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主张通过各种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认知美、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能力是个体对美的全面认识和评价,涵盖认知力、发现力、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等方面,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非常重要。
在艺术活动中,学生能够结合个人喜好去体验和理解美,实现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些元素作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途径。音乐教育作为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美的元素,还具有独特的美育价值。在“以美育人”理念的导向下,小学音乐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策略进行美育教学,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提升审美能力,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美育功能。
通过音乐教学,学生不仅能学习到音乐知识技能,还能在音乐的海洋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学会欣赏和创造美,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一、丰富教学内容,认知美
认知美是一切审美活动的前提。在现代社会,学生通过手机、网络、电视、书籍等多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美”,并在此基础上对“美”形成自己的认知。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学生却形成了错误的美学观念。例如,有的学生将一些充满攻击性、用词低俗但朗朗上口的说唱音乐视为极具美感的艺术形式;有的学生则认为通过篡改经典、歪唱恶搞的网络歌曲颇具美感。特别是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哼唱这些歌曲时,其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小学音乐教师有责任纠正学生对美的一些错误认知,让他们了解真正的美。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从美的内涵、功能、表现等多个角度出发,收集相关资料与信息,认真整理,并将其融入音乐课堂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美学观念,引导他们欣赏真正的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让美的种子得以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例如,教师可以把握音乐课前三分钟时间,利用电子白板出示课件或播放微课,形象、直观地展现与美有关的内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展示的内容,并与小组成员讨论问题,诸如“什么是美”“美存在于哪里”“美有哪些表现”“什么样的歌曲才是美的”等。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碰撞出思维火花,从而建构美的认知。在各组讨论后,教师可以结合课件内容或微课内容,用简单的语言解答问题,帮助学生增进对美的认知。长此以往,学生就可以从不同角度认知美,提高美的认知水平。教师则可以在遵循学生认知的基础上,以音乐教学内容为依据,引导他们迁移已有认知,探寻音乐中的不同的美,借此增进对美的认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二、侧耳聆听歌曲,发现美
歌曲具有旋律美、节奏美、场景美、情感美等内涵。聆听歌曲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基础活动,也是学生与歌曲中的各种美“互动”的途径。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迁移已有认知,发现歌曲中蕴含的美。需要注意一点,大部分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强,很少主动地发现美。教师作为音乐教学的引导者,需要利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侧耳聆听歌曲,助力他们发现美。例如,《牧童短笛》是一首具有浓郁的农村田园风格的歌曲,旋律流畅、曲调抒情,描述了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奏笛子,在田野里欢乐玩耍的场景。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沉浸其中,尤其在已有认知的助力下发现歌曲之美。于是,教师可以在尊重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提出聆听歌曲的任务:请大家聆听歌曲,感受其旋律特点。在此任务的推动下,学生可以明确聆听方向,集中精力地进行聆听、思考,发现旋律特点—流畅。基于学生的良好表现,教师可以延续此方法,继续提出聆听任务,驱动学生发现歌曲的场景之美、意蕴之美和情感之美。在学生有所发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表述并抒发情感,并适时进行点评和启发,促使其建立正确的认知。这样在不断发现美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积累发现美的经验,尤其丰富美的认知,有利于提高审美能力。
三、体验教学情境,感受美
感受美是发现美的延伸,是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不同角度感受音乐之美,让学生在建构音乐认知的同时提升审美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情境是学生发挥主体性,进行有意义建构的基础。情境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使用恰当的手段、方式创设出的能使学生产生积极情感倾向的场景。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需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沉浸式感受美的机会。例如,《小儿垂钓》这首歌曲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了一幅乡村儿童在河边学习钓鱼的场景,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基于歌曲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电子白板上出示一幅小儿垂钓的图片,吸引学生的目光。基于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设想为图片中的小儿,想象自己正在学习垂钓,并描述此场景。受到个性差异的影响,学生描述出的场景不尽相同。同时,大部分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初步地感受垂钓的美好。之后,教师可以播放歌曲《小儿垂钓》,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在脑海中想象一些钓鱼的场景。在想象力的作用下,大部分学生会将歌词转化为具体的场景,继续感受小儿垂钓场景的美好。
与此同时,大部分学生会对歌曲建立初步的认知。接着,教师可以在电子白板上播放微课。该微课以《小儿垂钓》这首歌曲为背景,以小儿垂钓的过程为重点。学生边看边听,再次走进小儿垂钓的场景中。在此场景中,学生可以做到主动地将歌词与具体的画面结合在一起,感受歌词之美、乡村生活之美。在感受歌曲之美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增强学习兴趣,自觉走进歌曲中,继续感受歌曲之美,为表现美、创造美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进行模拟表演,表现美
