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城市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坚持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和谐共生。以关中平原典型城市陇县的南岸新区为例,梳理其面临的生态地理、经济产业、历史文化、城市空间塑造等方面的挑战与机遇,厘清生态文明建设时代产城融合的城市新区高质量发展逻辑,提出发挥资源特色优势、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平衡生态保护与产城融合的新区发展冲突,兼顾古道乡愁与现代生活等规划思路。并建立包括蓝绿框架、多义轴线、多维聚落在内的三大赋能策略,提出生产制造、城市服务、生活居住等功能与景观廊道有机融合的设计方案,全方位推进千河谷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以期为关中平原类似地区城市转型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借鉴。
关键词:生态文明,小城镇,关中平原,城市设计,陇县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习近平,2019)。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实践。作为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城市高质量转型的战略选择,生态文明建设转变传统规划思路,将平衡生态友好与产业发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贯穿规划编制全过程。
陇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是陕甘宁三省毗邻地区重要交通枢纽,素有“三省通衢”、“秦都汉关”之称。汉唐以来,陇县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第一站,张骞出使西域、唐玄奘天竺取经必经此地,如今陇县也是21世纪丝绸之路上重要生态节点。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生态格局赋予了陇县鲜明的城市底色。南岸新区作为陇县发展的新节点,区位优势明显,兼具城乡特色,近年来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旅游业提升、新农村建设等诸多措施,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在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规划引导,本文旨在梳理关中平原地区新城建设面临的资源挑战基础上,分析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南岸新区转型逻辑,探索适合关中平原地区县城新区规划建设的创新路径。
1 陇县南岸新区建设面临的资源挑战
关中平原城市群以西安市为中心,形成“单核”发展的虹吸效应,具体表现为各类生产生活要素基于地理临近条件向中心集聚[1]。相反位于边缘城镇发展越受限,这种区域核心城市对周边城镇发展的抑制影响被称为“大都市阴影区”[2]。陇县作为周边中小型城市呈现为与中心城市趋同发展而又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其新区建设要破解大都市带来的负面影响,需深度把握设想与现状基础的差距,剖析空间矛盾产生的根源(图1-1)。
图1-1 陇县在关中平原的区位示意
1.1 河谷地貌特色显著但水文生态不稳定
陇县是陕西省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自然本底优越,林地资源丰富,素来有“山中川、小江南”美誉。县域范围内河谷地貌特色显著,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周边是千山山脉和关山山脉两大山系,千河贯穿县内,整体地貌以“山地-台塬-川道”阶梯地形展开,形成以关山、千山为生态屏障,千河水源涵养廊道、河谷地区通风防护廊道为生态廊道的“两屏两廊”结构(图1-2)。县域范围内的千河长近69公里,河道宽阔,漫滩较多。作为季节性河流,千河旱涝叠替,水文生态不稳定,雨季洪涝频发,沉沙淤浅,旱季干涸,溪涧断流,冬季则水面结冰。
图1-2 陇县生态格局示意图
1.2 历史底蕴深厚但城市风貌未凸显
