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大数据的都市圈产业分工测度及集群发展研究——以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为例

学术   2024-09-18 17:48   广东  
来源 |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撰稿 | 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姚月 马迎迎
审核 | 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姚月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的变化,城市群、都市圈正在成为城镇化发展格局的主体形态。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领域迅速发展,如何利用新兴数据和技术手段,来分析都市圈各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也日益成为热点话题。本文以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为例,构建了基于统计数据、企业总部-分支数据、工商企业数据、高德地图POI等多元大数据的都市圈产业分工和集群度分析框架,从产业结构、产业联系、产业布局、产业组织等方面剖析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链条延伸、轴带支撑、集群布局、区域共建、协同创新等方面,提出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策略。由此建立一种可推广、可复制的基于多元大数据的都市圈产业分工测度和集群研究方法,以期为更多都市圈产业协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源大数据、都市圈、产业分工测度、产业集群


引言

新一轮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强强联动共同应对国际挑战,成为区域发展主旋律。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实现城市间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是构建现代化都市圈的重点任务之一。近年来,随着新技术、大数据的应用,对城市间产业分工的测度方法日趋多元。本文以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包括珠海、中山、江门、阳江四市)为例,构建了基于统计数据、企业总部-分支数据、工商企业数据、高德地图POI等多元大数据的都市圈产业分工和集群度分析框架,来识别都市圈各城市间产业协作所存在的核心问题,为提出都市圈产业集群化协同发展策略提供支撑。


1 大数据时代下的都市圈产业协同研究趋势

近年来移动定位、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搜集和处理人为活动的时空信息成为现实,诸多学者利用当前可获取的多源大数据开展了都市圈产业协同研究。陈宜海(2017)通过产业产值等官方数据运用相似系数、区位熵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合肥都市圈产业同构化程度。王朝宇等(2019)基于工业企业数据的企业总部分支联系情况,识别汕潮揭都市圈产业发展特征。傅克诚等(2020)基于就业、企业等数据对日本首都圈不同圈层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进行分析,并梳理了日本对首都圈产业指导政策的内容和成效。谢力唯等(2021)以专利大数据为基础,利用比较优势、空间计量等分析手段,评估福州都市圈产业创新水平。汤燕良等(2021)基于历年各类企业分布数据,采用核密度分析方法揭示了珠三角三大都市圈的产业空间演变特征。从研究进展来看,目前的研究大多从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等某一领域或单一来源的大数据进行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研究,缺少运用多源大数据从产业结构、产业联系、产业布局、产业组织等多方面对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进行综合和细致的分析评估。


2 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2.1 都市圈内涵

“都市圈”概念最早源于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引入了“都市圈”概念。综合来看,都市圈是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张京祥等,2001),以发达的联系通道为依托,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并促进城市之间有机联系和协作分工(邹军等,2003),形成紧密联系、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功能地域。


2.2 产业分工与产业集群的内涵

产业分工是指一定的生产经营主体在产业的生产过程中所承担的任务,一般分为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前者表现为产业链上生产相同或相近环节的企业提供同质的产品,后者表现为产业链上不同企业提供不同的产品,产业分工实践中往往水平与垂直分工混合并存(于挺,2010)。产业集群是产业专业化分工的产物,是指某一产业链上的企业与相关服务支持产业在一定区域内集中(曾忠禄,1997),具有专业化分工特征的产业组织(王春宇,2006)。


2.3 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的特征

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形成了以垂直分工为主的产业链结构,中心城市以生产性服务、科技研发等产业为主,集聚了大量总部企业,周边城市之间形成了功能互补的水平分工结构,以生产制造产业为主,与中心城市存在较强的总部分支联系,形成基于产业链条的经济圈。


3 数据概况和研究思路

长期以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发展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格局,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湾区发展潜力的释放。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壮大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经济规模、科技实力,推动大湾区东西两岸协同发展,成为能否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之一。本文以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为例,利用量子企业数据、统计年鉴、政府工作报告等数据以及实地调研材料,采用网络爬虫技术、企业联系强度计算、核密度分析、区位熵分析等数据获取和空间分析方法,从产业结构、产业联系、产业布局、产业组织等四方面分析评估目前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产业协作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都市圈产业链条延伸、轴带支撑、集群布局、区域共建、协同创新等发展策略。由此建立一种可推广、可复制的基于多元大数据的都市圈产业分工测度和集群研究方法,以期为其他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提供借鉴。


