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榮華”【九十】鼓浪屿人文研学(十二)招募|6月15日周六 鼓浪屿人文寻缘之旅 &《走近“北溪”江畔(叁)》

文摘   2024-06-09 11:37   福建  

在闽南大地上,矗立着的每一座洋楼,都有一段海外华侨“打拼奋斗、事业有成,锦衣还乡、回报桑梓”的艰辛历程。

“世界文化遗产地”鼓浪屿,素以“华侨之岛”而著称。它位于“闽南大湾区”水域的核心地带,其人文历史一直都与明清时期“中西方海洋贸易”及“全球化发展”进程相关。在鼓浪屿曾经居住过的华侨,大多来自于“闽南各地”,形成了以“华侨文化”为核心的诸多家族群体。

自清末民初以来,众多闽南华侨,从海外回归,在鼓浪屿岛上兴建房屋、定居生活;小岛也因此成为“闽南大湾区”水域,华侨最为集中的一处地理文化单元,亦被称为“华侨之岛”。而在岛上近千栋华侨建筑中,尤以原“西班牙及美属殖民地”菲律宾的归国华侨建筑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英属“海峡殖民地”华侨的别墅住宅最具特色,构成其独特的华侨建筑文化底蕴,并诉说着诸多华侨“海外励志拼搏”的人文往事。

在闽南地区,拥有“华侨之岛”就必然拥有“华侨之乡”,围绕着“闽南大湾区”水域,因与“世界文化遗产地”“华侨之岛”鼓浪屿血脉相连的众多“华侨之乡”,宛若众星捧月、散落于闽南乡间,璀璨夺目、熠熠生辉。

其中,由以依山傍海、相对集中的三处区域,即“后月港时代”漳州“北溪江畔”的角美片区、厦门同安(今海沧与集美交界)的“杏林湾”片区、泉州南安、晋江、石狮等村镇驿道之间的“华侨之乡”最为著名。在这三大集中区域内,侨乡众多,几乎村村都有民众“下南洋”拼搏的历史记忆,构成了“华侨之岛”与“华侨之乡”遥相呼应的人文历史,以及极度统一的大闽南华侨文化的时空格局,亦形成了鼓浪屿文化“姊妹篇”的前世今生,即故事结构“上下集”性质的文化渊源和环境景观。

想要充分了解“华侨之岛”鼓浪屿的人文轶事,就必先溯源于上述诸多“华侨之乡”区域。正是“华侨”这一特殊群体,在明清以来“闽南对外贸易”及“全球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才形成了晚清民国时期“华侨之岛”鼓浪屿上鲜活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故而,走近与鼓浪屿相关的闽南侨乡,成为鼓浪屿文化溯源和人文交流、区域延伸的必然探索方向。

而位于漳州九龙江“北溪江畔”的这片区域,正是“鼓浪屿华侨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鼓浪屿人文历史的后花园”,回顾“鼓浪屿华侨的娘家之地”,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体会“华侨之岛”与“华侨之乡”间的家族传衍历史及其地方人文特色,诸如“晚清台湾第一富商”林维源家族(在鼓浪屿拥有林氏府、菽庄花园、八卦楼、林嵩寿住宅等园林建筑空间)、“菲律宾铁业大王”杨在田(知母)家族(在鼓浪屿拥有杨家园别墅五栋连片庭院空间)、“东南亚著名糖王”郭春秧家族(在鼓浪屿当年开发了锦祥街、拥有郭春秧别墅等数栋建筑产业)、“菲律宾百货业翘楚”黄赐敏家族(在鼓浪屿拥有黄赐敏别墅),“新加坡船运大王”林秉祥家族(在鼓浪屿拥有多栋房产)他们在“北溪江畔”的故乡都有自家的土地祠堂和建筑产业,亦是开展“鼓浪屿人文研学”活动的最佳区域。因此,鼓浪屿文化溯源活动《走近“北溪江畔”》成为我们继续研究鼓浪屿文化和闽南侨乡文化的主题空间。

漳州府,水系发达,水网密布,交通便利,由九龙江之南、北、西三溪环抱其间。在府城东北部,一条冲出大山深处、流经榜山、角美之间的河流,古称“柳营江”亦称“北溪”,在江水冲刷下所形成的一片“浒茂”沙丘之地~“紫泥”附近,奔流入海。故而,此地亦称“漳州北部水陆要冲、三省通衢”,也是“漳州府的母亲河”九龙江~北溪入海口。

