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大炮
在蒋介石兵败,逃往台湾,跟随蒋介石的军人一生被困在一座小小的岛屿。他们无数次站在海边,眺望大陆方向,因为这是他们家的方向,有思念的人。
20世纪,大陆记者前去台湾,对这件事进行跟踪报道。在大陆记者采访时,有一位老兵接受访问,谈到大陆如今的发展,他沉默了。
遗失的爱人
这位接受访问的老兵是丁治民。丁治民与记者聊了很多,他像是找到了多年没见的老友,与其侃侃而谈。丁治民与记者聊了他的一生,从学堂到战场到流落他乡,还有念念不忘的初恋。
记者也耐心地听着丁先生的自述,往事郁结于心,终于寻到了一个突破口,稍许健谈一些。
在丁治民的印象里,大陆应该是很穷的,据他们离开的时候才短短几十年,大陆又地广人稀,百废待兴。久居台湾的他们消息闭塞,不了解大陆如今的发展。
大陆记者便耐心的与他说起自内战后,大陆的发展历史,如今又到达什么成就。丁治民听完便不自觉的自言自语:“谁又能想得到呢?”
良久,丁先生便回过神来,聊起来年轻时候的往事。在丁先生的心里,最不能放下的还是年轻时候的一段情,时隔多年都不能忘怀。
丁治民二十多岁的时候,少年意气风发,又小有功绩,就交了一个女朋友。刚开始与其相处得很好,在丁治民要走的时候,前来找她,想要将其一起带走。但是他的女朋友放不下家人,自此天各一方。
那个年代,不像现在交通如此便利,谈个异地恋也无伤大雅,不会因为距离而伤到感情。但在丁治民的年代,通信不是很发达,交通也不便利,而且四处战争不断,一旦分离,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见。
在丁治民离开后,他们便彻底断了联系,但是丁先生并没有忘记这段真挚的爱情,并且到老了还一直惦念。
但让丁治民没有想到的是,迟暮之年,还能与少年时的初恋取得联系。
可能美好的爱情会随着时间而渐渐遗忘,但爱而不得却令人印象深刻。
当年丁先生与女朋友分开,实属形势所逼,身不由己。无疾而终的爱情,在二人的心里都埋下思念的种子。
当年丁先生离开后,女朋友与其失去联系,便知此生无缘,就根据家里的安排嫁人,婚后也随着丈夫远走他乡。但即使身为人妇,她也始终没有忘记远在台湾的丁先生。
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两岸恢复联系,两岸人民可以自由活动。即使满头白发也要知道对方的信息,是否幸福,是否平安,心中的执念,并没有随着时间消逝,反而日渐加强。
很快丁先生的女友就有了机会,她的侄子要结婚,是一个台湾姑娘。她便让侄子在台湾打听一下有没有丁治民的消息。
在多番打听之下,找到了在台湾定居多年的丁治民。
此时的丁治民生活美满,家庭幸福,听到故人来访,也是激动万分。通过来人丁先生才知,原来分别多年的女友也并没有忘记他,还在惦念他。
在侄子的帮助下,丁先生与阔别多年的初恋恢复通信,互相也曾想过再见一面,但是天不遂人愿,还没有见上面,女友便病故了。与其能恢复通信,解开多年心结,已是上天垂怜。
相较于其他人来说,丁先生一生顺遂,唯放不下便是女友。在夜深人静时,他常常在想,要是没有内战,他们的命运是否会被改写,他们是否就会在一起?
丁治民半生都在台湾,妻儿在侧,虽有思乡之情,但以没有归乡之意。因为在两岸联系中断之时,他的家人便离开人世,大陆已没有亲人,也没有他的落脚之地。
十几年过去,大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乡也不是当时的摸样,离家的人终究如浮萍一样,寄水而居,无根可依。
建功立业
丁治民虽与女友有缘无份,但他在台湾也有幸福的家庭,建功立业。
丁治民虽生在战争年代,但文化水平很高,具有高中学历。本想继续深造,恰逢国家动荡,提笔不如提刀更能保护自己,功成名就。其同窗也有不少参军,他们也鼓励丁治民与他们一起。
丁治民最后报考了军校,并且在军校毕业后,就直接被分配到部队担任连长。在那个年代,有学识,有文化,年纪轻轻当上领导也不足为奇。
进入部队后,听从调令带领大部队辗转于各个城市之间,但当时形式所迫,丁治民所带领的部队一直与日军打游击战,并没有正面交锋。
之后部队变迁、换防,丁治民也就与日军真刀真枪的交流过一次。后来辗转各个城市,也没有碰见过大规模的战斗。一直都是小部队对敌,也从没出现过大面积的伤亡。
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几年,实践永远比理论积累经验,使人成长。1949年,丁治民听从调令,前往台湾。
刚刚到台湾时,日子并不好过,地小人多,而且台湾土著并没有多少,军队刚到时也没有可以居住的地方,只能慢慢建设。
从刚开始泥土草房,慢慢的建造大房子,而且部队人员众多,正常开销就很多,再加上初期建造、置办各种东西,军需就更加捉襟见肘。
此时丁治民无比庆幸的是他没有成家立业,没有妻儿的牵绊,军饷也够个人生活,相较于其他人,他的生活还算滋润。
在中国百废待兴的时刻,美国挑动朝鲜战争,中国共产党前去支援,成功击败美国。被中国共产党打败后,为维护自身利益,有协助国民党意图在次挑起中国内战。
国民党没有抵住美国的诱惑与之签订协议,美国还增援一万军队驻守台湾,并给予台湾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支持。
自此美国军事力量介入国名党,蒋介石也派一些优秀的军官前往美国军校学习。
对于想要晋升的官员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机会。但是赴美学习也要一定的基础,包括文化素养、军事素养、语言交流等各方面。对于不会英语,学习能力慢的人,自然就被淘汰。
