心在,落日酣歌罄浊醪。
杨一葵,字翘卿,是南宋“景炎帝”国舅、“福州观察使”兼“提举益王府行事”杨亮节的后代,亦是“大明帝国”“广东按察副使”杨守仁的次子。
杨氏家族原为浙江钱塘人,因亮节之姐入宫为妃,使家族突显荣耀。杨淑妃还为宋度宗生育了长皇子赵昰。南宋“临安政权”投降元军后,杨氏所生的长皇子赵昰在福州称帝,史称宋瑞宗,年号“景炎”。由于当时皇帝只有七岁,杨太后只好亲自临朝,监理政务。
半年后(公元1275年农历11月)元军入闽,南宋小朝廷从福州一路南下,却遭到泉州当权者、色目人蒲寿庚的驱离;于是,“皇亲国戚”与“满朝文武大臣”继续乘船南下,云集于漳州府龙溪县九龙江锚地近三个月,由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江万载等主战大臣,协商是否择此地,与元军进行最后的决战。期间,国舅杨亮节因登岸办事,加之三子杨盛中途生病不见好转,故而滞留在漳浦佛潭一段时间。
此后,经过众臣协商,南宋小朝廷还是决定放弃漳州海域,转赴广东地界,待机与元军决以死战,如果不赢,还可以避居海外占城(今越南中部)等藩国,谋求东山再起。随之,南宋小朝廷的官船从漳州启航出海,经金门大担岛小憩,稍作停留,便再此扬帆,南下广东潮州、硇洲等地,谋求抗元决战时机与生存空间。
而杨亮节在漳浦得知皇室已经离开漳州府时,便急忙将生病未愈的三子杨盛,寄放于佛潭陈氏家族中养病,自己则带着长子和次子北上寻船前往金门,追赶朝廷的官船。可惜,等他们父子抵达金门时,杨太后、宋瑞宗一行已经出海南下,导致杨国舅没能完成预期汇合的目标。随后,只好在金门暂作停留,准备继续寻船南下。
实际上当时兵荒马乱,海面上也并不太平。拖延数月之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杨氏父子正准备成行,却传来宋瑞宗落水生病,继而驾崩于硇洲的消息;随之继任皇位者,正是俞妃所生的小皇子赵昺。虽然此时杨太后仍在监理朝政,但杨亮节与赵昺的皇舅“环卫官兼提举卫王府行事”俞如珪素来不和,且还曾在福州遭到俞国舅的无端排挤;因此身处金门的杨亮节,此刻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果断地选择“金门岛官澳”隐居下来,以躲避南下元军的追捕;而其三子杨盛则就地落户于佛潭下坑隐居。之后,杨盛成年还迎娶当地名门望族“大坑”陈氏家族的女儿为妻,使家族在当地繁衍生息,成为杨国舅家族在佛潭的开基始祖,并被载入杨氏族谱和《佛昙镇志》史册。
次年,宋元“崖山决战”爆发,宋军惨败,近二十万官兵民众殉国。当时曾任“大理寺丞”的侍臣黄材父子,护佑着“闽冲郡王”赵若和来到漳浦躲避,并与佛潭许氏、杨氏取得了联系,继而促使赵若和来到佛潭隐居。此后,杨氏家族便与赵若和家族、黄材家族后裔相互联姻、相互过继子嗣,形成了三大家族数百年来的皇族联姻传统。直至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廷“海禁政令”废除后,佛潭下赵、积美、岸头、吟兜等村落,由于黄赵两家后代先后定居湖西、主动放弃了回迁,因此便将之前生活过的村落,转手让给了杨姓后代子孙居住。随之,杨氏子孙便在清代初期,由家族“发祥地下坑”快速向外扩散,不久即成为“佛潭第一望族”和“佛潭第一大姓”。
杨氏不但与佛潭陈家联姻,还与望族戴氏(唐代陈元光女婿的后代)联姻。明代著名官员杨守仁的妻子就是戴家的女儿,而他们的二儿子,正是杨一葵。
杨一葵是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由“国子监”中“顺天府榜”的举人,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再中进士,官阶历任“江西南昌府”推官、“户部四川司主事”“户部大同督饷郎中”“大同府冀北道参议”“大同分巡兵备道副总兵”“浙江按察副使”“浙江参政”“贵州按察使”“云南右布政使”。
万历二十八年(1598),杨一葵升任“户部督饷郎中”后,负责筹措“山西大同府”的粮饷。在担任“大同府冀北道参议”时,杨一葵又为改善大同百姓的民生问题作出了贡献。此外,他还操办过一些政府财政力所能及的市政工程。