八百多年前,南宋大儒朱熹先生的弟子、漳州籍理学、哲学教育家陈淳,被时人尊为“北溪先生”。他认为天是理和气的统一;主张理气不离,强调理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主宰”;为“知行合一”理学之说,开了先河。他的两部人文名著《北溪大全集》《北溪字义》即以“北溪”命名。

其中《北溪大全集》共五十卷,可惜宋元刻本已失,目前仅存明代弘治及清代乾隆《四库全书》刻本,使“北溪”进一步增强了其地理文化底蕴,并留存青史。

而在漳州府城,通往泉州府的官道上,途径北溪江畔,有一座历经八百年的宋代名桥,便是大名鼎鼎的“江东桥”。

江东桥,又名“虎渡桥”。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94年),原为漳州郡守赵伯遏修建的季节性木制浮桥,且雨季经常遭到洪水冲刷毁坏,其过渡性功能时断时续。南宋嘉定七年 (公元1214年)由新上任的漳州郡守(知州)、太府少卿、后任宗正少卿兼国史编修官、太学博士兼太子侍读、泉州永春人庄夏倡议,组织架设了以石为墩的木梁廊屋式廊桥,取名“通济桥”;由于北溪雨季水流湍急,船只横渡困难重重、风险并存,故廊桥又被形容为“虎渡桥”。该桥的建成,免除了“柳营江”两岸人民摆渡、覆舟之苦。南宋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由于客商通行不慎,引起火灾,木桥被焚毀。时任漳州郡守李韶,听取了乡民百姓提议,并自捐私钱50万,加之告老还乡的“吏部尚书”颜颐仲、前郡守庄夏之子庄梦说等人的捐资及大和尚廷睿师徒,四处化缘相助,由此建造了石桥,工程历时三年多,于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三月竣工。

该桥长二百余丈,高八尺,东西各有歇亭,匾书“八闽重镇”“三省通衢”。古人云:“虎渡通人行,渐渐出公卿。”又有:“虎渡通人行,状元此日生。”之说。此后,历经明代洪武、正统、嘉靖、天顺、清代乾隆等各代多次重修重建,至清代后期仍保存完整,是一座十九孔石梁桥,桥中的亭庵供奉神明,让行人顶礼膜拜。

“虎渡桥”亦是中国古代十大石梁名桥之一,曾是闽粤、闽湘三省官道的必经之路,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民国17年(公元1928年)为修建“漳嵩公路”,通行长途客运汽车,商人政客们决定将这座著名的石梁桥,改建为简易的钢筋水泥桥,鉴于“虎渡桥”位于九龙江“北溪”和“西溪”的交汇之处,且“北溪”地理为东侧,故更名为“江东桥”,该工程于1930年竣工通车。随着城市公路交通的发展,“江东桥”亦成为漳州城北的重要陆路通道;可惜1938年“抗战时期”至1949年“内战”期间,该桥多次被炸,历经磨难,毁坏严重。

时至今日,七十多年过去了,虽然大桥仍在,但是该桥的部分老桥墩、老桥基等晚清民国时期的历史遗迹,已经损失殆尽,仅存端倪可窥,令人唏嘘不已!

“江东桥”也是宋元、明清时期,漳州府通往泉州府官道上的必经之路,官府亦曾派士兵把守。

历史上,泉州府同安县在城西“大轮山”官道旁设置了“大轮驿”驿站,沿途穿过今厦门灌口“深青驿”,途径东孚、海沧、角美、过“虎渡桥”抵达“江东驿”;而漳州府在北侧门户设置的“江东驿”,正是位于“北溪”西侧的榜山镇,与来自同安的官道相连接。当时,这三处驿站都曾设有驻军把守,保障着漳泉两府之间的货物贸易运输畅通,及沿海地区陆路邮政通信的快送安全。

尤其是明代中后期,受“倭寇海盗”组织的影响,同安“深青驿”至漳州“江东驿”路段,成为了官道上最为凶险的区域;加之海上贸易、武装走私活动频繁,官道发生抢劫的事件亦逐渐增多,亦成为闽南贸易及陆路物流最为热点的区域,也是漳泉两府的交通咽喉要冲;而官营“月港贸易”又呼之欲出,随即奠定了漳州府海澄县,明末“大航海时代”海洋贸易商港的独大地位,举世瞩目!