图1:基于多元大数据的都市圈产业分工测度和集群分析框架


4 基于多元大数据的都市圈产业协作现状分析

4.1 产业结构:各自为政,相对分散

4.1.1 四市主导产业相对分散

从各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统计情况来看,珠海形成以“电器制造+电子设备+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9.4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8.79%)占主导地位,其次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中山市形成以“电器制造+电子设备+通用设备”为主导的产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8.4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4.67%)占主导地位,其次为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江门市形成以“金属制造+食品制造+电器制造”为主导的产业,金属制造业(11.35%)、食品制造业(10.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0.35%)占主导地位,其次为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阳江市形成以“电力热力生产供应+金属制品”为主导的产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49.57%)、金属制品(12.79%)占主导地位,其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产品加工业。


图2:珠海各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左)及中山各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右)


图3:江门各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左)及阳江各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右)


4.1.2 四市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各不相同

从各产业门类产值的区位熵分析来看,珠海产业区位熵排名靠前的主要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其他三市无)、石油化工、化纤制造、仪器仪表制造、医药制造,中山产业区位熵排名靠前的主要为文教娱乐用品制造、家具制造、茶酒饮料制造、纺织服装,江门产业区位熵排名靠前的主要为运输设备制造、食品制造、造纸、纺织、木材加工,阳江产业区位熵排名靠前的主要为烟草、非金属矿采(其他三市无)、黑色和有色金属加工、金属制品、电力热力生产供应,各市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各不相同。


图4:珠江口西岸四市产业区位熵比较


4.1.3 四市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从各市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来看,各市政府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摇摆不定”,都市圈产业发展存在分散发力、缺乏主线等问题。珠海主要发展电力能源、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制造、家电电气、电子信息和石油加工六大支柱产业;中山聚焦健康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家电、五金、灯饰、服装、家具等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江门引导形成机电、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建材、造纸为主的六大传统支柱产业;阳江着力打造合金材料、海上风电、装备制造、电力能源、五金刀剪、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


4.2 产业联系:初步形成以家用电器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

4.2.1 珠中江三市以“电器制造为核心”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有一定联系

从基于大数据的企业总部-分支联系度来看,中山、珠海、江门之间先进装备制造业有一定联系,初步形成了以“江门蓬江区、中山市、珠海香洲区”为核心的网络结构,但与阳江的联系较弱。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四市之间产业联系度不强,以“中山-珠海、珠海内部、江门内部”联系为主。


图5:先进装备制造企业总部-分支联系(左)及电子信息企业总部-分支联系(右)


4.2.2 都市圈四市之间传统制造、化工产业存在一定联系

从基于大数据的企业总部-分支联系度来看,四市传统制造企业、石化企业初步形成了以“江门蓬江区、中山市、珠海香洲区”为核心的网络结构。


图6:传统制造企业总部-分支联系(左)及石油、化工企业总部-分支联系(右)


4.2.3 从“珠三角+阳江”区域来看,西岸初步形成以家用电器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

从基于大数据的企业总部-分支联系度来看,西岸“佛山+中山+珠海”,初步形成以家用电器为主、弱联系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东岸“深圳+东莞+惠州”,形成了以电子器件制造为主、强联系的电子信息产业带。


图7:珠三角+阳江先进装备制造企业总部-分支联系(左)及电子信息企业总部-分支联系(右)


4.3 产业布局:以小产业集群为主,缺乏大产业集群

从四市工业用地分布核密度分析来看,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初步形成了若干跨行政区的产业小集群,如中山小榄-古镇-江门高新区,中山坦洲-珠海南屏工业园,开平水口-新会司前,阳江高新区-阳东经开区-阳江工业园。