陇县地处关中西陲,汉代设陇关,东望汉中,西控陇右,有“关陕锁钥”之称,关陇古道为沟通关中与陇右、西域的快速通道,处于古丝绸之路咽喉部位(图1-3)。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陇县(汧邑)所在的千河谷地已有人繁衍生息。千河谷地融合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是华夏文明东迁融合的跳板,也是秦人从陇右诸侯国走向帝国文明的历史跃迁点。
陇县古城位于千河谷地中心,地处千河北岸,具有关中县城的营城特色。空间格局以吴山、汧水(千河)为主要山水,南北轴线与城南吴山至城北丹阳洞连接,东西轴线与关山、祖公山连接,东南魁星楼、西北文昌阁指向龙门洞。古城地标布局于城内中心之地、盘踞于城内外制高点、点缀于山川形胜之地,成为视线标识,控制城市格局。陇县古城内标志为城隍庙、文庙,城外为开元寺(图1-4)。
图1-3 关陇古道、秦岭古道区位
图1-4 陇县古城山水关系
陇县古城曾经依水而生,城外由汧水围绕,城内有莲池、畔池、河流等沟通古城内外水系。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水城关系逐步从“城依水而生”,转变为“城沿路发展”,如今城水间仅剩下对望关系,县城突破了古城原始格局,沿路向西拓展并向南跨河蔓延,逐步形成如今南岸新区范围(图1-5)。千河与城的空间关系由“围绕护城”变为“穿城而过、城水对望”,与此同时,千河沿岸也成为陇县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载体。
图1-5 陇县水城关系演变
今天,古代营城的山水形胜仍在,但历史山水格局与空间轴线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已难感知,其历史文脉未凸显。南岸产业新区虽保留部分乡村民居,仍具有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风貌特色,但现代商业、住宅等建筑均以现代简约风为主流风格,缺少与传统风貌的协调与衔接。南岸的工业片区,则是呈现典型的产业园风貌。整体来看南岸新区“北城南村、西居东产”的空间格局初显,与老城、传统风貌呼应不足(图1-6)。
图1-6 陇县南岸城市风貌现状
1.3 城镇化稳定发展但产业转型动力不足
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三类产业结构比值以及工业结构等方面综合来看,目前陇县正处于向工业化中期转型的关键阶段。整体产业结构逐年优化,但县域经济总量偏小,现代工业比较薄弱,截至2021年三产结构比为21.5:41.0:37.5,与宝鸡市其他区县相比经济实力仍存在一定差距。人口方面来看,近十年全县人口总体增长较为缓慢,常住人口相对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显著(图1-7)。城镇化稳定发展,但人口增长动力不足(图1-8)。工业化与城镇化在加速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生态陇县优势品牌未打响,配套设施和市政设施仍不完善。
图1-7 2020年陇县人口现状
图1-8 2016-2020年陇县户籍人口
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
2 生态文明建设时代
南岸新区高质量规划逻辑
本次规划转变传统新区发展逻辑“以产带城、以城留人”为“以城育人,以人兴产”,立足现有建设现状和发展基础,深度挖掘产业人员需求,将产业经济、生态脉络和文化社会重新整合,在完善疏解旧城、产业聚集、经济文化商业体育中心等功能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城市承载力和带动力,助力南岸新区实现从城市边缘区到陇县发展核心区的转变。
2.1 发挥资源特色与优势,加快产业升级转型
2.1.1引流、汇聚都市服务
陇县以往的开发区、产业园的建设模式多以空间、政策、产业的简单叠加为主,南岸新区作为未来城市中心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载体,将是创新城区和智能园区的综合构成,其建设模式应更多关注营造跨界创新集群的平台建设,着重为各类人才提供高品质的生产和生活性服务,实现人才的持续汇聚(图2-1)。
图2-1 生产和生活性服务设施分布图
2.1.2定制、创新政策环境
新区全生命周期开发需要强有力产业、政策、人才支撑。从新区建设、人才保障、产业升级、城市更新、生态环境、管理机制、经济体制等七大维度构建南岸新区政策工具包,具体包括建设高品质生活和生产性服务设施、搭建人才引进平台、建立产业引进机制、出台发展预留用地工作流程指引、制定生态环境建设指引、推进园区数字化管理、完善财税机制等内容。