据大同史料记载: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总兵焦承勋、参议杨一葵,因“大同府城东御河上”的“兴云桥世远基颓”, 安全隐患重重,便对该桥进行了整体修缮,以消除交通隐患。
“兴云桥”始建于金代,明万历初年曾经扩建,桥长300余米,宽19米,是一座规制宏伟的19孔石桥。之后,经过杨一葵主持修缮的兴云桥工程,固若金汤。直至近两百年后的嘉庆六年(公元1801 年),大同地区遭遇大雨六日,“兴云桥”才因此受到巨大冲击,受损严重。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河水再一次因大雨暴涨, 致使杨一葵加固过的“兴云桥”倾圯;从此,延至清末,御河上的“兴云桥”,再也未能得到恢复。
杨一葵为官任期届满后,返回佛潭,继续为家乡办事,整治鸿儒江河道、筑城垒堤,造福百姓。其文学著作有《芙蓉馆集》《豫章集》《画脂编》《裔乘》《云中(大同)边略》《海塘事宜》《臆语》《集语》《诗韵》《经验良方》等书籍传世。
在佛潭“杨氏祖庙”和“杨氏大祠堂”内,悬挂着“父子进士”等几块“荣耀门庭”的匾额,记录着杨守仁、杨一葵父子“彪炳千秋”的人生经历。
杨守仁是明代万历时期,一位文武双全的官员。他于嘉靖四十四年中进士,为官历任“广东东莞知县”“江西建昌知府”“浙江严州知府”“直隶太平知府”“湖广黄州知府”,后升任“广东海道兵备副使”;亦曾主持修订《严州府志》二十四卷。
杨守仁初任“广东东莞知县”时,其沿海一带倭寇不断,焚烧住宅、劫掠财产、挖掘祖坟,把富人劫为人质,还把挖到的尸骨作为勒索资本,并自定赎金;对于不交赎金者,酷刑杀死人质,焚烧尸骨,搅得东莞岁无宁日、民不聊生。
杨守仁任内剿匪抗倭,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安抚民众。针对于倭寇依然沿用从前的小型快船和引进、仿制小型船只深入内港、发动突然袭击等实际情况,杨守仁亦充分发挥官府控制海域和造船的优势,开始建造大船与倭寇海匪斗智斗勇,“船高大数倍于贼,且俱系铁梨木”,倭寇小船无论是使用火器还是利用人数攻击的能力,都不是官府大船的对手。于是,在一次趁着海匪溃败之际,杨守仁“督官兵生擒贼犯李凤褒等三名,斩首级二颗”,有力地打击了匪寇的嚣张气焰,促进了地方安定,逐步恢复了当地生产。
由于之前朝廷执行“海禁政令”,故禁止建造两桅以上的大型海船,导致当时的海防力量薄弱。而杨守仁任内不受禁锢束缚,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大胆探索,成为海防官兵战胜倭寇的重要原因,充分显示了其魄力、胆识、智慧,也因此获得了民众的拥护和御史上司的赞扬。
另据《广州府志》记载:(杨守仁)以廉能名,其设施必求有益于民,诚意恻怛,不循虚誉,时海贼蜂起茶园,当贼之冲,守仁相度形势,捐俸倡筑土围,一夕落成,民得避难,立永赖祠以祀之。
杨守仁在当地捐出俸禄,提倡筑土城防御,解决了民众生命财产的安全问题,由此当地民众给他设立祠堂,予以纪念。
随之,杨守仁因在东莞期间,抗倭保民有功,而被升任“刑部江西司郎中”,继之转任江西建昌、浙江严州二郡知府。
据《严州府志》记载:(杨守仁)以刑部郎任严州府事,才情练达,振刷一新,始以公置偏处后堂之西,捐俸鸠工改于堂后,出入正中而题其堂曰‘靖共’,又修府学,凿泮池,起仰圣门于仪门之侧,课七庠士,悉照棘围,亲督之,达旦不倦,诸所供馁试卷,悉捐已俸,嗣后科不乏人,咸德其所造焉,又修郡乘。
杨守仁把教育当作第一要务来看待,非常重视为政者的修养和模范作用,注重身体力行,亲力亲为,为净化当地社会风气,推动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严州百姓感其功德,亦建祠奉祀,“皆为严久远计,居至今祀之。”