“月港”自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开关后,商贸发展迅猛,其“明代第一商港”的地位,一直持续到“南明隆武年间”,至郑成功割据这片水域时期,才因为满清与南明双方战火纷飞,而使贸易发展走向衰落!从某种意义上讲,“南明郑氏武装贸易集团”与南下入闽的清军在闽南地区的战争对决,实际上是针对于“闽南大湾区”水域贸易主导权的争夺之战。

为了夺取闽南经济高速发展的这片水域,清政府采纳了南明降将“海澄公”黄悟的建议,运用“釜底抽薪”的办法,实施了“海禁政策”,由此对“南明郑氏集团”的海上贸易发展,造成了摧枯拉朽式的打击和伤害,并达到了将“南明郑氏集团”驱离福建沿海地区的目的;也最终导致以海上贸易起家的“南明郑氏集团”经济实力萎缩,军事对抗能力下降,故而只好退守“东宁”台湾岛。

大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军统帅施琅,率部从闽南海域出发,历经“澎湖之战”、平定了台湾,“美丽之岛”始归“大清帝国”版图。

大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清廷在厦门及其周边水域设立“闽海关”,使闽南地区的对外贸易有所复苏;但是,仅仅过了三十年,海洋开放政策即遭遇收缩,面对日益严重的“海寇”(洋人)骚扰局面,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十月二十五日,心力憔悴的康熙皇帝召集大臣,再次提出禁海要求;次年,朝廷便拟定了正式实行“南洋禁海”政策。“南洋禁海”令虽然并非全面海禁,但对于正在不断发展的闽南民间对外贸易市场,无疑是严重的打击。到了大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在大臣们反复奏请讨论下,雍正皇帝因担心闽粤地区再次引发民变海患,才同意废除“南洋禁海”令。随即,重新开放了闽、粤、江、浙四个通商海关,至此清初“海禁政策”正式解除。继而,闽南地区再次迎来了清代商业贸易发展的“后月港时代”,“月港”水域也由此逐渐恢复了往日对外开放的商贸景象。

大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同年,在北溪江畔,东美村墩上社一户曾姓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婴,其母亲是从据此不远的榜山镇长洲村婚嫁而来。之前,墩上社曾家一个女儿,由于嫁入比邻的角美镇玉江村一户陈姓人家,多年未孕。故而,之后曾家就将这个男婴,过继给陈姓姑父当儿子,这便是日后在南洋大名鼎鼎的华侨陈振源。

陈振源有个舅父叫黄敏,很早就前往南洋谋生,并在印尼巨港及英属马来亚、新加坡等地经商,开设了“丰源”商行;主营中国瓷器、印尼土特产品的出口及船只航运业务,成为当时巴厘岛上,农副产品最大的出口商户;清光绪十四年 (公元1888年) “丰源行”发展到顶峰时期,共拥有大小船只十六艘,也成为华人在新加坡注册的最大航运企业;船只航行于北婆罗洲、菲律宾诸岛、荷属东印度群岛、英属马来亚与南中国沿海地区的各大商港,且船队直接参与了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客运业务,船只经常往来于汕头、厦门、广州、香港等商埠口岸。到了十九世纪末,“丰源”公司已经发展为拥有二十多艘运输船只的航运企业。

陈振源有个好友叫林和坂,大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出生于距离玉江村不远的紫泥镇浒茂城内村。大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十五岁出头的陈振源,带着几块银元离家出走,不辞而别,并邀约年仅十四岁的小伙伴林和坂,从九龙江乘船抵达厦门,然后换乘远洋货轮共同前往印尼巨港谋生。

后来,陈振源在印尼经过艰苦创业,事业打拼,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并与舅父黄敏的“丰源商行”进行联营,负责公司在印尼巴厘岛征收农副土特产品的出口业务;而林和坂则先被巨港当地商户雇佣为工,一年后又从印尼前往新加坡谋生。

另据《南洋名人集传》第五卷中,记载:“和坂十四岁始南下荷属之巨港埠,任人佣保,嗣移星洲;或为顾佣,或自营商店,终属运数不辰,无常起踬,最后改任丰源号。该号初业瓷器,先生以佐贰有功,提为经理,嗣升总(经)理。”也就是说,林和坂先到印尼巨港,经历过一段不如意的打工生活,都没能觅得人生的机遇,随后才转赴新加坡,继而进入黄敏的“丰源行”工作。印尼巨港是早期漳州人在南洋的聚居地,很多居住在巨港的漳州人,都因贸易需要,再次移居新加坡。