2.1.3固本、提质产业生态圈
产业生态圈建设需聚焦生态网络升维,从单产业链发展到“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深度融合发展[3]。南岸新区产业发展研究立足“补链强链、拓链延链、系统支撑”,制定壮大支柱产业、培育新型产业及升级现代农业三大策略。
一方面聚焦陇县西区生态羊乳、生态旅游支柱产业,依托“和氏”“飞鹤”等龙头带动,强链、补链、延链,促进奶山羊产业链提质升级,培育国际“领跑者”,壮大支柱产业。另一方面抢占现代物流、大数据等前沿热点产业市场,依托苏陕工业园,发展数据分析、能源电子、新型建材等先进制造业。开展电子信息专业设备、电子元器件研发和加工,同时推动数字技术在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积极培育新型产业。此外,深度挖掘陇县自然及人文资源,打造文化游、生态游、工业游三类旅游路线,形成文化体验产品、生态观光游赏产品、乡野度假产品、生态观光产品、工业观光旅游产品五大旅游产品体系,丰富陇县旅游产品供给,持续升级现代农业。最终形成以生态羊乳、文化旅游两大支柱产业,先进制造、商贸物流两大战略新兴产业,及N个特色现代农业为主的创新生态系统(图2-2)。
图2-2 “2+2+N”产业体系图
2.2 平衡生态保护与新城发展,推动建设绿色发展先行区
2.2.1适应季节性河流,构建三级阶梯湿地
基于千河生态潜力评估,根据水位高差弹性设置“亲水+近水+远水”三层级阶梯湿地(图2-3)。第一层级为千河湿地台阶,在保障河流行洪安全的基础上软化处理硬质驳岸,让自然做工;第二层级为公园湿地台阶,设置生态浮岛进行生态修复,同时为公众提供进入湿地生境的亲水空间;第三季层级为公园活动台阶,通过构建高低错落的景观功能空间,打造露天剧场、城市舞台等多个景观节点。
2.2.2重塑韧性网络,打造多功能滨水休闲生态带
挖掘千河流域潜能,重点拓展滨河区域,连通临近城市功能地块,营造一条由生态河岸和活力临街城市界面组合的都市滨河活力绿带。将滨河绿带按照不同的功能划分为生态保护区、文化休闲区、商业交通区和城市综合区,为城市提供生态栖息、文化休闲地、环境服务等多种功能,以实现最大化的利用和保护(图2-4)。
图2-3 “三级台阶”分区图
图2-4 千河景观功能分区图
2.2.3营造活力承载地,构建社区农园混合用途区
南岸新区中央大片的农田作为城市与自然的隔离区域,规划在严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基础上,在农田与城市的过渡地带,构建一系列以社区农园为载体的混合用途区,重构城市农业空间布局,提升农田的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同时,以生态原野为核心,布局生产基地、温室测试种植区、社区花园、农业研发基地、农业服务与体验场所,逐级向城市空间过渡(图2-5)。
图2-5 农业发展空间模式图
2.3 兼顾古道乡愁与未来生活,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2.3.1寻胜定序:因时立形动态接续城市格局脉络
寻胜,即通过体察自然山水以寻找城市胜地[4];定序,即在观察自然山水环境的基础上,找出背后蕴含的形势和规律,从而确定山水秩序指导城市山水空间的营建[5]。陇县周边地景资源丰富,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优势,通过对祖公山、龙门洞、吴山、关山等山水形胜的考察,寻找南岸新区与大环境的契合点和关键地段,由此统筹确定空间布局(图2-6)。规划以山川定位,朝慕吴岳,背倚山塬,依水就势。以远山吴山、关山为城市主朝向,延续山水格局,以近山山脉为城市主要背景,预留山水视线通廊;古城地标作为古城中心盘踞于城内外制高点,规划通过叠加时空轴线,连古通今,塑造链接古城地标和新城文化聚场的南岸特色人文轴;遵循古城山水形胜,控制“开元寺、丹阳洞—古城—吴山”主要视线通廊,和“祖公山—吴山”次要视线通廊(图2-7)。
图2-6 寻胜图
图2-7 定序图
2.3.2理脉筑城:搭建步移景异的城市组团序列
南岸新区各组团的布局有机接续历史山水秩序,将历史遗产、特色风貌与新的关键节点、地标建筑及自然山水脉络要素有机融合,搭建步移景异的城市组团序列[6](图2-8)。提取古县衙城市肌理中特色空间,将街巷、院落、市坊等传统空间用现代化的手法植入南岸新区各组团内部,形成具有陇县特色的组团(图2-9)。
图2-8 南岸组团布局图
图2-9 街巷肌理提取示意图
2.3.3塑芯造境:挖潜串珠成链的文化新空间
挖潜南岸新区文化空间新活力,各组团间将文化要素串珠成链,形成先秦、山水、社火三类特色体验路径,并辅以季节性的文化主题活动策划,赋予新区更多文化内涵(图2-10、图2-11)。“探寻先秦”文化新场所以先秦文化遗址活化为文化记忆场所,重点开展研学、户外体验、休闲场地串联成新城文化;“追溯山水”文化路径以千河沿线为脉络,在俯仰之间,览山寺、闻涛声、观草木,体验传统山水之古韵;“赏览社火”文化策划巡游环线联动古城新城,设社火演绎地、文化集市场、非遗体验展区,构建非遗文化新空间。