之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五月,杨守仁因“违例驰驿”(即违规破例接待)而受到“降调六级”处分,被朝廷贬为永州推官。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到任永州不久,杨守仁即被提升为南昌同知。在经历了人生仕途一段波折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他再次先后擢升为直隶太平知府、湖广黄州知府,并在任内大力发展经济,使黄州商业得以实现兴盛。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7年)七月,杨守仁由“黄州知府”升为“广东海道副使”“整饬广州兵备,兼理巡海市舶”。任职五年,恪尽职守,受到百姓爱戴。
致仕之后,杨守仁回到家乡,修建祠堂,树立牌坊,围垦海滩鱼池,栽种大片“海岸防波”红树林,亦捐资倡议整修佛潭桥,又开辟陈苍、橄榄二岭道路,获得了乡人一致赞誉。
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其子杨一葵贵封贵州按察使”。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朝廷评价功臣,杨守仁参加了宫廷里的鹿鸣宴。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六月二十四日杨守仁善终,享年87岁。生前曾著有《严州府志》《灵璧山赋》《重兴陈公开疏河记》等作品。
杨守仁在东莞防御海匪的筑城经验,与家乡佛潭防御倭寇侵袭的方法,有着殊途同归的时代印迹。
据《湖西黄氏族谱》记载,佛潭防御倭寇的“梅月城”,始建于公元1559年(大明嘉靖三十八年)。它是沿海核心防御体系“镇海卫”向漳浦内陆纵深防御设施的完善补充,亦是“防倭抗匪”的有效屏障。该城堡由佛潭黄氏族长黄持璧,组织族众捐款兴建,后又历经多次集资修缮,始形成夯土城墙绵延近五千米的建筑规模;次年(嘉靖三十九年二月),该城便经历了倭寇过境,洗劫方田、佛潭、峰山、溪南等处的战火洗礼。再次年(嘉靖四十年)亦历经广东饶平人张琏的匪寇武装,联合倭人偷袭“镇海卫”成功,并围攻漳浦县城的混乱局面。
另据大明崇祯丙子年(公元1630年)漳浦官员余日新所撰写的碑文记载:明代有宪副鸿台(赵范)公者,繇巍甲历、仕为名宦、居乡捐二百金筑梅月城。从赵范的履历上看,公元1559年“梅月城”兴建时才17岁;应该是“梅月城”再次扩建工程,他捐了二百金。
漳浦人赵范,初为积美下赵人士,是“闽冲郡王”赵若和的后裔,号鸿台,出生于大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中进士,被朝廷授于南京“庐州府无为州”知州;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起,补“河南彰德府磁州”知州;万历十年(1582年),升“户部山西司员外郎”,督饷雁门关,功绩显著,钦赐金币、文绮以资奖;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又升“户部贵州司郎中”;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任“浙江按察司副使”、“浙东温处兵备道”;万历十七年(1589年)八月,赵范回乡为母亲治丧守孝,期满后无心仕途,便在故乡积美、下赵,过上隐居生活;后因家乡地处海滨,常遭“海寇”侵袭,不宜久居,遂率领积美、下赵、吟兜、岸头、赵厝、梅月城等村舍赵姓及黄姓族人,离开佛潭,择地“湖西官塘”,在“硕高山”上开始建楼筑堡居住;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冬,建成“完璧楼”,取“完璧归赵”之意,这便是漳浦“湖西赵家堡”的由来;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鸿台公”赵范去世于“赵家堡”,享年74岁。
此外,有关“梅月城”的废毁年代,查阅史料可知: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二月,佛潭人庠生杨学皋组织义军一万余人“联郑(成功)抗清”,并率众攻克漳浦城,致使“大清国知县”许国楠,被逼投井自杀。越五日,清军派遣“郡游击”唐钦明、“都司”郭秉诚率领大军前往交战,复夺漳浦县城。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七月,漳浦佛潭义军据守新亭,大清总兵杨左攻之,不克,反而被杀。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五月,清总兵王邦俊率领军队进攻佛潭,偷袭了杨学皋义军的“先锋营”,杨学皋大败,降清。