对于丁治民来说,这次机会他可以轻易地抓住。他本身有高中文化,又考上军校,学习外语对他这种经历过数十年寒窗苦读的人来说也不是一件难事。
丁治民也很把握这次机会,没有掉已轻心,努力学习,最后成功被选上前往美国。
丁治民不止一次得到机会,他接连三次都被选上赴美留学,而且前去的还不是一所大学,三次三个学校,此次经历更加丰富了他的知识。
在回国后也体现出它的价值,他被外派出一次学习,回来后薪资就上涨一次。丁治民相比于其他同事,薪资水平高出很多,也成为人人羡慕的存在。
在台湾丁治民受人艳羡的眼光居多,但在美国,他确是被人看不起的存在。
在美国,国民党是战败的一方,作为战败方的将领,在学校的课程,有很多他是没有资格去参加的,会指名劝退。
即便如此,丁治民在美国也是收获良多,他开阔了眼界。但他接触到的也不只这些,在学习中,他的思想也发生了改变,他逐渐意识到曾经根深蒂固的思想好像是错的,他犹如井底之蛙,并没有看到大千世界。
曾经丁治民并没有了解过共产党,包括共产党各个领导的指导思想,作战方针,决策治理等各个方面。像自动屏蔽一样,拒绝共产党的各种信息。
但美国的三次留学,即使他在抗拒,不去关注共产党,不可否认的是,在美国,陈列摆放的是共产党的理论思想,老师研究讨论的是共产党政策方针。
在美国的军事学校里,没人学习蒋介石的军事策略,蒋中正的言语更不曾有半点记录在案。
身为中国人,他无疑是自豪的,但身为国民党军官,他是悲哀的。美国最为现实,他们讲究实用主义,所以在美国人的心理,蒋介石是战败方,那么他的各种理论指导皆不可取,没有丝毫的实用性,也就不值得占图书一角。
两岸关系进步
蒋介石带领国民党造成国家内乱,致使民不聊生。但有的时候,在民族大义面前,蒋介石先生还是看的开。对于抵抗外敌,国共曾两次合作,虽最后撕毁盟约,但也成功将外敌赶出中国领土。
就比如1974年,大陆海军与南越海军发生的西沙海战,当时情况紧急,为了争取时间,改变路线,直接通过台湾海峡。当时大陆的报道说,对于这件事蒋介石是默认状态,并没有加以阻拦。
据报道,当时指挥此战的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孔熙年是不主张走海峡中线的,因为自打两岸关系僵持不下后,从没有人走过此战线,担心国民党会从中阻拦,所以支持走外线,绕过台湾海峡。
但是,孔熙年也认为此次事件,国民党应该不会干预进来,顶多监视一下,以防我军攻打台湾。
还因此次战争是保卫祖国的战争,并不是国家内战的时候,在敌人攻进来的那一刻,中华人民应该统一战线,共同对敌,在大是大非面前,蒋介石是不会动的,也不敢动。
结果,当天解放军船舰通过台湾海峡时,两侧只有两艘战舰,但是并没有敌意,两边也没有任何交流,也没发出任何信号,解放军安全度过海峡。
其实当时的蒋介石已经晚年,也有着浓烈的思乡之情。他也曾在公开场合中多次反对“两个中国”的主张。所以对于此次事件,不过是毛与蒋共同坚守着“一个中国”的原则。
在1967年时,蒋介石与日本首相谈话,说出他的心声,美国不再愿意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不想卷进这场战争,便提出两个中国的想法,想借此分裂中国。但这个想法蒋介石表示:这是他坚决反对的,而且中国共产党也不会同意,这只是美国的一个幻想罢了。
中国可以有战争,但是中国永远不会分裂,中国从古至今只有一个,是不可取代的,也是不能分割的。
中国共产党是很强的,不只是在作战方面,在思想文化,在格局等各个方面,接触过的人都受用终身。
中国内战持续很长时间,但是丁治民从没有与中国共产党真正的切磋过,只是从战友或者领导的口中听到过,或者在文献记载中看到过,只是这样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
如今丁治民也垂垂老矣,早已不复当年的雄心壮志,他半生都在台湾生活,享受着台湾的最高待遇,功成名就,但现如今看大陆的飞速发展,心中还是有些酸涩。
如今虽耄耋之年,但在大陆记者面前仍保持最机敏的状态,时刻保持谨慎。丁治民的军旅生涯与别人不同,他就想一个儒将军,书本中堆出来的将军,但是对政治的敏感还在。
他会在采访之中透露能透露的,不能说的不会录上,并且在采访完毕之后,还嘱咐记者不要用真实姓名,因为在台湾成家立业的他,不希望给子孙带去任何麻烦。
大陆记者看着丁先生的背影,默默的想,不能回到家乡也许是他们一生的遗憾,希望他们了解到如今祖国的发展心中能产生一丝慰藉。
自1949年台湾问题出现以来,大陆一直把台湾问题作为第一要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神圣的责任,进行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
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就将国家重心移到了经济建设中去,实行改革,解决台湾问题,将中国推向新的历史时期。
结束对台湾的军事对峙状态,撤出阻碍,推动自由往来,经济贸易、通商、通货,经济发展,文化交流。
历史的诗歌总是悲欢离合,战场也是马革裹尸,家庭破碎,身死异乡。如今中国完成祖国统一,前辈们的努力也没有白费,他们的坚持得到了回报。想要回家的人也能魂归故里,不负相思。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寒露财经说原创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作任何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私信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