图2-10 塑芯图
图2-11 造境图
3 生态文明建设时代
南岸新区规划设计方案
3.1整体空间结构
陇县南岸新区以多义轴线搭接产业链、服务链和文化链,谋求自然与城市共生之道,将生态廊道、农业空间与城市空间融合发展,形成“三轴一核多组团”的空间组织结构(图3-1)。三条链接陇县过去与未来的“多义轴线”不仅是空间连贯的“共有空间”,同时也是具有高度识别性的功能单元。综合协同发展轴联动南北发展的综合服务地,依托干邑路链接陇县站和陇县中心城区,实现南北跨江协同发展;关中文化复兴轴以“五馆一院一中心”为文化聚场,打造具有关中特色的文化展示轴带;生态创享智轴回归人的需求,探索工业与自然共生的绿色空间响应模式。在此基础上,规划回应基地自然禀赋,顺应地势地貌、重构水系,外借山景,预控视廊,在山城之间形成步移景异的视觉联系。城市服务、生产制造、城市服务、生活居住等功能与文脉景观进行有机融合,构成陇县南岸地区“三轴一核心多组团”的公共空间骨架。
图3-1 整体空间结构
3.2蓝绿框架:自然为底,构建容纳多变需求的山水场所
3.2.1城河相融,打破固化界面,连接生态绿廊
南岸新区背靠雷神山,毗邻千河,与后沟山脉隔水相望,山水资源丰富。规划望山疏水,延续场地山水脉络,将周边自然景观引入城区,形成远山近景的视觉景观廊道。同时顺应山形地势,疏通南北的河道,形成向基地内部渗透的绿廊,以此链接文化原野和千河公园。绿廊作为公共空间串联城市功能,耦合周边板块,最终形成生态绿廊、活力绿廊和景观绿廊三条各具有特色的开放空间廊道(图3-2)。这些特色性的空间廊道鼓励人际互动,是集融会贯通、满足创新、生产和居住生活用途的复合性区域。
图3-2 城河相融示意图
图3-3 慢行系统分析图
3.2.2多层地表,优化慢行系统,丰富观景体验
依托南岸新区丰富的山水景观资源,结合公共空间骨架塑造多层地表,分层级打造地表骑行道、景观道以及空中廊桥等多种游览体验路径(图3-3)。居民可在环山衔水之间,体验都市生活、生态湿地、滨水岸线、山地丛林等多样的空间风情。地表骑行道衔接生态与城市,串联原野与滨水空间,是市民休闲骑行、观光游览的游径。地表景道结合地形形成不同高差的公园步道,呈现出四季不同的丰富景观风貌。空中廊桥则通过多层廊道环绕,链接景观和建筑,穿梭在绿林之间,提供森林式的游走的路径。
3.2.3活跃水岸,提取古典园林要素,演绎现代特色景致
沿千河水岸布局特色景观及节点建筑,再现“廊、台、圃、泽”空间意象,形成一幅水绿交融,亭台楼阁错落的自然画卷(图3-4)。东西向的空中栈道串联了各式环廊、台地、园圃、生态湿地,形成一条面向游客和市民的活跃游憩道。沿栈道汇集文化舞台、商业服务、运动体验、生态游憩等多种功能,重现商市、文化一体的繁华市井生活。
图3-4 古典园林元素提取
3.2.4功能活化,千河体育公园重点段景观风貌再改造
依托千河现状林带,围绕休闲体验、活力水岸、湿地保育三类主题,置入休闲漫步、城市游憩、运动康体、观景休闲、生态科普、艺术长廊、文艺体验、高端娱乐等多元功能,形成千河南岸3.2km体验丰富的中央公园(图3-5)。
图3-5 千河公园功能分区图
整合千河沿岸周边要素,重点刻画云梦泽、运动园圃、城市阳台三大核心景观节点,形成“启、承、聚”的景观序列,打造一条集生态、休闲、人文、消费的活力纽带(图3-6)。并对千河公园进行消费挖掘,于千河公园起始段引流,核心段打造消费体验场景聚流,塑造区域休闲地标、滨水慢行游憩、活力社群互动及闲适生活服务等多样场景,整体提升千河公园活力。
图3-6 千河公园核心节点分布图
3.3多义轴线:核心引领,塑造关键建筑与公共领域的共有空间
3.3.1关中文化复兴轴:展示关中特色文化的主战场
关中文化复兴轴依托东南路,围绕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规划馆、博物馆、演播中心“五馆一院一中心”彰显南岸新区“先秦陇关”意向的城市客厅建筑群,通过现代化的演绎重新唤醒关陇文化的基因,再现文化、生活、民俗新情景。该建筑群以天圆地方为主要理念,设计呼应远山,并融入中国传统建筑的内聚外围、庭院开合、连廊通达等手法,设计起伏悠扬的坡屋顶、尺度宜人的天井庭院、先秦传记镂空的建筑表皮,将文化、地域与时代结合,形成开合有序、天人合一的城市空间(图3-7)。
图3-7 关中文化复兴轴
3.3.2综合协同发展轴:联动南北发展的综合服务地
综合协同发展轴通过千邑路,内连陇县高铁站、外通陇县老城,是南岸新区的首要门户形象展示带。沿综合协同发展轴布局会议中心、展销平台、商业中心、科创研发等功能,并以陇县站自身枢纽功能为引领,置入物流仓库、客运站、咨询中心等交通服务功能,与高铁站共建陇县对外交流窗口(图3-8)。枢纽站设计以田园为本底,以廊桥为基本意向,融合檐、廊、院、轩,将文旅服务体系与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望青山、观田野,构建城田交汇、文化接续、农商皆宜的枢纽样本和陇县全域旅游服务引擎。