于是,清军一路追杀义军散兵至“梅月城”,且沿途大开杀戒,捕杀了众多当地没有参与反清活动的民众和施姓族人,还将整座“梅月城”的防御机制摧毁。之后,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廷实施“禁海令”政策,随之佛潭民众被迫内迁,“梅月城”因而被官府遗弃,失去了屯兵防御的价值。
总之,“梅月城”实际上是历经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劫难后,又被清廷政令所废毁,且在明清两代的历史长河中,其防御功能仅仅存在了约一百年时间的历史。
至于另一座早于“梅月城”的防御设施“鸿境堡”,坐落于佛潭下坑“城顶社”,整体工程布局依山势而建。虽然始建年代不祥,但从石砌方式和石材风化剥蚀的程度上推断,其最早一段残留下来的墙体,很可能是元代石基的遗存;之后,整座城墙又历经数次修补,形成了明清至民国、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汇总呈现。
查阅宋代叶适《水心文集·周镇伯墓志铭》记载:南宋淳熙年间,“白蒲延大掠流鹅湾,周巡抚轻战而溃,君代尉驰往,三日中坐缚其酋二,贼无遣。”
周镇伯当时是漳浦县主簿,流鹅湾(即六鳌湾)为漳浦县地名。文中所说的“白蒲延”(Babuyan)即今菲律宾土著人。“白蒲延”与另一支菲律宾土著“毗舍耶”人(Visaya 即吕宋群岛的米沙鄢族)一样,都是个子不高,黑矮干练,属当地土著,来华语言不通。宋元时期,两支土著武装经常驾船到福建泉州、漳州沿海一带抢掠,有时“奄至”澎湖列岛,尽割所种粮食。其行径亦屡次遭到漳泉两府宋元军队的打击,并被数次整建制歼灭,成为福建沿海地区最早防范的海匪敌酋。
元初,为防御“白蒲延”“毗舍耶”和“倭人”侵犯沿海,“大元帝国”政府“择濒海沿江要害22所,分兵阅习,伺察诸盗”,后增至63处。由此可见,海氛不靖与日俱增,已至不容忽视的地步。
由此可以推测,“鸿境堡”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处元代海防设施,因为在明初的福建海防体系中,并无此堡的相关记载。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所谓“鸿境”一词,既可以指“弘大的空间”,又可以形容为“大雁通过的地方”,还可以引申为“书信往来的邮政空间”,因此,“鸿境堡”也许是宋代“梅月铺”的旧址遗存,只是后来其使用功能,有所改变而已。
有关“梅月铺”与“鸿境堡”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漳浦杨氏发祥地“佛潭下坑一带”,由“大荟山”支脉“芙蓉山”“太乙山”“犁壁山”及“鹭鹚石”等数山环抱,属丘陵地貌,碧树掩映,风景如画,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在杨氏家族中,除杨守仁、杨一葵父子国史留芳外,还有明代万历年间“德州知州”杨守伯、明末清初“福州著名寿山石雕刻艺术大师”杨玉璇、南明抗清“大将军”杨玉缳、佛潭义军“先锋营”统领杨学皋(注:曾被“隆武皇帝”授予“左都督”“振武将军”军衔,并联合郑成功攻打过漳浦、海澄县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郑成功死后,杨学皋降清,仍被朝廷授予“左都督”军衔加“太子太保”,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番”世袭爵位,其子杨玮官至江苏“狼山镇总兵”,统领长江口防务工作,因此又有“世袭伯爵”{应为“世袭男爵”}“父子总戎”的匾额,荣耀门庭。)、清军“海坛镇总兵兼闽、浙、粤海防总巡”“一品将军”杨世懋(注:原为清军统帅“福建提督”万正色麾下,曾参与“平定三藩之乱”和打击南明厦门郑经武装的战斗,并被清廷授予“左都督”之职。