瑞士作曲家达尔克罗兹曾说,人对音乐的情绪体验以及人对自身情绪体验的认识、反应都是通过自身的身体和动作来进行的。通过进行身体、动作表现,学生可以进一步地提升音乐情绪体验水平。表演是一种以身体、动作表现为主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迁移已有认知,发挥想象力,利用身体动作来表现美。同时,大部分小学生活泼好动,乐于体验表演活动。对此,在实施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感受美的情况,组织模拟表演活动,为学生搭建表现美的舞台。例如,在教学《阿细跳月》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场景,让他们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感受五拍子的韵律之美、载歌载舞的场景之美等。基于这种感受,教师可以进一步鼓励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分别扮演老人、少男、少女等角色,随着美妙的乐曲起舞。在此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将运用已有的认知,在脑海中构建老人、少男、少女等在月夜载歌载舞的情景,并以此为灵感,精心创编舞蹈动作。他们积极地与小组成员交流,分享智慧的成果,明确舞蹈动作,并进行演绎。
当各组准备好后,教师可以拉上教室的窗帘,打开电子白板,并在电子白板上展示月夜的图片,鼓励各组走进这个“真实”的环境中,尽情地舞动身体。在各组成员动情地演绎下,其他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沉浸在美好的场景中,感受歌曲之美,尤其是激发了积极的情绪情感。同时,大多数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加强了想象能力,锻炼了演绎能力,这有利于提高他们表现美的水平。
五、自主合作创编,创造美
创造是艺术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充满着魅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同时,学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既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强化美的认知,丰富美的发现,增强美的感受,还可以顺其自然地提高审美能力。对此,在实施小学音乐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创编、合作创编,让学生亲自创造美,受到美的熏陶。
(一)自主创编歌词
小学生的想象力较为丰富,乐于“加工”自己见到的事事物物。尤其在参与音乐教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通过体验多样的教学活动,储备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在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已有音乐认知的助力下,大部分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灵活地运用音乐基本要素去创编歌词,创造出音乐之美。基于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尊重学生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组织自主创编歌词的活动,让学生创造美。
在教学《夏日的雷雨》这一课时,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参与猜谜语、唱童谣等多种活动,逐渐深入了解了《夏日的雷雨》的旋律,并沉浸在其旋律之美中。基于对学生发展情况的尊重,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创新性的任务:请大家开动聪明的脑筋,利用《夏日的雷雨》的旋律来创编一个谜语童谣吧。
在提出任务后,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创编时间。有了充裕的时间,大多数学生都会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调动他们的语言素材储备库,选取合适的语言素材,依据《夏天的雷雨》的旋律活用语言素材,认真创编,创作出极具美感的歌词。例如,有学生创编的歌词如下:“天空中一闪闪,什么眨眼睛?天空中一朵朵,什么在飘?天空中弯又弯,什么像小船?小朋友请你快快想一想。”同时,该学生还利用《夏天的雷雨》的旋律进行歌唱,继续感受旋律之美。其他学生也会受到“刺激”,开放思维,踊跃想象,创编出更多的谜语童谣,从而提高创造美的水平。
(二)合作创编节奏
节奏是音乐要素之一。在参与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感受、表现了节奏之美,积累了审美经验。同时,大部分学生在与“美”互动的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但是,与创编歌词相比,创编节奏是一项具有一定难度的活动。一些学生在自主体验创编节奏活动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针对此情况,教师要组织合作创编节奏的活动,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创造美的机会。比如,在教学《丰收之歌》这一课时,教师在尊重学生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可以要求学生依据乐曲的表现特点(明朗欢快),重新创编节奏。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对乐曲节奏的理解和感受,发挥创造力,设计出独特的节奏模式。这些节奏可以通过打击乐器进行表现,从而展现出乐曲的感情色彩。
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各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合作完成创编任务。在创编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彰显个性,灵活地运用学习成果,尝试不同的节奏组合,通过实验和探索,找到最能表达乐曲情绪的节奏。在合作创编活动中,学生们会主动地与小组成员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创意,集思广益,达成共识。例如,有小组会创编出如此节奏:×○︱×○︱×○︱×○︱×○‖,并利用小钗进行表现。这种节奏简单明快,能够很好地传达乐曲的明朗欢快情绪。另一个小组也会创编出××××︱××××︱××××︱××××‖这一节奏,并用双向桶进行表现。这种节奏更加复杂多样,能够展现乐曲的丰富层次和动感。通过这样的创编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深刻地感悟乐曲的情绪特点,加深对乐曲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音乐作品,还可以自然而然地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总而言之,音乐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认知美、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这五方面,学生能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当充分利用音乐学科的美育功能,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审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受和创造美,提升审美水平。同时,教师还需关注每个学生的审美发展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以确保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视频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劳烦告知删除】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资讯分享等你们!
sc.yqwhcb.cn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