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2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签发了全国第一张电子社保卡。此后,电子社保卡领用人数快速增长。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累计领用电子社保卡10.34亿人,人口覆盖率达73.4%。
通俗地说,电子社保卡是持卡人手机中的社保卡。电子社保卡与实体社保卡一一对应、功能相通,是持卡人享受就业、社保以及其他民生服务的电子凭证和结算工具。
从第一张到第十亿张,更新至3.0版本的电子社保卡,已成为我国数字化民生服务的基础性载体。电子社保卡为百姓生活带来哪些新服务、新便利?
服务更贴心
基本覆盖常用应用程序,支持全年龄段人群使用。经过多年普及、应用和创新,目前电子社保卡已迭代更新到3.0版,服务功能更加智能,使用体验更加舒心,平台支撑更加稳定。
——拓展服务渠道。
——上线亲情服务。
——开发适老化功能。
功能更多样
增添就业、消费、文旅等多场景、多样化服务。如今,电子社保卡已不仅是一张办理人社业务的卡,通过与各地各部门业务融合打通,电子社保卡在政务、消费、交通、文旅等领域拓展了丰富多样的服务功能。
通过绑定社保卡银行账户,电子社保卡还增添了消费功能。山东组织开展“社会保障卡 惠享山东行”活动,推广使用电子社保卡“加油满减”“优惠购票”等活动;广东、广西、海南推出联合旅游年卡;据介绍,在移动支付领域,26个省份电子社保卡实现了生活缴费、购物结算等功能。
此外,电子社保卡还助力居民畅享更多公共服务。浙江、安徽、江西、山东、广东、四川等地积极探索电子社保卡赋能“爱心码”“校园码”“信用码”“人才码”等应用,实现多场景下的“一码通用”,部分地区还可凭借电子社保卡办理不动产登记、住房公积金申领等业务。
应用更广泛
到2027年全国“一卡通”基本实现。
近年来,不少使用电子社保卡的居民都感受到变化——服务功能越来越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人员流动性普遍增强,亟须进一步破解人员流动后各类民生保障服务的衔接难题,电子社保卡成为推进服务共享的重要工具。
今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工作的通知》。随后,北京、山东、河南、内蒙古等地也相继发布试点方案。试点地区人员可持电子社保卡直接结算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工伤医疗费用、住院工伤康复费用和辅助器具配置费用。
当前,电子社保卡正逐步打通地域限制,扩大服务范围,已开通102项全国服务和1000余项各省市属地服务,同时上线社保卡居民服务“一件事”服务专区,为群众提供场景机构查询、线上办事、咨询等服务,实现服务同源、全国互联。
为推进跨业务、跨地区、跨部门系统互通、数据共享和服务融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的通知》,明确到2025年,“一卡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省级“一卡通”普遍实现,区域“一卡通”形成趋势;到2027年,社保卡在民生服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全国“一卡通”基本实现。
如何继续推进电子社保卡
实现全国“一卡通”?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将完善全国社保卡服务平台和“一卡通”服务专区,推动与省级“一卡通”平台联动建设,形成上下贯通的全国“一卡通”架构体系;另一方面将开放“一卡通”平台基础能力,推进跨平台共享服务资源,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为相关部门提供数据共享和比对服务。
“我们将不断提升人社便民服务圈,拓展电子社保卡在就业社保、就医购药、交通出行、文化体验等领域的应用范围,把更多便民服务带到群众身边,以小卡片服务大民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