此时的林和坂,由于工作认真、办事得体,一路连升,出任点货、记账、管柜、经理、总经理。大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黄敏因病去世,临终之前,还特意将自己的女儿黄水霞,嫁给了已经在“丰源行”工作十一年的林和坂,并嘱托女婿携幼子黄文德共同经营公司,发展壮大家族事业。时值黄敏十八岁的儿子黄文德,正在欧洲留学,公司便由林和坂执掌经营。因此,他顺利进入决策层,成为“丰源”行的股东之一。大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三十八岁的黄文德去世,“丰源”行进行改组。随即,由黄文德幼子黄祥达继承了父亲股东之职;林和坂则通过买入股票,成为公司最大的股东。又据大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丰源”行公告中称:公司有四位股东,分别为林和坂、陈振源、wekoon sin、黄祥达。而此时的陈振源,已经于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返回家乡漳州东美村墩上社,恢复曾姓,回归曾氏家族,并出资修缮了“曾氏家庙”,建造了属于自己的“乌烟厝”,后来又建起了“连廊连拱”的“曾氏洋楼群”,俗称“曾氏番仔楼”,工程于大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十月竣工,历时十四年,耗资十七万银元。只可惜,曾振源没有看到工程全面竣工,便于1905年在印尼去世,终年仅66岁(注:也有诸如1908年、1909年、1910年去世时间之说,详情待考)。据相关报道称:“丰源”到1900年前后,其商业版图已囊括了贸易、银号、典当、航运等行业,产业遍布新加坡、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缅甸等南洋诸国,在国内的港口城市厦门、广州都设有“丰源商行”。


大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林和坂家族一位重量级人物登上历史舞台,他就是林和坂之子、被后世誉为“新加坡船王”的林秉祥先生。

林秉祥出生于大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二十八岁时,进入父亲林和坂担任总经理的“丰源行”工作,专职其父的总经理助理,主管船只航运事务;那时“丰源行”已有船只二十九艘,从事东南亚地区的航运业务。

大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三十岁的林秉祥当选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主席,从此鸿图大展。此时的林秉祥,已经从油米绞(即榨油厂和碾米厂)盈利中,积累了不少资金,时值“黄敏公司丰源号”收盘,林秉祥便以十八万三千元的价格,收购了“丰源行”原有的丰美、丰远、丰义等总吨位达一万八千吨的三艘货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林秉祥又购买了“丰茂号”货轮,次年再购入“丰益号”轮船;至此,有五艘轮船打底,林秉祥随即创立了“和丰轮船公司”;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林秉祥又与黄奕住、林文庆等合作,共同创立了“和丰银行”;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他还参与了华商银行、和丰银行、华侨银行三大行的整合重组工作,使“华侨银行”成为东南亚区域最具实力的华资银行。

“和丰轮船公司”董事会董事由林秉祥、林秉懋、林秉进兄弟担任,郑金源任经理,秘书由儿子林绍裘执掌,弟弟林秉来担任公司书记,弟弟林秉南则担任航运书记。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身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主席的林秉祥,以个人名义,向“中国北洋政府”捐款五千元;次年,又以“新加坡总商会”的名义,购买了中国政府国债一万元,支援祖国建设。因而,获得了首任大总统袁世凯的表彰,并颁赠亲笔题写的“急公好义”匾额一块,悬挂于紫泥镇溪洲村“林氏祖屋”内,光宗耀祖。

随后,林秉祥回国投资家乡建设,先后在漳州石码、海澄、厦门本岛、鼓浪屿“公共地界”,投资修建了房屋工厂,购买了商业店面,并开设“和丰银行”“和丰轮船公司”等家族性经营分号产业,成为拥有五十九搜国际航运船只的“新加坡一代船运大王”。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老东家林和坂去世,享年七十三岁。林和坂生前,曾在家乡创立了八所小学及数间医药局,兴教育之风,治病救人;而英属殖民政府为表彰其在发展新加坡航运业方面的功绩,曾委任他为华人参事局参事、海港局议员、保良局委员,并授予其“太平局绅士”,还将新加坡一处码头,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和坂基”。

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一代船王”林秉祥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林秉祥、林秉懋兄弟在鼓浪屿都有房屋产业,林氏家族在新加坡创业励志的故事,也成为鼓浪屿人文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家乡漳州紫泥镇溪洲村的老屋大厝,则更具人文魅力。