图3-8 综合协同发展轴
图3-9 生态创享智轴
3.3.3生态创享智轴:凝聚创造力的生态共享空间
生态创享智轴是小型及初创企业的试验场。河流两侧运用灵活的预制模块化建筑,打造弹性且复合的初创社区,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大、中、小多种规格的研发空间。可迭代的模块化产业社区自身既能够横向与垂直生长,亦能与周边社区融合互动。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与基地环境共建一个集研究、生产、生活一体的产业社区。河流生态空间向两侧社区内部渗透,与研发空间共同搭建亲切适宜的小尺度众创街区,建筑之间的共有空间将提供企业路演的舞台,为产业办公人群提供非正式交流场所(图3-9)。灵活的建筑空间与生态的公共环境相互渗透融合,为未来社区预留了空间的弹性与活力。
3.4多维聚落:生态共享,提供多元复合的空间载体
3.4.1 枢纽聚落:站城一体的综合服务场
枢纽片区位于南岸新区南部,依托规划高铁站点形成区域联动核心,借由枢纽站点带动人流与物流,形成高铁枢纽、现代物流、商贸展销三类组团,并依托现状农田基底,构建生态绿轴引领生态空间与三大组团相互渗透的综合服务场(图3-10)。
3.4.2 产业聚落:以内生动力为引擎
完善产业片区功能,形成多个创新研发单元和产业智造单元,沿千河支流及生态绿廊布局产业配套、羊乳展销、品牌孵化、技术培训、创业服务、创客学院等综合产业服务平台,为不同大小的企业提供孵化空间。并通过生态绿廊延伸五条绿轴,形成低碳共享的产业片区(图3-11)。
3.4.3 居住聚落:低碳品质宜居社区
依托千河生态廊道、周边生态创享智轴、文旅展示带围合为典型居住空间。构建多元服务的邻里中心,功能配置上以小区商业为基础,配套教育、医疗、体育、文化、养老等功能。以生态绿廊延伸四条向内生长的绿轴,形成“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绿色居住环境(图3-12)。
图3-10 枢纽组团结构图
图3-11 产业组团结构图
图3-12 居住组团结构图
4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从底线约束到系统思维,从理念方式到空间发展和治理载体,逐渐走向发展和保护和谐共生,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艰难过程[7]。南岸新区未来将坚持生态发展、产城融合原则,以千河生态廊道为主体搭建韧性城市骨架,容纳多变需求的山水场所;完善创新产业社群,糅合文脉景观、公服生活与智慧科技,承担南岸新区战略使命的空间载体;打造多维城乡聚落,形成亲和包容、小而精的城乡聚落拥抱新人才、新技术、新文化、新业态。本次探索生态文明视角下关中平原县城新区发展的内涵路径、技术框架,提出了转型发展的高质量规划策略,一方面更好地引导关中平原地区传统产业升级、引领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也助力陇县打造千河谷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对关中平原其他类似地区的城市转型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近期阅读推荐
基于多元大数据的都市圈产业分工测度及集群发展研究——以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为例
“黄金内湾”概念规划与设计国际咨询正式公告
“百千万工程”背景下推进美丽圩镇规划探索 ——以广东阳山县D镇美丽圩镇规划为例
近期阅读推荐
基于多元大数据的都市圈产业分工测度及集群发展研究——以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为例
“百千万工程”背景下推进美丽圩镇规划探索 ——以广东阳山县D镇美丽圩镇规划为例
2024年会报道 | “智慧文旅赋能美丽县镇村”学术盛会,成功举办
2024年会报道 | “智慧文旅赋能美丽县镇村”学术盛会,成功举办
美丽中国,共建共治共享|2024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现场直击
美丽中国,共建共治共享|2024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现场直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