图8:工业用地分布核密度


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山火炬开发区园、民众园、黄圃园、坦洲园,江门高新区、开平翠山湖产业园;传统制造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山小榄园、古镇园、中心城区产业组团,江门台山产业转移园,阳江高新区等;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山火炬、小榄古镇,珠海南屏、新青工业园,江门恩平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山翠亨新区、火炬、南朗,珠海高新区、航空产业园,江门高新区,阳春产业转移园;金属制品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山小榄-古镇,江门水口-司前,阳江高新区-阳东经开区;化工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山小榄、古镇、坦洲,江门高新区、银洲湖精细化工产业园,阳东经开区。


图9:珠西四市各产业门类企业总部-分支核密度


4.4 产业组织:缺乏龙头企业,且产业链延伸度不高

从大型企业数量统计情况来看,珠海、中山、江门、阳江四市规模以上大型企业共216家,仅占全省总数的13.3%,与深莞惠(811家)、广佛肇(372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大型企业产值统计情况来看,四市规模以上大型企业总产值为5795.5万元,增加值为1404.4万元,均不及东岸深莞惠的六分之一,也远远低于广佛肇的企业总产值与增加值。且珠海、中山、江门三市的大型企业发展水平相当,核心城市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图10:规模以上大型企业数量(左)及规模以上大型企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右)


从中小型企业数量统计情况来看,2018年四市规模以上中小型企业共6869家,占四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96.95%,四市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从中小型企业产值统计情况来看,2018年四市规模以上中小型企业总产值为9002.8万元,增加值为2077.38万元,与广佛肇相比,中小型企业的效益仍有一定差距。且中小企业分布在中山、江门居多,中山、江门的中小企业的经济驱动作用更强,珠海核心城市作用与地位不突出。


图11:规模以上中小型企业数量(左)及规模以上中小型企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右)


从四市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来看,珠海格力供应商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市,运输成本较高,没有在珠海本地形成关联度较强的上下游产业集群,在珠海多为终端组装,对本地企业的带动能力有限;深圳华为供应商多在深圳本地,产业关联紧密,围绕处理器、基带、射频器件、屏幕、电池、声学、摄像头等上下游产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佛山美的在本地及周边区域形成了较完整的空调产业链、冰箱产业链、洗衣机产业链、微波炉产业链和洗碗机产业链。


5 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策略

5.1 强链补链拓链,构建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针对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产业集聚区内企业之间业务、技术等关联度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示范效应的集群“链主”企业相对缺乏,且在本地的产业链延伸度不高等问题,强化四市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链配套,延伸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型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海岛海洋旅游、现代农业等五大产业链条,提升珠西都市圈整体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形成东西两岸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5.2 强化设施支撑,构建“两廊三带”产业发展轴带

依托港珠澳大桥、黄茅海通道、西部沿海高速、深中通道、深茂铁路、广珠铁路、新台高速公路等区域重大交通通道和区域性交通枢纽优化产业布局,构建海洋经济发展走廊、传统产业升级走廊、创新产业集聚带、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加强带上同类型产业分工合作,形成区域联动、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5.3 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多样化特色产业集群

5.3.1 打造智能家居产业集群

在全国6万亿的家居市场中,尚未形成千亿级行业巨头。珠江口西岸应发挥在家电、卫浴、灯饰、家具、建材、五金等方面的产业基础优势,引进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中山智能家居产业集聚区、板芙-三乡-坦洲-南屏智能家居产业集聚区、水口-址山-司前智能卫浴产业集聚区、阳江高端不锈钢产业集聚区等四大产业集聚区,培育世界级智能家居产业集群。


5.3.2 打造以海工、新能源、运输设备为核心的新型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先进装备制造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目前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四市分散发展乏力,应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基地、专业化园区建设,增强园区集聚功能,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配套水平,打造中山东部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中山南部游艇汽车制造产业集聚区、江门运输设备产业集聚区、珠西新型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阳江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等五大新型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图10:珠江口西岸智能家居产业集聚区(左)与新型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右)


