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彭德怀手写绝密电报首次公开,最后一行19字令人泪目

文摘   2024-09-07 11:57   浙江  

文 | 佐酒人

编辑 | 大炮

2020年11月9日,央视在播出的纪录片中首次披露了彭德怀给毛主席的手写绝密电报。

而就是这封百字之余的电报,彭德怀写了整整一个小时。

等到电报传回北京,周恩来率先收到,当他看到最后一行字时,愣了一下,呼地一下就站了起来,又重新看了一遍电报,他终于确定这电报是彭德怀的手笔。

周恩来于是做出了将这封电报暂时压下的决定,一直到第二年元旦,才把电报送给毛主席看。

那么,这封电报究竟写了什么?毛主席看后又是什么反应呢?

这封电报写于1950年11月25日朝鲜,全文百字有余,由身为朝鲜志愿军总司令员的彭德怀亲笔撰写。

就这样一份短短的电报,彭德怀几次落笔,整个志愿军总部办公室寂静无声,所有人都垂着脑袋,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全场除了钢笔和纸张摩擦的沙沙声,再无其他。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不知不觉间,一个小时过去,这封“漫长”的电报终于写完了,并很快传回了北京:

“我们今日七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十一时,敌机四架经过时,他们四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四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四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电报最后一行“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19个字,最简单直白,却也是最残忍的宣判,不禁令人泪目。

原来电报写成的当日,正是毛岸英牺牲的当天,电报用直白的语言,讲述了毛岸英的牺牲经过。

到这里,彭老总的绝密电报为什么写得如此困难,周恩来看到电报后的反应和做法,都合理起来。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国内很多人都支持不出军,而彭德怀“百分之百”地支持了毛主席的出兵意向,并最终亲自挂帅,赴朝作战。

就在这之前,毛主席特意设下四菜一汤地道湘菜家宴,为同为湖南人的彭德怀壮行。

席间,毛主席拜托了彭德怀一件“私事”,那便是将毛岸英一同带去朝鲜战场。

当时彭德怀闻言,一再表示不同意。

一方面,彭德怀知晓主席用意,知道主席是想给全党带个头,亲自将儿子送到朝鲜前线;另一方面,彭德怀也知岸英从小受了不少苦,年幼丧母,和岸青兄弟两个相依为命,还流浪过一段时间,后又被送去苏联留学,长期不在主席身边。所以,彭德怀还是希望毛主席自私一些,将岸英留在身边。

但是毛主席一再坚持:

“老彭啊,我看你就收下他吧,我替岸英求个情。”

“岸英会讲俄语和英语,你到朝鲜免不了要和苏联人、美国人打交道,有他在你身边,同各方面联络也方便些。”

到最后,彭德怀只好依从,却成了一桩憾事。

1950年10月19日,毛岸英作为第一个报名的志愿军战士,入朝参战,在志愿军总部担任翻译、机要秘书和参谋工作。

当时志愿军司令部开会,总见到一个高个子的年轻人列席会议,并不时参与发言,但没人知道他是谁。

任荣

志愿军组织部长任荣会议后来回忆,上级曾安排一位年轻的俄文翻译搭乘自己的车,当时一上车,他就觉得这位俄文翻译很眼熟,但又想不起来曾经在哪里见过。两个人就这样一路上聊了很多,俄文翻译自己介绍说,他刚新婚不久,他的父亲支持他来朝鲜。

任荣当时闻言,还禁不住感叹了两句,你的父亲思想真进步开明。

至于他的父亲是谁,任荣不曾问,也不曾想到要问。

直到后来,他才明白过来,那位年轻的俄文翻译就是毛岸英,他的妻子是刘思齐,而他的那位思想进步的父亲就是毛主席。

1950年11月24日下午,4架美军飞机在大榆洞上空盘旋侦查。

因为志愿军司令部正位于大榆洞,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期间,这里频繁密集的无线电通信,已然引起了敌机的注意。

11月25日,志愿军第二次战役发起的当天上午,3架美军B-29型轰炸机直接从司令部上空掠过,没有投弹。

作了防空准备的志愿军司令部工作人员松了一口气,警报解除,毛岸英和参谋高瑞欣走出了防空洞,一起回到了司令部作战室的木板房。

结果就在这时,狡猾的敌机突然又掉过头来,折回大榆洞上空,投下大批凝固汽油弹。

时任彭德怀军事秘书杨凤安回忆当时的景象:百八十个凝固汽油弹,铺天盖地从上空掉下来,只有50平米的作战室木屋瞬间成一片火海。

伴随火海的,还有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一切就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毛岸英和高瑞欣根本来不及撤离。

