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大炮
2023年6月9日,香港西九龙裁判法院开庭宣布裁定16名不认罪的被告表征成立,其中不乏曾经风云一时的政界代表、名校毕业、留洋归来的高材生。
其实在我国积淀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圈中,一直以来有志之士从学,都是渴望建功立业,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尤其是近年来,西方渗透力量愈发强大,许多人为了大肆敛财,甘当乱国势力的鹰犬。
其中就有诸多像何桂蓝一样的“学霸”。
甘心顶着叛国汉奸的帽子,与培养、成就她的祖国为敌。
她因其丰富的内地生活以及教育经历,被英国BBC组织盯上,策反其为西方反华意识形态的爪牙。
所幸,何桂蓝并没有猖狂多久,正义的罗网很快让其伏法于法律之下。
非官非商,却被BBC相中
要说何桂蓝的“叛国乱港”事件,必然跳不开西方意识形态入侵愈演愈烈的问题。
为何像何桂蓝一样的“女学霸”,受尽国家恩惠却依然不思报答,反而站向了国家的对立面。
如此现象屡见不鲜,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
可以得见,建国近百年来,飞速发展。
可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张开腾飞羽翼的时候,一些不愿得见中国复兴的国家便开始使用各种方式限制我们的发展。
其中,就包括意识形态入侵。
回想当初列强侵华的过程中,国内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不乏甘心为列强充当鹰犬的汉奸、卖国贼,比如汪精卫之流,对我国同胞和反侵略斗争造成巨大伤害和损失。
现如今,世界多极化潮流势不可挡,发展中国家羽翼渐丰,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摄于发展中国家逐渐崛起的力量,出尽百宝也要阻止我们进步的脚步。
和平本为时代主题,稳定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正因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想尽办法让发展中国家“不稳定”,这样就可以稳坐钓鱼台,看发展中国家国内动荡,进而落后于世界潮流。
如此一来,他们便可以在诸如科技、工业等咽喉产业中,扼住发展中国家的命脉。
所以,何桂蓝涉及的“35+初选案”便是西方反华势力操纵在港鹰犬所搞出的闹剧。
何桂蓝非官非商,却可以被英国BBC相中,成为乱港分子的一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她“出色”的煽动和领导能力。
何桂蓝毕业于名校,且在香港颇具话语权的新闻媒体单位中任职。
何桂蓝所代表的“乱港”意识形态会伴随着她所撰写的新闻稿件输出,进而动摇、煽动民众“乱港”情绪。
可见西方反华势力的渗透有多么无孔不入,只要他们闻到一丝可以利用的气息,便会重金诱之,使之听命于它。
在这场“乱港”闹剧中,被收买利用的不只是像何桂蓝一样的媒体喉舌,还有许多政界、商界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官员和商业大拿。
前前后后47人参与这场闹剧,所幸法网恢恢,他们如今悉数落网。
关于何桂蓝的“乱港”手段,如今听起来实在让人鄙弃。
颠倒黑白、混淆视听
熟悉西方反华势力套路的人都知道,西方媒体的喉舌永远都是“臆想派”,他们通过一张似是而非的照片,加上一些胡乱编造的故事,在国际媒体上大肆抹黑中国的形象。
如今他们甚至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在己方媒体上肆意攻击,而是将罪恶的触手伸向了中国国内。
前些日子,网络上“行走的50万”格外活跃,意图在中国境内通过操纵舆论,达到扰乱中国内部和平稳定的局面。
香港作为我国的一个“特殊”的城市,在回归之后,中央考虑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远高于内陆
可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加上和平时期本就容易大量涌入西方意识形态,所以香港的“乱港”分子才得以抓住机会,用“高知”或较高社会地位来掩饰,向香港民众倾倒“港独”言论。
何桂蓝就是抓住了这个机会,在就任新闻行业的过程中,为“港独”分子大唱赞歌,让她出名的新闻报道就是2019年的“元朗事件”。
当时正值“修例事件”伊始,“乱港”分子盯上了元朗村,几番“最后一战”的口号之后,“港独”分子们见自己宣传的“港独”思维。
可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思想不但没有得到认可,反而遭到了元朗村民们的极力反对,气急败坏的他们便开始决定“攻占”元朗村。
元朗村自列强侵华以来,就一直不屈不挠坚决抗争,风气一直留存至今,岂能在区区“港独”面前退缩。
于是乎,穷凶极恶的“港独”分子便和元朗村村民爆发了肢体冲突,形势愈演愈烈。
而何桂蓝此刻嗅到了机会,便亲赴现场寻找元朗村村民的“罪证”。
何桂蓝是个经验老到的“港独”,刚刚进入“战场”,便开始大肆抹黑元朗村村民的正义行为,报道说村民们是不思感恩的暴民、乱民,还将“港独”分子的“战斗场面”当作是英勇事迹发出。
不仅如此,她还使用“苦肉计”,在报道中宣传了自己深陷“民众暴乱”腹地,以至于被“乱民”打伤的“光荣事迹”。
如此颠倒黑白的厚脸皮实在让人瞠目。
这还不算完,何桂蓝还频发报道,诉说自己的“悲惨经历”,以及“暴民”的凶残。
直到正义的媒体出面戳穿了她对元朗村村民的恶意中伤,政府出面介入平息了“港独”的事端之后,她的谎言不攻自破。
