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文化认同的现状分析
从受众群体上来看,中华文化认同是大众集体面临的课题。在走访调查课堂中,凸显几点现实危机。其一,认同缺位:缺乏原生音乐文化认同,传统音乐教学悬置。原生音乐文化认同缺失。随着信息化建设提速,新媒体行业发展迅猛,多元化的哲学思想以及审美理念不断压缩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认同,造成部分非主流的传统音乐濒临消失。“先天不足”的文化认同现象导致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生态失衡,原生音乐文化认同缺失,给文化生态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传统音乐教学悬置。学生获得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渠道来自学校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很难体验原生音乐文化的魅力。而“非情景化”的教学模式,缺乏社会传统音乐文化的可靠支撑,导致“提高传统音乐审美教育,培养传统音乐文化的感知力”的目标最终成为一纸空谈。其二,认同失位:传统音乐“边缘化”,学生亚文化现象严重更广泛。传统音乐逐渐“边缘化”发展。在当代文化走向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双重作用下,“酷文化”掀起热潮,弄潮儿们为了标新立异、张扬自我,着迷于一切新奇、炫酷的事物,并以“有个性”“够潮够酷”评价东西好坏,传统艺术文化反倒成了“老古董”。流行音乐因其时尚化、个性化等特点,广受大学生喜爱,而中国传统戏曲、传统乐器曲以及民间歌曲逐渐成为边缘文化。不良亚文化的消极影响。大部分学生抗拒中国传统音乐,一方面是为了听觉享受;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自身亚文化问题与传统音乐文化存在认同障碍。而“被动”“被迫”的学习氛围,导致传统音乐的学习陷入单向线性逻辑的怪圈,学生对学校音乐教学产生反感、抵触等情绪。其三,认同错位: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的非本我表达。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的非我呈现。充分理解并精准掌握传统音乐的属性,这是普及基本乐理知识,强化传统音乐文化认同,培育民族凝聚力的逻辑起点。但是由于对传统音乐的属性的认知不同,音乐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也需有一定差异。部分音乐教师认为传统音乐属于一种文化,往往以“内在特质”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部分教师认为传统音乐是一种艺术,强调中西方音乐教学的相通性,而忽视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另外,传统音乐教学行为的非本我呈现。部分音乐教师将“会唱能唱”作为传统音乐课程的教学设计终点,很少介入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表达情结与内涵特质,导致学生体验的传统音乐文化“失真”。学生的感受及其文化认同在传统音乐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他者化,造成他们习惯于用西方音乐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感悟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导致认同错位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二、坚定文化认同在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教育理路
(一)教学中的心理机制与行为规范培育
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师的教学理解是传统音乐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与根本保障,音乐教师对中国传统音乐及其传统音乐教学的理解与感受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实践安排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导引价值。这里的“教学理解”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传统音乐的理解”“传统音乐教学的理解”对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文化认同的影响较大。然而,教学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生成过程,并不是一个固态的指标。在不够充分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内涵的情况下,不少音乐教师以西方音乐思维传授中国传统音乐,难以把握中国传统音乐的“根”与“魂”,文化自觉意识严重缺失。
文化认同基于文化投入、文化归属、文化统合分化,三个维度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认同通常始于传统音乐行为的投入,立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归属感,固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统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音乐教师并没有处理好传统音乐文化与学生个体因素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面对大学生标榜个性、追求特性的心理特点,部分音乐教师选择随之任之,导致他们无法以中国传统音乐的行为感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内涵,无法体验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特征与差异。
(二)教学中理解限度与价值观循序渐进向导
传统音乐教学要以学生对该学科的理解特征为依托,即学生的个体因素。这个时期处于追求个性、崇尚独特性的特殊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以追求音乐的个性化,给自己贴上“很酷”“很潮”标签,来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这种亚文化现象在学校里高调流行,深受学生们追捧。学生的理解特点与亚文化问题是影响中国传统音乐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调查发现,现在的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认同度比较高,他们认为流行音乐更酷、更好听、更有个性,而往往认为传统音乐的文化形式不足以满足自身个性化的情感表达需求。可见,这阶段性心理特征,在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者与传播者需要思考,在学生认同传统音乐文化这条道路上,如何将他们阶段性的心理特点这一重要影响因素导向到更好方向。
在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根据特殊阶段的心理特征,对其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上给予更多的关注、支持与尊重,以学生为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形成传统音乐文化归属感。然而,当下的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过于生硬,一味地输入,缺乏规律总结,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理解教学真谛,很难有好的结果呈现。
在传统音乐文化认同上,除了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之外,还要关注他们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限度。取决于其自身音乐文化底蕴的积累和所处特定条件能够给予的音乐实践,这对大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的修养要求颇高。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需要识别不同文化的融合、实践、提炼,认同感根植于心理结构与精神传统当中,最终形成符合自身需求的理解范围。目前,学校音乐教学确实基本实现了音乐多元化,学生们也在不同音乐文化的结合与碰撞中,提高了自身的理解限度,但是,在学习其它国家音乐文化的同时,出现了认同国外文化而弱化传统音乐文化的情况。因此,音乐教师要警惕学习上过激的“崇洋媚外”,切实发挥我国传统音乐与他者音乐的文化整合作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的内在动力。
三、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文化认同的教育对策
(一)从表及里:加强传统音乐文化投入
1.教学观念:作为文化的中国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文化在持续教学改革的价值内涵逐渐显化,但是仍然有教师对传统音乐文化认知其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或者一种审美对象,对传统音乐的思维方式及其文化属性存在认知障碍,这对学校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新要求消解文化的影响。
精准掌握传统音乐的价值内涵与文化属性,正是强化传统音乐文化认同身份,提高传统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音乐教师要认识到传统音乐是以一种文化的形式存在着,而不能仅仅作为一门艺术科学开展教学活动。此外,教师对传统音乐文化认识的匮乏与教师缺乏教育深造与专题培训有关。学校应强化传统音乐教师队伍培训,打造一支自身教学水平过硬,正确理解传统音乐文化、掌握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方式、理解传统音乐的文化底蕴的教师团队,为培养学生的传统音乐认同感,整体提升学校音乐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人力支撑。
2.教学方式: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本我呈现