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5年}沙俄犯界,杨世懋奉命率领福建藤牌兵,配合“旗兵”北上出征罗刹{今俄罗斯}。世懋向“旗兵”{满军}首领曰:“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今俄军骄横,必以奇制之。”众将从其计,打得俄军抱头鼠窜;俄军闻风丧胆,惶惶而逃。随之清俄和谈,签署了《尼布楚条约》。凯旋之后,杨世懋升任“福建海坛镇总兵兼闽、浙、粤海防总巡”,成为“大清东南沿海”海防一品大员,且归乡在佛潭桥岸头村,兴修了“杨氏祖庙”,亦悬挂康熙皇帝御赐“南天一柱”匾额,光宗耀祖。杨世懋后来定居湖西楼下)、以及近现代印尼华侨富商杨纯美、杨江泽、杨河太、杨朝春等名人。
此外,在佛潭这块土地及其山脚间的众多传统民居建筑遗存和河道滩涂湿地的映衬下,举目远望,海拔142.5米的“佛潭第一高峰”“大荟山”(又称寨山)格外引人注目。而在山下南侧一座名为“黛峰”的小丘旁,还有一处叫“港头”的村落,亦是“黛峰”“港头林氏”家族的发祥地。
“黛峰林氏”家族,原为南宋忠臣林天孚的后代。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国都“临安府”被元军占领。三月,“翰林院学士”“太常寺卿”林天孚等一班亡国大臣,忠心耿耿地跟随全太后、宋恭帝赵㬎等皇族北上,由元军押解至“元上都”觐见忽必烈,随之被安置于“元大都”拘禁生活。期间,林天孚“犯颜抗节”,“至元年间”被元政权斩杀于“大都燕市”。而其子林景懋为躲避杀戮,南遁隐匿于龙溪县东门外的诗浦社,繁衍生息。
元末,林家又遭遇兵祸战火。传至林天孚第四代玄孙林有清(林泉)时,才由龙溪县诗浦社,避乱入赘漳浦县郑主簿家,且娶郑氏为妻,继而移居“港头村”,成为“黛峰林氏开基始祖”。
查阅《港头林氏族谱》可知:明代“黛峰”族人林表(成化年间进士,官至户部主事、员外郎、曾任广东南雄知府、湖广黄州知府、云南镇远知府)、林敬(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工部主事、郎中,曾任湖广长沙知府)、林绍(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兵部武库司郎中、中宪大夫,曾任湖广荆州知府、山东按察副使,奉敕阅视“宣(化)大(同)山西三镇”边务,获万历皇帝钦赐“阀阅蟒袍”)都曾担任过知府一职,由此被佛潭民众誉为“港头出知府”,使“四世三知府、三总兵”的美誉,传扬四方。
而在三位知府之中,尤以“长沙知府”林敬对家乡佛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最高。
林敬是“黛峰林氏六世祖”,大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二甲进士,曾历任工部主事、郎中,后又担任“长沙知府”。
林敬在长沙任职期间,亲眼目睹湘江水患,造成河堤崩塌、洪水泛滥,农田变成沼泽,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因此,他勤政为民,了解灾情,亲自带领百姓筑坝,挖渠。疏浚河道,修堤垒石,抗洪治水,所以深受百姓爱戴。
在治理水患过程中,林敬还收集掌握相关资料,多方面总结经验教训,编著出一部《治河指掌录》,为日后任职的官员,提供了便民抗洪的方略。
在长沙担任知府期间,林敬看到当地民间有许多染布作坊,技艺精湛;想起自己家乡虽有“土布”,但只是简单着色,并不专业;如能将染布先进技艺带回家乡,便可造福漳浦的百姓子孙,使传统纺织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于是,林敬拜访了当地许多染布师傅,并将这一成熟的印染技艺,带回了家乡佛潭港头村。随之族人争相习学,且迅速将港头染布技艺推广至布匹纺织领域,解决了佛潭布匹印染的技术难题,也使佛潭布匹行业声名鹊起,出口销量大增。
在得悉长沙民众供奉楚国大夫屈原,保佑湘水无患、百姓平安时,林敬为之动容,也为当地民众弘扬屈子精神,信仰文化正气,缅怀忠烈,而颇为感动。
