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大炮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激起了朝鲜男儿的热血,令“家中无男丁,妻女哭相送”的情景成为现实。
在家中守望的,仅有手无寸铁的朝鲜妇女。她们既是慈母,亦是贤妻,更是顾家的女儿。然而,这群朴实无华的朝鲜妇女却为战争献出了巨大的贡献。
志愿军深感由衷地敬佩她们,同时颁布了明确的军令:在援朝期间,对朝鲜妇女有不当行为、犯有作风问题的,一律将受到严惩,甚至终身枪毙!
为何朝鲜妇女能够赢得志愿军的尊重与敬佩呢?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深厚的友谊?在如此严明的军令之下,是否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呢?
国难当前,女性也显得异常坚强。毫不夸张地说,朝鲜妇女在战争中的英勇行为,实质上显著减少了志愿军士兵的死亡率。
若说朝鲜男儿奋勇上前线是一场真刀真枪的战争,那么,朝鲜妇女为支援前线付出的努力同样是一场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奋斗。
在枪林弹雨的前线,她们不辞辛劳,为志愿军提供水食,搬运伤员,运送弹药,保护军粮,所有这些繁重的体力工作都是由朝鲜妇女组织协调完成。
头顶盘旋着美军的战机,脚下潜伏着不知埋在何处的地雷,然而这支由妇女和老人组成的支前队伍,始终是一道川流不息的坚强流动。有些年岁尚小的刚刚满十岁,而年迈者甚至已经年逾古稀。
在食物极度匮乏的前线,志愿军战士们只能忍饥挨饿,依靠泥土和雨水填充空腹,以守住一片片阵地。
然而,朝鲜妇女绝不容忍援朝的战士们挨饿!她们纷纷拿出自家的存粮,积极地募集粮食,亲自挑水、磨面,做出一袋袋香喷喷的打糕,然后组织队伍将这些美味佳肴送到前线阵地。
在送饭途中,倒下的妇女数不胜数,她们是这场战役中毫不逊色的无名英雄。
朝鲜妇女展现出勇气和智慧,她们早已预见到前方的危险,为了确保粮食能够顺利运送到志愿军手中,她们制定了严密的计划:
每次运送一麻袋打糕,队伍中至少要有五六名妇女,每人在途中保持安全距离,力求在掩护体下行进。
如果前面的人不幸倒下,紧随其后的人会立即补上,保护好粮食,扛着袋子,继续前进。
这是一条以鲜血染成的粮食运输线。其中,一位叫朴孝男的朝鲜妇女,头戴一只装有米饭糕饼的木盆前进,中途遭遇弹片袭击,虽然身受伤,但仍然保持行动能力。
在同伴的庇护下,朴孝男艰难地匍匐前行,地上留下一道漫长的血迹。她顽强地爬到前线,亲手将食物交到战士们手中。
志愿军战士们经历了数日的饥饿,虽未流下一滴泪,但当看到朴孝男拖着血迹时,都被深深感动,泣不成声地吃下食物,补充了体力,将悲痛转化为力量。
回程时,她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还能够将伤员一同抬送到后方医院。
途中,若是遇到美军轰炸,朝鲜妇女并未四散奔逃,而是毫不犹豫地扑在担架上,用自己的身体紧紧护住受伤的战士。
有一位朝鲜老人,被人们称为“崔大娘”,她的女儿刚刚年满18岁,正值花一般的年华,就在前线抬担架护送中牺牲。
得知消息后,崔大娘默默无言,关上家门,悄然泪下。再度打开门时,崔大娘怀里满满当当,揣满了土豆,用绳子系得牢牢的。
这是大娘家中所剩不多的口粮,她全部捐献给了志愿军战士。接着,大娘主动加入支前队伍,代替女儿参与救援工作。
如果没有朝鲜妇女的友谊援助,在那个物资匮乏、交通受阻的战时,志愿军战士光是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就足以造成巨大的伤亡。朝鲜妇女的无私奉献降低了这一悲剧发生的概率。
朝鲜妇女不仅在解决温饱问题上全力支援援朝战士,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战斗辅助,她们的英姿毫不逊色于男子。