在传统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选择何种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接受程度。教师在教学前,应提前设想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问题,制定特有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顺利接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其一,情境渲染。在教学过程,将理论知识落实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对传统音乐的文化背景理解、场景模拟,以故事性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将抽象内容具体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其二,实践体验。任何理论学习,都要依托于实践的夯实。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教师应大力开展关于传统音乐教学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平衡理论知识到实践过程中的最大化,通过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现实体验的一再改造,切合了高效地掌握传统音乐文化,形成强有力的认同感。
(二)从个体到文化:创立传统音乐文化身份
之前提到的学生的亚文化,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认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校传统音乐教学,考虑大学生亚文化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趋势。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应有效利用大学生亚文化,建立一种文化关联,通过“进入——深入——融入”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建立传统音乐文化归属。
1.进入:掌握学生音乐世界的特点
教师应利用高校学生的心理发育特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渗透到教育的亚文化中。掌握学生亚文化的特点。此阶段,学生正处于探索自身独特性的阶段,他们想要以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来展示自我的“卓尔不群”。这一阶段的学生,在音乐形式的选择上,极具个性。教师应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与学生达成共识,逐步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形式带入到他们的亚文化中。与流行音乐相比,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能力还有待加强,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文化投入、文化归属以及文化统合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基于此,音乐教师应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在文化投入阶段,正确指引学生以中国传统音乐行为体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在文化归属阶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学生个体之间建立文化联系纽带;在文化统合阶段,通过多元化的导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认识中西方音乐差异的过程中树立民族自信,进一步领悟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内涵与文化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与理解。
2.深入:个体理解转化为文化传承
音乐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掌握学生音乐世界特点的基础上,围绕“主客二分的审美静观”,打破单向教学输入的壁垒,并基于亚文化的理解方式与行为方式来重建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归属。同时,以“个性化理解、个性化表达”的角度,品鉴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性、民族性,赋予中国传统音乐新的文化价值与文化意义,实现个性化理解到文化传承的完美衔接,让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间。
3.融入:从局外人到局内人
同步教师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引入到高校学生亚文化中,并不断深入研究与理解,至此融入学生的内心实现自身传统文化认同。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入学习,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超越个性化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学生的普遍文化认知。同时,要重建学习空间世界,加强“身份与符号”“个体与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而实现“局外人”到“局内人”的过渡,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传统音乐的价值内化,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挖掘、传承与创新。
四、文化环境相互影响与作用
(一)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其一,社团开展情况。就目前状况看,开设传统音乐文化社团的学校,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认同度要明显高于没有开设此类社团的学校的学生。由此看来,传统音乐社团在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接受程度上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尤其对于高校大学生,如果在这个特殊阶段进行引导与熏陶,其效果肯定非常显著。关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社团,发展方向要更谋求于社会实践最大化,学生接受教学过程的同时,结合该类社团组织的实践活动,势必驱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传统音乐文化中自身主体的价值,从而形成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归属感。其二,传统音乐课外活动。学校的传统音乐文化社团偏重于社会实践,表现之一就是开展有特色的课外活动。由于课上教学内容及课时有限,不能完全覆盖传统音乐文化的内容,所以让他们通过参与社团组织的课外活动而获取课上教学以外的知识与实践,对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补充与延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仅能够拓宽学习视野,丰富学习内容,最主要的是能够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中国传统音乐活动推动文化认同。
(二)校外传统音乐活动开展情况
除了学校的传统音乐文化课程外,社会上也会开展一些与传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关的活动。学生在平日生活中,也可通过这些校外的传统音乐文化活动逐渐增强认同感,这是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给予不了的认同方向。大学生在学校通过教师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内容,形成的是一种理想化、意境化的认同,而在参与校外传统音乐文化活动中形成的是基于本土的文化背景、接地气的认同感。两者并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目前,随着社会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社会层面上会开展很多相关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到传统音乐文化,对认同传统音乐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结语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千乐。”中国传统音乐凝聚几千年的民族精神与艺术精华,深入挖掘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以文育人、以乐通心”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而人文精神熏陶是综合的、隐性的,因此,“乐以冶性”应“润物细无声,育人于无形”,切不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学校教育是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长久支柱,是家庭教育的补充与延伸。义务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石,推动中国传统音乐走进高校音乐课堂,这既是弘扬传统美德、赓续精神血脉的重要途径,也是立德树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迫切需求。因此,音乐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借创新改革之力,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相关教育人应精准掌握传统音乐的价值内涵与文化属性,正确引导学生以中国传统音乐行为体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基于亚文化的理解方式与行为方式来重建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归属,让他们在认识中西方音乐差异的过程中树立民族自信,夯实“普及传统音乐”基础,筑牢“凝聚文化认同”根基。
【视频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劳烦告知删除】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资讯分享等你们!
sc.yqwhcb.cn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