虽然此前闽南家乡一带已有“屈子水神”供奉信仰,但长沙那种全民“龙舟竞渡”的精神状态和那种信仰忠烈的情怀,在闽南家乡并没有形成地方民俗习惯,亦没能炽热传承和弘扬释放。
因此,林敬在卸任知府前,还特地去了当地的屈原公庙,求得“香火真身”带回佛昙,并在“石蛇尾”建起一座供奉屈原的公庙,且用樟木雕刻一尊高一尺五寸的屈原公像,供百姓祭拜,他的这一壮举深得佛昙百姓的赞誉。后来,佛潭人又将这尊屈原公像请上帆船,渡海去了台湾,奉祀在台北屈原公庙,因此佛潭屈原公庙亦成为海峡两岸屈子文化信仰的脐带,据说那尊原像至今仍在台北保存完好。
清代,佛潭这座屈公庙又历经过多次扩建修葺,在保佑地方平安的同时,香火旺盛。特别是在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形成了家家户户参与纪念屈原的民俗活动。包粽子、敬“水花”、祭祀仪式、举行大型“划龙船”比赛,这种地方传统文化信仰的形成,林敬拥有功不可没的历史贡献。
而每当“端午节”,周边的民众都会拥聚在“鸿儒江”两岸及佛潭桥上,观看龙舟竞渡,其热闹程度为漳浦民俗文化之冠。
林敬一生勤勉务实,因而在长沙民间有民众置祠堂予以供奉;在家乡漳浦,还有多座石牌坊矗立于县城及佛潭的街巷(可惜今已不存),以表彰其弘扬地方文化事业的贡献。林敬去世时,享年66岁,卒葬于马坪镇白陂山上,穴曰“弥勒献肚”,是马坪“文化八景”之一。
如今,林氏后裔遍及漳州、南靖、南澳、潮州、厦门、鼓浪屿、晋江、南安、莆田、台北等地,子孙兴旺发达。
佛昙的人文底蕴与鼓浪屿的历史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印尼万隆华侨杨纯美先生,是近现代佛昙最有影响力的侨领人物。在佛昙教育史上,杨纯美被民众尊称为“佛昙陈嘉庚”;而在佛昙的市政建设过程中,杨纯美亦可尊称为“佛昙黄奕住”。当时,他在家乡全力捐资办学(创办了“福建省漳浦私立纯美中学”)、围垦滩涂、兴修水利、创办农场(“白竹湖农场”)、拓展公路、投资交通基础设施,与友人创办“漳浦县官督民办汽车路公司”,并“开辟漳浦旧镇经佛昙到厦门对岸屿仔尾的公路”,造福桑梓。
同时,杨纯美还在思明县(厦门)同安路(拥有一栋四层洋楼)及其“老城区”和鼓浪屿,先后购置楼房数栋,用于居住及商业地产投资经营,并独资创办厦门“和平绸缎布店”“万镒当铺”;且与友人黄钦书、陈荣芳、田佰祥、丁玉树等商人合资创办了“鼓浪屿兆和酱油厂”“鼓浪屿中华电灯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漳嵩汽车路股份有限公司”等华侨企业;亦与友人合营“鼓浪屿源益当店”,是一位积极开拓进取的华侨企业家。
杨纯美曾担任“印尼万隆中华总会主席”“中华商会会长”“中华会馆主席”等职务,荣耀门庭。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新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印尼举行的“万隆会议”时,代表团下榻的住所,居然选在爱国华侨领袖杨纯美的家中。1968年,杨纯美在印尼万隆去世,享年93岁。之前,他在遗嘱中,还曾设立“纯美中学教育基金”,为培养家乡人才,继续作出贡献。
而在鼓浪屿近现代人文历史上,杨纯美也留下了华侨回国投资、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辉煌商业印记,理应得到鼓浪屿民众的关注支持和怀念。
此外,佛昙籍印尼华侨杨河太,曾至万隆开设了“和顺号”布庄,经营布匹绸缎制品;后来,杨河太又于印尼开设纺织工厂,经过三十多年的稳步发展,成为当地的华侨富商。
上世纪二十年代,杨河太前来鼓浪屿投资地产。他在“印尼糖王”郭春秧所开辟的“锦祥商业街”旁,投资兴建了一座豪华洋楼,同时还开设绸布店,参与到鼓浪屿商业与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发展之中。