在北方控制区长达2500公里的公路上,朝鲜妇女负责防空哨的警戒任务,形成一道绵延不绝的靓丽而坚定的风景线。每当志愿军运送物资的吉普车经过,挥舞“女战士”小红旗的妇女们会立即示意车辆停下等待。
这表明前方道路刚被炸毁,还有未填平的弹坑,需要等待修复后方能通行。而搬运石块、推车铲土、挖路平路,这些填弹坑所需的体力活,同样由妇女组织完成。
可以说,志愿军能够铸造这条“坚不可摧的钢铁运输线”,朝鲜妇女功不可没。
朝鲜妇女对援朝战士心怀感激,甚至不惜以生命相助;而志愿军对朝鲜妇女的品行充满敬佩,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淳朴善良,是深知大义的气魄,令志愿军战士深感肃然起敬。
中朝两国的友谊在战火中闪耀生辉。尤其是中朝妇女之间的友谊,更是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中朝妇女,友谊久存。与朝鲜妇女共同经历苦难的,还有紧邻鸭绿江西北岸的我国丹东妇女。
由于美军的狂轰乱炸,她们美好的家园瞬间化为废墟,埋葬了无辜亲人的尸体。
美军的残暴行为激起了丹东妇女的战斗意志,她们紧密团结,齐心协力,决心以实际行动支持人民志愿军,严惩帝国主义的嚣张行径。
由于医疗资源匮乏,在市妇联的组织下,有5000多名丹东妇女积极参加了救护队和防疫队。
其中,一位名叫“冷淑梅”的妇女,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冷姨”。
冷姨原是农村出身,按规定,农户参与伤员救援可获得一块耕地作为奖励。但冷姨坚决拒绝要土地,她说:
“都已经发生这么严重的战争了,美国人的飞机都炸到家里来了,还顾得上这点地不地的!国家打仗呢,救助伤员是理所应当的,我这个时候要土地,那我冷淑梅算什么人了!”
冷姨被分派到铁路医院,一人照顾着100多名伤员,劳累得腰无法挺直,甚至连端尿盆这样的脏活、累活也毫不在乎,顺手还能清洗百余件血衣。
正当支前工作有条不紊进行时,美帝国主义再度采取卑劣手段,不仅仅满足于轰炸,更采用了细菌战。
美军的飞机在丹东市上空盘旋,黑压压的一片令人望而生畏,他们从空中向地面投放携带鼠疫、霍乱等病毒的昆虫,罪行深重,令人深感愤慨。
可以说,这场可怖的防疫战是由丹东妇女打赢的。得知消息后,妇女们并未被吓倒,她们组成了一支防疫队,穿梭在大街小巷,山野沟壑。
她们全副武装,不畏感染,对昆虫进行地毯式捕捉,撒药消毒,足迹遍布丹东的每一寸土地。
其工作量可想而知,其危险性也不言而喻,但就是这样一支“娘子军”,成功阻断了传染病在全市蔓延的可能性,美军自诩得意的细菌战也因此败在了丹东妇女的手中。
丹东妇女更展现了人道主义精神,深知在战争中,女性和儿童是最无辜的受害者,丹东如此,邻近的朝鲜同样如此。
同时,她们也听闻了朝鲜妇女援助志愿军的英勇事迹,抱着殷切的期望:也许在朝鲜妇女援助的志愿军中,就有她们的丈夫、父亲、儿子、兄弟。
因此,中国妇女必须秉持国际主义精神,回报朝鲜妇女的援手之恩。
与丹东仅隔一江的朝鲜新义州市,战火使数万儿童失去了双亲,沦为孤儿,时常有朝鲜儿童群体地跑到丹东寻找庇护。
丹东的女性们看到这些面黄肌瘦的孩子,心疼得不禁擦去眼泪,自发地将这群孩子带回家中收养。
即便在物资匮乏的战时,丹东的妈妈们依然把家中最好的食物、衣物、用品都给了朝鲜的孩子们。
如果有孩子发烧,丹东的妈妈们会自掏腰包,背着孩子去看病,并紧紧守护在孩子身旁,直至康复。
在她们精心照顾下,这群朝鲜孩子茁壮成长,把丹东的妈妈视为亲生母亲,亲切地称呼她们为:“阿妈妮,阿妈妮。”(朝鲜语中的“母亲”)
另外,还有一位怀孕即将分娩的朝鲜妇女。当美军的飞机轰炸到新义州时,她因行动不便未及时避难,艰难地越过鸭绿江来到丹东寻求庇护。
刚一上岸,双腿无力,倒在地上,预感即将分娩。幸运的是,丹东临时医院的医护人员在巡视时发现了她,立即组织生产手术,帮助朝鲜妇女安全地生下孩子。
产后,医生和护士们纷纷将自己的饭菜留给这名朝鲜产妇,以补充营养。产妇抱着婴儿,用生硬的中文真诚地表示感谢:
“这个孩子,也是你们中国的孩子,我永远不会忘记中国姐妹的恩情!”