爆炸后的上千度高温大火吞没了作战室,更吞没了毛岸英和高瑞欣……

一个排的战士冲向一片火海,投入灭火救人,但一切都是杯水车薪,人们最终从过火后的一只德国手表和腰间的一支斯大林送给毛岸英的手枪,分辨出两位烈士的遗体。

大家围着遗体痛哭,而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彭德怀面色苍白,心情悲痛,充满内疚。

因为轰炸的事,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都有过担心,鉴于彭德怀是猛将,打起仗来不要命,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曾几次去电督促他:

“你们的指挥所应建筑可靠的防空洞,保障你们司令部的安全。”“你们指挥所应速建坚固的防空洞,立即修建,万勿疏忽。”“请你们充分注意机关的安全,千万不可大意。”

想到此,彭德怀不禁更加自责,连日以来,他忙着部署打好第二次战役,没想到出现了这样的闪失。

被火海吞没的两人,一个是跟随了他多年的作战参谋,入朝作战前刚告别了新婚不久有孕在身的妻子,一个是毛主席亲自交到自己手上的心爱的儿子,叫彭德怀怎能不悲痛懊悔。

当天,彭德怀要就此次轰炸事件向中央军委作专门汇报,短短百字有余的电报,他写了一个小时。

远在北京的周恩来收到电报后,对于这个消息,消化了好久。

他推开桌上的文件,露出玻璃板,俯下身凝视良久。玻璃板下面压着一张照片,那是周恩来同毛岸英的合影,他呆坐了一会儿,才缓缓在电报上批注,主席这两天身体不好,故未给他看。

电报被暂时搁置下来,一直到1951年元旦过后,周恩来才把电报送到毛主席手上。

毛主席的卫士李家骥后来回忆起主席收到电报后的反应说:

主席听后很突然,一手就烟拿起,又丢下,回过头,他又点烟。然后本来火柴盒就在他面前,他也不知道,还一直在口袋里摸索寻找。他的眼里有泪,但是不明显,让人看不出来他在哭,但是我们心里明镜得很,他的泪水比我们还要多,还要疼,那是他最亲爱的儿子。

一时间,房间里只有主席抽烟的咝咝声,一直等到烟灰很长了,主席才动手抖落,而后又是整室的沉默,半晌,主席吸完第二根烟,嗓音已经沙哑,发出一声叹息:“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

后来,主席还是不停地吸烟,最后交代了一句:“这个事先不要告诉思齐(毛岸英爱人)了,晚点,尽量晚点……”

后来彭德怀回国汇报工作,说起了朝鲜战场的局势和困难,最后又说到了岸英的死。

彭德怀满怀歉疚道:“主席,岸英和高参谋不幸牺牲,我应承担责任,我和志司的同志们至今还很悲痛。”

毛主席闻言,却反过来宽慰彭德怀道:“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最后,经毛主席同意,毛岸英和千万志愿军烈士一样,遗体没有送回国内,而是安葬在了大榆洞北面的山坡上,自此长眠于朝鲜。

对于这一决定,毛主席忍痛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958年2月,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粟裕大将等乘专机前往朝鲜访问,亲自来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为志愿军烈士献上了花圈,在茫茫大雪中,他们伫立良久,神情难掩悲伤。

2006年,76岁的刘思齐第五次赴朝,第一次去到了大榆洞,找到了毛岸英牺牲的大体位置。

中朝双方为毛岸英烈士举行的一个祭奠仪式上,她说:

“岸英,我来了,今天总算圆了我55年来最大的心愿,来大榆洞之前,我到朝鲜4次,但直到来到这里以后我才发现,大榆洞才是我真正应该来的地方,我早该来了,但这可能是我的最后一次了,我老了,不能再看你了……”

如此,刘思齐总算实现了毛主席“有机会,去看看岸英牺牲的地方”的生前嘱托。

如今,一甲子已经过去,毛岸英和许多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志愿军烈士们依旧长眠在他乡土地,斯人已逝,但英灵永存,对于他们的牺牲,处在和平环境下的我们不敢忘,更不能忘。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红色先驱原创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作任何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私信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青梅佐酒人
青梅佐酒人: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