1935年,杨河太还在家乡佛昙,建造了一座带有“厦门装饰风格”特征的洋楼。其庭院与洋楼别墅的空间设计理念,都与鼓浪屿华侨式建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有谁能想到南宋国舅杨亮节家族的后代子孙,与鼓浪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据“漳浦文史资料”记载:佛昙下坑官绅、晚清遗臣,漳浦县文化名流杨士鹏(1853~1939年 字搏九,号稚石,别号漳江老人)出生于“大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举人,被清廷授江苏海门知县”。后辞官回乡,过上隐居生活。
民国初期,杨士鹏当选为“中央国会议员”,并致力于开发福建省内交通事业。之前,他曾协助林尔嘉等商人,筹建投资了著名的“漳厦铁路”。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秋,为支持漳浦县黄宝忠,反对“北洋军阀”张毅在漳浦县的反动统治,他曾召集全县各地代表来到鼓浪屿,参加同盟大会,订立“乡约”,筹组“漳浦民团军”与“北洋军”对抗。会上,杨士鹏被推选为“乡约”主任。而其次子杨子康(俗称“古锥舍”)后来在“佛昙杨氏大祠堂”门前所举行的民团军成立大会上,被推举为“乡约民团军”团长。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农历正月,“乡约民团军”与“北洋军”交战,被“北洋军”击败,杨子康阵亡,民团军解散,杨士鹏也被迫避居鼓浪屿。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北伐军”入漳,“北洋军”溃逃。漳浦政局已定。但杨士鹏仍居住于鼓浪屿,不问政事,并主持“菽庄诗社”的日常工作,每日与诗友相唱和,悠然自得。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厦门被日军占领前夕,杨士鹏返回故里佛昙安居。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他在家中去世,享年86岁。
杨士鹏是“菽庄吟社”重要成员,长期寓居林氏府,一生善诗文,好收藏名家书画。著作有《易经析疑》,并有临终遗诗《梦过鬼门关》一首传世。
而另一位杨氏家族的后裔、佛昙园东村人杨天枢,民国时期曾在漳浦县政府工作,协助“北洋军”完成全县税收任务。期间与“乡约民团军”对立交恶。“北伐战争胜利后”,杨天枢前往上海,出任上海市吴淞进出口税捐处处长。之后,又返回福建任职,先后担任过福州竹木税捐处处长、福建省禁烟禁毒督察处处长;民国“厦门轮渡管理处”成立后,杨天枢来到厦门工作,成为首任“厦鼓轮渡”管理主任,并寓居鼓浪屿 。。。。
此外,佛昙港头村“黛峰林氏”家族与鼓浪屿的社会发展历程,也有着人文溯源的关系。
据史料记载:“黛峰林氏家族”三房第十八代孙林永成先生,于1933年在鼓浪屿笔山路2号兴建一栋三层红砖洋楼,取名“黛峰别墅”,同年,又在家乡港头村家庙旁边,兴建了一座闽南大厝式民居建筑。房屋雕梁画栋,至今犹存。
民国时期,林先生曾在鼓浪屿“栋柑巷”开设钱庄,从事金融业务。而鼓浪屿“黛峰别墅”也因在“抗战胜利后”的几年间,接纳“抗日功臣”陈镜辉家族租住使用,而留下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至今,港头家乡的民众都知道,有同村家族的“黛峰林氏”子孙,依然居住在鼓浪屿。
如今,登上港头村北侧那座“墨绿浓淡总相宜”的“黛峰”,便可以看到本村的碧树秀水、田园风光。而不远处那座“芙蓉山下”的小村庄,便是林氏家族数百年来的友好邻亲、佛昙杨氏家族的发祥地“下坑”。。。。
本期人文研学活动,是第六十六期《天之崖 海之角》历史内容的相关续集;吴永奇老师将带领团队,继续溯源“古漳浦”文化空间,走近“印尼华侨之乡”佛昙镇,听宋元明清时期的“鸿儒江往事”;去探寻与鼓浪屿相关的名人旧居、秀美村落、家庙宗祠、古堡遗迹,以及杨氏、林氏家族的明代墓地等历史遗存,并根据第六十六期《天之崖 海之角》的历史背景,再结合当地县志、镇志、家谱等一些文献史料,来进一步对相关内容进行剖析评述,以重温那个战火纷飞的“南宋末年”,“崖山”之后,精彩的漳浦人文轶事 。。。。