中朝妇女之间的相互支持很快成为佳话,并传至志愿军总部。志愿军一直对朝鲜妇女心怀敬意,当得知两国妇女同胞之间结下深厚友谊时,自然倍感欣慰。
然而,正是基于对朝鲜妇女的尊敬,出于对两国人民友谊的保护,志愿军高层发布了一项明确的军令,对违反者实行即时枪毙!
法外施恩,收获美果当时,投身朝鲜战场的志愿军战士们年仅十八九岁,稍大些的也只有二十出头,正值青春年华。
随着战事逐渐升级,朝鲜人民军的伤亡不断攀升,“十室九户无男丁”的现象在朝鲜变得司空见惯。
而志愿军的到来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活力。那些来自军队的年轻小伙子本就英勇无畏,再加上朝鲜妇女对志愿军的一种“英雄崇拜”,情况就更为复杂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朝鲜女孩和年轻的志愿军战士之间难免产生了感情。
然而,尽管感情存在,纪律仍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军队一直以来都保持着严明的纪律,绝不容忍任何作风问题。
因此,为了防范这一潜在的“隐患”,志愿军高层早有预谋,发布了明确的命令:凡在朝犯有作风问题的人,一律执行枪毙!
高级领导甚至专门召开了大会,站在台上发表训话:
“我告诉你们,你们是来打仗的,不是来谈恋爱的!要是谁管不住自己,不管你是谁,有什么功劳,统统拉出去枪毙。
人家的父兄在前线作战,我们的战士把人家姑娘搞到手了,传出去,志愿军的脸都要被丢尽了。
再说了,仗总有打完的一天,到时候,你们拍拍屁股走了,人家姑娘怎么办?是男子汉大丈夫能做出来的事吗?”
在铁律面前,纵然不舍,志愿军战士们也只能婉拒了朝鲜女孩的好意。与其放纵个人感情,不如挺身而出,协助她们赶走外敌。
然而,真的有一位志愿军战士,为了迎娶深爱的朝鲜姑娘,冒着违反纪律的风险,在志愿军即将全部离开朝鲜之际,向组织提出了留在朝鲜的请求。
这位战士名叫王兴复,在他之前,从未有战士敢冒此风险。这一决定充满着生死未卜的不确定性,究竟是刚正不阿,还是法外施恩,尚未可知。
在参战时,王兴复年方19岁,被编入志愿军第4兵站,主要负责后方的物资运输工作。
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部队即将撤回国。但志愿军是分批撤离的,作为不可或缺的后勤补给站,他必然被安排在最后撤退。
因此,王兴复原计划于1958年随最后一批志愿军部队回国,也就是说,他在朝鲜度过了将近5年的时间。
在这五年里,王兴复深深爱上了朝鲜姑娘吴玉实。然而,由于军纪的严明,王兴复只能默默藏匿自己的爱意,直到即将回国的1958年,他才表露心迹。
而在长时间的相处中,吴玉实早就对王兴复心生好感,坚定地回答:“我喜欢你,我愿意和你结婚!”
王兴复身为军人,理应严守纪律;然而,作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他也不愿辜负那位善良纯朴的朝鲜女孩。因此,他鼓起勇气,向组织争取留下。
这一事件引起了志愿军领导机关和朝鲜政府的关注,而吴玉实的父母则将王兴复视为半个儿子,积极说情,竭力撮合这段姻缘。
在经过志愿军高层深思熟虑后,最终决定予以批准。
首先,考虑到吴玉实的父母,吴玉实的哥哥是人民军战士,牺牲于战场,二老失去了儿子,将王兴复看作儿子,出于中朝人民的友谊,这也算是法外开恩。
其次,由于王兴复并未在作战期间涉足感情,而是在战后与姑娘相识相爱。
出于人道主义的关怀,脱离了战场,王兴复只是一个普通想娶妻的年轻人,无需过于苛责。
于是,这段异国之恋最终修成了正果。但考虑到影响,这段婚事在当时并不宜过于张扬,因此鲜为人知。
战争是残酷的,志愿军和人民军是伟大的,而背后的两国妇女,更是展现了不逊于男儿的风骨和勇气。
向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向中朝妇女群体致敬,愿中朝人民的友谊万古长存!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林哥说史原创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作任何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私信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