5.3.3 承接东岸产业转移,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把握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外伶仃洋通道等东西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应承接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外溢,在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础上,发展新型电子材料与元器件、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特色应用型电子产业。依托三角精密电子、中山南朗、珠海高新区、江门高新区、台开恩产业园等,探索“东岸城市总部+西岸集聚区生产基地”“东岸研发+集聚区承接孵化转化”等协同发展模式,合力打造中山东北部、中山南朗-珠海唐家、江门-中山、珠海南屏-富山、江门台开恩等五大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


5.3.4 打造食品饮料、金属制品等若干优势传统产业集群

食品饮料、金属制品、造纸及纸制品、纺织服装等是珠江口西岸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依托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园、新会保健食品产业园等,打造食品饮料产业集聚区;依托江门五金卫浴生产基地、江门五金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阳江高新区等,打造金属制品产业集聚区;依托江门银洲湖、阳江高新区等,打造造纸及纸制品产业集聚区;依托中山沙溪-大涌-三角纺织产业基地、开平开元工业集中区等,打造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通过推进传统产业现代化与高新化,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5.3.5 积极培育大健康产业集群

发挥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以南药为特色的健康农业,以医药研发与生产为引领的健康制造业,以及以健康旅游和健康养老为重点的健康服务业,构建一二三协同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共建环天麓山南药产业协作区、中山翠亨-南朗-珠海唐家湾生物医药产业协作区、金湾-横琴生物医药产业协作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协作区、营养品和保健品产业协作区等五大特色健康产业协作区。


5.4 推动区域共建,打造跨界产业合作示范区

在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四市跨界区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区、珠海唐家湾-中山南朗区域创新产业发展区、江门江海-中山古镇横栏灯饰照明产业发展区、江门-阳江环天露山现代农业发展区、珠海(阳江)产业转移工业园等跨界产业合作示范区,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


5.5 推进协同创新,搭建都市圈重大科技平台

发挥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四市合力,共同推进珠海高新区、中山火炬开发区、江门高新区、阳江高新区等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广东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开展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提升都市圈科技产业创新水平。


6 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以上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珠海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协同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为珠海市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供了研究支撑,为引导珠海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西岸核心城市明确了发展方向。同时,希望能对其他地区的城市群空间协同历史和现状特征研究、发展策略、相关发展政策制定等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宜海. 合肥都市圏产业协同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7.

[2]王朝宇,马迎迎,彭雨滕. 基于多源大数据的都市圈空间发展特征研究——以广东省东翼地区汕潮揭都市圈为例[C]//.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2019:107-119.DOI:10.26914/c.cnkihy.2019.024579.

[3]傅克诚,戎筱.日本首都圈产业协同研究[J].全球城市研究(中英文),2020,1(01):74-96+190.

[4]谢力唯,李栋,郝新华,陈会宴. 区域产业创新能力评估:以福州都市圈规划为例[C]//.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2021:849-861.DOI:10.26914/c.cnkihy.2021.036164.

[5]汤燕良,周祥胜,李成悦,李粼粼. 多元动力下都市圈发育特征及规划响应重点——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C]//.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2021:580-587.DOI:10.26914/c.cnkihy.2021.036138.

[6]张京祥,邹军,吴启焰,陈小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J].城市规划,2001(05):19-23.

[7]邹军,陈小卉.城镇体系空间规划再认识——以江苏为例[J].城市规划,2001(01):30-33.

[8]于挺. 产业分工对产业创新的促进机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

[9]曾忠禄.产业群集与区域经济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1997(01):69-73.

[10]王春宇. 分工、专业化与产业集群研究[D].辽宁大学,2006.


声明:本文入选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经作者授权,特转载分享,以供交流。


近期阅读推荐

“黄金内湾”概念规划与设计国际咨询正式公告

“百千万工程”背景下推进美丽圩镇规划探索 ——以广东阳山县D镇美丽圩镇规划为例


2024年会报道 | “智慧文旅赋能美丽县镇村”学术盛会,成功举办

美丽中国,共建共治共享|2024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现场直击


规划人的主场 | 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美丽中国 共建共治共享”



南粤规划
我们在践行科学、专业、高效的服务标准之上,为客户提供涵盖“策划-投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全周期服务。
 最新文章