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杂工到CEO,被誉为日本生活美学大师的松浦弥太郎,总结了42个变富经验,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我们很难拥有一夜暴富的运气,但是可以培养慢慢变富的能力。
在他这本《慢慢变富》的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个人的消费观,完全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
01
用钱的四大类
松浦弥太郎把钱的用法分为四类:消费、投资、储蓄和浪费。这四类之间理想的配比是6:2:1:1。
这个观点太有意思了!为啥理想的配比里,浪费还能占据一部分?最好的理财方式不是一点都不能浪费吗?
弥太郎解释说,普通人很难完全杜绝浪费,金钱也好,时间也好。最多只能把握住浪费和消费之间的平衡,每一分钱都花得物有所值。
那到底啥是浪费?有人理解为挥霍,也有人理解为冲动消费,买了不该买的东西。
其实,就如松浦弥太郎所言,浪费不是一无是处,只是要明白这笔钱到底花没花正确。
如果你一时冲动买了件衣服,尽管打折很便宜,但总没机会穿。如果你在这时意识到这个行为就是浪费,那就等于交了一笔学费,下次自然会更加小心。
但若是你没有意识,放任自我,“浪费”便会淹没在“消费”之中。
我家人就特别爱买东西,小到去国外旅游买的伴手礼,大到家里的大件物品,囤了整整一个房间,闲置不用的东西因为没地方放,不得不堆到自家工厂里。
当初他们购买时,就没有想清楚东西要怎么用,在哪用:比如新买的电动滑板车,买了之后才发现年纪大了骑着有点危险,于是干脆放到一边;比如死贵死贵的跑步机,用了不到半年,楼下住户嫌吵,干脆丢到仓库里;甚至还买了旅游度假消费券,疫情期间根本没机会使用。
你看,浪费不是到处瞎买,而是设定一定范围的“浪费”预算,让自己不要冲动购物。如果能把“浪费的钱”花在点子上,其实就是投资。
02
投资你投对了吗?
投资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学习与成长服务的自我投资”,比如买书、提升技能、保健、尝试新的东西等。在某些情况下,旅游度假也算投资,你可以将其认定为必要的开支。不过,“投资”必须满足“有回报”这一前提条件。
另一类是“以增加资产为目的的投资”,比如购买基金、股票等。
两项投资的总和最好控制在收入的20%左右。如果你有某个明确的目标,想要潜心研究,朝着目标迈进,那么把这20%都投入到学习投资中也无妨。
如果我早看到学习也是投资的观点,我刚上班那阵就不会这么纠结了。
当时,我就特别喜欢报班,各种学。跟同事分享时,他们都嗤之以鼻,劝我:多存点钱,每个月工资就那么点,全都花完了你连一点积蓄都没有怎么办?
因为工作的关系,需要用到公众演讲和人际沟通的技巧,我花了近3个月的薪资报了一个年度口才班,我的心这个痛啊!刚报班就纠结这笔钱能不能挣回来 。
没想到第二年我就跳槽了,就是靠着我知识付费各种学,薪资涨了快一倍!这笔学习基金也早就赚回来了,而我的那位同事,听说2年过去了,还在原岗位上没有变动,薪资也就每年涨500。
很多人都说知识付费就是割韭菜,但如果能把你学到的知识用到工作上,产生价值,你的投资就是有回报的。
再说了,“千金难买我愿意”,只要这件事能给你提供价值,就不算浪费。
03
学会区分投资与浪费
分享我旅途中的一件小事,五一前我报了高端旅行购物团,导游拉着我们到处购物,上到翡翠玉石、下到药膳补品,还给我们请来了藏医义务看诊。
其中有一个团友姗姐,她的观点触动了我。
姗姐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分别请两位藏医给她诊断,其中一位,一手搓着佛珠,年纪约莫40岁的样子,说来说去也没说出个什么来。
另外一位一看经验就很丰富,白发苍苍,留着山羊胡子,他让姗姐把双手伸出来,摊开手掌。把她曾经什么时候做过什么手术,有些什么症状全都说出来了。
然后话锋一转,“你想不想根治,我帮你开药,费用一个疗程大概2千块。”
可能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种套路让姗姐挺受用,毕竟自己的症状能只凭看手掌纹就说对了。
姗姐大手一挥,很快就买单了。其他团友还想“好为人师”劝她一下,但她说:医生能帮我调理好,那花这几千块钱不算什么,这算是投资自己的健康;没治好也不算太浪费,毕竟我下次也学会了怎么判断。
她说的与《慢慢变富》这本书中的观点不谋而合,适时地投资自己,在能承受的范围内合理“浪费”。
这也是为什么作者松浦弥太郎能从一个工地搬砖小杂工到一家出版公司和书店CEO呀,因为得先升级用钱理念,你才知道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
先从改变你的用钱理念,允许自己浪费开始,慢慢变富吧~
所谓成长,就是不断迭代思维方式,持续精进。
我是 Chrys,一位懂营销、创业中的职业规划师。
欢迎关注,这里会持续分享最新商业思考与独家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