经此一战,何桂蓝的知名度暴增,她的“港独”身份获得了一种“港独”分子的认可。
也正因此,乱港幕后指使者,决意启用这颗早就埋好的棋子。
自毁长城、咎由自取
何桂蓝原本成绩优异,在香港念书的时候便有老师称赞她“颇具领导气质”。
或许是一路过于顺风顺水,何桂蓝心高气傲,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管辖,她听说国外的“自由”生活,不由得心向往之,于是产生了出去看世界的想法。
后来,她得益于香港学生考学政策的照顾,得以就读于清华大学。
因为所报专业为国际关系,便有了经常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
出国交流的她并不安分,她在国外反华势力的策动下,转而叛国,成为一名反华势力的喉舌。
在西方媒体引导之下,何桂蓝很快掌握了其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反华”套路,并在幕后之人的安排下,进入香港媒体实习。
在熟悉了内地报道的流程之后,何桂蓝也大学毕业了,她申请了欧盟助学计划。
此时,幕后指使者看何桂蓝如此“上道”,便将其收入麾下,成为英国BBC 旗下的记者之一。
为了使何桂蓝回到香港之后能快速煽动一批无知受众,幕后指使还特意为何桂蓝包装了一个“熟知”内地的形象,并利用这种说法对中国内陆的情况大肆抹黑,让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蒙蔽,转而加入“乱港”势力之中。
在“元朗村”时间结束之后,何桂蓝名气大涨,她终于具有了一定的“组织能力”,于是幕后指使便安排她参与“立法会”。
为了使得“乱港”说法的可信度提升,他们还安排了和何桂蓝经历相似的成员一起“共事”,造成一种在内陆生活过但无法容忍内陆人民的“悲惨生活水平”,被迫渴望“香港独立”的态势。
为了让这些人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幕后指使还让这些人联合一众早已收买好的政府官员、商界大拿来推助其成为政府议员。
在他们里应外合的“巧妙”安排下,造就了名动一时的“35+初选案”,使得整个非法初选过程中,“乱港派”成员竟占据了过半议席位。
名气水涨船高的何桂蓝竟然还以新界东第一票选候选人身份成功出线,获得高票的她洋洋得意,甚至不加掩饰地在公开场合发表“港独”言论。
也不知她是不是法律意识淡薄,还是过于自信,觉得自己背后势力能够盖过中国政府出台的法律,很快属于她的制裁便来了。
根据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何桂蓝等人通过不法手段“内定”的议员通通被取消了参选资格。
为此,何桂蓝还在社交媒体上利用“仅存”的人气大喊不公。
可是强弩之末又岂能重新翻成波浪呢?
很快,何桂蓝便因“颠覆国家政权罪”逮捕,一众“乱港”分子终于伏法。
“乱港”弃子终被一网打尽
当我们在明面上看到一只蟑螂,便说明在某个阴暗的角落之中,早已有了无数蟑螂了。
何桂蓝这样被当成枪使的“蟑螂”,很快归于暗淡,在被取消参议资格的她尽管垂死挣扎也没有丝毫起色,很快便成了一名“过气网红”。
然而,政府清剿“乱港”势力的罗网正在伸向阴暗处的所有蟑螂。
他们放长线钓大鱼,终于把这条“乱港”分子上上下下的关系梳理清晰,一步步顺藤摸瓜,通过诸如何桂蓝之类的小喽啰揪出了幕后指使者,也查清了他们操纵选举的目的。
这些“乱港”分子和西方反华势力一个鼻孔出气,企图通过发起非法选举活动,在之后的香港立法会选举中获得可以否决港府议案的权利,最终控制香港各领域的正常运行。
一旦他们得逞,很快便会施展手段让整个香港陷入瘫痪,到时候反华势力便可以趁虚而入,借机要挟中国,让中国陷于政权危机。
如此歹毒的心肠实在可恨,他们深受祖国的庇护却帮着异己势力将屠刀对准自己的同胞,为此甚至还洋洋得意毫无愧疚,实在是可恶之至。
很快,在摸清楚这些人的参与成员、目的手段之后,相关部门很快采取了行动,对这些叛国者实施抓捕。
出动了大量警力之后,前后共逮捕了相关案犯47人,尽管板上钉钉的证据摆在他们面前,却还是有人拒不认罪,其中就包括何桂蓝。
何桂蓝天真地以为,只要自己一直否认罪行,便可以拖到幕后指使对她进行援救,于是在她的嘴硬下,一审由于其提出的无罪申请,需要进行二审。
何桂蓝此时已经沦为一枚弃子,西方反华势力连这次“35+初选”的组织头目都不会实施营救,更不要提何桂蓝一个非官非商媒体从业者了。
之后,何桂蓝以“串谋颠覆国家罪”被起诉。
在庭审过程中,她依然拒不认罪,还要趁机进行保释,后来保释申请被法院严词拒绝。
2023年3月,何桂蓝一改先前强硬的态度,承认了一些较轻的罪名,却否认参与乱港行为。
可是正义的审判不会轻纵任何人,何桂蓝终于迎来自己应有的下场。
关于对何桂蓝的审判过程,法院先是裁定了她未经批准集结罪,而后待到整个“35+初选”乱港案全部审结,于2023年6月裁定其犯罪表征成立,择日颁布书面理由。
这些“乱港”分子终于伏诛,他们掀动的乱流得以平息。
何桂蓝咎由自取,放弃了自己大好年华和本来应有的大好前途,甘心为金钱名利去做祖国和同胞敌人的帮凶,牢狱终究成为她的归宿。
不难发现,破解西方意识形态入侵手段只需要一颗坚定拥护祖国的心,看这些乱港分子的下场就知道,一旦失去了利用价值,反华势力是绝不会“大发善心”施以援手的。
作为一名中国人,应当牢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明是非,辩真理。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嘉琪历史达人原创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作任何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私信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