一条北溪江,风光秀丽、人杰地灵,而江畔的土地上,拥有古井、大厝、洋楼、祠堂、家庙、墓葬、石雕、牌坊、神龛、花园、池塘、古桥、庙宇、民俗宗教信仰等众多文物遗迹遗存,并孕育出了无数个华侨富商家族,以及诸多的海外历史名人,还涌现出三位东南亚华裔总统、一位“乾隆年间的世界首富”、一位“东南亚糖王”家族、一支“清代台湾首富”家族,以及“菲律宾铁业大王”家族、“新加坡船运泰斗”家族和数位“小刀会起义军首领”及“清代华侨开办的一所最大侨批信局旧址”。

在“角美”“紫泥”这片区域内,亦拥有丁儒、陈淳、吴真人、潘振承、林应寅、林维源、辜礼欢、辜鸿铭、杨在田、许尚志、郭春秧、曾振源、林和坂、林秉祥、黄德美、陈永华、黄开物、郭有品、王友海、黄金辉、黄赐敏、杨启泰、郑汉淇、王长水、郭俊年、许文仲、林洋港、许娜桑等近百位中外历史名人的人文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整理、研究与期待。

上述这些中外历史名人及当地人文遗迹背后,都在诉说着他们与鼓浪屿、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相关的血脉渊源,及其文化传承关系。

因此,本次鼓浪屿人文研学活动,我们将分三期《走近“北溪江畔”》,此为第三期之旅,即走进“鼓浪屿的娘家故地”,去系统地领略“北溪江畔”的自然风光、洋楼建筑、家族荣耀、以及闽南民俗文化风情,所带给大家不一样的人文体验和独特的地域感受,欢迎朋友们加入此次寻访漳州“角美”文化遗迹的团队中,来聆听“鼓浪屿人文历史后花园”里,华侨家族的往事!

















《走近“北溪江畔”》

(三)

招募信息




活动时间

2024年6月15日

周六全天

8:30~16:30






集合地点

上午8点20分

厦门第一码头BRT总站

门前广场




活动人数

成团20人





讲解费

160/人



交通费

60元/人



午餐费

60元/人



共计280元/人






报名方式

长按二维码报名

备注【人文研学报名+姓名】

并转发分享本文


报名截止时间

2024年6月13日晚21:00 

名额报满为止,过期款项不退




特别提醒

①请大家提前报名,以便统计人数;

②具体注意事项将在活动微信群中另行通知;

③受天气影响,活动全程需接受统一管理;

④活动全程包括车辆需接受统一协调和安排。


主讲人:吴永奇(江左凡人)


厦门历史文化学者

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

金泉博物馆(北京、厦门)原馆长

2018年

鼓浪屿人文游学活动创始人

从事厦门历史文化研究二十年

曾参与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九年历程

并担任纪录片《鼓浪屿往事》

申遗专题片《鼓浪屿》制片

2017年

申遗成功当日,亦曾参与主持了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

三家中央媒体

对鼓浪屿文化的网络现场直播节目

2017年

金砖国家厦门会议期间

受邀担任央视国际频道厦门报道组

现场直播嘉宾

2015年

电影纪录片《暗战西海岸》

历史顾问、策划人及撰稿人之一

中央电视台二套《鉴宝》栏目

首期策划团队成员

2018~2021年

从事鼓浪屿文化游学推广传播工作

曾接待过美国、新加坡等国驻华外交官

2019~2020年

参与组织全市厅局级以上领导干部

“讲好鼓浪屿故事”文化疗养活动

2021年

参与干部疗养院

外省疗养团的文化接待工作

2015~2020年

参与了厦门文旅局导游培训中心

对全市导游的文化专业培训工作

2020年

央视“云游中国”走进鼓浪屿

直播特邀嘉宾

2020年

厦门“建发养云”高端楼盘

广告形象代言人

2021年

鼓浪屿官方专题宣传片

《遇见鼓浪屿》历史顾问

2021年福州

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

厦门市考察线路接待人员培训班

培训考核师




 图文撰写:吴永奇

 技术支持:吴米纳

  技术协调:李泽林

 




            


特别鸣谢

洪明章先生

 薛世杰先生











长按二维码

关注人文游学公众号





看完帖子,别忘了动动手指,

点击右侧下方“在看”,鼓励一下编辑

谢 谢




闽南人文游学
【金冠石】深入探寻闽南历史真源,远离虚假伪史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