鼓浪屿人文研学

(十三)

【佛昙~鸿儒江往事】

招募信息




活动时间

2024年6月29日周六

全天





集合地点

早上8:20分

鹭江道第一码头

BRT总站

门前广场




活动人数

15人成团




活动报名费

讲解费用

160元/人

大轿车往来

乘坐费用

80元/人

总计240元/人




备注

午餐费用AA制自理

预估50元/人




报名方式

长按二维码报名

备注【人文研学报名+姓名】

并转发分享本文


报名截止时间

2024年6月26日晚21:00 

名额报满成团,过期款项不退




特别提醒

①正值周末假期,请大家自行提前报名;

②具体注意事项将在活动微信群中另行通知;

③受修路影响,需全程视路况信息协调解决;

④活动全程需接受组织者的统一指挥协调和安排。



主讲人:吴永奇(江左凡人)


鼓浪屿文化学者

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

金泉博物馆(北京、厦门)原馆长

2018年

鼓浪屿人文游学活动创始人

从事鼓浪屿历史文化研究二十年

曾参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九年历程

并担任纪录片《鼓浪屿往事》

申遗专题片《鼓浪屿》制片

2017年

申遗成功当日,亦曾参与主持了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

三家中央媒体

对鼓浪屿文化的网络现场直播节目

2017年

金砖国家厦门会议期间

受邀担任央视国际频道厦门报道组

现场直播嘉宾

2015年

电影纪录片《暗战西海岸》

历史顾问、策划人及撰稿人之一

中央电视台二套《鉴宝》栏目

首期策划团队成员

2018~2021年

从事鼓浪屿文化游学推广传播工作

曾接待过美国、新加坡等国驻华外交官

2019~2020年

参与组织全市厅局级以上领导干部

“讲好鼓浪屿故事”文化疗养活动

2021年

参与干部疗养院

外省疗养团的文化接待工作

2015~2020年

参与了厦门文旅局导游培训中心

对全市导游的文化专业培训工作

2020年

央视“云游中国”走进鼓浪屿

直播特邀嘉宾

2020年

厦门“建发养云”高端楼盘

广告形象代言人

2021年

鼓浪屿官方专题宣传片

《遇见鼓浪屿》历史顾问

2021年福州

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

厦门市考察线路接待人员培训班

培训考核师

2023年7月-11月

福建电视台东南卫视

《向往的大海》栏目嘉宾

2023年11月13日

第三届中华海洋文化厦门论坛

漳州角美户外行

主讲嘉宾




 图       文:吴永奇

 技术支持:吴米纳

 技术支持:海   柳

  技术协调:李泽林

  特邀摄影:朱俊毅






特别鸣谢

朱俊毅先生

潘茹红老师

杨献东先生

林其良先生







本篇文章部分内容

参考了

杨建良先生

杨志伟先生

所撰写的

二篇

关于佛昙文化的文章

在此

特别

表示感谢












长按二维码

关注

鼓浪屿人文游学公众号




看完帖子,别忘了动动手指,

点击右侧下方“在看”,鼓励一下编辑

谢 谢






闽南人文游学
【金冠石】深入探寻闽南历史真源,远离虚假伪史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